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懂与不懂》.doc_第1页
[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懂与不懂》.doc_第2页
[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懂与不懂》.doc_第3页
[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懂与不懂》.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诗歌懂与不懂的界限共鸣内容摘要懂与不懂并不是评价现代诗歌的标准。现代诗歌创作与鉴赏的标准不应该只从现代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来评价。共鸣是文学创作与鉴赏的理想境界,现代诗歌也应该为实现共鸣而创作,从共鸣开始来鉴赏。共鸣是一个大的审美范畴,绝对的“懂”与绝对的“不懂”都不是一首好诗的标准,只有以现代诗歌本身出发,真正达到人类的共鸣也才能真正把现代诗歌从混乱中解脱出来,实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关键词 现代诗歌 懂与不懂 评价 共鸣 一、何谓共鸣? 文学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其中的“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在这个共鸣的定义中,强调了读者的主动性。共鸣的实现,读者成为了共鸣发生的主体,也就是说共鸣的发生与否在于是否满足了读者的主观情感。而这一点却也只是单方面的,没有把共鸣看作是作者的主动性的结果或是说没有体现共鸣的产生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的共鸣所实现的范围有两种情况:一,作者与读者单方面的共鸣个体的共鸣;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群体共鸣。而在群体共鸣中若达到了更高的广度和深度,即群体的再扩大化的话,就成了共鸣的最高境界人类共鸣。文学作品都有其共鸣的存在。我国古体诗歌的创作也是在不断地追求着真、善、美的人类共鸣的高度。“由于古典文学作品本身客观存在着真、善、美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高度的审美能力,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等诸因素,从而对我们产生艺术魅力并激起我们的共鸣。”。高鸣鸾在其古代山水诗问题和文学的共鸣问题中对诗歌的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共鸣的问题指出:“产生共鸣的条件和基础问题,就作品本身的情况来说,不少论者还指出了许多复杂的情况,诸如由于文艺作品具有形象性这一艺术特征,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在思想感情上去感染与打动读者,影响读者的感情,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至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有些艺术形象体现了比较复杂的阶级思想,因此不同阶级的读者可以从不同方面得到共鸣;还有些文艺作品由于题材和体裁的特殊性,艺术形象的思想意义比较不固定(如寓言)或思想感情表现得不明显(如某些山水诗)读者则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欣赏,或者加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改造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共鸣。在读者方面,也有很多因素影响共鸣,除思想观点以外,诸如读者的身世经历、修养和兴趣等个人因素,对共鸣也是有作用的,甚至往往影响着共鸣的广度和深度。”很多关于诗歌创作与读者之间共鸣的论文都提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共鸣的主要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二者阶级的异同性,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阶级性的观点主要还是放在古代诗歌来看的。而在现代,阶级性却又不是非常的明显,所以在现代诗歌中主体与客体阶级性的特点就显得不是那么的明显。那么在现代诗歌中,如何才能做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呢?共鸣是文学鉴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具体的鉴赏活动中,当鉴赏主体受作品情感感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共鸣。共鸣又是一种复杂的审美现象,它作为文学鉴赏活动的一种至境,并不是发生在所有鉴赏过程中的:成功的鉴赏活动,可能会出观多次共鸣状态;而不成功的鉴赏活动,则可能一次也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共鸣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条件具备后又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方式来实现。二、现代诗歌中,共鸣的实现诗歌创作主体要不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共鸣需要相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共鸣与理解、欣赏、喜爱等情感因素有区别又有联系,决定共鸣的是思想感情,但艺术的形象特点又有助于共鸣的形成和加强共鸣的程度”。高鸣鸾古代山水诗问题和文学的共鸣问题。现代诗歌的创作中,应不局限于“小我”思想情感的抒发,而是上升到“大我”的高度,只有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造成诗歌越写越容易,越读越难懂的现状的原因是诗歌丧失了最基本的特质:让自己感动的同时感动读者。”马知遥。现代诗歌的创作如果脱离了真、善、美这些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的话,就形同虚设,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当伟大的诗人讲述着“我”的时候,他谈论的应该是普遍的人生。”人是社会的人,人们在对自然的赞美,爱的坚持时都脱离不了这个社会。文学形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是引起共鸣的艺术条件,而作品思想感情的社会普遍性和历史深远性则是产生共鸣的客观基础。所以现代诗歌“对个人化小情感的描述,诗歌缺失了大的现实关怀和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样的现状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诗歌创作的思想高度这一点开始,使之成为我们现代诗歌共鸣产生的根本。当代,由于网络的言论自由,网络灌水的现象非常严重,诗歌个随意创作者越来越多,诗歌的随意评论者也越来越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庞大的信息流量都会让现代诗歌的接受者、阅读者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一首诗的时候就已经仓促给诗歌下了好与坏的定论。也就是因为这样,很多经过“炒作”、“灌水”的诗作就成了现代诗歌中的“佼佼者”。这样的结果总让读者无从取舍,没有用“感同身受”的心理感受去认真研读一首现代诗。“作为文学接受的一个重要环节,共鸣是实现生命本质力量审美化表现的重要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的具体内涵表现为四个维度:即理性观念的相互分享关系;生活经历的相似性;情感心理的共通性;意志愿望的相互强化关系。在总体上,这四种因素的综合性发生就构成了文学接受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之间的共鸣结构关系。”读者作为鉴赏的主体,产生共鸣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思想观念相适;二是情感经验相通;三是意志愿望相近;没有绝对的作者也没有绝对的读者。所以,需要指出的是,读者在读诗评价诗的时候也要想自己在写一首诗一样,全心地投入进去。而在这全身投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断学习他人的优点,充实自己,同时在各个方面的自身素质上也要不断的提高。古体诗词重典故,如果没有良好的自身修养,一首好诗拿到自己前面也是不知其所云罢了。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得失。现代诗歌的共鸣需要读者这样的心态。 “共鸣是主观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客观方面讲,文艺作品要具有能够引起共鸣的客观因素,这就是作品的先进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从主观方面讲,要具有感受这种因素的条件和能力,即主观能动性。”文争鸣古典文学的共鸣问题21。也就是说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共鸣的实现最重要的因素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作用,而且需要强调的是,二者在创作的初衷和鉴赏的审美角度不存在先后的关系。之前所提到的共鸣的范围,个体共鸣、群体共鸣和人类性共鸣,这都是逐级往上的,而最高的高度是“人类性的共鸣”,人类是社会最大的群体,离开社会谈个体都没有任何意义,人类的共鸣需要主客体的共同作用。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人生追求、审美追求以及相互肯定的追求。三、结语现代诗歌的创作和争论,走过70、80、到90。现代诗歌的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同时也反应出几代人的共同追求,现代诗歌有其深刻的独特性。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正确的学习和创作,正确的鉴赏和批评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现代诗歌的懂与不懂只是现代诗歌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所产生的迷雾。人与人之间需要共鸣,人与诗之间也需要共鸣,不断提升诗歌创作的高度,增强自身的素质,不断完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才能真正留住心灵的共鸣。章培恒在中国文学史的导论中说“我们可以给文学成就确定一个与其定义相应的标准,那就是作品感动读者的程度。越是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也就是说,作品感动的程度越高,成为经典的可能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