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比的应用_第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比的应用_第2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比的应用_第3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比的应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比的应用【教学内容】比的应用(教材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的第14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1.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2.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复习导入】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 ?(补充问题并解答)【新课讲授】1.教学例2。(1)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五分之四,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五分之一。)(2)分析与解答。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各多少毫升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先算出每份的体积,再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思考过程如下:每份是:500(1+4)=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方法二:先找出各部分数占总数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思考过程如下:分的总份数:1+4=5浓缩液有:500=100(mL)水有:500=400(mL)答:浓缩液有100mL,水有400mL。(3)回顾与反思。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出示题目:教材第54页。浓缩体积:水的体积=100400=14(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把一个总数按一定的比来分配,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出每一份;也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转化为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前一种方法用整数除法、乘法解决问题,后一种方法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2.巩固练习。(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A.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B.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C.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一班应栽的棵数: 280= 94(棵)二班应栽的棵数: 280= 90(棵)三班应栽的棵数: 280= 96(棵)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D.学生进行检验。【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4题。2.第2题。课件出示两位同学的对话,让学生明确这里其实告诉我们蜂蜜和水的比是19,然后分别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进行验算。3.第3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白“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其实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4.第4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吗?我们通常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先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课后作业】1.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2.练习十二:511题。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第3课时比的应用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应注意:“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要找准分配的总量和分配的比及分配的是哪一个的数量。2.所给的比如果不是最简比,必须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本节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就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全体、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多种解法,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总结出解题规律,使学生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