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心理与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1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行为是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上说,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人的行为是受其内隐心理活动支配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不能加以直接观察或度量,但往往有一定的外部表现。所以通过对人的行为观察描述使我们可以探讨其内部的心理活动。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正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具有不同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人,其心理活动有很大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行为反应也就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件事情的行为反应也有可能不同。但他们的心理活动及其外显行为都受多种共同规律制约。由于人的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被认为是研究行为的科学。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1)个体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异常复杂,心理学通常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是共同的心理过程即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二是个性差异,即人与人之问在心理活动倾向性与稳定性的心理活动特性上的差异。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指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指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差异指个体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展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与心理过程特点。心理活动倾向性主要指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心理过徉的稳定特性主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总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反过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色彩。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这种相互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并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2)社会心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之中,并与其他人结成各种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国家关系等有人际关系、人际互动、团体的动力与特征、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心理现象称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及其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3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的意识活动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觉察到外部正在发生的事情;对内部刺激的知觉,感觉到自身内部发生的事;对自身的觉知,觉知到自己正是上述各种体验的主体,这时将自己当做一个客体来认识,即所谓的自我意识;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觉知自己正在下决心认真学习。争取下一次成功;觉知自己了解哪些事物,不了解哪些事物,自己能否了解还未了解的事物。人的意识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尤其是人的自我意识使得人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表现为注意,注意出现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中。人的心理活动除了意识外,还存在无意识现象。这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人的梦境中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人不能预先计划梦境的内容也无法支配梦境的进程。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些心理现象也是无意识的。如人有时能意识到自己听到或看到了什么,但对听觉和视觉的过程却意识不到。在人的正常生活中,大多数心理活动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也存在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作用。无意识现象也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源流: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进行了数十年的争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达成基本的共识,使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心理学自身不断分化。衍生出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使得心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下面就从两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心理学的发展源流。1心理学的流派:1897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冯特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取向明显受当时以实验为研究基础的化学与物理学的影响。特别是化学研究主要探究物质的结构成分,并以分析与合成的方法来控制物质的变化。冯特试图通过类似化学研究的元素分析与合成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实质,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构造主义。构造主义提出后,受到了心理学界的普遍反对,其结果是构造主义衰落了,但同时因为反对者的主张各有不同,演变成了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1)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学生铁钦纳、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其研究方法就是内省法,即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准确地观察并描述经验到的心理状态。研究者经过研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和统觉就构成了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内省而了解不同刺激情境下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构造主义直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铁钦纳的去世而逐渐衰落,对后来的心理学发展影响也不大。但是,其他一些学派正是以它为攻击的标靶而兴起的,因此,它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2)机能主义: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詹姆斯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提出任何物种的特性必定是为某种目的服务的,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只有通过研究它的功能才能了解它。因此,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詹姆斯批评构造主义只静态地研究意识的元素,而忽略了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的连续性,即他所谓的“意识流”。此外,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可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机能主义的主张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发展进程,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注重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和机能主义的思潮是分不开的。(3)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出现了另一个心理学派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至今关于知觉的实验中还包括很多格式塔规律。格式塔心理学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4)行为主义:20世纪初,在美国正当构造主义学派与机能主义学派争沦不休时,出现了另一个学派行为主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l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性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对它进行可重复性、客观的研究,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应当把人的意识当做一个黑箱,不管里面装的是什么,只需考察在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行为就是由这些反应活动构成的。同时,行为主义反对内省法,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用内省法得到的资料不是客观资料,主张心理学应当采用实验法。此外,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他曾经说过一段偏激的话:你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由于他发展了行为主义,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斯金纳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宗旨,并明确指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不仅适合动物训练,也适于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它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强调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的科学道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致使心理学在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形象突出,影响了当时行为科学的兴起。但是,由于它极端排斥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窄化了心理学的内涵,因此又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故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有精神分析引沦梦的解析等。弗洛伊德是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弗洛伊德指出变态行为应当被看做心理疾病,是由心理功能失调导致,只有研究病人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后才能治好病人。通过长期的精神病治疗实践,并依据对自己的焦虑、冲突和愿望等内心活动的观察,弗洛伊德认为,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所谓潜意识,是指一些因受环境的要求与社会文化限制而不能表现出来的想法、记忆和愿望,尤其是与性本能有关的欲望它们由于长期被压抑,因而处于不被知觉的意识下层,常常会在梦中、口误以及心理防御行为中表现出来,对意识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对潜意识尤其是性方面的潜意识压抑过度或不当,就会表现出多种心理障碍。弗洛伊德提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的病根。所谓精神分析是指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动机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有些概念,如潜意识、自我等也都渗透到了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之中。但是,弗洛伊德是根据自己多年对病人的观察和记录对正常人的心理进行推论、解释的,难免以偏概全。而且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把性欲看做支配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过分夸大了性欲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一点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其继承者对此加以修正,出现了新弗洛伊德学派。(6)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与其他学派不同,不是由某个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l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使得认知心理学明确成为一种学说。所谓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要想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其内部心理活动,内部认知过程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的。他们在研究推理、决策以及问题解决等复杂的认知过程时采用口语报告的方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认知心理学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通过人的知觉、注意、记忆、学习、理解、想象以及思维等认知过程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所有研究;狭义指解释人接受、存储和利用的信息过程的信息加工理论,受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较大,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蒙。目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深人,逐渐与神经生理学和脑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心理学。7)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学说晚,故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诸如需要、动机、价值观、情感、自我意识等真正属于人性各个层面的问题。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其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不只是了解人的这些本性,而目要寻求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主张以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给人的心理本质作出了新的描绘,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指明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但是,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加以证明,主要依靠理论上的思辨和推测,其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截然不同,难免使人感到人本主义的理论方向是正确的,但从事研究时在方法上却很困难。3心理学的研究(1)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2)心理学研究的程序:心理学研究的程序主要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结论。(3)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实验法等。观察法:心理学探讨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而心理及行为现象表现为可观察的活动。研究被试各种行为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顺着可观察的活动来追踪和记录其现象和变化。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心理学家进行观察时,有时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然后分析解决,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这种观察属于自然观察法;有时则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属于控制观察法。观察法还可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参与被观察的活动,作为被观察者的一员,将所见所闻随时加以观察记录;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随时观察并记录其所见所闻。无论是参与观察还是非参与观察,原则上都要尽量客观,不宜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被别人观察而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观察法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前期研究,可以先用来发现问题和现象,可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即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调查法: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嗣,预先拟定问题让被捌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这种渊查是调查者事先编制好问卷,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发放问卷的方式可以是邮寄电可以是集体发放或个人发放,因此可以同时调查很多人。另一种方式是访谈凋查,也称访谈法,这种调查是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提问,然后随时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个人资料的问题,即个人属性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另一部分是所要填写的问题,被调查者的答题方式有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被调查者在各个问题上的回答称为反应变量。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分析被研究者的属性变量与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调查法的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调查法与观察法一样,只能了解现象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还需要其他方法来弥补其不足。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根据需要,研究者也常对被试做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所写的材料等进行分析。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被试,也可以是由个人组成的团体(如家庭、班级、工厂等)。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此外,个案研究的结论不能简单推广到其他个人或团体,但在经过多次同类性质的个案研究之后,可为研究者设计实验研究假设提供参考。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即自变量或称实验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即因变量。实验需要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排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实验者必须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并使两个组除了在自变量的变化上存在差异外,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大致相同。至于系统的操纵则指实验者对自变量变化的控制是周密而谨严的。在实验中,实验者系统控制和变化自变量,客观地测量这两组的反应是否不同。因此,实验法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揭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实验法可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是在学校或工厂等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做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现场实验的优点是把心理学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其缺点是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实验室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的最大优点是对无关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了精确测定,精确度高。其主要缺点是研究情境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境,难以将结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一、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1脊神经:脊神经发自脊髓,穿脊间孔外出,共31对。脊神经中的神经元有两种,一种为感觉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其功能是将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传人神经,传达至中枢神经系统。另一种为运动神经元,与反应器相连,其功能在于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向外传导,传送至效应器官。它们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2脑神经: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l2对。按顺序分别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3植物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所构成。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植物神经系统”一词是19世纪德国学者莱尔最先提出来的,后来英国科学家兰格莱将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是在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副交感神经系统具有保持安静时的生理平衡的作用。这两种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存在着颉颃作用。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1脑的结构(1)脑细胞:冲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足由细胞体和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细胞体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突触分为轴突和树突,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信号。(2)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锥体交叉的最下端和第一脊神经的最上端为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又包括白质和灰质。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南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3)大脑结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南大脑皮层及其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组成。脑皮层覆盖于半球表面,褶皱层叠,外形很像完整而饱满的核桃仁的部分。它从前到后面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大脑皮层的不同部分与特定的功能相连,揭开这一神秘面纱的是法国医生布洛卡。1861年他解剖尸体发现,身体右侧瘫痪的人大脑左半球发生病变,同时患有不能说话的“失语症”,这证明左半球包含语言中枢。其位于额叶后下部,后来人们把这一区域称为布洛卡区,又称运动性言语中枢。此外,温尔尼克区也是言语中枢,又称听觉性言语中枢,它位于颞叶的后下部。但这两个区域的功能不同,前者用来形成句子,损害它会影响表达能力,但不影响理解;后者则是用来理解语言,损害它说话虽流畅但却不理解语言的意义。两者由被称作弓状纤维束的神经束连接起来,当弓状纤维受损时,理解力不会受到损害且言语很流利,但是却不能把所理解到的东西讲出来。2脑的功能(1)大脑的功能:大脑是神经活动的最高级部位,是神经活动的“最高司令部”。它的左右两半球也存在着机能的分工,不同的活动由不同的半球所支配。一般认为,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由左半球负责;而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但实际上左右半球脑的功能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此外,大脑具有重新凋整代偿的功能。(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颅相说:颅相说足关于颅骨外形特征与性格相关的一种学说。1 9世纪初德国医生、解剖学家加尔片先提出,之后他的弟子施普茨海姆采用了颅相说一词。加尔专门从事头盖骨与脑的研究。他认为颅骨的外部形状与内部脑的结构相关,并相信心理特征与颅骨形状之间有一定的相关。他把颅骨划分为大大小小的27个功能区,并绘制成图。后来施普茨海姆加以修订,增补为35个功能区。颅相说虽然一度为常人所关注和赞同,然而,由于它仅仅是一种主观推断,所以从未得到科学家的赞同,现在已经被心理测量学所鄙弃。定位说:随着大量大脑功能实验结果和临床观察的事实,尤其是脑损伤病人发生的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逐步确立和扩展。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级上。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大脑皮质,以下依次是基底节、间脑、小脑、脑干、脊髓。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将某种神经功能局限于截然分开的某个脑区忽略神经系统各区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不符合实际的。定位说也处于不断修改之中。整体说:在定位说风行之际,另一些学者提出了脑功能的整体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生理学家费卢龙。19世纪中叶他采用部分毁除法对动物大脑的一部分进行切除然后观察其行为的变化。凭借精确又高明的手术,他不但分别研究测定了脑叶、小脑、延脑、四叠体等特殊部位都各有其特殊的机能,而且还发现了神经系统具有统一性,任何部分的消除都可减少其他部分能力。费卢龙发现了机能的统一性和差别性,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以反对颅相说和定位说。20世纪初,整体说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拉什利。他采用脑毁除技术对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实验发现,大脑损伤的动物的习惯形成会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却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关系。由此他得出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两条重要的原理,认为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而且大脑是以一个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机能系统说:苏联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鲁利亚在二战期间对战争中造成大脑损伤的病人进行机能恢复的工作时发现,脑特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碍。由此他推断,某种心理机能的障碍,除受脑的特定损伤部位的影响之外,还受其他脑区的影响。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也是动态的和系统的。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相互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为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称动力系统,由脑干的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包括颞叶的广大脑区。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彼此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模块说:1976年美国生理学家加查尼加提出了脑认知功能的模块说,这种学说认为在结构和功能上。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模块理论认为人脑所形成的功能模块是一种快速、特异的信息过程。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形式组织在一起,复杂的心理能力是大脑中许多离散的特异区域功能的产物。泛脑网络论:20世纪中叶以来,脑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继承和扬弃原有脑功能学说的基础上,泛脑网络论认为机能定位既可以是相对隔离的结构,又可以是动态联系的体现。机能定位还可以是分子结构序列的体现,一种神经递质与其几种受体亚型结合,则可分别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此为不同的分子结构序列所决定。泛脑网络论主张从不同的层次研究人的大脑,在相互联系中看待大脑。三、脑与心理活动1脑发展与心理发展(1)脑的进化:当地球上出现生命现象时,单细胞构成的生命个体不具有脑,它的各种机能的协调主要靠细胞核来完成。由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是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为了协调生物体的各种机能出现了专门传递信息、协调机能的细胞结构,即神经元细胞,有了专门的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r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在动物进化的不同阶段,神经系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当进化到节肢动物时出现了脑的雏形即头部种经节。到爬行动物时出现了大脑皮层,哺乳动物时大脑皮层继续发展,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哺乳动物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了灵长类动物,它们的神经系统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已经很接近人脑。人脑的进化包括脑量的增加、皮层相对大小及结构的变化和新机能区的出现几个方面。(2)个体发展:脑重量的增加脑皮层结构复杂化2脑与认知(1)脑与记忆: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和回忆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记忆指的是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大脑中贮存和提取的神经作用过程。一般而言,记忆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的登录、巩固和再现。与记忆相反的现象是遗忘,遗忘一般可分为两种,一为遗:忘症或失忆症,属于记忆障碍;一种为生理性遗忘,即正常遗忘。(2)脑与创造:打破心理定势超越直线思维相信直觉(3)脑与想象:想象指的是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为新的形象的思维方法。想象使外界的事物进入我们的脑海可以拓展大脑的空间。3脑与情绪(1)脑与人的七情六欲: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分都涉及到情绪,人的大脑调控着人的情绪活动,不但如此,强烈的情绪活动对身体也会起到制约作用,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甚至还会引起大脑的死亡。(2)快乐中枢与痛苦中枢:1954年,美国加州工学院年轻的生物学家欧兹及米勒在老鼠丘脑下部的不同区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者认为老鼠的下丘脑存在着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这一发现引起人们对情绪的脑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1)脑与性别差异:经过研究人们发现性别差异的基础是两性在脑结构和脑功能上存在着不同。第一,男性和女性在成熟时间上存在差异;第二,男女两性在脑结构上存在差异;第三,男性和女性在智力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第四,大脑左半球受损后,语言机能损失或出现障碍的,女性不如男性明显。(2)脑与智商:脑的先天结构为天才超人的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这一前提,天才的智慧就成了无本之木;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造和形成了天才独特的脑结构,是其智慧形成直接物质基础。此外,在人类中脑的大小、轻重与聪明与否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3)脑与心身健康: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脑结构和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心身活动能否正常运转。大脑受损伤后,人的心理活动就要遭到严重损坏。4脑与人格(1)神经活动类型与人的气质:人的气质类型是建立在神经活动过程的基础之上的。2)脑与干奇百怪的人格:大脑的额叶与人格密切相关,额叶受损伤后,人的感知能力可能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人的脾气、秉性、看待事物的态度等会发生巨大变化。四、脑功能开发1脑的分工与协调(1)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大脑两半球是由胼胝体连接起来的,它的作用是传递信息,使两个半球在功能上相统一。历史上把因割断大脑联合部而使其成为具有“两个独立脑半球”的病人称为“裂脑人”。美国著名脑科学家斯佩里博士长期潜心研究裂脑人,并于l981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了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脑比较沉默,长于辨认形体,音乐绘画能力、情绪表达能力较强;左脑比较积极,长于言语功能、计算、逻辑等思维方面的任务。(2)关于大脑功能的渐次认识:有学者认为,人脑产生后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四次革命。第一次为原始石器时代的“左脑革命”,第二次为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电脑)革命”,第三次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右脑革命”,第四次为最近几年的“全脑革命”。2脑潜能开发的途径(1)保护和利用大脑锻炼与大脑:锻炼可以促进我们大脑的发展,锻炼是大脑的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锻炼还是一种良好而有效的健脑方法,锻炼可以保护大脑。睡眠与大脑:睡眠与人的创造有关,睡眠有助于记忆,睡眠对人的学习有重要作用,睡眠对大脑有重要的营养作用。营养与大脑:从大脑的形成到发育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养供应,营养不良或饮食不当可导致注意涣散、抑郁、惊恐、困倦等,因此我们要给大脑提供适宜的营养。烟酒与大脑:烟酒中的一些有毒物质,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对脑产生破坏作用。疾病与大脑;各种疾病会使大脑受到不同程度伤害,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行为异常。学习、记忆与大脑:学习与记忆能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脑功能或高级神经活动,它在动物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脑的学习与记忆功能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生理基础,对于人类智慧的形成、意识的产生、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也是开发大脑潜能、改善脑结构、提高大脑功能的一条基本途径。(2)脑潜能的开发大脑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空间:大脑潜能具有超乎寻常的丰富性和可开发性,大多数人的大脑能量的很大部分还未来得及发挥。挖掘大脑潜力:我们可以敞开心灵的大门,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并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一、需要 1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需要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需要按照起源不同可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马斯洛说,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这就是自我实现。他还概括地提出了自我实现者的l5项优良的人格特征,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问的关系是: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最后,七个层次可以概括为两个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种需要)和成长需要(后三种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是迄今为止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沦其积极意义表现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沦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当然,马斯洛需要层次沦的缺陷是显丽易见的,主要表现为:马斯洛脱离现实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去看待人性,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中的作用;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二、动机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多样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动机起源的角度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从动机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从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问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从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可分为无意识机和有意识动机;从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2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不可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动机冲突的种类:(1)双趋式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又必须选择一种目标时,则会产生双趋式冲突。例如,孟子说:“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在实际生活中,当两种目标的吸引力相差较大时,解决冲突比较容易;而当两种目标的吸引力比较接近时,解决冲突则比较困难。(2)双避式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又只能回避一个时,则产生双避式冲突。例如,某人感冒时,既不想吃药打针,也不想忍受感冒带来的发烧鼻塞的痛苦。像这种“两所恶必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就是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当同一目标或物体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即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又恶而避之时,就产生趋避式冲突。例如有些学生想当班干部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想参加文艺晚会又怕自己表演节目,想选修一些新课又怕考试不及格等种种矛盾心理。心理冲突,从内容上看,分为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凡是涉及个人期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规相矛盾的冲突,属于原则性冲突。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属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冲突,则属于非原则性冲突。一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对于原则性冲突,能坚定不移地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而对于非原则性冲突能根据当时的需要毅然决定取舍。否则,则是一个人意志薄弱的表现。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是同步进行的。动机冲突就是为选择日标而产生的,动机冲突的过程就是目标确立的过程。3动机与行为效果: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呢?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另一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冷漠态度,行为的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使行为的效率降低。只有动机处于最佳状态时,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行为效果或效率。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面临比较困难的任务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这一规律早在1908年就被耶基斯一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了,因此被称为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因为动机必须以行为为中介对行为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行为质量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而行为又要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教师指导、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等。只有把动机、行为、效果三者联系起来,才能看出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问的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也是很重要的。三、动机理论1强化动机理论:行为主义把动机看做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同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励、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强化可以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还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外部强化是指由外界施与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内部强化即自我强化,指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动机。而无论外部或内部强化都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指增加刺激物使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负强化是指排除情境中的不利刺激从而使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生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这三种强化的结合运用,能激发、形成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强化理论是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理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学习行、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2成就动机理论:成就理论即成就动机理论。早在20 世纪30年代末默瑞即提出了成就动机这一概念并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书的愿望和趋势。后经麦克l皇德和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为一种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去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不同的因素或相反倾向组成:一种称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这两种动机或倾向可视为人们的个性特征。阿特金森还把追求成功的动机或倾向假定为三个因素的乘积,即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即期望、成功的激励值。3归因理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他人的影响、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环境原因。如果把人的行为原因归于环境那么人对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人对其行为的结果应当承担责任。此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认为是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无法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为外界压力或运气等外部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是归因理论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从三个维度把人的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等。以后他又提出六因素,后来还有人分解为八因素(增加的因素有自控水平、身心状况、方法优劣、他助多少等)。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它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习得无助感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的,他通过实验发现,在有了某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表现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习得无助感产生后会有三种表现:一是动机降低,二是认知出现障碍,三是情绪失调。4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l977年提出的。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另一个是行为的先前凶素即期待。班杜拉将期待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即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另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以往的动机理论研究停留在强化的提供方面。在班杜拉看来,人们知道行为可能会带来良好的后果后,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时也不一定就去从事某种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所以,当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的成败经验,包括亲身经验和替代经验;另一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四、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1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诱因(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做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能达到的结果的主观判断或估计。2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则学习积极性必然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绩成正比,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习更有成效。这样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无法修复教学课件
- 新会区会城创新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卷
-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6
- 第八中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贵重物品承销协议书(2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序设计实践》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土木工程测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职业伦理》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肥皂泡第课时说课稿
- 中国蚕丝绸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换电站(充电桩)安全风险告知
- 急性冠脉综合征
- 冬季暖棚法施工方案
- 房建监理大纲技术标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同步课堂(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2024年新课标高考生物试卷(适用黑龙江、辽宁、吉林地区 真题+答案)
- 财政投资评审咨询服务预算和结算评审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幼儿园中班语言课件:《秋天的颜色》
- DZ∕T 0153-201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正式版)
- 树立正确就业观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