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G试验网配套设施技术参考V1.0.doc_第1页
2018年5G试验网配套设施技术参考V1.0.doc_第2页
2018年5G试验网配套设施技术参考V1.0.doc_第3页
2018年5G试验网配套设施技术参考V1.0.doc_第4页
2018年5G试验网配套设施技术参考V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5G试验网配套设施技术参考(V1.0)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3月2目 录一、前言1二、5G研发试验进展12.1标准制定12.2频率划分22.3技术研发32.4试验网建设4三、5G基站设备变化53.1 架构变化53.2 参数变化7四、配套设施实施原则84.1 总体原则84.2 电源配套实施原则84.3 铁塔实施原则9五、总结99一、 前言5G将开启万物广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当前,5G标准化和商用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在工信部的统一组织下,我国已率先完成了两个阶段的5G技术研发试验,验证了系统关键能力、测试了室外覆盖性能,有力推动了5G研发和产业发展,目前技术研发试验已进入第三阶段。2017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18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71891号),要求三家运营商开展5G规模组网建设和典型应用示范,拉开了我国5G加速来临的序幕。为了做好5G网络配套设施的适应性研究,支持好三家运营商2018年5G规模组网试验及后续大规模商用,总部技术部编写了2018年5G试验网配套设施技术参考,主要介绍了5G标准制定、5G频率划分和技术研发试验的相关进展,总结了5G基站架构及参数变化对配套设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针对2018年5G规模试验的配套设施阶段性实施原则,供各分公司参考。二、 5G研发试验进展2.1 标准制定在全球主要信息通信强国、运营商、设备商的合力推动下,5G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速。2017年12月,首个非独立组网(NSA)5G标准R15版本发布,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NSA R15标准是5G全面商用的第一个里程碑,为设备厂商及通信芯片厂家的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基础,意味着5G产业链的构建已经正式启动。2018年6月,独立组网(SA)版本将被继续推出,构成R15完整版标准,将支持eMBB (增强型移动宽带场景)和URLLC(低时延高可靠)场景,能够满足5G部署初期的商用需求。预计2019年底完成R16完整版标准,支持包含mMTC(广域大连接)在内的全部5G场景,满足5G全业务需求。 图1 3GPP 5G标准推进进展2.2 频率划分2017年底工信部率先发布了3000-5000MHz频段内的频率使用规划,明确将3300-3600MHz与4800-5000MHz频段共500MHz频率作为5G的首发频谱,其中3300-3400MHz频段原则上限室内使用,为5G研发试验和产业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工信部还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24.75-27.5GHz和37-42.5GHz两个毫米波频段规划用于5G系统。由于5G采用了3.5GHz及以上高频段进行组网,传输损耗越大、穿透能力越弱,为实现连续覆盖,5G基站密度将会大大增加,未来5G网络将呈现点多站密、宏微协同、高低搭配的特点。2.3 技术研发为更好地推动5G成熟和商用,我国于2013年2月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积极推进5G技术研发试验工作。5G试验工作于2016年初全面启动,分为关键技术验证、技术方案验证和系统方案验证三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关键技术验证(2016年1月-9月)主要完成了大规模阵列天线、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新型编码、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验证。第二阶段:技术方案验证(2016年6月-2017年9月)在北京市怀柔区建设5G试验外场,组织运营商、设备、芯片、仪表企业开展了系统技术方案测试,主要完成了连续广覆盖场景、低时延高可靠场景、低功耗大连接场景、高容量(低频)热点区域、高容量(高频)热点区域及高低频混合场景共六种典型应用场景测试和5G核心网功能测试。第三阶段:系统方案验证(2017年Q3-2019年初)主要开展单系统、单终端、组网和互操作等测试,推动产品成熟和产业链协作;开展5G典型应用融合试验和验证评估R16等新功能新特性,为5G规模试验全面展开奠定基础。图2 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总体推进情况2.4 试验网建设2017年11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18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通知,要求三家运营商在不少于5个城市开展5G规模组网建设及业务应用示范。目前三家运营商正在编制详细的试验网方案。三、 5G基站设备变化3.1 架构变化5G基站架构相对于4G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由4G BBU、RRU两级结构演进到CU、DU和RRU/AAU三级结构,如图3所示。图3 5G RAN功能模块重构示意图CU(Centralized Unit,集中单元)是原BBU的非实时部分分割出来的部分,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DU(Distribute Unit,分布式单元)是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考虑节省RRU与DU之间的传输资源,部分物理层功能可上移至RRU。Massive MIMO是5G的关键技术之一,Massive MIMO天线相对于传统基站天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通道数量增多,通常为16T16R、32T32R、64T64R及以上,用于校园、商业区等高容量场景。Massive MIMO天线通常与RRU合设,即天线与射频单元融合的AAU (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线处理单元),如图4所示。与传统分离方案相比,AAU方案提高了天馈系统集成度、减少了馈线损耗、降低了站点负荷。对于容量需求较低、通道数量较少的情况,也可采用天线与RRU分离的方案。传统方案 AAU方案图4 传统方案和AAU方案对比在具体设备形态上,CU、DU、RRU/AAU可分离,也可集中。考虑到传输条件、运维难度、应用场景等因素,未来5G基站设备将主要存在三种设备形态:CU和DU合设+RRU/AAU、CU+DU+RRU/AAU、一体化NR。在实际部署中,如图5所示。在2018年5G试验网,三家运营商将主要采用“CU和DU合设+AAU”的Massive MIMO基站;在5G网络部署初期,也将主要采用“CU和DU合设+RRU/AAU”的设备方案。图5 5G基站部署方案3.2 参数变化目前,华为、中兴、诺基亚贝尔、爱立信、大唐5个基站设备厂家均已推出符合3GPP R15版本的“CU和DU合设+AAU”形态的Massive MIMO基站,支持3.5GHz(3400-3600MHz)频段,现阶段的设备具体参数如表1。表1 基站设备参数对比表厂家BBUAAU功耗(W)规格尺寸(mm)重量(kg)功耗(W)华为140064T64R860395190401150中兴390064T64R799399161451900诺基亚贝尔166064T64R900480144401500大唐185064T64R895490142471700爱立信170064T64R520978150431200设备功耗大幅提升。4G基站BBU功耗约为250W、RRU功耗约为350W,5G Massive MIMO基站收发单元增加、处理能力增强,设备功耗也大幅提升至千瓦级,将对高容量站点的电源配套设施带来一定影响。体积减小重量增加。5G Massive MIMO基站AAU频段更高、收发单元更多,与4G基站RRU+天线相比,挡风面积略有减小、重量略有增加(详见表2),不会对现有塔型设计、铁塔承载造成额外的影响。主要的影响体现在5G Massive MIMO基站AAU采用RRU和天线一体化设计,不能与现有站点上的2/3/4G频段共天线,对部分共享需求旺盛的站点,会加剧天面资源紧张的局面。表2 典型基站尺寸重量对比表类型主流天线体积尺寸(mm)天线重量(Kg)天线挡风面积()RRU体积尺寸(mm)RRU重量(Kg)RRU挡风面积()合计重量(Kg)合计挡风面积()移动4G1285309130120.397400300100120.120240.5171650320145220.528340.648联通450.497400300100140.12021.50.61713102658614.50.34728.50.467电信450.347400300100140.12028.50.467151526514519.20.40133.20.5215G AAU体积尺寸(mm):895490142,重量(Kg):47470.438四、 配套设施实施原则4.1 总体原则2018年三家运营商建设的5G试验网,将主要采用3.5GHz频段的Massive MIMO基站,试验网与商用网不同,不开放给公众使用,试验完成后可能会拆除,具有临时性和保障需求不高的特点。因此,对于2018年5G试验网应主要采用存量站点满足,能共享的不新建、能利旧的不扩容。4.2 电源配套实施原则应与运营商沟通确认通信设备实际用电需求,根据实际需求核算站点市电、电源、电池、空调容量,试验网阶段应尽量共享存量站点及站内电源配套设备。如站点确定需要进行扩容改造,应适当考虑共享预期及发展预留,市电扩容时应至少满足2家共享需求。4.3 铁塔实施原则当存量铁塔的平台或抱杆留有挂载空间时,可直接加挂5G设备;当没有挂载空间时,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