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经验.doc_第1页
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经验.doc_第2页
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经验.doc_第3页
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经验.doc_第4页
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经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经验单兆伟一、中医对消化系统的认识古人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过详尽的论述,从饮食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要通过七个重要关口,难经称之为“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此言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虽然在消化系统中,参与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还有其他脏腑,但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胆、脾、胃。在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中,除了有脾的运化、胃的受纳、肝的疏泄、胆汁的参加,还需要肾阳的温煦,肺的宣发与肃降。同时,小肠的分泌清浊,大肠的传化糟粕也是很重要的。二、脾胃是生命的根本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说明人是每天离不开饮食的。但是,若无一副健全的胃肠消化器官,纵然有满桌的美味佳肴,确也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后,有得不偿失之感,甚至会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因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也就是说人在生病时,只要还能吃饭,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谓之“有胃气则生”,病势可望由重转轻,预后良好。若病到已不能进食,标志胃气己绝,气血生化无源,便是“无胃气则死”,病热将由轻转重,逐渐恶化,危及生命。所以中医古书内经说“安谷者昌,约谷者亡。”例如三国时代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之所以活了54岁就死了,主要在于他平日政事烦多,操心费力,又长期进食甚少,导致思虑伤脾、营养不足、胃气衰败的缘故。这就告诫人们:若不注意日常的饮食起居,不护养胃气,就有可能损害健康,缩短寿命。中医认为,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或情志郁闷、忧思困脾等因素,因此预防上亦要从节饮食、适寒热、畅情志这三方面做起。脾胃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这不仅使我们对脾胃认识有所启发,同时对我们临床治疗脾胃疾病亦有所借鉴。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历来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因此,我们说“脾胃是生命的根本”。三、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经验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上腹部隐痛、胀满(进食后更甚)、烧心、食欲不振、嗳气、消瘦等症状,缺乏特异性,胃黏膜活检是最为可靠的方法。中医虽无CAG病名,但对该病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根据其临床症状,该病属中医学“痞症”、“胃脘痛”等范畴。(一)脾贵在运不在补,益气以健脾为先。 脾胃论云:“善治者,唯有调和脾胃”。医权初编云:“若脾胃有病,或虚或实,一切饮食药饵,皆不运化,安望精微输肺而布各脏耶?是知治病当以脾胃为先”。慎斋遗书则云:“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强调久病不愈当治脾胃。CAG癌前病变,其本在于脾胃气虚,益见补益脾胃之必要。笔者认为,脾贵在运不在补,益气应以健运脾胃为先,脾胃运化正常,气血才能生化无穷,脾胃健则气血旺。如吴医汇讲云:“盖脾主生化,其用在于健运”。类证治裁也说:“脾运则分输五脏,荣润四肢脾气以健运为能”。笔者常用党参(或太子参)、白术、薏苡仁、山药、扁豆等甘平微温之品以健运中气。(二)活血通络兼顾养血,慎用逐瘀破气之品。 笔者认为,瘀血是CAG癌前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笔者遵叶氏之训,认为“病经数载,已入胃络,姑与辛通法”;“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络中血瘀用缓逐其瘀一法”;“心痛得食而缓,是积劳营虚,大忌辛通破气”。然“瘀血不去则新血不来”,患者易见面色无华、消瘦等血虚之候,故活血通络当兼顾养血,寓养血于活血之中。常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等。(三)理气重调升降,谨防香燥伤阴 脾胃者,一脏一腑,其势居中央,以灌四旁。脾主升清,胃主和降,是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临证指南医案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胃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之升清有赖于胃之降浊,胃之降浊亦有赖于脾之升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脾胃受损,升降失司,则气滞中焦,见食少脘胀、嗳气等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脾胃论也云:“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胃腑中空,两端为孔,是为窍也。CAG癌前病变病延日久,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气机阻滞,故常出现脘胀痞满之候。笔者认为,此乃虚实夹杂之证,因虚致实,治疗当以健脾助运、理气消痞为法,常取枳壳、白术以消补兼施。重用枳实者,消重于补;而张洁古重用白术,并加荷叶烧饭为丸,乃补重于消;张子和枳术等分方为消补并重之举。对气滞脘胀久治无效者,不应妄用破气之品,笔者喜枳壳与桔梗同用,取其一升一降,以顺应脾升胃降之势,反能出奇制胜;若遇脘胀兼有便溏者,笔者常用葛根、炙升麻、荷叶等,既有升清止泻之功,又能达脾升胃降之目的;若遇脘胀兼有便秘者,则又莱菔子与决明子共使,因莱菔子辛甘而平,善入肺、胃二经,功在通降胃气,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滇南本草谓其:“下气宽中,消膨胀”。医学衷中参西录则说:“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决明子,苦甘微寒,清肝明目,利水通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决明子主要成分为大黄粉、大黄酸、大黄素等,与大黄相近,然其通便之力缓,无大黄洞泄之虞。两者配伍,胃气得降,气机调畅,脘胀可消,大便亦可按期而下。配伍补益脾胃之品,则下气通便,无伤正之弊,补气培本,无壅滞之嫌。笔者告诫:选用理气药时,应遵叶氏“忌刚用柔”之旨,切勿过于辛香温燥,以免耗损胃阴。笔者每选佛手(花)、绿萼梅、玫瑰花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四)清热须防苦寒败胃,化湿慎勿温燥助热 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湿之为病,有内外、寒热之别。内因之湿,由于饮食者,如酒酪炙之属;由于停积者,如生吃瓜果之属,多伤人脏腑肠胃也。湿从内生,多由气血之虚,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即湿从外入,亦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故。医学传灯云:“至于湿从内中者如茶酒汤水,脾虚不能消散”。CAG癌前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脾胃气虚,运化不力,湿从内生,蕴久则可化热。复加CAG患者常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胆汁返流,或偏嗜辛辣、炙、肥厚、烟酒等,易出现湿热中阻之候。如丹溪所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常八九”。此时笔者常用黄芩、仙鹤草。黄芩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别录谓其“疗痰热、胃中热”,药性论则言其“治肠胃不利”。仙鹤草苦辛平,功能清热止血,健胃补虚。百草镜云其“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笔者认为,两药相伍,清热之力有增,但不似芩、连同用苦寒太过,且仙鹤草清泻之中寓有固本之意。温病条辨又云:“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因此笔者又常以辛香芳化之品宽中顺气,通畅脾胃,如炒苍术、厚朴、藿香、佩兰、杏仁、砂仁、石菖蒲等。如此寒热并用,用温佐凉,用凉佐温,做到清热须防苦寒败胃,化湿慎勿辛燥助热。(五)益胃贵在柔润,养阴当防滋腻 胃分阴阳,胃阴者,胃之津液也,为胃腑的根本,胃之受纳腐熟必赖胃阴的濡润。CAG癌前病变中老年患者尤多。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该病反复缠绵,易生癌变,患者大多情绪不畅,心情抑郁,郁久化热,耗伤胃阴。因此CAG癌前病变胃阴不足之证甚为多见。现代研究表明,CAG患者多胃酸缺乏或胃固有腺体减少、萎缩,分泌功能降低,G细胞减少或消失,类似于中医学之胃阴不足。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柔润为主。如叶氏所说:“宜用甘药以养胃之阴”。“甘凉益胃阴以制龙相,胃阴自立”(临证指南医案)。类证治裁云:“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脾胃阴虚,不饥不食,口淡无味者,宜清润以养之,如沙参、扁豆子、石斛、玉竹、当归、白芍、麻仁、粳米、大麦仁,若消导则耗气劫液,忌枳朴、楂肉”。笔者宗前人之经验,认为CAG癌前病变出现胃阴亏虚证时,病情深重,治当缓图。养阴益胃贵在柔润,笔者喜用叶氏养胃汤、鞠通益胃汤等。常用药如南北沙参、石斛、百合、麦冬、玉竹、甘草等,皆为甘凉柔润之品。若胃阴不复,可加乌梅、白芍等酸味之品,酸甘合化,使“酸得其助而阴生”。为防阴柔之品呆滞气机,方中当参入佛手花、绿萼梅、生麦芽等顺气和中药,俾胃气运转药力,调畅枢机;或于养阴药中少佐橘皮络、姜半夏、炙鸡内金、炒谷麦芽等和胃消导、醒脾理气之品,以助流通;少用或忌用滋腻之品,恐壅滞不运,更碍脾胃。麦冬配半夏为笔者最擅用之药对,两药配伍,刚柔相济,润燥相宜。麦冬得半夏,养胃生津而无呆胃之弊;半夏有麦冬,通降胃气而无温燥之嫌。笔者认为,麦冬量可稍大,一般用量在10g15g,最大可用至20g,而半夏则宜量少,恐辛燥太过。此外,笔者还强调,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如景岳全书云:“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