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塔露天矿》doc版.docx_第1页
《武家塔露天矿》doc版.docx_第2页
《武家塔露天矿》doc版.docx_第3页
《武家塔露天矿》doc版.docx_第4页
《武家塔露天矿》doc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露天矿概况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交通武家塔露天矿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补连乡境内,坐落于东胜煤田补连矿区的东南部,东邻乌兰木伦河,南与陕西神府煤田接壤,矿区交通位置见图1-1-1。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5551101048,北纬391516391750。本区交通较为方便,包(头)神(木)铁路黑炭沟火车站位于矿区以东约5km处,采场由矿区内运煤公路与松霍公路相连。以上公路都为沥青路面二级公路。第二节 地文、水文及气象1、地文本区地形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基本呈一斜坡状,最高处位于西北部张家圪台附近,标高为1234.96m,最低处位于东南处忽吉图沟武家塔村附近,标高为1106.55m。本区属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大部分被风积沙覆盖,尤其在南部,呈现为波状和新月形沙丘地貌。区内沟谷纵横,多为向源侵蚀,延展方向均为NWSE向,且主沟两旁支沟发育,呈树枝状分布。从西向东,发育有巴兔敖包沟、石灰沟、武家梁西沟、武家梁东沟,后三条沟基本纵贯全区。2 水文矿区内除边界河谷常年流水外,几乎无地表水体,主要河流有乌兰木伦河及其支沟忽吉图沟、黑炭沟、补连沟及坝渠沟等,以上均属黄河水系。各支沟皆为季节性径流,个别沟内有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渗出。24图1-1-1矿田范围内忽吉图沟和坝渠沟为较大的沟谷。因受季节性大气降水影响,沟内水的流速、流量均变化剧烈。乌兰木伦河最小流量是0m3/s,最大流量为9760m3/s。忽吉图沟位于南部边界,沟内平水期流量为0.67m3/s,流速0.68m/s。坝渠沟平水期流量为0.0034m3/s。3 气象本区气候属于半干旱半沙漠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干燥,春季多风,全年少雨,温差较大(-27.936.6),无霜期短,冰冻期长达半年之久(最大冻土深度1.71m),夏季最高气温36.6(1975年7月16日),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降水量194.7mm531.6mm,日最大降雨量为115.2mm(1975年8月25日)。年蒸发量为2297.4mm2833.7mm,是降水量的45倍。冬季最低气温-27.9。春冬两季风力较大,一般在4级以上,最大可达10级,风向多为西北,风速一般为3.3m/s,最大达24m/s。第三节 主要建设条件1、资源根据已批复的采矿权界,计算的露天矿境界内可采毛煤量为68.23Mt,按设计生产能力3.00Mt/a,考虑储量备用系数1.1,计算的设计服务年限为20.7a。满足中小型露天矿改扩建设计服务年限不小于15a的要求。2、水资源露天矿的工业用水全部取自采掘场内的地下涌水,行政和居民用水则来自当地市政管网。水源稳定可靠。3、电源在矿区东侧约3km处有武家塔35kV变电所一座,两回35kV电源线路一回引自大柳塔110kV变电所,另一回引自活鸡兔35kV变配电所,导线型号均为LGJ-150;乌兰木伦220kV变电所位于本矿北侧7km处,内设主变一台,容量为150MVA,出线电压等级设计有110kV和35kV。电源可靠。4、外部运输目前露天矿至其最近铁路装车站的煤炭运输全部由卡车进行,虽然运输成本稍高,但外运比较方便,且铁路外运能力充足,满足露天矿改扩建后外运能力的需求。另外,天隆集团公司正在着手研究露天矿至装车站的外运替代系统,以有效解决卡车运输成本略高的问题。第四节 露天矿开采现状武家塔露天矿历经数次重组,开采境界几经变更,目前是神华集团改制成立的非国有控股公司神东天隆集团的骨干企业。该矿剥离与采煤均为单斗卡车开采工艺,除部分采掘、穿孔和辅助设备由本矿自营外,其余生产环节全部采用外包的方式进行。武家塔露天矿自1989年开工建设,至2006年8月已连续生产17年。目前仅开采1-2煤层。生产剥采比约为6m3/t。剥离已全部实现内排。露天矿现有设备见表1-4-1。表1-4-1 武家塔露天矿现有设备型号及数量表项 目数 量单斗挖掘机WK-43台WD-4001台钻机KQ-1503台KQG-1501台推土机T320(320HP)台T140(140HP)2台吊车251台洒水车15t2台平路机1601台炸药混装车7t1台15t1台第二章 煤田地质第一节 勘探区地层1、区域地层东胜煤田补连区内煤层地层零星出露,大部分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根据钻孔揭露的该区地层,其从老至新分别为上三迭统延长组(T3y)、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中侏罗统直罗组(J2z)、安定组(J2a),上侏罗下白垩统志丹群(J3K1Th)、第三系上新统(N2)及第四系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各时代地层的岩性特征、发育厚度、分布范围见表2-1-1。表2-1-1 区域地层综合简表地 层 时 代厚度(m)岩性特征简述备注界系统群组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071.7118.0全区发育,上部风积沙,底部为马兰黄土,沟谷河床为冲淤积和冲洪积层,风积沙成分以细粒石英为主,呈波状沙丘,冲淤积和洪积层以沙、砾石为主。不整合更新统第三系N2025粉红色砂质粘土,半胶结状砾石,含钙质结核。不整合中生界侏罗系上侏罗下白垩统志丹群13.9716.3515.16分布于补连沟中游和树梁带,杂色砾石和紫红色杏黄色含砾砂岩互层。砾石成分多为变质岩。不整合中侏罗统安定组19.8332.8326.33区内残存不多,紫红、砖红色砾岩岩组成分含少量铁质结核和泥质团块。不整合直罗组103.25117.14111.92全区发育,局部受残剥蚀,杂色细中砾岩,砂质泥岩组成,含铁质结核,底部局部有1号煤组,但有时相变为油页岩。中下侏罗统延安组142.92254.37190.16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为灰、灰白色的砾岩及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煤组按沉积特征可分为三个岩段,上岩段含2号煤组,中岩段含3、4煤组,下岩段含5、6煤组。不整合三迭系(R3)上统延长组132.80灰绿色、灰白色中细砾岩,成分以石英为主粘土质胶结,局部夹薄层和油页岩。不整合2、露天区地层露天区内煤层大部分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根据钻孔揭露的该区地层,其从老至新分别为:上三迭统延长组(T3y)、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中侏罗统直罗组(J2z)、安定组(J2a),第三系上新统(N2)及第四系(Q)。分述如下:(1) 上三迭统延长组(T3y)该组地层在区内无出露,据钻孔资料,岩性特征为灰绿、灰白色细中粒石英砂岩,含较多的云母及少量的暗色矿物。粘土质胶结,较疏松。中上部夹煤线或油页岩;顶部往往有2m左右的紫色砂岩,相变为紫色泥岩,风化后呈黄褐色,属风化壳之产物。该组地层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在补连区最大揭露厚度为132.80m(未到底)。(2) 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该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在区内有零星露头。主要由灰、灰白色砂岩及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煤组成。地层特征一般为上部及下部颜色较浅,中部颜色较深;粒度变化是下细上粗;胶结物上部多为泥质,胶结较疏松,下部多为钙质,胶结较致密;岩石强度下部较上部大。含煤性上部较好,发育的煤层厚度大,层位稳定,且煤层结构简单;下部含煤性较差,煤层层数较多,层位不稳定,且厚度较小、分叉、尖灭较普遍。依据该组的岩性特征、含煤及古生物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J11-2y、J21-2y、J31-2y三个岩段。它与下伏地层延长组为假整合接触。延安组(J12y)在区内厚度为160.53m222.22m,平均199.90m。(3) 中侏罗统(J2)主要出露在本区沟谷的上游一带。根据岩性可划分为两个组,上部为安定组(J2a),下部为直罗组(J2z)。1)直罗组(J2z)在本区北部出露较普遍、且较全。主要岩性为一套杂色的细、中粒砂岩,颜色为灰兰、灰绿、灰紫色等,泥质或粘土质胶结,较疏松,含有铁质结核和硅化木,底部为厚层状的灰黄色粗粒砂岩,在区内普遍发育,但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含较多的铁质、泥质结核,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含有少量长石和暗色矿物,厚度在10m左右。与下伏的延安组(J1-2y)假整合接触。该组厚度82.22m101.14m,平均厚度为89.70m。2)安定组(J2a)在本区仅零星分布在区内西北部石灰沟两侧。其岩性特征为一套紫红色、砖红色,黄棕色中细粒砂岩夹灰紫色的砂质泥岩。底部为浅黄色,向上逐渐变为浅紫红色的厚层状砂岩,此砂岩厚度变化大,0.5m10m,一般2m左右,具水平层理。泥质及钙质胶结,含少量铁质结核和泥质团块,其上往往发育一层泥灰质薄层。与下伏直罗组(J2z)地层呈假整合接触。该组地层遭受强烈剥蚀,残留甚少,厚度0m39.30m。(4) 第三系上新统(N2)在区内零星赋存,主要岩性下部为灰色、棕黄、棕红色砾岩,夹棕红、棕黄色砂岩。砾石成分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石英岩、安山斑岩及砂岩、砂质泥岩,呈半胶结状态,松散。上部为粉红色砂质粘土、亚砂土,含白云母碎片,含钙质结核。该统地层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厚度3.14m12.52m,平均7.76m。(5) 第四系(Q)区内广泛分布,不整合于各老地层之上。底部为更新统、马兰组黄土(Q3m),岩性为淡黄色亚砂土,柱状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厚约12m。下部为更新统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及黑色土壤层,构成第二阶地,厚约025m。上部为全新统(Q4),主要为风积砂,其次为河流淤积层及洪积层。风积砂成分以细粒石英为主,呈波伏沙丘,分布面积甚广,在区内南部边缘呈新月形沙丘。河流淤积层岩性以砂、粉砂或砂砾,砾石为主。另有残积、坡积等松散沉积物在区内零星分布。第四系厚度0.30m55.60m,平均厚度15.36m。第二节 勘探区构造矿田位于鄂尔多斯台地向斜东胜隆起之东南边缘地带。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单斜构造,岩层走向N25W、倾向S65E,倾角13,呈宽缓的波状起伏,区内断裂、褶曲不发育。露天区位于补连区南部边缘,其构造特征基本和补连区相一致,呈一向SW倾斜的单斜构造,产状与补连区相同,类型为一类一型。第三节 煤层煤质1、含煤地层本区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将该组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段:(1)上岩段(J31-2y)自2-2煤层顶板砂岩至延安组(J1-2y)顶界。该段平均厚度67.65m。岩性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岩性特征为岩石粒度下粗上细,槽状及波状层理、纹理水平层理发育,含黄铁矿结核,含植物碎片较多。呈现为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平原相沉积环境。在此环境中发育了1煤,其中的1-2煤在本区层位稳定,厚度大,为本露天矿主要开采煤层。(2)中岩段(J21-2y)自4煤顶板砂岩至2-2煤顶板砂岩底。由深灰、灰黑色细砂岩、中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粘土岩与煤组成。该段平均厚度66.98m。该岩段自上而下发育的2-2煤和3煤层位稳定,厚度较大,层数少,结构简单,煤层间距大。(3)下岩段(J11-2y)自4煤层顶板砂岩以下到延安组底部砂岩,该段平均厚度65.99m。岩性主要由灰、灰黑色的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和煤组成。该岩段中发育的4煤和5煤发育不稳定,分层多,分叉合并、变薄现象频繁,达到可采的层数少,具有相变为炭质泥岩、油页岩的特点。2、煤层中下侏罗统延安组自上而下含煤1021层,一般为12层左右,根据成煤环境、岩相组合和含煤性,将煤层划为五个煤组,自上而下分别为1、2、3、4、5煤组,煤组中2、3煤组为单层煤,其余皆为分叉和多煤层组,依据煤层本身的分叉特点及物性反映等特点,经对比又分为1-1、1-2(1-2上、1-2中、1-2下)、4-1(又分4-1上、4-1中、4-1下)、4-2、5-1、5-2等分煤组(层)。煤层中1-2、2、3、4-2层位稳定,厚度变化小,且全区可采,属稳定型煤层,其余均为不稳定煤层。延安组(J1-2Y)地层中含煤总厚度为21.92m,延安组各岩段的含煤性见表2-3-1。表2-3-1 武家塔露天区含煤系数一览表 岩段 项目上岩段(J31-2y)中岩段(J21-2y)下岩段(J11-2y)延安组(J1-2y)煤岩段厚度(m)岩段67.6566.9865.99199.90煤层9.967.295.0621.92含煤系数15%11%8%11%由上表可知,上、中岩段的含煤性比下段好。若以露天勘探深度计算,从2-2煤底板向上,这段含煤地层平均厚度为84.9m,煤层平均厚度17.25m,含煤系数为20%。可见延安组中上部的含煤性比下部好。3、露天区可采煤层根据最新采矿权批复的权界,露天区内主要开采对象为1-2煤层,1-1煤层局部可采。各煤层发育特征分述如下:1-1煤:位于侏罗统延安组上岩段(J31-2y)的顶部。在露天区内局部发育。该煤层厚度变化很大,变化范围:0.10m2.92m,平均1.06mm。在横向上变薄、尖灭或相变为炭泥岩、砂质泥岩、泥岩。含夹矸1层3层,矸厚一般为0.03m0.25m,岩性多为泥岩、粘土岩。底板以灰色砂质粘土岩、砂质泥岩为主。该层在区内可采点少,主要分布在露天区的中部,尚能在区内形成一定的开采范围,尤其在5线以南,15线16线之间的区域内,煤层厚度均在2m左右,且在浅部,可成为小型矿井及小窑的开采对象。综上所述,该煤层为不稳定煤层。1-2煤:位于侏罗统延安组上岩段(J31-2y),煤厚8.61m10.63m,平均9.12m,该煤层由于分叉,可分为上、下两个分层,分述如下:(1)上分层(1-2上)煤层在露天区西南部分叉后,厚度变化较大,为2.93m4.24m,平均3.66m。在区内均达到可采厚度,结构简单,含夹矸1层。1-2上煤顶底板多为粉砂岩、砂质泥岩。(2)主体煤层即1-2煤层(包括复合区1-2煤层及分叉后的1-2下煤层),全区发育,基本呈现为一单层。该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大,结构简单。厚度4.50m10.23m,平均8.75m,由于分叉的原因,使它在本区的西南角变薄为4.50m5.44m,除此之外,区内该煤层厚度均在9m左右,煤层全区可采。该煤层结构简单,含夹矸一般为1层,偶见2层。区内1-2煤层发育的夹矸和煤层的分叉有密切的关系。在本区的南部1-2煤层底部发育一层夹矸,厚度一般在0.01m0.41m,平均0.14m,岩性以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1-2煤变异系数Vl-219%,煤层可采率Kl-2100%。露天矿内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见表2-3-2。表2-3-2 可采(局部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编号煤层厚度煤层结构顶底板岩性稳定性最小最大平均(m)夹石层数夹石厚度(m)顶板底板1-10.102.921.06130.030.25细砂岩中砂岩砂质粘土岩砂质泥岩不稳定1-24.5010.238.75050.010.14粉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稳定4、资源/储量计算1)工业指标参与计算的煤层共3层,分别为1-1、1-2上和1-2煤;最低可采厚度1.0m;层中大于0.05m的夹矸予以剔除,不计算能利用厚度;1-1、1-2上和1-2视密度分别为1.36t/m3、1.29t/m3和1.29t/m3。(1) 储量计算结果按上述估算指标至2005年末,计算边界内保有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见表2-3-4。表2-3-4 至2005年末计算边界内保有储量及可采储量表煤层号保有地质储量可采储量1-1301.2283.01-2上458.0435.11-28010.36888.9合 计8769.57607.05、煤质(1)物理性质本区煤层呈黑色,条痕褐黑色;1-2煤一般呈暗淡光泽或沥青光泽;沿层面丝炭富集部位呈丝光泽,参差及阶梯状断口,在镜煤中可见贝壳状断口,性脆。由于煤岩组分不同,各煤层一般呈细条带宽条带状结构,层状结构;在暗淡型煤中可见块状结构。裂隙发育,并充填有黄铁矿与方解石薄膜。1号煤中上部含有棕色粘土质结核。煤层致密较硬,比重1.4t/m31.5t/m3,视密度1.3t/m3左右。燃点300左右,燃烧试验为剧燃,残灰白色粉状。1)宏观煤岩特征:宏观煤岩成分1-2煤由暗煤、亮煤、镜煤组成,丝炭含量较高,是该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宏观煤岩类型1-2煤上、下以半暗型为主,中部为暗淡型。2)显微煤岩特征:区内各煤层主要以镜煤、丝炭、粘土矿物、稳定组分及基质组成,1-2煤镜煤含量少,丝炭含量高。从镜下观察其镜煤较平整,具内生裂隙,以条带状赋存。丝炭亮黄色具突起,细胞结构,以透镜体或条带状出现。粘土矿物以零星状充填于胞腔内或裂隙中,稳定组分以小孢子体和角质体为主,顺煤层层理分布。各煤层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般为45.7%61.8%,半镜质组7.1%12.6%,丝质组25.3%36.3%,稳定组0.6%0.7%,有机质总量94.8%95.2%。在煤层垂直序列中由上而下镜质组增高,丝质组减少。显微煤岩类型,主要可采煤层1-2由微暗型、微半暗型组成。本区主要为低变质烟煤的第阶段。主要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光电倍增管)测值如下:1-2煤层:,属第变质阶段。1-2下煤层:,属第变质阶段。(2)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1)工业分析A、水分(Mad):区内各煤层分析煤样内在水分除少数点外,一般均低于10.00%,其中:1-1煤原煤2.34%8.98%,平均6.54%;洗煤3.81%9.69%,平均5.85%。1-2煤原煤1.24%9.91%,平均7.01%;洗煤1.27%9.14%,平均6.28%。B、灰分(Aad):区内除1-1煤层原煤灰分相对较高外,其它煤层均很低。1-1煤层原煤3.96%26.6%,平均15.57%;洗煤3.07%10.15%,平均7.25%,1-2煤原煤6.50%22.05%,平均8.98%,洗煤2.89%3.97%,平均3.46%。C、挥发分(Vad):区内主要可采煤层900条件精煤挥发分产率:1-1煤29.58%47.44%,平均38.70%,1-2煤25.10%35.65%,平均31.76%。D、硫分:本区煤系地层属于陆相沉积环境,所以区内各煤层硫含量均很低,其中,1-2原煤0.23%2.17%,平均0.46%。E、磷:本区各煤层磷含量均小于0.01%,属于特低磷煤,部分点磷含量为零。综上所述:该区1-1煤层属低中灰、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煤,1-2煤层属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煤。两层煤均属易自燃煤层。2)煤的工艺性能A、煤的发热量(QgDT):主要可采煤层原煤干基弹筒发热量为26.82MJ/kg29.85MJ/kg,在煤系中各煤层由上而下有增高之趋势,且原煤低于洗煤。B、煤的可磨性:本区煤的可磨性系数均大于55。C、煤的全水分:本区煤的全水分(Mt)为13.64%。D、粘结指数(G):本区内煤的粘结指数均为0。E、罗加指数(RI):本区内煤的罗加指数均为0。F、胶质层指数:各煤层最大胶质层厚度(Y)均为零,最终收缩度(X)综合平均为35.8mm45mm。G、焦渣特征:本区各煤层焦渣特征均为“2”类。H、煤的结渣性:本区内煤的结渣性大于6mm的灰渣占总灰渣的比率均大于25%,故属于易结渣煤。I、煤的低温干馏及焦油产率:本区各煤层焦油产率,1-2煤5.0%7.2%,平均6.1%,由此说明1-2煤为含油煤。J、煤灰熔融性;区内主要可采煤层软化温度(T2):1-1煤大于1250占80%,小于1250占20%;1-2煤大于1250占41%,小于1250占59%。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低熔融灰分的范围,在工业利用上应注意。3)煤类根据主要分类指标,当精煤挥发分产率大于37.00%时,划为长焰煤(41),小于37.00%则划为不粘煤(31)。故本区1-1煤为长焰煤,1-2煤为不粘煤。(3)煤的可选性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化工工业用煤,炼焦用煤以及出口煤均要求煤炭的洗选,故在本区b214、H1号钻孔煤芯对其主要可采煤层进行了简易可选性试验,由于受采样方法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各粒级灰分产率均偏高。1)筛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2煤除00.5mm粒级灰分产率大于12%以外,其它各粒级灰分变化不大,但00.5mm粒级数量很少,故对整个煤层的质量基本没什么影响。2)浮沉试验:为对煤炭合理利用,通过浮沉试验解决选矸和了解各粒级的可选性是非常重要的。其试验结果为浮沉比重主要集中于1.3mm,1.3mm1.4mm,1.4mm1.5mm三级,尤其前两级占本级产率较高。3)可选性评价:本区煤均属于易选或极易选。(4)工业用途动力用煤:本区为低灰、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煤,因此是良好的动力用煤。适用于民用燃烧、火力发电、各种工业锅炉等,尤以建立坑口电厂,见效迅速。(5)煤的风化和氧化本区上部煤层与下部煤层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故对本区不作风氧化带的圈定。但值得指出的是本区煤层由于变质程度低,水分含量高,煤层开采和上覆岩层剥离后若曝露时间长容易风化和氧化。6、其它有益矿床区内其它有益矿物仅有粘土岩,其工业品位和绝大多数的可采厚度都低于利用标准,同时该粘土岩层极不稳定,沉积赋存量少,无利用价值。第四节 水文地质特征矿田内除边界河谷常年流水外,几乎无地表水体,主要河流有乌兰木伦河及其支沟忽吉图沟、黑炭沟、补连沟及坝渠沟等,均属黄河水系。各支沟皆为季节性径流,个别沟内有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渗出。矿田范围内忽吉图沟和坝渠沟为较大的沟谷。因受季节性大气降水影响,沟内水的流速、流量均变化剧烈。忽吉图沟位于南部边界,沟内平水期流量为0.67m3/s,流速0.68m/s。坝渠沟平水期流量为0.0034m3/s。本露天区由于地质构造简单和胶结致密的细碎岩层,以致除第四系松散层和临近河沿阶地中富水性较强外,基岩地下水很不发育,岩石导水、渗透和富水性都差,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内主要研究1-2煤层顶部直接含水层以及第四系松散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2-2煤以上主要含水岩层、隔水岩层的划分及特征。分述如下:第四系松散含水段,主要由风积沙和砂砾石组成,厚度0m40.58m,一般厚度为16.78m,全区分布厚度变化大,一般平水季节泉水流量小于0.794L/S。1-2煤层至Q4底间潜水含水岩段:总厚度10.09m135.76m,一般厚度60.67m,含水层总厚度为1.25m54.5m,一般厚度19.7m。含水层主要岩性以灰白色、灰绿色及浅绿色的中砂岩、细砂岩为主。隔水层段为泥岩类,一般厚度为40.8m。1-2煤至2-2煤承压水含水段,含水层岩性主要以中、细砂岩为主,厚度0m37.5m,一般厚度为15.68m,含水层段接近2-2煤煤顶。2煤层以下承压水含水岩段,岩性是以中、细砂岩为主,不同含水层间水力联系差,所以水动力条件差,隔水层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类,与含水层相间赋存,形成良好的隔水岩体。总之,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是以孔隙水为主,风化裂隙水为辅的孔隙型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类型为一类一型,沟谷地段为一类二型矿床充水因素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1、2煤层无顶板和顶板较薄地带,由于潜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对矿床充水较大。第五节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通过土工及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确定的本区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如下:松散层:岩石比重为2.69g/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