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复习重点.doc_第1页
教师资格证复习重点.doc_第2页
教师资格证复习重点.doc_第3页
教师资格证复习重点.doc_第4页
教师资格证复习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教学法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4.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5.谈话法: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况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方法。6.讨论法:讨论法是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师生共设问题情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个人的新看法,进而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7.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8.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9.参观法: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如工厂、农产、展览馆等进行观察和研究,以获得新知识过巩固和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10.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11.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12.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或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获得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13.读书学习法:读书学习法又称阅读学习法。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材料和其他参考书或读物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14.讨论学习法:讨论学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就解决某个问题与他人相互研讨、切磋琢磨、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15.调研学习法:调研学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习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16.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7.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18.导入技能: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教学活动开始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一种能力和技巧。19.提问技能: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况,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的一种能力和技巧。20.板书技能:板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传递信息的能力和技巧。21.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22.纸笔测验:纸笔测验是根据教育目标,通过编制试题、组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引出学生的学习表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测试结果加以衡量的一种的评价方法。23.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评价主体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设备在自然或人为创设的上课情境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查教师和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以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24.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25.合作评价:合作评价是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26.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27.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28.实践学习法:实践学习法是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方法。29.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30.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是利用现代技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31.备课技能:是一种教学准备技能,指教师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而逐步形成的迅速、准确、娴熟地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及时、有效地完成备课任务的能力和技巧。32.结课技能:是教师在某项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能力和技巧。教育学1.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2.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4.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5.遗传素质:也称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地特征等。6.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故称为主观能动性。7.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8.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9.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10.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品德发展规律,创设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环境,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段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11.智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12.体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13.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4.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15.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6.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7.教师资格证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18.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各方面专业素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19.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20.课程类型:是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范围以及课程的选择性等划分的课程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态。21.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22.课程内容:是指个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23.课程计划:指关于一定学段课程的整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4.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25.学分制: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26.教学:主要是学校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27.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28.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9.德育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30.德育内容: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完成德育任务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31.思维训练法: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32.情境陶冶法: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得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暗示性德育方法。33.班主任:是由学校指定的,全面负责一个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教师。34.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35.班风: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的发生作用而形成一种风气。36.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37.教师轮岗制: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的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38.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处于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中小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39.师生关系: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决定着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态度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等。40.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41.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纪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42.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它的判断依据主要是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与课程的有效价值。43.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4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45.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46.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47.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48.说课: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49.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50.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罚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51.修养指导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52.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立足儿童的经验并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53.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3.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势,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讨论的研究方法。4.感觉:是在刺激物得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应。5.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6.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7.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而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记忆的现象。8.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教材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9.后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10.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12.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3.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14.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15.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1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7.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18.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19.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20.能力:是人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21.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也就是说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况和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22.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3.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24.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25.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案。26.变式:是指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27.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28.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准确的理解和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29.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30.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3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3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33.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的现象。34.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能力。3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36.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37.再认:是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可以被识别出来。38.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39.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40.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41.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42.回忆:是根据需要把经历过的事物独立地在脑海中呈现出来的过程。43.保持:是指识记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脑海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44.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脑海中留下映象的过程。45.思维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46.无意想象: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由一定的刺激物引起的、不由自主进行的想象。47.有意想象:是根据某种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48.原型启发:是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49.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人脑里独特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50.有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特点和个性特征。51.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机。52.成就动机:是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53.习得性无助感: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54.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以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55.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56.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57.外部动机:指把活动本身当作手段,由活动以外的人或事激发起的动机,也就是说,它是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58.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59.动机冲动:是意志行动主要的内部斗争过程,它是在内心中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愿望进行权衡和选择的过程。60.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61.心境:一种微薄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感状态。6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怖、绝望都是激情的表现。6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状态。64.道德感:是当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与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产生的体验。65.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6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它的获得在个体经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7.精细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68.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改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69.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70.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7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72.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73.知识的表征: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74.正迁移:又称为积极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作用,便称之为正迁移,可以简称为迁移。75.负迁移:也可成为消极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干扰或阻碍作用,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76.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77.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78.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79.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认知技能。它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80.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81.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82.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83.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84.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85.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行动。86.心理辅导:是指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生、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87.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的变化过程。88.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89.调查法:是研究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或者言简易答的问题直接访问被试或有关人员,将访问结果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90.心理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测验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品质的方法。91.个案研究法:是对被试在较长时间里(一年、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连续进行了解,以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9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93.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量的限度,也称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94.无意识记: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必经过任何努力,也没有运用任何专门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95.有意识记:是有预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并在必要时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进行的识记。96.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97.意义识记:是指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找出材料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果关系或者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之后而进行的识记。98.注意策略:指的是对自己的有意注意的认知和调控。99.无意注意:是预先没有确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00.有意后注意:是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简答题教学法1.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什么?发展性、情感性、主体性、多样性、技术性。2.简要回答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2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科性质、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学原则5依据教师的素养条件6依据教学目标7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8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9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3.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1注意反馈调控优化课堂结构2注意灵活性和调控性3注意积极性与整体性4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5注意教法与学法的统一。4.简要回答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1运用教学方法要树立完整的观点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3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5.加涅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成哪几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况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6.布鲁纳结构课程和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1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2认为学生的认知经历着“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发展阶段3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4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5注意对儿童的早期教育6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7强调发现学习的方法。7.简述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第一阶段:温故知新,提出问题。第二阶段:讨论分析,阅读探究。第三阶段:交流比较,总结概况。第四阶段:练习巩固,反馈强化。8.加涅把学习从简单到复杂划分成哪几种类型层级?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续形成学习、言语联合学习、多样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9.简述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原则: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业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10.发现学习有哪些优点:1有助于开发利用学生的智慧潜能2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3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端正其创造发明的态度4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记忆。11.简述布鲁纳提出的最有效的学习心理倾向的基本要求:1要将教学过程有损学习者身心的危害因素缩小到最低程度2使学习者从学习失败的体验中获得最有益的教训3尽量排除家庭、社会、种族等世间陈规陋俗对学习者求知欲的影响。12.简述合作教育学的学生观:1“合作教育学”的教学思想最明显的一点是突出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2合作教育学还强调保护学生的独特性3合作教育学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心,这是培养明主个性的基础。13.简述巴班斯基的教学原则:1教学的目的性原则,即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2教学的科学性与生活、实践性相联系原则3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4可接受性原则5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知识需求的原则6积极性、自觉性、独立性原则7各种教学方法最优结合原则8各种教学形式最优结合原则9为教学创造最优条件的原则10教学的效果性、效用性原则。14.简述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3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4顿悟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15.简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应是全脑投入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学生的学习是自我评价的学习。16.简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17.简述罗杰斯促进自由学习的方法:从真实的问题开始(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促进学习资源、利用合同(适用合约)、利用社会进行实践性学习、选出小教师(同伴教学)、进行分组(分组学习)、建立会心团体、自我评价。18.简述人本主义思潮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到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从重知识到重人格、从重视客观外显的行为到重视内心世界、从单纯看重知识经验到同时重视经验对个人的意义、重视自我概念。19.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建构主义学习观不把知识看成是绝对正确的真理2建构义学习观强调学生的主动性3建构主义学习观看重学生独特的个体经验和已有能力4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理解的丰富性、多样性、个体性5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要放在具体情境中20.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三个中心转移: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个体化式学习到社会化学习、从概况性学习到情境性学习。21.简述布鲁姆提出的有助于掌握学习的良好条件:1学习者必须清楚地理解教学目标,即学习任务2学习者必须具备顺利地进行该项学习任务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3学习者必须具有掌握该项学习任务的愿望,不惜花费时间与精力4教师要对学习者要学习的材料提供有关线索,保证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对他们的成绩给予强化、反馈和矫正5适当采用小先生教学,鼓励学生互教互学。22.简述在自学辅导教学模式中教师运用的策略:启发指导策略、检查督促策略、辅导策略、激发思维策略23.简要说明尝试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24.简要回答构建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创新的原则、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突出学生主体原则、开放的原则、实践探究原则。25.简要回答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1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2尝试-探究知识的尝试3归纳-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4变式-变式练习的尝试5回授-回授尝试结果,组织质疑和讲解6调节-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26.简要回答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积极参与策略、情感交融策略、人际合作策略、教学相辅策略。27.简要回答教学技能的特点: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学技能是学习与训练的结果、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28.备课包括哪些内容:备课的内容包括做好三项工作,写出三种计划。三项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三种计划即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9.钻研课程标准应该包括哪些步骤:1通读整个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2了解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3精度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30.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教学目的要写的具体明确,切忌空洞抽象2有创造性,既依据教科书,又不要照搬教科书3要反复检查和修改教案。31.简要回答提问的作用与意义:1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2有利于集中注意力3有利于评价反馈、师生交流4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5能够提示学习重点6能够培养学生参与和表达能力。32.运用提问技能应遵循哪些原则:目标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明确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普遍性原则。33.在理答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哪些方法进行提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或缩小学生的思考范围;引出部分答案;提供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旧知识;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把一个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问题;从难度较大的问题退回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等方法进行提示。34.在理答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转引的好处是什么:1可以大大增加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2是实现课堂内学生之间观点与经验共享的有效途径3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态度和交流的能力4能够充分挖掘每一个问题潜在的思维训练价值。35.简要回答课堂结课的意义与作用:1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2具有强化主题,明确要旨的作用3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巩固知识4提高升华,开拓创新的作用5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6训练技能,学以致用的作用。36.简要回答运用结课技能应遵循的原则:目标性原则、引导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延伸性原则、多变性原则、精要性原则。37.扼要说明板书的意义与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思路清晰,掌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脉络、具有强化启发的作用38.简述纸笔测验命题的原则:体现多维目标、恰当确定各学习领域的比例、试题选择与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39.课堂观察学生状态包括哪些方面: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往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40.简要回答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步骤:确定评价目的和目标、选择记录的工具、收集资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形成性反馈41.简要说明合作评价的基本特点:评价主体多元化、获取信息丰富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间的合作。42.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教学媒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时期:1口语,辅以动作、表情2文字和手抄书的介入3印刷书及普通教具(标本、模型、图表、挂图、黑板等)的广泛使用4电子技术媒体的兴起。43.简述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型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共同经验原则、多重刺激原则、抽象层次原则44.简述当前教学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系。教学日益多媒化、综合化,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45.简述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教学最优化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要求。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的各种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其他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于整体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46.简述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自主性、交互性、个性化、仿真性、及时性、灵活性、可控性、高效性。47.简述网络教学的功能和作用:网络教学改变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有利于突出表现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变革、网络教学可以节约和优化社会资源。48.简述网络教学内容选用原则:知识的完备性和独立性原则、知识的新颖性原则、教学内容选用的科学性原则。49.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1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2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3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身体的发展。50.简要回答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由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51.简述运用发现学习法的要点:要有适当的设计;提供必须的资料和条件;不断地提问、引导和耐心地等待。52.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53.简述信号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学习都是有目的性的、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中介变量、潜伏学习。54.简答教学模式的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55.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综合性、发展性、递补性。56.简要回答暗示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创设优雅的教学外部环境、学前动员、采用各种暗示手段。57.简要回答探究训练模式的教学程序:呈现疑难情景、提出假设和收集资料、提出结论。58.讲授法具体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简述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法。59.概要说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景观。60.读书学习法主要形式有哪些:朗读、默读、精度、略读、速读。61.调研学习法的种类有哪些:参观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查阅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62.简述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1了解学生的学情2制定计划,做好准备3实施指导。6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引导学生善于提问。64.教师在理答时为什么要认真倾听:倾听有助于提升提问效果,倾听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65.中小学基本的评价方法有哪些:纸笔测验、课堂观察、学生成长记录袋、合作性评价。66.纸笔测验有哪些特点:可操作性、可比较性、测验范围较广。67.如何实施课堂观察: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内容的基本维度、选择观察方法、准备观察工具、观察结果的处理。68.简述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扩大了教学规模69.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哪些主要特点: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性好。70.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71.中小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读书学习法、讨论学习法、调研学习法、实践学习法、循环学习法。72.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有哪些:1教育学生爱好读书2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3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善于使用工具书4教会学生一些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要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73.学习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指导、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学习各具体学科的方法指导。74.运用讨论学习法应注意哪些问题: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正确选定讨论的主题、积极参与讨论过程、做好讨论的小结。75.实践学习法有哪些方式:实习作业活动、课外与校外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生产劳动活动、科学实验活动76.中小学生学习的常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制定学习计划、做好课前预习、提高上课效率、记好课堂笔记、回答老师提问、重视课后复习、完成课外作业、科学安排时间。77.指导学生提高上课效率包括哪些方面:课前准备、专心听、仔细看、善于想、敢于问、勤于解、重点记简述。教育学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性: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持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3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简述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观点: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家庭起源说5教育的劳动起源说。3.简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4.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4学校即社会5师生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5.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流派: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6.简述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人力资本论2教育万能论3教育独立论。7.简述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变革。8.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2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9.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性质、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3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10.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数量对教育投资的影响2人口数量对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3人口数量对教育规模的影响4人口数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11.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者在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能够产生科学技术。12.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对人进行符合阶级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2教育能够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才3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4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1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14.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3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15.简述教育对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有助于人口的性别比例的平衡2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3教育能够改变人口的行业与职业结构4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16.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提前,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17.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18.简述教育所具备的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促进个体差异化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19.简述个体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1教育目的应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2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3人生下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真、善、美的原型,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社会影响,得到自然、率性的发展。20.简述社会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1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2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3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价值观念施加于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21.简述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实现应具备的社会条件:1彻底改变旧的生产方式2消灭旧的分工3缩短劳动时间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22.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1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和谐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23.简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认知领域包括的基本内容:1知识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24.简述加涅的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包括的基本内容: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25.简述加涅的教育目的观主要内容:1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育教学所改变2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学生习得的素质是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的。2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2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27.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