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阴阳之道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简述阴阳之道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简述阴阳之道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简述阴阳之道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简述阴阳之道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述阴阳之道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摘要】 实践证明阴阳之道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此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结构、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选方用药。 【关键词】 阴阳之道;宇宙间;自然界;阴平阳秘;生理功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可见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变化的纲领,万物变化的起源,是事物产生及毁灭的根本,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表现于外的现象等无不包括在阴阳之中。实践证明阴阳之道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组成部分。借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结构、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选方用药。1 从八纲辨证看其阴阳两纲的重要性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其中的总纲,统帅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本质,例如望诊中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中声音响亮者属阳,沉、小、涩、迟、虚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1。”阴阳失调是任何疾病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尽管疾病发生千变万化,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用阴阳两纲去概括、总结、说明,那才是万举万当,有的放矢。2 从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看阴阳贯穿人体组织结构中的作用人体脏腑组织结构属性,就整体分为: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体内脏腑分: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上部心脏属阳,下部肝肾属阴。对于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进一步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说明。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对立统一。3 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看阴阳在人体的生理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说:“生之本,本于阴阳1。”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与物质为例,则功能为阳,物质为阴,物质与功能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因此阴阳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不是“生”就是“亡”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1。”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又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2。”由此可见,阴阳是互根、互用、互为制约消长的,所以说明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病邪有阴阳,人体内部也有阴阳。所以阳邪致病,就会出现阳盛伤阴的热证;阴邪致病,就会出现阴盛阳伤的寒证。阳气虚则不制阴,而出现虚寒证,阴液不足则制阳,而出现虚热证。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的生化无源,或由于阴精的亏损而导致阳气的生化不足,或由于阴精的亏损而导致阳气的生化无源,所谓“阳损及阴”及“阴损及阳”,甚至出现“阴阳两虚”。都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理变化。4 从阴阳“以平为期”看疾病的治疗原则素问至真要论篇第七十四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3。”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促使阴阳平衡,恢复阴阳的正常状态,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如阳盛而损及阴液者可损其有余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治则。如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就须补其阴,如阳气不足,不能制阴寒盛者,就应补其阳,使阴阳达到相对的平衡。5 从阴阳却病延年看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应与天地间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能却病延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2。”告诫大家春夏季节要善于保养阴精,秋冬要保养阳气,秋冬要保养阴精。以顺应四时阴阳这个万物变化的根本。如果违反了这个根本原则,就会摧残根本,损害身体。所以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的终始,死生的本源。贯彻预防为主,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说明无病要先预防,有病要早治疗。其根本道理就是要顺应四时阴阳进行养生调神,使体内阴阳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协调一致,才能却病延年,使人健康长寿。【参考文献】 1 张志聪(清).张志聪集注(第一册):黄帝内经.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