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及内容一、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二、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和人格(即个性)(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二、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不是大脑活动(物质)产品。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一、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 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二、学派的纷争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用内省方法,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意识)基本元素。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抛开意识,直接研究行为,探索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认为心理(行为)无外乎是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 格式塔心理学派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意识、前、无(潜意识)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趋向人本主义:第三势力(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势力之后)罗杰斯、马斯洛: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自我实现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是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特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构造功能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神经元的分类: 感觉性(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 中间(联络神经元)。二、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包括:脊髓和脑(脑干、间脑、小脑、端脑)(一)脑干(脑最古老的部位)延脑:椎体交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桥脑;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睡眠和觉醒,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二)间脑丘脑:皮层下较高级感觉中枢(嗅觉除外);上丘脑:嗅觉;下丘: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内脏);底丘脑:肌肉张力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大脑皮层,分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皮层的机能:枕叶视;颞叶听;顶叶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额叶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单侧化右利手人: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右半球空间形象思维占优势。布洛卡发现,左半球额叶损伤(布洛卡区)运动性失语症,证明左半球的言语优势。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结论: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三单元 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基本概念(一)兴奋和抑制: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二)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三)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带来,不学就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四)巴甫洛夫的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称为操作或工具条件反射。(五)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感觉是神经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按刺激物的来源可分外部(视、听、嗅、味、皮肤:触、温、冷和痛)和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内脏感觉)。第二单元 感受性及感觉阈限一、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二、种类: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也叫最小可觉差,j.n.d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光适应: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快(一两分钟)暗适应: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慢(3040分钟)。戴波长在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镜,视紫红质不会分解,可保护暗适应。二、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正、负后像;三、感觉对比: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相继对比;四、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一、视觉(一)视觉适宜刺激光波:380780纳米(赤橙黄绿青蓝紫)(二)视觉器官:视细胞有锥体细胞(明视觉)和杆体细胞(暗视觉)两种。色觉异常: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大多由遗传原因造成:隔代遗传(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隐性基因。二、听觉(一)听觉适宜刺激:声波16 20000 Hz ;1000 4000 Hz 最敏感。(三)听觉特性; 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波形三、嗅觉和味觉;嗅觉:(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味觉:(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最基本:酸甜苦咸四、皮肤感觉(触、压、振动、温、冷、痛觉)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五、平衡觉:静觉,六、运动觉:动觉七、内脏感觉:饥饿、饱胀和渴、窒息、疲劳、便意、疼痛和性感觉 八、痛觉: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有放射现象。感受器分布在全身所有组织中。意义在于保护机体;最难适应。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二、特性:整体、选择、恒常、理解性;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一、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生物钟:机体生理节律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人的行为节律性,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 二、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倒飞错觉等。第四节 记忆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一、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二、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可分为:形象、情景、情绪、语义(词语-逻辑记忆)、动作记忆。三、阶段:识记 保持 回忆再认四、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错误地再认或回忆现象。遗忘(保持)曲线:(艾宾浩斯提出;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先快后慢。第二单元 表象一、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二、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度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也难以发展起来。第三单元 三个记忆系统一、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作为瞬时、短时、长时记忆。三、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前面对后面的干扰。倒摄抑制:后面对前面的干扰。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两头好中间差。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其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一、根据形态可分为:动作、形象、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思维最本质特征)。二、根据方向,可分为: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三单元 概念形成问题解决思维过程一、概念: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内涵: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两者之间是一相反关系。二、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思维定势: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三)问题解决策略:算法、启发策略。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一、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离不开语言。二、言语活动的形式外部言语:包括口头(对话、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内部言语: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言语运动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 (二)言语听觉中枢: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第五单元 想象一、想象: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是思维,表象是记忆)二、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无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梦和幻觉。有意想象:有目的的想象。如: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及幻想:与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分理想(积极的幻想)和空想(消极的幻想)。第六节 意识和注意第一单元 意识概述一、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察),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意识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调节的作用。二、无意识: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4个阶段。(二)梦境在快速眼动期出现;梦的特点:不连续性、 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生物节律: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第二单元 注意一、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只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二、注意的种类:无意(不随意注意)有意(随意注意) 有意后(随意后注意)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广度:范围,72二、注意的稳定性: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注意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三、注意的转移: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 四、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第七节 需要和动机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概述一、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种类:从产生的角度分为:自然(生理或生物需要)社会(获得性需要)就满足的对象而言:物质精神二、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动机因素:内驱力(生理需要引起)、诱因(动机的外部条件)和情绪。(二)动机的种类:按需要产生的根源分为:生理性社会性动机;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品质:倾向性、广阔性(范围)、持久性、效能(力量)。按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动机,可分为:有意识的无意识的动机: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有影响。第二单元 马斯洛需要理论即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 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 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高)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一单元 情绪和情感概述一、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其产生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学习模仿的成分,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动机、组织、信号功能。三、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机体变化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变化是情绪产生原因。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4维度1、动力性:增力减力(提高还是降低人活动能力)2、激动度:激动平静3、强度:强弱4、紧张度:紧张轻松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一、从情绪的内容来分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人和动物共有的。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二、从情绪的状态(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 )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三、情感的种类:道德、美感、 理智感。第五单元 意志一、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二、动机冲突有四种形式: 双趋式、双避式、趋避式、双重趋避式冲突。三、品质:自觉、果断、坚韧、自制性。第九节 人格第一单元 人格概述一、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二、特性:独特、整体、稳定、功能、自然和社会性统一 。三、人格(个性)的结构:倾向性:需要和动机,是人格动力。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第二单元 能力一、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智力是指人的认知能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二、 能力的分类按发展高低分: 能力、才能、天才按构造分: 一般(智力)、特殊能力按领域分:认知、操作、社会交往力按创造程度分:模仿、再造、创造力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发展水平的差异(高和低,正态分布)、类型的差异(个人的特长)发展早晚上差异(早慧大器晚成)第三单元 气质(一)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二)气质类型学说(古希腊希波克拉特)体液说:体液决定。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德国克雷米奇尔)体型说:体型决定气质。(高矮胖瘦)(日本古川竹二)血型说:血型决定气质。(A,B,AB,O)(美国伯曼) 激素说:内分泌腺决定。(甲状腺、垂体腺、肾上腺、性腺)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一)基本特性:兴奋和抑制。有3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类型:兴奋、活泼、安静和抑制型。 特性:感受和耐受、反应的敏捷、可塑、情绪的兴奋、指向性 。外在表现:胆汁、多血、黏液、抑郁(二)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神经系统基本特性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度平性灵性强不衡兴奋胆汁强平衡灵活活泼多血强平衡不灵安静黏液弱抑制抑郁三、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影响对环境适应的难易、能影响健康。第四单元 性格一、性格: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人格特征。态度: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 ,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因素组成。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差异二、性格的结构:1、静态特征:态度(核心)、意志、情绪、理智特征。2、动态结构:不同场合不同表现。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母体: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诞生标志: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美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G.W.奥尔波特: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勒温社会行为公式B=f(P,E)B-行为P=个体F=函数E=环境(二)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霍兰德:三阶段说: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一、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对其催生作用的思潮有: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民族心理学 3、法国群众心理学4、英国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三单元 研究方法一、原则:价值中立、系统性、伦理。二、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方法1.自然2.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亦称询问法。1.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2.问卷法: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三)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第四单元 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二、社会交换 三、符号互动四、精神分析论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和行为方式。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方面。 终身社会化:伴随一生;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过程。劳动教养及改造。二、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的素质提供了可能性。四、载体:家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五、社会化的类别:(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二)性别角色社会化:男女差异:1、性(生物学概念)2、性别(心理学人格特征)3、性别角色(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三)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政治社会化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定义: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二、社会角色的分类:按获得方式:先赋和成就角色/按规范化程度:规定性和开放性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功利性和表现性角色/按承担者心理状态:自觉和不自觉。三、角色扮演过程:期待、领悟、实践。四、角色失调:冲突、不清、中断、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自尊和身份一、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认识的主体与对象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自我的结构:物质、心理、社会、理想、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出生八个月-3岁;社会自我:3岁-13、14岁;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二、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由角色构成。特点:客观、主观、多重、稳定、契约性。三、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一种高级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否则产生自卑。(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自尊公式(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影响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二、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察觉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图式的作用:1、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三)认知者的情绪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过程。二、印象形成的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最初(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这是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前者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后者出现在熟人之间,前者相反。2、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也称晕轮效应。是以偏概全的现象。3、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具有社会适应意义和消极性质,产生偏见歧视三、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个体在把各种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1、加法2、平均3、加权平均4、中心品质模式:积极(真诚、热情)消极(虚伪冷酷);根据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四、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是一种社交技巧,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常见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一)内因与外因:行为内因:存在于个体内部原因内归因: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行为外因:行为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外归因(情境归因):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综合归因:兼有以上二者影响。(二)稳定性与易变性原因(三)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原因:前者归因对行为做出变化预测,后者归因做出准确预测。三、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前积极后消极。四、归因原则:不变性、折扣、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所需信息具有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五、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2、自我价值保护: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减少对自己失败的责任(自我防卫策略);竞争条件下对他人成败归因相反,个体均带有保护自我价值倾向(动机性归因偏差)。失眠患者又相反,可通过改变其归因模式来缓解失眠程度。3、观察位置4、时间因素。情境性:对往事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非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一、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社会行为直接原因。二、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节。三、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效率最高。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一、亲合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一)起源:依恋。(二)亲合的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外在压力悲惨情境2.情绪:恐惧(正)焦虑(负)3.生顺序:长子女正幼子女负二、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有价值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 目标的吸引力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培养儿童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三、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引起因素有: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一)侵犯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构成。 (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生、死本能;洛伦茨:生物保护本能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 挫折: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心理紧张状态。(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五、利他行为: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社会不期待回报行为。(一)性质:1.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助人与利他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但利他的层次更高,因为其不企求回报。利他者认为帮助别人是其出自内心的义务。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负面影响(旁观者效应原因:去个性化,责任分散) 示范效应增加利他行为。情境的社会性意义 。(3)时间压力(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2.心理特征;1、心境2、内疚3、人格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次于抑郁酗酒的第三大危害心理) (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特点:1针对性 2持续性3对抗性4普遍性。(三)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四)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第五节 态度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一、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特点:内在、对象、稳定性。(二)态度的成分: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性成分。不协调时A占主导。二、功能:社会心理学家卡茨: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功能。三属性:方向、强、深、向中、外显度。四、形成:美 凯尔曼依从、认同、内化。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态度转变: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即说服的过程。一、霍夫兰德态度转变的模型: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的威信2.立场3.说服的意图4.吸引力(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1.信息差异2.畏惧(中等)3.信息倾向性4.信息的提供方式。(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2.人格因素3.个体的心理倾向。(四)情境:1.预先警告2.分心(注意分散)3.重复(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费力最小原则”转变态度P(个体)-O(他人)-X(另一对象人事物)模型。PO重要。(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三)社会交换论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使用间接法。常用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测谎仪的工作原理)等。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和大众(传媒)沟通。二、结构: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要素。三、沟通的功能;(一)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二)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三)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五)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按组织系统分为正式与非正式沟通。(二)按信息流动方向分上行、下行及平行沟通(三)以信息源及接受者的位置关系来区分,位置不变的是单向,不断变化位置是双向沟通。(四)口头通与书面沟通,两种基本语词沟通形式。五现实与虚拟沟通。五、(一)正式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快、满意)、Y式。(二)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体语即身体语言。体语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等。人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丰富的意义。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专门研究体语沟通的学科是身体语言学。 一、目光与面部表情(一)目光: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二)面部表情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二、身体运动和触摸(一)身体运动最易为人发现。(二)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三、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四、人际距离:美 霍尔:(一)公众距离(12-25英尺)(二)社交距离(4-12英尺)(三)个人距离(1.5-4英尺)(四)亲密距离(0-18英寸)三单元 人际关系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二、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阶段;1.定向2.情感探索3.情感交流4.稳定交往阶段。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自我暴露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奥特曼发现,良好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程度: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喜欢的前提)2.交换性(等价)3.自我价值保护4.平等原则。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三维理论,其要点是:(一)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1.包容2.支配3.情感需要。(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等。(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这样,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1.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2.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3.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4.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5.主动情感式: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6.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倒U型曲线、中等交往频率)2、相似性3、互补4、外貌5、才能6、人格品质(最稳定)。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二、形式:合作、竞争第七节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一单元 从众一、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的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随大流)二、从众的功能:1、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价值观2、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三、类型:真、权宜、反从众。四、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第二节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有实际、想象、隐含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社会干扰(社会抑制)相反。效应:1、结伴2、观众效应。二、优势反应强化理论:美扎容克:他人在场,个体机动水平将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三、社会惰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纯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如磨洋工)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评价的焦虑降低。考核和量化可减少惰化。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意义:1、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形成。法 塔尔德模仿律: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1、下降2、几何级数律3、先内后外律。二、暗示: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动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方式去活动。影响因素:1、暗示者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个人魅力。2、被暗示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年龄、性别3、情境。三、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特点是:1、双向性2、爆发性3、接受的迅速性。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 爱情一、爱情:人际关系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基本倾向是奉献,有无爱情衡量指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二、爱情与喜欢:区别三方面:1、依恋2、利他3、亲密(性)。三、爱情的发展阶段:社会交换者视求爱者为理想主义者。1、取样与评估2、互惠3、承诺4、制度化。四、爱情的形式:李六种1、浪漫2、好朋友3、游戏4、占有式5实用6利他哈特菲尔德:激情爱和伙伴爱五、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由亲密、激情、承诺三因素组成三角形。分为完美爱、浪漫爱、伙伴爱、愚蠢爱。第二单元 婚姻一、婚姻: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动机三:爱情、繁衍、经济。二、夫妻关系的类型:1、爱情型2、功利型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4、建设型5、惰性型6、失望型7、一体型。第三单元 离婚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1、需求不满2、价值观念不一致3、远离自我4、性差异第四单元 家庭一、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要素:1、成员数量2、代际层次3、夫妻数量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夫妻子女)2、主干家庭(夫妻已婚子女)3、联合家庭(夫妻两对结婚子女)4、其他家庭(无子女或丁克)。功能:1、经济2、性3、生育4、抚养赡养5、教育6、感情交流7、休闲娱乐功能。三、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起始结束形成结婚一胎扩展一胎末胎稳定末胎长子离收缩长子离家幼子离空巢幼子离家一方死解体一方死亡另一死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第一节 概述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以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内涵:广义:心理的种系、种族、个体发展。狭义:个体发展一、基本性质:1、方向性和顺序性(低级到高级排定)2、不平衡性(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推进)一般趋势:第一加速期:出生到幼儿;平稳发展期:童年;第二加速期:青春发育;缓慢发展期:成人;下降:老年。3、普遍性和差异性4、增长和衰退的辨证统一5、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二、研究任务;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A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制约问题B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问题C内外动力之间的平衡问题D关键期与可塑性的关系问题.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 普莱尔 奠基人,1882年第一部科学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理论派别:1、华生行为主义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三、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个体毕生发展取代儿童心理学。标志: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优点:1、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3、降低工作成本。缺点:1、难以得到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2、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3、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二、纵向研究:优点:1、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2、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3、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1样本少、容易流失2容易出现新变量3会导致重复效应4成本高。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非此即彼):1、遗传决定论:代表:英高尔顿:人的能力来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美 詹森:人智商80%来自遗传:观点:A心理发展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B环境只能影响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示.2、环境决定论:华生: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认遗传的作用。(二)二因素论:观点:1、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2、遗传和环境是相互独立的因素3、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代表:德国施太伦:心理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果。美国吴伟士: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三)相互作用理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代表:瑞士皮亚杰:人的认识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主体的能动作用。二、主要学派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路线:生物学角度儿童认知发展人类认识发生规律。核心:发生认识论1、发展观: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2、心理发展建构说:四个概念图式:外部动作或内化了的思维活动的结构或组织,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同化:主体将环境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图式中顺应: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结构平衡:主体发展的趋势,与环境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3、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4、心理发展阶段说:儿童心理四阶段:1、感知运动:0-2岁感知运动。性质: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动作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2、前运算:2-6、7岁表象思维具体表现:1、泛灵论,外界一切事物都有生命2、自我中心,所有人与自己感受相同3、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3、具体运算6、711、12岁,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特点和表现:1、获得了守恒概念2、可进行逻辑运算3、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4、思维具有可逆性。4、形式运算11、2 14、5岁,抽象逻辑思维。特点和表现:1、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限制2、能够提出假设3、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1、前道德判断4-5岁不能判断2、他律道德判断4、58、9岁,他律,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道德实在论;道德判断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8、9岁以后,自律,道德判断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支配;道德相对论,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二)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紧张感的产生:个体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不平衡.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引起的个人心理紧张和矛盾.个体心理发展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合过程人格发展任务成功与否,产生人格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品质教育的作用: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1、婴儿前02岁信任感希望2、婴儿后24岁自主感意志3、幼儿:47岁主动感目标4、童年:712岁勤奋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案
- 六年级上册Unit 4 I have a pen pal Part B教案
- 七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6 Around town Unit 1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National Stadium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外研版
- 超市员工激励培训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数与代数-人教新课标
- 风筒火险安全培训
- 餐厅厅面员工培训大纲
- Conefor Sensinode 2.6用户手册(中文版)
- 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ection A 2(Grammar Focus-3c)教学设计(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人教版三至四年级第一节 跑教案设计
- 送达地址确认书(法院最新版)
- 《一幅不可思议的画》课件
- 各种玻璃配方知识
- 四肢骨折的固定搬运课件
- (高清正版)T_CAGHP 055—2019 滑坡崩塌防治削方减载工程设计规范(试行)
- 预制箱梁回弹强度偏低及原因报告
-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
- F5负载均衡运维配置手册V10
- 管道支架重量计算表(计算支架)
- 充电桩安装施工流程
- 成绩单表格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