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doc_第1页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doc_第2页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doc_第3页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doc_第4页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2010年09月14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1中大东南区1号楼为陈寅恪故居,那条白漆小径被称为“陈寅恪路”。 2陈寅恪与妻子唐筼及三个女儿合影。(资料图片) 3陈寅恪耗10年撰写柳如是别传,用意之一便在于彰显这位奇女子身上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4晚年失明,在助手黄萱的帮助下著书立说。(资料图片) 中大永芳堂的陈寅恪铜像,一代大师失明的眼里分明泛着智慧之光。 广州名片风云人物系列之奇才篇总第216期候选名片215期陈寅恪提名辞他只有高中学历,却成为国学大师,连清华大学的教授都来旁听他的课,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他博学多才,以史名家,但决不仅仅是一个史学家。索引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恪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唯心“三无”教授凭什么抢手?大约五六年前,我还奔波在教育战线上做记者时,写过一篇名叫有履历没学历的稿子,采访了几个经验丰富,具有超人一样解决问题能力的“强人”,但由于少了一张大学文凭,公务员、大学老师这些金饭碗似的工作永远与他们无缘,他们只好辗转于各个私人企业之间,有的干脆自己办起了公司。如果有可能,我非常想“穿越”到1925年的清华大学,去采访一下“三无”学者陈寅恪是如何“混”入“国学研究院”的。那时候,“国学研究院”刚刚成立,虽然陈寅恪长期游学欧美,学问博大精深,但在国内却是“无名望,无著作、无学位”的“三无”学人。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校长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校长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生气了,“我梁某也不是博士啊,著作算是等身了,但加在一起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事情隔得太久,也采访不到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只知道刚刚年满36岁、还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最终接到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聘书,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年轻人讲的课不但吸引了学生,还吸引了教授们前去旁听。对于学识和能力来说,学历重不重要?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陈寅恪的侄子曾经问道,“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他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陈寅恪是幸运的,生活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民国时期,事隔这么多年,我们的打工皇帝唐骏为了叩开世界500强的大门,不得不谎称自己是加洲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博士,在西太平洋大学做过辅导研究工作,其实,所谓的西太平洋大学根本没有校园,没有教室,只有一个办公室,还是与校长儿子的手机租借店共用的。文凭是什么?还不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天气这么热,不穿也罢。人物志留学海外,辗转三大洲五个国家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都说富不过三代,而寅恪一门,却三代尽得风流。他的祖父陈宝箴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父亲陈三立是清朝著名爱国诗人,清末“四公子”之一。陈寅恪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未满12岁的陈寅恪已经和兄长一起踏上去东瀛求学的路程,他先后在三大洲的五个国家留过学。陈寅恪主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执教清华,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陈寅恪讲课时总是端坐而讲,所论者皆关宏旨,绝无游词;态度严肃,从不哗众取宠;认真负责,极少旷课。讲课虽多平铺直叙,但听课者并不感到枯燥。颠沛流离,在战火纷飞中度过十二年“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爆发,当时在清华园内都可以听到交战的炮声。1938年,清华大学与迁往云南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因为时常要“跑警报”(躲避日机空袭),因而作了一副对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入土”者,躲入防空洞也。见机而作,入土为安都是普通成语,但其运用之妙,却令人叹服。)有一日,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1939年,陈寅恪接到英国牛津大学的聘书,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被困居香港,后又从广西到西南,颠沛流离,因为生活清苦贫寒、营养不良和用功过度,双目渐渐失去视力,成为一名“盲人教授”。栖居广州,影响一代代中大学子为了寻找“避秦”的“仙源”,陈寅恪来到了位于广州的岭南大学,他在康乐园度过了最后20年,一生中最主要的学术著作,都是在康乐园完成。有一年开学,学生们到他的住所门前拜见。他问学生:“你们有没有人想考北大的?”学生静默,陈先生说:“你们不用去了,北大的(老师)都是我的学生。”陈寅恪在中大备受尊崇,他的寓所是最好的,薪金是最高的,50年代中期实行工资制评定工资等级时,他的工资是每个月381元,被人羡称“381高地”,在交通方面的待遇等同校长。陈寅恪提倡“但开风气不为师”,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学术底线,特别强调“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得以发扬”。宗师懿范,影响了一代代中大学子。传说陈寅恪有“三不”,“别人讲过的我不讲,书上有的我不讲,我讲过的不再讲”,这一“三不讲”典故一时传为佳话。功德簿著书立说,跨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非亲笔所著,是学生后来根据笔记整理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等都是实在的学术著作。陈寅恪所掌握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语言有二十二种之多,而且还精通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有的早已消失的语言,比如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语言,他对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与中国的文化联系上做了很多翻译、校勘、解释工作。以诗证史,填补隋唐史学研究领域空白陈寅恪是最早提出“敦煌学”名称的第一人,他对古史研究的成果,体现在他不仅开拓创建了许多研究领域,而且创新了许多研究方法,他从文化、种族、家族、门第四大突出特点,对古史进行了分析研究,令人耳目一新。陈寅恪看到,中国私家撰述的史中容易诬妄,而官修的则歌功颂德的成分多,因而应该从诗词、小说等途径,发现新史料。他将“以诗证史”作为一种方法,运用到文史研究领域,他还提出了历史研究的考据学的新学科,他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他把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融为一体,填补了隋唐史学研究领域的空白。人品爱国文人,宁愿饿死不吃日本米面发言人:王川,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学界泰斗陈寅恪一书陈寅恪很爱国,这从他大女儿和二女儿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长女流求诞生时,倭寇气焰未炽,然台湾已沦入倭手三十余年,陈寅恪家国之思甚切,又以外家之渊源,故命长女名以海岛之别称,次女陈小彭的名字也牵连及台岛左近岛屿。一九四一年冬,陈寅恪打算赴英国接受剑桥大学之聘请,同时医治目疾,结果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进占香港、九龙,先生不得不困居九龙半年。当时的香港市面萧条,陈寅恪一家人过着饥寒交迫,疾病相伴的生活。有一个叫松荣的日本人做中日文化协进工作,为了拉拢陈寅恪,送去了几袋大米和面粉,日本宪兵往屋里搬,他们夫妇二人又用尽气力把大米和面粉往外拖,宁肯饿死,也坚决不接受侵略者的接济。人后采访对象:陈贻竹,陈寅恪哥哥陈衡恪的孙子,“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次子,广州华南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从“大字报”上才知叔公是“名人”陈贻竹现在也已经69岁了,退休以后又被华南植物研究所反聘回来做生态科学方面的研究,记者在科研办公楼206房间见到了他,办公桌上是一台老式的电脑,谈起自己的叔公陈寅恪,他的记忆也比较模糊,“我在中山大学读书时,才第一次见到叔公,那时候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去他们家里,有时候自己去,有时候和同学们一起去,那时候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了,我去的时候他大多数都在二楼休息,我和他的助手接触得反而更多一点。印象中他从没有穿过西装,穿着打扮都是正宗国货,同学们都不相信他是留洋归来的大学问家。因为我的父母很少提起叔公,家里也没有其他人跟我讲,我还是从学校的大字报上了解到叔公原来还是一个名人,那时候的说法是反动学术权威。我在大学里念的是生物,他不懂生物,我不懂文学,我们说什么好像都不在一个平台上,所以很少共同语言,我对他的只有敬畏,我经常扶着他在寓所前面那条白石灰路上散步,有时候陪他去听京剧,还记得有一次有一个京剧团来学校演出,我陪他一起去看,他穿着唐装坐在前排,虽然看不清楚,但他的耳朵很好使,能听出来哪里唱得好哪里出了错。”小女儿陈美延20年来一直在搜集整理父亲的文稿陈寅恪是一代史学大师,陈贻竹的祖父陈衡恪是个著名画家,与鲁迅交谊甚厚,常与齐白石切磋画艺,但他们的后代所学的专业都跟文史沾不上边,陈寅恪的大女儿陈流求学的是临床医学,二女儿陈小彭学的是园艺,小女儿陈美延学的是化学,陈衡恪的儿子和孙子都是一辈子和生物打交道,这里面有时代的原因,“那个年代,学文科是很危险的。”但陈寅恪的三个女儿从来都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陈寅恪的著作得以面世,她的小女儿陈美延功不可没。因为战乱及“文革”期间抄家等原因,陈寅恪的文稿时流失了许多,陈美延20年来一直在搜集、整理父亲的文稿。陈美延是学化学的,因为专业的原因,在整理陈寅恪的书稿来肯定有一定的难度,但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做着巨大而繁复的工作,可以说,陈寅恪80%以上的手稿都因为她才能重见天日,就对社会的贡献来讲,她绝对称得上伟大。2010年,三个女儿合著也同欢乐也同愁纪念父母2010年,三姐妹又一起合著了一本名为也同欢乐也同愁的书,叙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亲见、亲闻的种种往事,书名取自陈寅恪的诗句,姐妹三人在后记中表示:“这种想法萌生已久,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拖再拖,我们姐妹均是耄耋老人了,若再不完成此心愿,女儿们也将随父母而去,就会成为永远的愧疚。我们决心拿起笔,不顾文墨拙劣,尽量记下尚未忘怀的往事,虽未必能将许多心潮起伏的感受用文字描述,仍要竭力叙述亲历、亲见、亲闻的事件,作为三姊妹对父亲母亲逝世四十周年的纪念。”人迹陈寅恪铜像一代大师屹立永芳堂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的岁月都是在广州度过,中山大学永芳堂的大堂中央屹立着陈寅恪的铜像,这尊铜像,是以历史系78级全体同学的名义捐建的,作为陈寅恪的再传弟子,他们请来了最好的雕塑家。满头白发的蔡鸿生教授说:“要将盲者的眼睛雕塑出来,是最难的。”而铜像上,一代大师失明的眼中分明泛着光芒。中大东南区1号楼故居已成学术精神圣地陈寅恪晚年一直住在中山大学康乐园东南区1号楼。这幢建于1911年的洋楼,因由美国人麻金墨夫人捐资所建,故又称为“第一麻金墨屋”。从1952年起,这里一直是陈寅恪的住所兼教学教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因为他晚年视力严重衰退,只能略辨光影,学校便专门为他在屋前修砌了一条小路,并涂上白漆,方便他辨识。2009年11月12日,陈寅恪故居修缮后又重新开放。记者也来到北草坪上这个被称为“中山大学学术精神圣地”的地方,那条被称为“陈寅恪路”的小径在红房子绿草地的映衬下显得很醒目。故居一楼大堂的左壁正中为陈寅恪的铜像,上是陈寅恪的名句:“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右壁为陈寅恪故居简介。陈寅恪生前长期居住在这所房子的二楼,在客厅入口处的墙边树立的是陈寅恪当年最好的书架,内为陈寅恪当年使用的线装书,客厅内摆放着陈寅恪当年常坐的藤椅。起居室外的走廊是书房,这里也是陈寅恪的助手黄萱等人的工作场所,书房内摆放的全是陈寅恪当年使用的书籍,桌面上摆放着一把手摇铜铃,助手有时会用手摇铜铃提醒下课时间。故居的走廊也是当年陈寅恪为学生们上课的教室,校方照顾陈寅恪行动不方便,让学生上门候教,一块小黑板挂在墙壁上,就成了简易的课室。现在,黑板仍然挂在走廊的墙壁上,漫步其中,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陈寅恪的咳嗽声和提醒下课时间已到的铜铃声。人事与周恩来一起挨打陈寅恪在德国留学期间,常与几个朋友在餐厅咖啡馆把酒清谈,有一天晚上,陈寅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