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登革热ppt模板课件_第1页
有关登革热ppt模板课件_第2页
有关登革热ppt模板课件_第3页
有关登革热ppt模板课件_第4页
有关登革热ppt模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革热 (dengue fever) 基本知识 疫情概况 预防与控制 基本知识 概念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 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 ,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 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白细 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 病原学 l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 、四个血清型。 l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但不耐 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 使之灭活。 l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 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流行病学-传染源 l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 健康带病毒者。 l患者在发病前68h至病程第6日,具有明 显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l流行期间间,轻轻型患者数量为为典型患者的10 倍,隐隐性感染者为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 要传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l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 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l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內(大约67 日)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 传播开去 l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传播途径 患病者 帶病毒蚊 潜伏期:315日 常见为58日 健康人士 外潜伏期:814日 流行病学-传播媒介 l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 白纹伊蚊。 l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 l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 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白纹伊蚊 l l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中。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中。 l l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 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 l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居多 l感染后只对同型登革病毒株有较强的免疫 力,并可维持多年。 l人与人之间间不会直接传传染。 流行病学-地理分布 l登革热广泛分布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 、亚热带地域,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 行 l我国主要流行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 、台湾、澳门等地,云南也曾发现病例 流行病学-季节分布 l发病季节与气温、雨量、蚊虫繁殖有关。 l在广东省流行季节为612月,高峰期为8 10月; 流行病学-人群分布 l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 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在 老疫区或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龄多为儿童。 l 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别。 l 输入性流行区所有职业人群均可感染发病。感染 机会主要与被伊蚊叮咬的机会多少有关。 l 任何种族均可患本病,但是在1981年古巴的登革 出血热流行中,黑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白人。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 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 二次病毒血症。 临床表现 l 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 革休克综合征3型。 l 主要临床特征 l突然起病、迅速高热(可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 为双峰热) l三痛及疲乏等症状(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 节和骨骼痛) l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 酒醉貌 ) l多样性皮疹 l白细胞明显下降或和血小板减少 临床表现-典型登革热1 l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 热和眼球后疼痛,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 l发热持续27天。部分病例于病程第35天 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为双 峰热或马鞍热。发热期可有相对缓脉,虚 弱感觉常需愈后数周才能完全消失。 临床表现-典型登革热2 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可为斑丘疹、 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 出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看见不 同形态的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 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皮 疹持续约为34天。 临床表现-典型登革热3 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 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 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 ,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于病程 的58天。 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 l 有典型登革热表现; l 24病日内四肢、腋窝、粘膜及面部可见散在 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 l 病情进展中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道或子 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常见肝肿 大 l 血球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 /L 者。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 l 异常严重出血的病例可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登革休克综合征 l具有典型登革热表现 l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 出现皮肤湿冷、脉数弱、烦燥或昏迷,血 压下降出现休克或脉压低于20mmHg汞柱 以下等危象,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 l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lWHO依病情严重度分为4级,在我国的临 床实际意义有待实践中应用和总结。 诊断 l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结果进行临床诊断 l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l登革热暴发疫情确定后,没有必要所有病 例都做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 流行病学资料 l生活在流行地区 l或发病前15天内去过流行区 l发病前59天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 主要为急性起病、高热、全身疼痛、皮疹、 出血、淋巴结肿大。皮疹呈多形性,即斑疹 、丘疹与出血疹同时出现。 实验室检查结果 l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最低 ,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l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 l 病毒分离:近年来常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登革病毒。 将急性期病人血清接种于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C6/36, 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为7080%。 l 血清学检查 1、补体结合试验1/32为阳性。 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1/1280者有诊断意义。 3、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l流行性感冒 l麻疹 l猩红热 l恙虫病 l流行性出血热 治疗原则 l早发现 l早隔离 l早就地治疗 l对症支持治疗 l一般治疗 l预防性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 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 热为止。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持大便 通畅。 对症治疗 l高热用物理降温。严重毒血症患者,可用 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l有大量出汗、吐泻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 。尽可能以口服补液为主。 l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等 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 血或血小板。 l脑型病例应及时脱水。 病原治疗 对早期发热病例可试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 韦林(ribavirin)。 疫情概况 l 全球分布特点 l 中国疫情状况 l 广东省、广州市疫情现况 全球分布特点 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 ,1869年由英国皇家 内科学院定名;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 和白纹伊蚊传播; 广泛流行于全球热 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 家和地区。 我国周边国家多为登革热高发区: 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 、不丹、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缅 甸、孟加拉、 2006年疫情报告 印度尼西亚 7,624例 越南 8,000例 泰国 4,971例 新加坡 927 例 巴西 12,854例 委內瑞拉 11,099例 中国疫情状况 l上个世纪20年代在浙江、上海、江苏发生登 革热大流行,患者上百万。 l1945年武汉登革热暴发,全市70%以上人口 感染登革病毒。 l1978年登革热在广东省佛山发生流行,疫情 在以后十年中在广东、海南迅速蔓延,波及 范围也逐步加大。 中国疫情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登革热则主要局 限在广东、福建等地。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均为输入性病例及 继发病例,尚没有登革病毒本土化证据。 1991-2004全国登革热发病情况 地区分布 l 近年我国广东、福建多发 广东:1995年、2002年发生暴发 福建:1999年暴发 浙江:2004年发生由输入病例引起的登革热 暴发。 l 大部分省份均发生有输入性病例报告: 江苏、四川、广西、北京、上海、湖南、 浙江、河南、江西、山东、贵州、云南。 全国登革热监测点分布图 粤桂琼滇闽5 省16个监测点 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概况 l 广州市的登革热首发于1978年8月,由佛山地区传入。 l 1978 2005年,27年中共报告登革热病例数13313例,死亡 12例。 l 其中先后有12个年份出现规模大小不同流行;有8年无病例 报告。其它年份有散发或输入病例报告。 l 4个登革病毒血清型都曾在我市流行过,大多数是由一种血 清型所致,但1991年出现过登革和登革两种病毒血清型 的交替流行。 l 1978-1989年: 共报告5796例,流行年份为1978、1980、 1985-1987年。 l 1990-1999年:共报告5985例,流行年份为1990-1991、 1995、1998年。报告病例数占同期全省的64.0%,占全国的 52.1%。1995年报告5537例,发病率达84.24/10万,为历史 最高年份。 l 2000-2005年:共报告1532例,流行年份为2002-2003。报 告病例占同期全省61.5%,占全国55.8%。2002年报告1423 例,发病率为20.14 /10万,为历史第三高发年,疫情涉及 12个区、县级市共102个行政街(镇),波及范围历史之最 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概况 1990-2005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地区特点 1990年 广州 占99.5%(372/374) 1991年 广州 69.5%(258/371) 中山30.2% 1993年 佛山 98.1%(352/359) 1995年 广州 78.3% 肇庆14.4%潮州19.5% 1997年 潮州 95.1% 1998年 佛山 96.93% 1999年 中山 64.14% 揭阳29.6%潮州5.6% 2000年 潮州 66.1% 汕头33.42% 2001年 广州市 12例, 2002年 广州市 1423例占90.23%(1423/1577) 2004年 广州市 6例 2005年 广州市 12例 广州占全省的61.47% 1978-2004年登革热报告病例数 间隔5-10年出现一次流行 番禺 仅1995年登革热暴发就发生病例数5055例,占累计病例数的95.64; 海珠 在1980年登革热暴发发生病例数1730例,占历年累计病例数的57.19; 东山 在1987年和2002年登革热暴发年发生病例数占历年累计病例数的55.69。 广州市19782005各区县登革热累计发病病例数 预防与控制 预防 l防制策略:爱国卫生运动,环境整治,清除蚊 虫滋生地。 l人群预防: 1、尚无特异的疫苗可保护人群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3、在流行区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 l个体预防: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驱避剂,药物 浸泡蚊帐,白天防止媒蚊叮咬传染。 疫情报告 l登革热为国家乙类管理传染病,其疫情必 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要求及时上报。 l暴发疫情按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报 告。 暴发疫情: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 在一个人群相对集中地点,发生3例或以 上的病例。 监测 l 登革热监测包括疫情监测、媒介监测、病原学监 测、血清学监测。 l 重点监测区:自1978年以来,曾发生或反复发 生登革热流行,并有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 纹伊蚊分布的沿海地区。此类地区要设置长期监 测点,开展经常性的监测工作。 l 易感监测区:凡有白纹伊蚊分布,虽无病例报告 ,但与上述地区人员交往较频繁的地区,也要对 流动人口和媒介进行定期监测工作。 监测-疫情监测 l 疫情报告,按乙类传染病有关规定执行。 l 组织登革热监测队伍,由流行病学、病媒、检验 、临床等专业人员组成,各医疗单位通力协作。 l 对临床疑似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发热者,采急性期 血分离登革病毒,双相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以 及时发现及核实疫情 l 个案调查 l 健康人群隐性感染调查 监测-媒介监测 l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对登革热 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分布 、种群、孳生地性质、伊蚊幼虫指数和成 蚊密度、生态学、季节消长、抗药性及带 病毒情况进行监测。 l布雷图指数 l诱蚊诱卵器密度 l蚊媒孳生地密度 监测-病原学监测 l采集病人或可疑病人(包括不明热患者) 血清。 l采集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雌性成蚊。 l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毒株型别,观察其变 迁,分析登革热发生流行的可能性及发展 趋势。 监测-血清学监测 了解人群抗体水平,用多型登革抗原 监测人群血清抗体水平。 控制-原则 l 应制定应付突发疫情的计划,加强宣传教育,提 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l 当发生登革热疫情后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疫情,降 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阻止疫情暴发和扩散,防止 疫情反复发生而形成地方性流行病。 l 在流行区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 l 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驱避剂,药物浸泡蚊帐,白 天防止媒蚊叮咬传染。 l 控制成蚊尤其是降低伊蚊密度,减少带病毒蚊数 量,对降低发病和控制流行有重要作用。 控制-组织措施 成立登革热防治领导小组,在各级地 方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卫生、爱卫 、宣传、教育、城建、交通、公安等部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