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概念.ppt_第1页
地质灾害的概念.ppt_第2页
地质灾害的概念.ppt_第3页
地质灾害的概念.ppt_第4页
地质灾害的概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 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一、地质灾害的内涵; 二、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三、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 五、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主 要 内 容,1、定义: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联合国减灾组织,1984)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定义为: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一、灾害的基本涵义,2、灾害的类型 (1)按成灾条件 自然灾害: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人身、财产及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环境方面的损害事件 自然动力过程 受灾害影响的对象 人为灾害 :由于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或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2)自然灾害按成灾潜势 高潜势灾害 中潜势灾害 低潜势灾害,自然灾害的圈形分类(据王思敬等,1992),(3)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3.灾害效应 1)原生灾害效应:灾害本身造成的效应。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2)次生灾害效应: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煤气酿成火灾等。 3)后续灾害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其中包括野生生物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等。,4、灾害的损失 1)直接损失:指灾害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数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损失的大小。 2)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二、地质灾害及其内涵,1、地质灾害(geologic hazard ) 1)概念: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都是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具有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和渐变影响等特点;它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自然灾害中占突出地位。,2、地质灾害的内涵 1)动力条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伴随科技发展,人类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直线上升,充分显示了人类对地表形态和物质组成的巨大改造力量,人为地质作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利用。 2)后果: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破坏和影响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无人区的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不是地质灾害,往往会有利于人类的未来开发。,一、地质灾害的内涵; 二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三、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 五、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主 要 内 容,地质灾害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与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有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灾害活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特征 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和财产的分布,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等。 二者是个统一的整体,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伴随地球的运动而生,与人类共存 通过研究灾害的基本属性,提示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条件和规律,进行预测和防治,减少损失,趋利避害。 2、地质灾害的周期性和随机性 多动力作用,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发生的地点、时间、强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复杂的随机事件 受地质作用周期性规律的影响,地质灾害也具周期性特征,如地震等、泥石流的季节性等,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突发性:骤然发生、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快、危害大,如地震、火山、崩滑流等 渐近性:指缓慢发生,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异、迁移、交换等作用逐步发展而产生的灾害,如荒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 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 前一种灾害可能是后一种灾害的的诱因或是灾害链中的某一环节;在特定的区域内,受地形、区域地质和气候等条件的控制,常具群发性特征,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五、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受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人为活动等综合制约,成因具多元性 特定的地质条件及气候因素导致常原地复发 六、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以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矿井突水为主的东部区 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中部区 以冻融、泥石流为主的青藏高原区 以土地荒漠化为主的西北区,七、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 破坏性 建设性 八、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人口迁移,损失不断上升 地质灾害的周期性影响经济发展也呈周期性特点 地带性分布规律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九、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 大多数地质灾害的发生均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关,并且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类每年消耗51010t矿产,地壳每年新生岩石31010t,河流每年搬运1.651010t泥沙 十、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有效的防灾救灾不但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一、地质灾害的内涵; 二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三、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 五、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主 要 内 容,1、地质灾害的类型 据地质灾害的灾种范围,广义的:由地质作用引起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狭义的:仅限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形成的自然灾害 1)按空间分布分类 (1)陆地地质灾害:包括地面地质灾害和地下地质灾害。 (2)海洋地质灾害:包括海底地质灾害和水体地质灾害。,2)按成因分类 (1)自然动力型地质灾害 内动力亚型:地震、火山活动、地裂缝等。 外动力亚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岩溶塌陷等。 内、外动力复合亚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2)人为动力型地质灾害 按人类活动性质可分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矿山工程地质灾害、道路工程地质灾害、城镇建设地质灾害、海岸港口工程地质灾害、核电工程地质灾害等。 (3)自然与人为复合动力型地质灾害 人为与外动力复合亚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人为与内动力复合亚型:岩爆、煤与瓦斯突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3)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分类 1.突发性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2.渐进性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成因类型划分表(p8),2、地质灾害分级 从广义上讲,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由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社会损失、资源与环境损失构成。 从定量化的角度看,生命损失、经济损失对人类不但具有最直接的关系,而且比较容易定量化评价;社会损失、资源与环境损失主要表现为间接损失,目前还难以进行定量化评价。因此地质灾害破坏损失主要是指地质灾害的经济损失,即以货币形式反映的地质灾害受灾体的价值损失。,1)地质灾害分级方案 灾变分级:对地质灾害的强度、规模和频次的等级划分 灾度分级:反映了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程度 风险分级:在灾害活动概率分析的基础上核算出来的期望损失的级别划分,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风险分级更予以重视,地质灾害灾变等级划分表(张梁等,1988),地质灾害灾度等级划分(张梁等,1998)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表(张梁等,1998 ),一、地质灾害的内涵; 二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三、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 五、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主 要 内 容,中国地质灾害严重,具有类型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大的总特点: 1)地震 2)崩塌、滑坡、泥石流 3)岩溶塌陷 4)矿山采空 5)地面沉降 6)地裂缝 7)土地荒漠化,一、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1、平原、丘陵区沉降与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 位于山海关以南,太行山、武当山、大娄山一线以东,包括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2、山地斜坡变形破坏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 包括长白山南段、阴山东段,长城以南,阿尼玛卿山、横断山北段一线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属中国中部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二、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据地质灾害宏观类别,结合地质、地理、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可将我国分为四大区域:,3、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 地处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由高原、沙漠、戈壁及高大山系、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组成。 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大地构造上属于青藏断块和东北断块区。,一、地质灾害的内涵; 二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三、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 五、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主 要 内 容,1、古代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 唯心与唯物论、科学观与非科学观的对立 1)古代社会的灾异观 天遣论 阴余论 人定胜天论 2)科学思想的萌芽 张衡候风地动仪 明清时期地质灾害的记录 地质灾害的冶理。大禹冶水、李冰修都江堰、长寿的建筑等,天象示警、天人相关论、制天命而用之,2、灾害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