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彭冉龄课件(二) 2008-04-27 20:13:43| 分类: 心理学知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三章 感 觉教学目的:理解感觉的概念、意义、感觉的编码,了解视觉、听觉的生理机制其他感觉,掌握感觉的测量、视觉和听觉的心理现象。重点与难点:感觉的编码感觉的测量视觉、听觉的心理现象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无眼耳舌身意自我“感觉剥夺”。 班若波罗蜜多心经(佛经)第一节 感觉概述一 什么是感觉?(Sensation)(一)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二)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4)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的性质。二 近刺激和远刺激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考夫卡(Koffka,1935)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近刺激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Dember, Warm,1979)三 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是指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觉器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即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一) Johannes Muller(1891-1959)的感觉编码-神经特殊能量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认为1)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相互区别;2)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3)感觉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不同。评价:1)认识论上的结论: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2)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因素,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不对的;3)缪勒承认感官的分化,但不了解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感官性质不是由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决定的,而是由客观刺激的性质最终决定的。(二) 近年来关于感觉编码的研究形成的代表理论:1) 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2) 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不同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化编码和模式编码。(Goldstein 1996;Rosenzweige ,Leiman and Beedlove ,1996)四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Sensitivity ,Sensory Theshold):1. E=1/R;2. K=I/I;3. P=KLOGI;(Ga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他假设最小可觉差(JND)在主观上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以由在阈限上的增加的JND来决定(Logarithmic Law)4. P=KIN ;(Am, S.S. Stevens)n-感觉道指数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Magnitude Estimation Method)研究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在强度较高时,引起反应的凝缩Ccompression)(Pover Law)缺陷:(Limitation):1) 小范围的刺激比大范围的刺激会产生较陡峭的乘方函数,即得到较大的指数;2) 当使用的刺激接近于绝对阈限时,乘方函数的斜率较大;3) 选定的标准刺激愈大,斜率愈陡峭。第二节 视觉一、范围:5*1014 -5 *105 HZ (380780nm)三棱镜的色散。(单色光)光的特性-光源的特性和物体表面的特性。二、视觉的生理机制:(一) 折光机制:眼球(二) 感觉机制:网膜(Retina):椎体细胞(Cone cell)、棒体细胞(rod cell);中层双级细胞(Bipolar cell)和其他细胞;内层为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棒体细胞与椎体细胞的分布不同,中央窝-椎体细胞,对光最敏感;边缘-棒体细胞。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棒体细胞与椎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释放能量,能使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视觉器官借助换能作用转换成视神经的神经冲动,既神经信号。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棒体细胞的视觉色素为视紫红质(Rhodopsin),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视蛋白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蛋白质;视黄醛是一种光敏集团(生色团),它的结构近似VA,在光的作用下视黄醛的形状在变化,化学结构也在变化。这个过程叫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在视紫红质分解过程的后一阶段,出现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就能激活神经的冲动。(三) 传导机制:传导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一级为网膜双级细胞;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经视交叉,到达丘脑外侧膝状体;三级神经元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17区)。视觉机制对输入信号进行加工处理:网膜上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视神经节细胞(100万)的数量。来自视觉感受器的神经兴奋必然出现聚合(Convergence)作用,即来自许多锥体和棒体的神经兴奋,会聚到一个或少数几个视神经节细胞上。由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数量不同,它们会聚到双极细胞的会聚比例也不同。这对视觉信息加工有重要的影响。视觉系统的侧抑制作用,也影响神经信息的加工。侧抑制(Lateral Inhibition )是指临近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由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传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临近细胞对它的影响。(四)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17),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与17区临近的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加工视觉信号,产生更为复杂、更为精细的视觉,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这些部位损伤,将产生各种形式的失认症(Agnosia).20世纪60年代,Hubel(休伯)、Winssel(威塞尔)对视觉感受野的系统研究,对解释中枢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外侧膝状体细胞的感受野呈圆形,其心与周围具有对抗的性质。这种感受野使外侧膝状体细胞能对一个细小的光点作出反应。皮层细胞的感受野同样具有性质对抗的两个区域:开区与关区。但为左右排列。休伯和威塞尔把皮层细胞分为简单细胞(simple cell)、复杂细胞(Complex cell)和超复杂细胞(Super complex cell),它们之间也存在会聚的关系。若将电极按正确方向(角度)插入皮层,那么电极先到达简单细胞,后到达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从电极测得的将是越来越一般的特性。若电极稍许偏离,临界方向将发生变化;偏离越远,信号化的方向越不同,这就形成了皮层上的功能柱(Functional Column)。人们加工网膜上接受的各种视觉信号,是由定位在每个功能柱上具有共同方向的细胞实现的。休伯等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做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大细胞通路(M通路)、小细胞通路(P通路)大细胞通路从网膜A型神经节细胞经丘脑外侧膝状体最内两层的大神经元,到达初级视觉区(V1)的4B区,再到二级视皮层(V2)的粗条纹区(方向性运动)。其功能是分析运动(V3、V5)和深度(V5)。小细胞通路从网膜B型神经节细胞经外侧膝状体靠近外四层的小神经元,到达初级视皮层(V1)的色区和色斑间区,再到达二级视、皮层9V2)的细条纹区(波长选择)。其功能是分析颜色(V4)和形状(V4)。(Livingston ,Hubel ,1968)这两种通路相联系的是两个不同的视觉功能系统运动系统和色彩系统。前者处理物体运动时的形状信息,它主要与运动有关;后者处理特定波长的信息,它主要与颜色有关。(Zeki, 1992)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V4区位于纺缒型脑回的结构,V5区与V4区完全隔开。视觉皮层的另一发现是参与视觉分析的不仅有大脑的枕叶,而且有大脑的其他区域。另外,感受野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视觉系统对运动方向的分析,早在视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中就已经开始,而不是只发生在视皮层上。(五)视觉的反馈性调节:由感受器输入的外界信息经过头脑加工,将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视觉的活动。第三节 视觉的基本现象一、明度(Brightness):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度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另外还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视亮度(Lightness):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而与物体的照度无关。明度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光强范围(10-6烛光/米2 107烛光/米2 )暗视觉范围(10-6烛光/米2 10-1烛光/米2);中间视觉范围(100烛光/米2);明视觉范围(101烛光/米2 107烛光/米2 )。明度的差别阈限(中等强度时)符合韦伯定律:K=I/I=1/100。明度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大小,都在光刺激作用的网膜部位有关。锥体、棒体。明度与波长的关系:光谱敏感函数(光谱效率函数)锥体和棒体能覆盖整个可见光谱的光谱效率函数。锥体对中央部分(555nm)最敏感,而棒体对较短的波光具有最大感受性,棒体细胞的整个曲线向光谱较短的一端移动约50nm.普肯耶(Purkinje)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最大感受性将向波短方向移动,因而出现明度的变化。二、颜色:颜色上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一)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波长;颜色的明度光强、反射率;饱和度纯、杂程度。颜色立体:(Color Solid)(二)颜色混合:色光混合、颜料混合区别:1)色光混合是知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颜色混合是各种颜色相互作用后的反射。2)色光混合加色法;颜色混合减色法。(三)色觉缺陷(色弱、色盲):全色盲缺乏锥体系统。(四)色觉理论:1 三色说(Trichromatic Theory )由托马斯,扬(Yong, 1807)提出。他假定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1)每一种感受器只对光谱上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1860年赫尔姆霍茨认为每个感受器都对不同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当光作用于眼睛时,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缺陷:不能解释红绿色盲。2 对立过程理论(Opponent Process Theory)黑林(Hering ,1874)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色素、黄-蓝色素,它们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Assimilation)和异化(Dissimilation)(Hurvich ,Jameson ,1958) 用心理物理法证实。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理学家先后在动物的视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内,发现了编码颜色信息的对立机制。斯瓦特金(Savatichin,1996)结论:在视网膜上存在着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上更高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三、视觉中的空间因素:1、视觉对比(Visual Contrast):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因素:照明、反射系数、周围环境的明度)。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称为明度的对比效应。颜色对比效应:一种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因素: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原理:侧抑制3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视力)。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视敏度可分为 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1 视觉适应: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暗适应:感觉阈限下降,感受性上升。最初710分钟,由锥体、棒体共同参与,经棒锥裂后,锥体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有棒体继续起作用。还原过程。总体用30-40分钟。2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持一个短暂时间。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3 闪光融合:不连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称之为闪光融合。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闪光融合的条件:刺激强度低时,临界频率低;随着强度上升,临界频率明显上升。与网膜中的部位(偏离中央窝的程度)也有关。4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称之为视觉掩蔽。五、视觉研究的新方法眼动实验法第四节 听觉(Hearing )一 听觉刺激声音物理量:频率、振幅、波形;心理量:音调、音响、音色。二 听觉的生理机制:(一) 耳朵的构造和机能:由内耳、中耳、外耳组成。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内耳(前庭器官和耳蜗鼓膜、中阶、前庭阶)。(二)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听神经(第8对脑神经),先投射到脑干的髓质,然后和背侧或腹侧的耳蜗神经核形成突触。这些区域的细胞轴突形成外侧丘系,最后到达下丘的离散区。从下丘开始经背侧和腹侧的内侧膝状体,形成两条通路。腹侧通道投射到听觉的核心皮层(AI或41区),背侧到达第2区。听觉系统为皮层提供了同侧或对侧的输入,以对侧为主,因此在皮层的每个耳蜗神经核中都有双向表征。三 听觉的基本现象。(一) 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音调是心理量,与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100HZ以上,两者呈近似线性的关系。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在1000HZ以下,不呈线性关系,且音调变化快于频率变化。(二) 人耳对声音的分析:1 频率理论: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电话理论)难以解释人对声音的分析。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2 共鸣理论(Holmholtz)-Resonance Theory (Harp Theory)位置理论(PlaceTheory)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共鸣。基底膜上约有24000条横纤维,分别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反应。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称位置理论。不能解释听觉现象范围2020000HZ的频率比1000:1;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之比为10:1。3 行波理论:20世纪40年代,生理学家冯.贝克西(Von Bekesy)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Traveling Wave Theory)。该理论认为,声波传到耳朵,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到达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贝克西认为,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越大,科蒂氏器的盖膜就越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因而使有关的神经元的激活频率上升。正是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组神经元发出了声音频率的信息。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当声音低于500HZ时,它在基底膜上的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并对毛细胞施加了相同的影响。有人认为,500HZ以下频率理论是正确的 ;500HZ以上位置理论时正确的。4 神经齐射理论(Neural Volleying Theory):20世纪40年代末,韦弗尔(Wever ,1949)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三) 音响:是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与声音的频率也有关。可以从等响曲线上看出来。(四) 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受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包括纯音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蔽、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时间间隔等。思考题:1、 如何测量感受性?感受性的规律有那些?2、 如何理解感觉的编码?它在心理学上有何意义?3、 解释Purkije 现象、CFF、McClough效应、明适应与暗适应、后像。4、 介绍听觉的理论。参考数目:基础心理学 张述祖 沈德立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基础实验心理学 朱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认知心理学 John B. Best 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 上海教育出版社普通心理学 孟昭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课外阅读:视觉原理 卡洛琳.M 布鲁墨 北京大学出版社盲点的实验 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 90韦伯定律的实验 认知心理学 John B. Best 著 217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Wilson, 1979)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 87后像实验 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 95第四章 知 觉教学目的:理解知觉的概念、知觉中的两种加工,了解知觉生理机制、错觉现象和时间知觉及空间知觉,掌握知觉特性和空间知觉现象现象。重点与难点:知觉中的两种加工Gestalt的知觉研究:“整体优先”效应知觉特性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三种知觉理论(Gestalt的知觉研究、假设考验说、刺激物说)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我思故我在。Rene Discartes(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第一节 知觉概述一 什么是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强调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以感觉作为基础,但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作为活动、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Detection ,发现存在、尚不知)、分辨(Discrimination ,区别事物或特性)、确认(Identification)。(Moates, 1980)运用已有经验和当前信息,确定为何物,命名并归入特定范畴。二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直接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 , Data-driven Processing)。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贮的信息。这种加工称为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Top-Down Processing, Concept-driven Processing).三 知觉的生理机制:1 20世纪50年代以来,感受野的研究神经网络的编码作用。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反应,也就是把模式分解(分析)为它的组成部分。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的层次上、不同水平上实现着对刺激的整合,完成了“特征捆绑”的过程。层次越高,整合的水平越高,对不同特征的分析也就更概括、更一般化。2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揭示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分析、综合机能。感觉一级区实现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和综合;二级区主要负责整合;三级区是各种感觉的皮层部位的“重叠区”,它在实现各种分析器间的综合作用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另外,额叶是言语活动的重要器官,是计划、监督和调节行为的重要器官,也在知觉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3 视觉系统中存在两个功能不同的子系统一个子系统由枕叶到颞叶的通路组成,它负责处理事物是什么的信息,因而叫“是什么”(WHAT)系统;另一个子系统由枕叶到顶叶的通路组成,它负责处理物体再哪里的信息,因而也叫位置(Where)系统。四 知觉的种类: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一 知觉对象与背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量事物当成知觉对象(Object),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Background),以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注意的选择性的规律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继知觉的准备状态。)二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辨证的、相互依存的。1)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2)但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成分的特点。在知觉中分析事物的特征及其结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但同时,对个别成分(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4)人们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Navon,1977:大字母H、Z,小字母H、Z,反应有两种: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整体优先”效应(Global Precedence);陈霖的拓扑知觉研究。5)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合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依赖刺激物的结构(时空分布),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觉经验,从而提高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三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有密切的联系。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解释,使之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知觉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假设检验的过程。1)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3)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合预测。四 知觉的恒常性:(一) 概念:自然选择给予人的知觉系统一种重要特性,即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Gleitman ,1999)。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都保持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二) 分类:形状恒常性:知觉到的形状处于物体的实际形状和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形状之间,而偏于物的实际形状,叫实际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或知觉常性。大小恒常性:实际的大小恒常性也处于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明度(视亮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看到的物体的明度,不取决于照明条件,而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也处于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部首色光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三)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向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有重要的作用。视觉线索的作用也说明了人的知觉经验有重要的影响。五 知觉适应: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第三节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位等。一 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段、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须意识的努力。1 形状的特征分析。2 轮廓与图形。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包括借助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临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临近的其他物体轮廓(隐匿图形)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图形掩蔽轮廓形成需要时间。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看到轮廓,这种轮廓较主观轮廓。(Subjective Contour)或错觉轮廓(Illusory Contour)。3 图形与组成:临近性(Proximity)、相似性(Similarity)、对称性(Symmetry)、良好连续(Good Continuation)、封闭(Closure)、共同命运(Common Fate)、线条朝向(Line Orientation)、简单性(Minimum)4 图形识别: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图形是什么,叫做图形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这是比特征分析高的一个阶段。图形识别要求人们对符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具有序列搜索的特点。人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信息,而且倚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当人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知觉期待将易化对图形的识别。称之为启动(Priming )现象。5 注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在图形识别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人脑如何将不同的特征联合在一起的问题。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中叫特征捆绑问题(Feature Binding Problem)。现代的一些研究认为,在特征整合中注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的参与下,特征可能时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Treisman ,1986)6 眼动与形状知觉在形状知觉中,眼动具有重要作用。眼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微小的、不随意的眼动,如微跳、漂移、生理震颤;一类是随意的、较大的眼动,如眼跳和追踪等。微跳对维持视觉映象,避免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有重要意义。(在用稳定网像技术Stablized Images on the Retina)。跳动是一种重要的眼动,它是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眼跳中的注释与信息提取有关(搜索、追踪)。由于观察的任务不同,眼跳的模式也不同。二大小知觉:(一)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知觉的物体大小与在网像上的投影的大小有关系:a=A/D a-网膜投影的大小A物体大小D对象与眼睛的距离人们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这就是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它提出,一个特定的网像大小说明了知觉大小与知觉距离的一种不变的关系。环境中的距离线索和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因而能保持大小恒常性。(二) 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恒常性的作用。(三) 临近物体大小对比。(四) 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体态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人们能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深度和距离知觉是三维空间的知觉。深度与距离的线索有:1)肌肉线索:(眼睛)调节水晶体曲度变化,只在较小距离范围内起作用;幅合眼睛随距离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2)单眼线索:对象重叠(遮挡)(Object Interposition)、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空气透视(Aerial Perspective)、相对高度(Relative Height)、纹理梯度(结构级差Texture Gradient)、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Motion Parallax, Motion Perspective);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称为两眼视差(Binocular Parallax)。视觉单像区(Horopter):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上的所有 各点都将刺激双眼网膜的对应区域。这个平面就叫视觉单像区。它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幅合条件下,在网膜对应区域的成像空间中所有各点的轨迹。位于视觉单像区的物体,都将落在网膜对应点而形成单个映象。双眼视差对知觉深度和距离有重要意义。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物体的视像落在网膜的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距离超过1300米时,视轴平行,视差为0,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四方位定向(Orientation):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相对机体自身的空间位置的知觉。(一) 视觉的方位定向(主客观参照物、生活习惯等)(二) 听觉的方位定向:规律: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混淆;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如误前为后,误上为下等。原因: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便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相位差(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第四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一 时间知觉:(一) 概念: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Temporal Perception)时间知觉具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对时间的预测。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有密切的联系。海马结构、颞叶内侧、额叶(二) 时间知觉的依据:自然界的周期变化、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计时工具(三)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人的兴趣和情绪二 运动知觉:(一) 概念:物体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就是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当一个运动的物体移过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临 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格列高里(R.L. Grogory)称之为网像运动系统。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即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这种信息与网膜映象流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人们的运动知觉。格列高里称之为头-眼运动系统。(二) 真正运动知觉(Real Movement)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运动感觉直接依赖于运动速度。(三) 似动(Apparent Movement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上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1动景运动(最佳运动或phi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或图形图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出现,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Stroboscopic Movement)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临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Induced Movement)3、自主运动(Automatic Movement)4、运动后效:(Movement Aftereffect):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后,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潍坊学院《行政管理制度国际比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无人机遥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科技学院《绘本创作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药剂学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调查性报道》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集
- 长春中医药大学章程
-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有限元法与软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威海职业学院《第二外语:德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北京个人租房合同范本参考
- 四大名著文学常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课件
- 肾内科血透室品管圈
- 小学劳动教育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削果皮》课件
- 担任学生干部证明
- 学校消防宣传周活动方案食品安全宣传周方案
- 妇产科医生个人职业发展路径计划
- 装修工程合同范本(中英文版)
- 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
- 导游知识与技能训练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 无小孩无共同财产离婚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