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终点的成长历程.doc_第1页
一个没有终点的成长历程.doc_第2页
一个没有终点的成长历程.doc_第3页
一个没有终点的成长历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没有终点的成长历程杨奕信 鄞州五乡中学【个人简介】杨奕信,男,1975年4月生,大学本科学历, 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鄞州五乡中学德育处主任。积极参与新课改,探索课堂教学多次承担宁波市高三复习探索课和讲座任务;2002年获省市优质课评比一二等奖,2009年获省历史教师教学能力评比三等奖。09年个人获得鄞州区首届十佳德育工作者称号。“问题探究”模式在新课改中的尝试等5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期刊公开发表。 每个人生命轨迹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开始于生的本能,终结于死的本能;而每个人生命中间的过程轨迹又都是不同的:一些人的高峰可能是另一些人的低谷,反过来亦然,即便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同一个历史事件,带给每个人的影响也可能非常不同,而生命过程的高低起伏成就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历程。哲学家赫塞说过的,“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的责任,但是怎样安排此生却是我的责任”。每个人能掌握的是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生命,而让生命具有意义不在开始或结束,而是在其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高峰低谷,都是生命的成长,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回味。1.在挫折中重新起步德国人有一句谚语大概的意思是说树木结巴的地方,也是树干最坚硬的地方,在大自然中,树木饱受风吹雨打,树干.树枝会倾倒,会折断,但是还是有机会愈合,有机会继续生长下去.曾经被折断的地方,虽然比其他的树难看,但这些部分亦同时会是这棵树最坚硬,最有力的地方,可靠的支撑着整棵树继续成长,往高空发展。这句谚语背后的哲理,大家都会明白,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饱受风吹的故事,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上的不如意。比较每一个人心目中的挫折.遗憾哪一种比较重要?其实,大自然早就赋予我们一种生存的本领,而这种本领会帮助我们成长,就算使挫折之后同样可以逆风而逆,就好比谚语所说的老树干一样。“挫折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一块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块垫脚石,它能把你垫得更高。同时强者不是生来就有,他也来源于弱者,所以弱者也不是绝对的。天下谁不走弯路?哪个没有遇过挫折?但是不管怎样,只要你敢于面对困难,拿出一个人的全部力量和勇气全力以赴,我相信困难一定会被你甩掉,会使你创造出全新的自我,从而更加成熟;相反,如果你逃避挫折,畏惧挫折,你将失去尝试的机会,不敢冒着尝试的风险,你永远不会成为强者。人无法在顺境中成长,顺境使人肤浅;人在挫折中成长,蜕变,然后才更加了解人生。在人生漫长征途中,挫折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有了挫折,才能得到磨练,从而变得越来越坚强,不断地与挫折挑战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生命才有意义,就像在大海中,有了暗礁,才能溅起美丽的浪花。1996年从师范院校专科毕业,一切都是如此的偶然:在初中实习却在高中就业,开始了教师生涯。但是,一段时间后明显感到不适应:社会经验不足心智不成熟导致处理学生问题简单粗糙;还有知识体系不完善积淀不够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深度与广度。从教初期,我是担任班主任的。学校的生源不好,许多学生成绩差且行为品质不端,要管理好这样的学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高中生在校时间很长,晚上有夜自修,强调学生自我学习。这本身是一个课后自我消化提高自学能力的时段,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却是一艰难的消磨过程。“必须让学生懂得这样的道理”我这么想,于是在一节班会课上大谈特谈自我学习的重要性。本以为道理讲了学生应该会改变的,可没过几天还是情况复原,就这样在斗争与反抗、侦查与隐蔽的过程中反复。终于有一天校长亲自巡查夜自修,毫无悬念的把我们班级给抓住了,我也被批评在内。强烈的挫败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不在挫折中站起就在挫折中躺下。高二文理分班后,学校依然让我担任班主任,这显然是对本人的一种莫大信任,相信我会汲取经验教训重新起步。于是,从制定班规、倡导学风到班干部培养、后进生转化等工作都周全考虑有力贯彻。整个班级井然有序,各项工作十分突出,在学校每周常规竞赛中次次前茅,但在班级管理中仍会不时出现一些小问题。由于高二的班级是高一分拆后组成,许多来自原班级的学生喜欢抱团聊天。一天午自修巡查,班内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聊天,我当场批评道:“原3班来的同学都特别管不住自己”。事后,班长向我反映原3班的所有同学对我的批评有很大的意见。我意识到盲目批评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必须及时有效的解决,否则对以后的班级管理非常不利。第二天班会课上我对于批评的事做了一番解释与纠正,同时向原3班学生郑重道歉。学生们显然很惊讶于班主任对他们的道歉,也拉近了师生距离。这一年所带的班级连续被评为校级文明班级、先进班级。2.在反思中日渐成长有这样一则故事:法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卢瑟福有一天深夜走进他的实验室,发现他的一位学生还在伏案工作。卢瑟福走过去问他:“已经这么晚了,你还在这里干什么?”这位学生回答:“老师,我在工作。”卢瑟福问道:“这么晚了还在工作!那你下午干什么去了?”学生答道:“老师,下午我在工作。”“下午在工作!”卢瑟福追问道:“那你上午在干什么呢?”“老师!”学生毕恭毕敬地回答:“上午我也在工作!”卢瑟福皱了皱眉说:“那你早晨也在工作吗?”“是的!我早晨也在工作。”学生自豪地回答并期待导师的赞许。谁知卢瑟福听了满脸严肃地说:“整天都在工作,那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事业,不仅靠实干,更要靠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反思是我们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学工作的前五年埋头钻研的多反思的少、积累的多消化的少,前教研员李老师在这五年里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与指导,并明确指出该是反思的时候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开始自觉关注教育教学理论,有意识地用理论指导教学,努力追求以概念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历史能力、提高人文修养为目标的教学特色。同时意识到历史“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怎么学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师生互相作用、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我认为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习展开,教要为学而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许多历史老师可能讨论过“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或者“先做后学”还是“先学后做”的模式问题。其实教与学并不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而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以及融合的关系。教与学不再被截然分开,成为一种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转换,即学生可以成为教的主体,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的主体,真正做到了在“教”中“学”、“学”中“教”,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第一次带高三的那年(还是老教材的时候),课堂上讲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花了三节课把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演变和影响等知识点讲得十分仔细,而在练习时许多学生仍然不能对一些问题进行顺利答题。我当时感到十分不解,于是借着分析练习的机会又对制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解说,结果在一次考查中依然不理想。后来与毕业后的几位学生说起当时自己的烦恼时,学生的话让我羞愧不已:“您自己教得十分仔细透彻,不一定我们学生能听得明白,应该多问问我们懂了没有,哪里不懂,为什么不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很注意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及时了解学生学情,学生也乐意与我交流。可见,教与学的有效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在不断地反思中我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快提高,并在区市的教学比武中崭露头角。2001年获得区教坛新秀二等奖,2002年获得宁波市历史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并代表宁波市参加省优质课评比荣获二等奖。3.在探索中走向成熟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就是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泥沙”。然而,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 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们也能安然地脱困。本来看似要活埋驴子的举动,由于驴子处理厄境的态度不同, 实际上却帮助了它,这也是改变命运的要素之一。如果我们以肯定、沉着稳重的态度面对困境,助力往往就潜藏在困境中。一切都决定于我们自己,学习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迈向理想。我们应该不断地建立信心、希望和无条件的爱,这些都是帮助我们从生命中的枯井脱困并找到自己的工具。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从“刀”到“剑”需要打磨,同样从一位“教师”到“老师”的蜕变更需要较长的摸索过程,成长到成熟没有十年二十年磨练是根本达不到的。2003年起我开始担任学校的德育主任一职,对本人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认为如何整合学校的德育资源建立完善德育工作制度与工作体系是首先要做的。在几年的德育工作探索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以“爱与责任”为德育主题指导下开展爱心教育与感恩教育、开展校园公德教育与社会公民教育以及开展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常规任务,形成了包含“校园德育文化”、“德育规章制度”和“德育分层实施方案”三部分内容的学校德育体系,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贯彻实施,使学校德育工作有章可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其次,德育工作中我经常探索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深入了解班主任和学生状况,比如2007年对我校高一学生的学习习惯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太明确,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对主动学习的选择性也不太理想学生以及在学习中的独创性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习惯的对策: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观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学习;改进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乐于学习;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多元发展;等。后来我把这个调查数据写成一份五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