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角求法大全讲义.doc_第1页
二面角求法大全讲义.doc_第2页
二面角求法大全讲义.doc_第3页
二面角求法大全讲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面角求法之面面观求解二面角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题型,也是各地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对此可说是“千锤百炼”,但我们必须面对新的情境新的变化,如何以基本方法的“不变”去应对题目中的“万变”就是我们研究的中心话题.总的来说,求解二面角的大体步骤为:“作证求”.其中“作证”是关键也是难点,“求”依靠的计算,也决不能忽视,否则因小失大,功亏一篑,也是十分遗憾之事.1 定义法即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点,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分别作棱的射线即得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法是“众法之源”,万变不离其宗,“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求二面角的一切方法盖源出定义这个“根”!.DB1图1AOA1CBD1C1O1例1 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A-BD-C1的正切值为 .分析与略解:“小题”不必“大做”,由图1知所求二面角为二面角C-BD-C1的“补角”.教材中根本就没有“二面角的补角”这个概念,但通过几何直观又很容易理解其意义,这就叫做直觉思维,在立体几何中必须发展这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易知COC1是二面角C-BD-C1的平面角,且tanCOC1=将题目略作变化,二面角A1-BD-C1的余弦值为 .在图1中,A1OC1是二面角A1-BD-C1的平面角,设出正方体的棱长,用余弦定理易求得MAFA1QPBCECBPEF图2(2)图2(1)QcosA1OC1=例2(2006年江苏试题)如图2(1),在正三角形ABC中,EFP分别是ABACBC上的点,满足AE:EB=CF:FA=CP:BP=1:2.如图2(2),将AEF折起到A1EF的位置,使二面角A1-EF-B成直二面角,连接A1BA1P.()与()略;()求二面角B-A1P-F的余弦值分析与略解:在例1中,图形的对称和谐状态对解题产生了很好的启迪作用,在这里更离不开图形的这种对称和谐性.若取BP的中点Q,连接EQ,则在正三角形ABC中,很容易证得BEQPEQPEFAEF,那么在图2(2)中,有A1Q=A1F.作FMA1P于M,连接QHQF,则易得A1QPA1FP,QMPFMP,所以PMQ=PMF=90o,QMF为二面角B-A1P-F的平面角,使题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3,依次可求得A1P=,QM=FM=,在QMF中,由余弦定理得cosQMF=练习:2011广东高考理18.(本小题满分13分) 如图5.在锥体P-ABCD中,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且DAB=60,PB=2, E,F分别是BC,PC的中点.PABCDFGPABCDFE(1) 证明:AD 平面DEF; (2) 求二面角P-AD-B的余弦值.解:(2) 由(1)知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中,;在中,;在中,.2 三垂线法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当然此法仍扎“根”于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A图3PBl此法最基本的一个模型为:如图3,设锐二面角,过面内一点P作PA于A,作ABl于B,连接PB,由三垂线定理得PBl,则PBA为二面角的平面角,故称此法为三垂线法.最重要的是在“变形(形状改变)”和“变位(位置变化)”中能迅速作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再在该角所在的三角形(最好是直角三角形,如图3中的RtPAB)中求解.对于钝二面角也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锐角的补角不就是钝角吗?图4B1AA1BlEF例3(2006年陕西试题)如图4,平面平面,=l,A,B,点A在直线l上的射影为A1,点B在l的射影为B1,已知AB=2,AA1=1,BB1=,求:()略;()二面角A1-AB-B1的正弦值.分析与略解:所求二面角的棱为AB,不像图3的那样一看就明白的状态,但本质却是一样的,对本质的观察能力反映的是思维的深刻性.作A1EAB1于AB1于E,则可证A1E平面AB1B.过E作EFAB交AB于F,连接A1F,则得A1FAB,A1FE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依次可求得AB1=B1B=,A1B=,A1E=,A1F=,则在RtA1EF中,sinA1FE=.与图3中的RtPAB比较,这里的RtA1EF就发生了“变形”和“变位”,所以要有应对各种变化,乃至更复杂变化的思想准备.3 垂面法P图5lCBA事实上,图1中的平面COC1图2(2)中的平面QMF图3中的平面PAB图4中的平面A1FE都是相关二面角棱的垂面,这种通过作二面角棱的垂面得平面角的方法就叫做垂面法.在某些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例4空间的点P到二面角的面及棱l的距离分别为43,求二面角的大小.分析与略解:如图5,分别作PA于A,PB于B,则易知l平面PAB,设l平面PAB=C,连接PC,则lPC.分别在RtPACRtPBC中,PC=,PA=4,PB=3,则AC=,BC=.因为PACB四点共圆,且PC为直径,设PC=2R,二面角的大小为.分别在PAB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PA2+PB2-2PAPBcos(),则可解得cos=,=120o,二面角的大小为120o.4 面积法如图1,设二面角C-BD-C1的大小为,则在RtCOC1中,cos,在某些情况下用此法特别方便.例5 如图6,平面外的A1B1C1在内的射影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且AA1=2,BB1=3,CC1=4,求A1B1C1所在的平面与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分析与略解:问题的情境很容易使人想到用面积法,分别在BB1CC1取BD=CE=AA1,DAM图6ECBC1A1B1HG则A1B1C1A1DE,可求得A1B=,A1C1=,B1C1=,所以等腰A1B1C1的面积为,又正ABC的面积为.设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则cos=.5 变式二面角的求法以上列举了求解二面角的四种基本方法,但在现实中,问题往往不是那么简单与单纯,而是有诸多的变化,“源于基本方法,适应各种变化”就是我们总的策略.5.1 “无棱”二面角的求法严格地说,任何二面角都是有棱的,“无棱”其实是指二面角的棱处于隐含的状态.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处理办法:(1)用面积法,见例5;(2)找出隐含的棱,此法可称为“找棱法”.在例5中,延长C1B1和C1A1分别交CB和CA的延长线于GH,连GH.作CMGH于M,连C1M,C1MGH,则CMC1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由平几知识得CG=4,CH=2,则CGH的面积为,又CGH的面积为CHCM.又由余弦定理得GH=,所以CM=2,则在RtCMC1中,cos=.在原图中,面A1B1C1与的公共点都不知道,所以必须找出它们的两个公共点,才能找到二面角的棱;而在另一些问题中,知道两个面的一个公共点,那么只须再找出另一个公共点就可以了.面积法比找棱法似乎要简单些,但看问题不能简单化,例5的第二种解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其中蕴涵的知识和技能的“营养”对于滋补人大大脑是十分有价值的,所以决不要忽视找棱法.5.2 有关二面角的最值问题求最值是代数三角解几的“热点”问题,殊不知立体几何中也有引人入胜的最值问题.图7EDCBAl例6 二面角-l-的大小是变量,点BC在l上,AD分别在面内,且ADBC,AD与面成角,若ABC的面积为定值S,求BCD面积Q的最大值.分析与略解:如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