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语言艺术论.docx_第1页
红楼梦语言艺术论.docx_第2页
红楼梦语言艺术论.docx_第3页
红楼梦语言艺术论.docx_第4页
红楼梦语言艺术论.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2012-07-07 15:16:55) 转载标签: 凤姐中国红楼梦宋体人物语言教育分类: 曲苑杂坛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范,汉语言艺术的宝藏。“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红楼梦宏大严谨,“文备众体”,语言维肖传神,精练准确,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描写连村妇野叟也能娓娓道来。其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模拟人物言语诗词形神毕肖,“按头制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遣词造句精彩准确,富有神韵,“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比喻运用贴切形象,清新工丽,深含哲理,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 关键词:红楼梦 语言 艺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作者在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切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是现实生活最典型、最精美、最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它构思精巧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草率的、多余的、做作的、游离的笔墨,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阆苑仙葩”。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谣、联、赋、谜、令、方等,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且又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自问世以来,研究者前赴后继、摩肩接踵,多少人如痴如醉、心无旁鹜,作者、版本、思想、人物、语言、诗赋、风俗、建筑等各个研究领域都高手如林、大师层出,“红学”现已成为当今具有相当世界影响力的学问。红楼梦是我国小说语言艺术的典范,是汉语言艺术的宝藏,对其语言的研究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也是国内外学术界、红学界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面对这样一部洋洋洒洒、雄踞汉语言艺术塔顶的文学巨著,要想对其语言艺术作一番论述,远非我辈的资历底蕴和一篇本科学业论文所能及。本文只想就红楼梦语言艺术方面最为明显、读过或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津津道来的特点作些粗浅探索。 一、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描写一个人物,最重要的环节是出场,是“第一印象”。人物的出场,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多种多样,而红楼梦描写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神来之笔,无疑是我国古今小说中人物出场的一个顶级经典,不用说读过红楼梦的人,就是一字不识的村妇野叟,都说上并能理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词。书中第三回通过贾母淡淡地介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位小姐逐一在林黛玉面前亮相,都是简要描述外貌,然后作者是这样写的: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一点睛之笔,不仅突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更显示出她在荣国府的特殊地位。对此甲辰本有侧批:“此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跃纸上?此等非仙助即为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特独出熙凤一人。未写其形,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也。”二、人物语言形神毕肖,“按头制帽”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指作者为作品中的人物设计的语言。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和流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由此,人物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比作者的叙述性语言更能获得逼真、直接的审美效果。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每一场、每一句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设计,为作品的主旨服务,每一句对话都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当时的环境,用茅盾的话说,就是“按头制帽”。鲁迅在看书琐记中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第二十七回凤姐想使唤一个人去对平儿传话,小红便笑着跑过去,凤姐虽然不认识她,她却敢回答凤姐的话:“要说的不齐全,误了奶奶的事,任凭奶奶责罚就是了。”她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兴奋、一种骄傲,犹如手提尚方宝剑,得意地冲过了别人的阻拦,作者是这样写的: 睛雯一见小红,便说道:“你只是疯罢!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弄,就在外头逛!”小红道:“昨儿二爷说了,今儿不用浇花儿,过一日浇一回。我喂雀儿的时候,你还睡觉呢。”碧痕道:“茶炉子呢?”小红道:“今儿不该我的班儿,有茶没茶,别问我。”绮霞道:“你听听他的嘴!你们别说了,让他逛罢。”小红道:“你们再问问,我逛了没逛。二奶奶才使唤我说话取东西去。”说着,将荷包举给他们看 你瞧这一张嘴!你瞧这副得意相!她向凤姐复命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平姐姐说:奶奶刚出来了,他就把银子收起来了;平姐姐叫我回奶奶:才旺儿进来讨奶奶的示下,好往那家子去,平姐姐就把那话按着奶奶的主意打发他去了。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我们二爷没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几丸延年神验万金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了去。” 这一口气连珠炮式的十八个“奶奶”,只有小红能说清楚,只有王熙凤能听明白,其他的所有听众、读者,都得捋一捋才行。这不仅充分表现了小红的伶牙俐齿,而且把她善于讨好钻营、一心附炎攀高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这样积极奔竞的人物,果然没有被埋没,她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心机,终于如愿爬到了凤姐的身边。三、遣词造句精彩准确,富有神韵红楼梦语言技巧的运用,与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有密切关系。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特别讲究琢字练句,为了选择或创造一个恰当的词语,作家往往费尽心思。“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莫泊桑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以表现它。”红楼梦在谴词造句上,真正达到了“一字不可更改,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的境界!第三回林黛玉进了贾府,王夫人让凤姐拿出两匹缎子给黛玉裁衣裳,凤姐说:“我倒先料着了,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低头不语”。王夫人从来难得一笑,“低头”、“不语”,淡淡一笔,简约精准,大有微意。凤姐是王夫人的家侄女,又是荣府的当家婆,王夫人明明知道她是在说谎,是在做人情卖乖,但不说破,笑而置之。既显示出作为姑姑对侄女的宽容,也隐隐揭露了凤姐的虚伪。第八回当贾宝玉和薛宝钗正在互认通灵宝玉和金锁,笑语声喧时,“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摇摇”二字,既鲜明生动,又准确形象,如烛焰轻轻飘逸晃动的样子,用在林黛玉身上非常传神,活画出林黛玉“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形象和神态。脂砚斋旁批曰“二字画出身”。有的红楼梦版本将二字改为“摇摇摆摆”,这不成了刘姥姥了。第七十七回王夫人亲到怡红院阅人,和宝玉同一天生日的丫鬟蕙香“生得十分水秀。”“水秀”二字,何等奇绝,多少娇态包含其中!给人以清秀如水,“晶晶亮,透心凉”的艺术美感。这样精彩准确、富含神韵的遣词造句例子不胜枚举。曹雪芹善于从种种相似的词汇中挑选出最准确、最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以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真可谓“于细微处见真功夫!” 四、比喻运用贴切形象,清新工丽“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在适当的地方,文学需要精辟的比喻”。在文学作品中,贴切、鲜活、雅致的比喻,往往能起到折射事物的本质、反映人物的神髓、表现作者的好恶、揭示一定的道理等作用,使作品更增艺术性和美感。就红楼梦而言,比喻无疑是其语言艺术花圃中一朵绚丽的奇葩。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最大、最深的隐喻。小说第一回的总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实是作者真实的内心独白。第二十九回荣国府到清虚观打醮,其中有一出戏南柯梦,因是在神前点的,贾母虽有不悦也只得“听了便不言语”。“南柯一梦”,梦醒后孤灯一盏,梦中种种功名荣华都如云烟,这直接指向了小说的主旨问题。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凤姐说了一番话,其中有一句“树倒猢狲散”,实质上隐喻着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主题思想。因此红楼梦可以看作是一部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悲壮史诗。封建家族灭亡的原因,第七十五回曹雪芹借探春的口揭示出来:“一个个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乌眼鸡相斗,你死我活。这个通俗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贾府内部主子与主子之间、主子与奴才之间、奴才与奴才之间尖锐而复杂的矛盾纷争,这是贾府衰败的重要内因。如此形象的比喻,贾宝玉的腹中也不乏,“他这一下去,就同一盆才抽出来的嫩箭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这是第七十七回晴雯被逐后,宝玉对袭人说的一段话,这句话饱含了宝玉对含冤负屈的晴雯的无限深情,他将晴雯比喻成“才抽出来的嫩箭兰花”,非常鲜嫩,美丽可爱,却被送进了“猪窝”,美丑相形,对比鲜明,形象地比喻美将被毁,突出了晴雯正受摧残并将被糟蹋至死的悲惨命运。红楼梦对人物的刻画,比喻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被描写的人物显得更加丰满、逼真。“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要告诉了他,他是忍不住的。”这是第五十二回平儿为掩饰坠儿偷虾须镯的丑事而对麝月说的。作者通过这个比喻,不仅说明平儿不让麝月告诉晴雯此事的理由,而且进一步刻画了晴雯纯朴、耿直、刚烈、嫉恶如仇的性情。读过红楼梦的人,没有不对晴雯那爆炭般嫉恶如仇的刚烈性格,留下深刻印象的。第六十五回我们从小厮兴儿口中来看看探春是怎样的一个人,“三姑娘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有刺戳手。”“玫瑰花”有着政治家、改革者的壮志和才情,有着坚持原则的斗争精神,“我但凡是个男人,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她不仅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而且为了捍卫封建家世的利益,甚至连亲生母亲都不惜刺伤。作者用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而又“有刺戳手”的比喻,把探春那既让人敬又让人畏的复杂性格,刻画得清雅工丽,叫人过目难忘。同样,袭人“是没嘴的葫芦”,李纨“竟如槁木死灰一般”,迎春“浑名叫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呦一声”,王熙凤“辣子”、“猴儿”、“霸王似的一个人”、“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平儿“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这些比喻非常贴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红楼梦还善于用简洁明快的比喻来揭示某些复杂深刻的道理。林黛玉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这个比喻至今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主席就曾借用过这个比喻来形象说明当时国际形势的特点。“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比喻觉悟的过来人,不仅形象,而且隽永,给人以不尽启迪。“宁撞金钟一下,不打铙钹三千”,就写出了处理事物要抓主要矛盾的道理。红楼梦的比喻俯拾皆是,不拘一格,出神入化,这些比喻看似信手拈来,不雕不饰,其实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设计安排,是作者丰富生活经验和深厚艺术素养的外现。红楼梦的比喻为其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不愧为其语言艺术的明珠。参考文献:1、八十回石头记,周汝昌校,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岳麓书社,1987年版。3、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5、名家正解红楼梦,胡适等著,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6、名家品红楼,蔡元培等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7、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传神文笔足千秋,李希凡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9、红楼梦新论,刘梦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