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4《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与《雨霖铃》教案_第1页
高二语文必修4《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与《雨霖铃》教案_第2页
高二语文必修4《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与《雨霖铃》教案_第3页
高二语文必修4《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与《雨霖铃》教案_第4页
高二语文必修4《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与《雨霖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必修4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与雨霖铃教案高二语文必修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2了解词作者的创作风格。二、能力培养目标1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人格,净化情怀。【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教学设想:读析结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2 进行挫折教育,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以及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导入:在座的学生都是90后,是成长环境最优越的一代人。可有人认为我们大家是:缺少挫折教育的一代,是经不起风雨的一代。大家肯定不会认同。那我们想想,挫折来临时,我们会怎样面对,事实上又是如何面对的呢?是就此消沉逃避还是坦然面对、积极进取呢?二、作者简介:我们今天通过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看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的。那位同学来说说自己对苏轼人生经历的了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一生有三起三落。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他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三、朗读指导: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风波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 如:同行xng 吟啸xio 一蓑su 烟雨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四、整体感知1解析:(1、序(余独不觉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五、重点探究、拓展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抓住这首词的关键字,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板书:任(“徐行”)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天。板书:无(“回首”)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板书):归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背景)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再说“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六、温故知新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 (同学可以齐背)不是。同学举点例子。如: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人间情怀)七小结:定风波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八、个性阅读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是或不是。 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八、学习评价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齐读一遍。高二语文必修4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2)熟读成诵,品味意象,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过程与方法:通过音读、意读和情读,感知词的意境,品析词的风格,领会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词风。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走西口,由离别导入,找出“伤离别”。一首走西口哀怨回肠,唱出了情哥哥和情妹妹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遥远的宋朝的情妹妹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里的柳七就是柳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来认识这位情哥哥吧!二知人论世,走进作家及作品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抑郁不得志,终身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词集有乐章集。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柳永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三吟咏诗韵,整体感知词文。诵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音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意读(弄清关键的词句及整首词的意义核心)。情读:有感情朗读这首词(理解作者在词中寄寓的情,并且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自己的领悟)。齐读:明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凄凉的。(以凄凉萧索的环境酿造了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应读得低沉缓慢。)四、词文赏析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了解词文内容,设想情境画面,梳理“伤离别”。雨霖铃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用文章中的词语来回答。明确:“伤离别”。为什么会“伤离别”?找出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明确: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兰舟、烟波、暮霭、楚天、酒、杨柳、晓风、残月。学生齐读上片词,讨论: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什么情感呢?明确:凄凉、悲切的离别之情。长亭是伤感之所,寒蝉是伤感之虫,傍晚时伤感之时,骤雨是伤感之催化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思考讨论: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可以吗?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怎样的心态?明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体现了力度和时间长度,不是礼节性的握握手,而是情感的传导、情感的凝聚。“竟”,竟然,表明离别时本该有千言万语,但此刻竟哽咽住了,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思考:假如离别时真的要说,你会说哪些话?播放电视剧宫男女主人公分别时视频短片。以短片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比较阅读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讨论,两位风流才子的离别有什么不同之处?明确:徐志摩可能侧重于友情,所以说忧愁是甜蜜的。而柳永侧于爱情,感伤就多了。试想去路茫茫,道路修远。词人的愁思就好比千里烟波一样长远;迷惘就像沉沉的暮霭一样的沉重。齐读上片词,再次感受这对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深入分析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