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考志愿选择 城市、专业和学校? .doc_第1页
【高考】高考志愿选择 城市、专业和学校? .doc_第2页
【高考】高考志愿选择 城市、专业和学校? .doc_第3页
【高考】高考志愿选择 城市、专业和学校? .doc_第4页
【高考】高考志愿选择 城市、专业和学校?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志愿选择系列讲谈之一:选择志愿三要素:城市、专业和学校!2007年高考马上开始,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在思考如何选择志愿,面对林林总总的高校和五花八门的排行榜,感到无所适从。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一,首先选择城市。城市决定学校水平,这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一种现实,不承认不行。首选的城市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周边扩展。以北京为中心,可扩选天津、大连,或者青岛,以上海为中心,可扩选南京、杭州,或者厦门。为什么呢?因为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对人才的需求和容纳能力都比较大,就业情况相对较好。而且财政及社会力量对高校投资大,学校硬件设施好,教师待遇高,而且以很优厚的条件招聘老师,因此,就出现了内地老师纷纷出走,特别是名校的中青年老师集体跑掉的现象。内地很多高校现在是一流的名气,落后的设施,匮乏的师资,这是无可奈何的现实。决定学校水平的两大因素:生源和师资。伴随着内地教师外流,这些年优秀生源也潮水般涌向沿海高校,呈现了东南双飞的火爆场景。这种局面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有什么改观。因此,城市决定高校的实力,城市决定学生的就业。这就是为什么把城市放在首选的原因。二,选学校和选专业这两个要素,谁更重要,目前尚有争论。说法一,选学校比选专业重要,先学校后专业;说法二,选专业更重要,以专业定学校。两种方法目前争持不下,难有定论。我的看法是要因人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先选学校的依据是名校名气大,出来好就业。只要是名校,管他什么专业,进去以后再说。持这种观点的以名校的招生老师和高中的校长和老师居多,后面的讲谈我有专门的分析。我的看法是,在中国目前举国上下非常浮躁、重名轻实的情况下,这样的选择也不无道理,但要把握两点:一是在孩子专业志向不太明确的情况下;二是选择按大类招生的学校。不然的话,认为到学校以后再调专业,或者考研再换专业,都是比较麻烦、既费钱又劳神的事,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以专业定学校的选法,适合孩子志向已经非常明确和坚定的情况。其实,这是一种较为理智和成熟的选择。国外很多就是以专业好坏来判定学校的优劣,名校未必什么专业都名。在一个名校读一个不喜欢没兴趣的专业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很多名校的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缘故而找不到工作的例子也常见于报端。不少学生退学重考就是为了再次选择专业。以一个过来人的看法,我还是倾向于首先选择专业,而且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选择。然后在同专业的学校里,选择实力和名气较大的学校。总之,冷静、现实的思考和斟酌比什么都重要。总之,我的看法是:以城市定学校的范围,以专业选择具体的学校。也就是三要素的顺序依次是:城市专业学校。但无论如何选择,一定要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家长主要是参谋和引导,切忌包办代替。因为毕竟是孩子去上学,去学习。系列讲谈之二: 审慎选择合并过的院校!在前任某副总理的强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大多是被迫兴起了合并之风,而且愈演愈烈。这股风虽然时下颇遭人诟病,也与现在执政的高层领导思路相悖,但它的余波还在,它的影响还在。几年过去了,回头看看,高校合并,福兮?祸兮?笔者认为,是祸不是福!首先,对合并的高校是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际关系整合难。众所周知,我们的高校大多是近亲繁殖,自成一体(其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如此合并以后,内部关系极难协调,不仅矛盾加剧,内耗加大,而且人事成本也急剧增加。最后的结果是勉强换一半个领导,其他的一切照旧,各自为政。第二,资源整合难。合并的大学一墙之隔的很少,大多相距较远,重新征地新建困难重重。不仅资金筹集困难,建设周期长,即使建成了学生不愿意去,老师更不去。所以很多合并高校只是把招牌一换了事。第三,管理成本加大,资金周转困难,效率降低。由于管理层级的增多,距离的加大,还有上面说的人的问题等等,都无疑使管理难度陡增,成本呈几何数增加,很多合并的高校已经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而效率却是直线下降,教学质量更是难以保。其次,对社会公众是祸。高校合并误导了一些大学排名者,以规模论英雄成了诸多排名者的理论基础。他们以为合并了的大学就是名校,规模大就是名校,招生人数就等于人才培养,招的多得分就高,因此凡合并了的学校名次就扶摇直上。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以总量为基础的形形色色的大学排名,比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最富有的大学,有的就是原来五六个学校的经费之和,这也算富有吗?其实深受其害的莫过于家长和考生了。其三,对考生是祸。很多考生是奔着名校或排名的名校而选择学校的,但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白马非马的哲学典故就会在你身上发生。因为中国的大学合并一般是一个强校合并几个弱校,有的是重点本科合并一般本科,甚至合并成人学校和中专;有的是一堆一般学校的合并加升格。试想,当你拿很高的考分报考了一个有合并行为的名校,却在地方没变老师没变设施没变的二流甚至末流学校、还可能是大专或中专的学校上课,享受的还是原来低层次的教育,四年的时光丝毫没有感受一点名校的氛围,空有一张名校的文凭,岂不悲哀?这方面已经有人论述了,我就不再重复了。总之,中国式的高校合并只是一个轰轰烈烈的闹剧而已,历史会证明它的失败。所谓的靠合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设想,只能是一些官僚们闭门造车式的美好愿望。不计成本、没有效益、劳民伤财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最后,我对即将报名的考生和家长建议:一,选学校最好不要选合并过的学校。合并的学校即使在主校区,但由于受合并的差校或弱校拖累,它的教育资源也稀释的非常厉害。二,如果选合并院校,专业最好选主校的专业。如果选被合并学校的专业,也要选它原来最强的专业。三,要看清就读的地址是不是原来主校的地方,要去就要在主校就读。有些高校在招生简章上是不告诉考生就读的具体地址的,只是报到时才通知,所以在报志愿时要打听清楚。 0系列讲谈之三:慎选众多分校区、新校区的大学!近几年来,大学的发展不是放在“学”字上,如何研究学问,如何严以治学,如何以学生为本,而是把功夫用在“大”字上,如何扩大招生规模,如何增加专业数量,如何建大楼,如何扩大面积等等,大学盲目互相比“大”的风气十分盛行。其中,扩大占地面积,铺设基建摊子的情况尤为突出。你占地面积几百亩,我就要上千亩,你上千亩,我就要达到一万亩,以至于现在有的大学简介里在形容自己学校的面积时已经使用“平方公里”作单位了。很多家长和还没有入校的考生也非常看重学校的占地面积,认为面积大、高楼多的大学就一定是好大学。诚然,面积大绿化好的学校的确是读书和陶冶情操的好地方,但对于面积大的大学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选择时要慎重挑选。一个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烈的学术氛围岂是一个面积大所能代表和涵盖?有的学校看似总面积很大,泱泱几千亩,岂不知它是由很多分校区拼凑而成。有的散处在一个城市的东南西北,不是曾经有某某城市位于某某大学校园之中的笑话吗?还有的大学分校区处于于不同的城市间,主、分校区来往要靠高速连接。这样的大学可是真够大了。到这样的大学读书,其实也就是在一个分校区里,接触的是一部分学生,何来的综合大学的氛围?哪有横向交流的条件?众多分校区的大学实际上重点发展的还是主校区,分校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水平差、信息闭塞、学术交流少,很象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不仅如此,很多大学每学期还让学生在不同分校区之间大搬家,那对学生的折腾劲可是够呛。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搬来搬去,到毕业也没能在主校区呆过,悲哀不?对大学的新校区也要慎重选择。很多新区建在郊外或是更偏远的地方,只有学生入住,没有老师入住。周围十分荒凉,突兀一片建筑,有点象海市蜃楼,寂静、寂寞的让很多学生害怕。新校区各种设施不具备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老师是坐班车或打车来上课,有的距离走高速还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遇上塞车误课的事常有发生。上完课老师逃也似的离去,再也难见踪影。到了周末,简直是胜利大逃亡,能走的都走了(其实要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公交车很少,挤上车要拼命才行),新区里就象一座空城。这里还象一个大学校园吗?简直是一个露水集贸市场。新校区的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赶快搬回老校区,尽管那里有点拥挤,有点陈旧,但是毕竟地处市区,老师和行政机关都在那里,大学的氛围很浓啊。可是想搬回去谈何容易?与其到那些分校区、新校区的大学里才后悔和痛苦,还不如在报志愿时就多留点心,把分校区、新校区的地址、条件都打听清楚,能不去尽量不去。实在要去,也要问清在那里呆几年?当然是时间越短越好。 系列讲谈之四: 用人单位“名校情结”的冷思考!这几天,一个招聘单位学历查三代、非名校不要的帖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此,有人说用人单位太挑剔,名校情结太严重;也有人说上学还是名校的好,名校好就业。可是,我从中解读到的信息却不是这样。我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连年的扩招,把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推到了“高层次人才”的位置上来,造成这个层面上的就业紧张。而实际上基本的劳动力、技术工人却相当紧缺,很多工厂、建筑工地、饭店招不来工人。这不是用人单位的错,不是学生的错,是政府违背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操作的错。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以为大学生数量上去了,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就普及了,所以周部长就向世界宣称,我们的高教已经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了。源源不断的大学毕业生的涌入,是大学生在这个层面上的就业十分紧张,形成了以用人单位为主的买方市场,用人单位的挑剔逐步升级,从开始的本科以上,到硕士,博士,直至发展到现在的非名校不要,学历倒查三代的登峰造极地步。这也怨不得用人单位,这么多的“高层次”人才送上门,我想用谁就用谁,想怎么挑就怎么,谁管得着呢。其二,上面第一条里说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扩招以后大学生质量的怀疑,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怀疑,对硕士生、博士生水平的怀疑。他们现在唯一还相信的就是高考的分数,所以就出现了用人单位所谓的“名校情结”和“倒查三代”。在他们看来,名校录取的学生分数高,质量可能就高。对高考分数的信赖也是他们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的排名还是以录取分数的高低为主要判断标准,其他的n个依据都是无法让人信服的。其三,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不会长久。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名校的学生也未必可以完全相信。一是高分低能的情况比比皆是,二是高分的取得时间也值得怀疑。他们会继续审查名校学生的高考分数是第一次考的,还是复读了第二次、第三次。现在的高考取消了年龄限制,对复习生的限制缺乏政策依据。据统计,越是名校,复读生的比例越高。如此这般,用人单位会发现所谓的名校也不可信任了,他们的“名校情结”就会丧失殆尽;如此这般,一个不唯学历看能力的时代很快就会来到。实际上,只看名校学历不重能力的用人单位也不是很多。企业的本性是追逐利润,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只有能为企业带来增加值的人他们才会重用。所以,对参加高考的学子来说,在选志愿时,大可不必为名校情结所累,不可陷入名校的误区而难以自拔,也不必非名校不上,宁可多次复读;也不能只要是名校,什么专业都上,不考虑就业前景。关键要学有所值,学有所用,“名副其实”。 系列讲谈之五: “名校情结”一条链的分析!?既然已经开了“名校情结”这个话题,我索性把它说完!?在时下的中国,名校情结根深蒂固,参与的机构和人士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一条金光闪闪的链,我们姑且称其为一条金光闪闪的金项链,因为它上面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金灿灿的。?先从政府层面说起,政府名校情节的领导者。从国家层面上说,中央是名校的缔造者。中央圈定一些学校,然后给它许多特权和投入巨资,把它强力打造成名牌学校;基层政府也十分看重这些名校,每当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出现一个或几个名牌大学生,政府都会给教育部门和学校、学生以重奖。记者还会由此引伸出许多领导政绩显著的新闻报道来。2006年,一个县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当得知一位考生进入了北大的提档线时,曾亲自赶往省会,找到北大招生人员,恳请学校一定录取。因为他们这里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北大清华的学生了,这可是全县几十万人民的希望啊,言辞其恳切,令招生人员感动。?教育部门名校情结的组织者。教育部门每年都会给各高中下达考取名校的指标,并进行督促检查。完成者,既有荣誉又有奖金。?非政府机构和人士名校情结的推波助澜者,很多企业和贤达人士,每年自发设立很多奖励基金,对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进行重奖。?学校和教师名校情节的具体实施者。他们更是为了培养名校苗子而千方百计,竭尽全力,用心良苦。动员学生报考教育部门划定的名校,对没有被名校录取的考生,千方百计动员他们重新复读。为了能留住他们,慷慨许诺很多优惠条件,不但不收费,还发很多钱。?从家长看,也是对名校情有独钟。很多家长也认为只要是名校就一定好找工作。只要是名校,不论什么专业都无所谓。因为人们总是这样问:你孩子考上什么学了?回答:北大。真是好样的!家长此时肯定自豪的满脸放光。即使专业不好也无所谓,因为很少有人再继续问是什么专业。有时,家长比孩子更虚荣。?面对上述环环相扣的名校情结链,传导到学生身上的作用就十分巨大了。很多考生非名校不上,不惜一年又一年的复读,让大好时光在无谓和枯燥的重复中度过。还是刚才说的那个县的那位考生,是一位贫家子弟,已经复习了两年,这已经是第三年了。这次终于进了北大线,也终于被北大录取了,不过不是他心仪的专业,而是被调剂录取到了哲学专业。即使这样,他也激动的热泪盈眶。因为他完成了许多人的使命,他为许多人争了光。他也为自己的名校情结结上了最后重重的一线。?每当我听完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总是高兴不起来。虽然故事就发生在我的故乡;我总是轻松不起来,虽然他也为我们教育部门争了光。我分明看到的不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项链,而是一条又粗又重的锁链;它不是充满喜庆的中国结,而是由很多无形的有形的大手编织的死结,它牢牢地套在鲜活的年轻的生命的脖子上。我在想,这样被死结套牢的人还会有灵感和激情的火花吗?还会有创造的欲望吗?? 系列讲谈之六:优秀生如何对待学校和老师的建议?每当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家长和考生都非常看重学校和老师的建议,也非常相信和愿意听取他们的建议。当然,对普通学生来说,他们的建议一般是善意的,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就要冷静地对待学校和老师的建议了,因为他们的建议或多或少地掺入了功利性的因素。因为教育部门都会向学校下达重点线上线人数(上线率)、本科上线人数(上线率)、考取名校人数等指标,并将这些指标纳入了目标管理进行考评,对达标的学校还会有不菲的奖金。学校当然也会毫不客气地将这些指标分解下达给老师,同时会附加更多的优惠条件,比如奖金、优先评聘职称、教师节表彰等等。有了这些十分功利性的管理制度,学校和老师的建议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了。首先,他们往往鼓励优秀的学生报考教育部门圈定的所谓名校;在讨论专业和学校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问题上,他们一般会旗帜鲜明地支持先选学校,理由是名校好就业,专业无所谓,专业不好以后还可以转换;再者,在具体学校的选择上,他们往往会鼓励高报。理由是你把目标定在较低的学校,有可能连较低的学校也上不了。这样也不无道理,但并不是每个人蹦起来都可以摘到桃子的,很可能的结果跳起来桃子没摘到,平着身苹果也没够着,低下头连草莓也没有了。为什么学校会这样向优秀的考生提出如此建议呢?他们真的是百分之百关心考生的切身利益吗?不,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们只管提出建议,不管能否录取。再说,他们只关心圈定的几所名校的录取结果,其他的录取与否并不重要。而且实际上,录取不了对学校或许会更有利。因为教育部门考核的只是考取名校人数和上线率,而不是录取率。你只要上了重点线和本科线,你已经为学校争了光。如果你录取不了,继续复读,明年还可以再为学校和老师争光。很多学生就是这样,已经为他的母校和老师争了第n次光了。因此,每到高考结束、新学期开学前争夺优秀复读生的战火便在各普通高中之间如火如荼地展开。如此这样,获利的是学校和老师,损失的是学生和家长。学生延误了深造和就业的时机,家长还要延长负担费用的周期。基于以上分析,忠告优秀学生要慎重对待学校和老师的建议,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高考志愿,以能走为上策,尽量不要选择复读。记住,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只有自己最关心自己,这永远是一个不用证明的公理! uid3832 帖子151 精华0 积分1325 在线时间3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tiko 本科生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7#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7 08:36 只看该作者 系列讲谈之七: 挑大学选专业与就业取向在这一讲里,谈三个问题:一,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有人说上大学是为了搞研究,因为大学就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这话在以前可能不假,因为那时大学很少,招生人数很少,因此培养高精尖人才是高校的主要目标。如今,高校大面积扩招,新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校毕业生潮水般涌入社会,就业难十分突出,毕业即失业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官员也不得不表示,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大学生要把自己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既然大学生都是普通劳动者,那么我们的大学还好意思标榜自己是培养研究人才的地方?毫无疑问,按教育部官员的思路,我们的大学当然就是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地方,事实上也是如此。当然,不否认有人上大学就是为了搞研究,但这只是少数人。也有人说,上大学是为了出国,但这也是少数人。对普通平民子弟来说,上大学不就是为了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吗?不找工作,家里的借债怎么还?不找工作,上学的贷款如何还?不找工作如何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因此,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为了就业,填报志愿必须以能就业、好就业、就业好为导向。切忌报志愿时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毕业时后悔莫及,找工作时到处碰壁。二,就业取向不能定位在进行政事业单位上。为什么呢?在没有取消包分配的年代,基本上是公平的,有权的和无权的子弟都有可能进同样的单位。但是,自从取消了包分配政策以后,实际上是解除了对有背景的权势人家的限制,而彻底杜绝了平民子弟进好单位端铁饭碗的机会。在以前,权势人家虽然有权钱,但怎奈孩子考不上大学,也是干急不出汗。可如今,文凭好拿了,随便上个什么学,随便拿个什么文凭,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好单位。有的直接进行政单位,行政单位逢进必考的规定在权势面前也会退避三舍的;有的先进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没有什么硬性限制,然后再迂回进行政单位。总之,进行政事业单位只是权势人家之间的角逐,和平民子弟,贫寒子弟不搭边。当然,你也可以说,可以参加公务员招考,但这里面的难度和弹性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把握得了的。因此,报志愿时别天真的想,学行政管理专业就可以到行政事业单位去,学人事劳动管理就可以分到人事局、劳动局局,学计量专业就可以分到质量技术监督局,学药政管理就可以到药监局去,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里有一个实例,一个贫寒子弟,为了上北大,放弃了很多学校,第三年考上北大,被调剂录取到北大哲学专业。很多人给他说,去吧,学哲学专业将来出来都是管人的人。我听了真是苦笑不得,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毕业后能当上一个管人的人,谈何容易?把就业目标定在虚无飘渺、不可捉摸的未来是不是太幼稚?三,就业取向应定位在自谋职业和到企业应聘上来。基于一、二的分析,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选择大学和专业时,一定要脚踏实地,冷静选择,选择那些可以自谋职业的专业,也就是不靠任何人、不求任何人就可以谋生,就可以挣钱吃饭的专业;或者选择那些可以学到真本事,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到大中小型企业去应聘。 uid3832 帖子151 精华0 积分1325 在线时间3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tiko 本科生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8#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7 08:37 只看该作者 系列讲谈之八:法学专业报考热该冷却了!?这个话题本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内容,因为其主要精神在系列讲谈之七:挑大学选专业与就业取向已经谈过。但在与网友谈起法学专业报考热的话题时,总感到话意未尽,有话想说。所以,把这个问题单列出来,作为一讲,尽管已经违背了我开办讲谈的原则,即不谈具体的大学,不说具体的专业,但还是愿意一吐为快。?连续多年法学专业报考率持续走高,热度连年攀升,录取分数居高不。与此同时,我们的大学也对开设法学院、法学专业趋之若骛,一时间,法学专业几乎普及与每一所大学,法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和毕业生急剧增加。社会和高校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我国法学专业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的双高局面。?面对这种情况,我十分纳闷,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十分看好,供不应求,就业单位不是进政法系统,就是当律师?现实情况显然不是。最近不断有人把法学专业列为大学骗人专业之一,不断有法学毕业生难就业的报道,就是最好的例证。?下面就分析一下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首先,我们国家不是一个法制社会,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法制社会目标还非常遥远,各行各业对法律人才的吸纳非常有限。所以,非司法系统显然不是法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再说司法系统吧。我们国家为了提高司法系统人员素质,出台了许多政策,比如要求新进人员必须首先通过司法考试,我们的法官必须达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等等。此项学历要求一经提出,我们现有的司法人员几乎在很短时间内(形容为一夜之间,一点也不为过),都拿到了本科文凭或研究生学历,有的还是北大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学位证。我们许多著名大学也放下身份,主动和司法系统联合举办在职学历班,向他们慷慨赠送证书。如此这样,现有的在职司法干部几乎全部达到了学历要求。因此,通过吸纳毕业生、淘汰低层次人员的方式来提高司法队伍素质的大门就堵死了;对于新增编制,除了司法考试的要求以外,还要有很多的灰色因素,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背景,最好趁早打消念头。?再分析律师行情。首先当律师也要通过司法考试,这肯定会耗费毕业生许多精力和财力。好不容易通过了,也不一定就能进律师事务所。你知道如今中国的律师行情吗?在中国,律师已经沦落为当事人和法官之间的掮客,他们和法官已经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后来者很难打入。也就是说,现在的律师市场已经被一些进入较早的老律师把持,新来者即使进去了,也会沦落为可怜的、工资非常低的、给所长打工的人,只能作为低级的工奴分得一些残汤剩水。不是已经有关于年轻律师沦落为贫困阶层的报道吗??基于以上分析,在准备报考法学专业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分析和斟酌,如果你的父母在司法系统,如果你有一定的背景,毕业后有可能进入司法系统的,那你就报考;如果你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平民子弟,那就不要凑热闹了。上了本科,还要读研究生,还要参加司法考试,耗费了许多年的时间,花费家里许多血汗钱,到头来,还找不来工作,何苦呢?还不如上一个工科大学,早就业,早挣钱,于家庭于自己都好。?清醒吧,准备报考法学的平民高考学子们!该冷却了,虚火旺盛的法学报考热! uid3832 帖子151 精华0 积分1325 在线时间3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tiko 本科生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9#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7 08:38 只看该作者 系列讲谈之九:如何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上)关于如何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和劣,历来就没有什么统一的、得到大家认可的标准,人们对各种大学排名喋喋不休的争吵,实际上就是对评价标准的争论。但如果只讨论两类人对大学优劣的看法时,问题就比较清楚和便于分析了。这两类人就是:大学之内的诸如校长、教授、学者一类的大学人士,大学之外准备选择大学的考生、家长们。他们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分歧和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两者的出发点截然不同。这一讲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分析和评价大学人士对大学优劣的判断标准。大学里的人士评判一所大学优劣时,往往强调和津津乐道的是诸如什么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硕博点、教授、博导、院士、发表论文、学术成果、科研经费等等数量的多少,也就是上述指标的数量越多,就是好大学,就是一流大学。由此就产生了各个大学为了上述指标的好看,而展开的一系列弄虚作假、腐败寻租的丑闻。如果从一个考生和家长的角度来分析,上述指标基本上没有意义,而且也缺乏可信度。首先,我们的大学应该定位为教育教学单位,而不是研究性机构,尤其是公立大学,应该定位为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看看国外的公立大学,招收的主要是本科生,研究生非常少,而私立大学恰恰相反。可是,我们的大学几乎是清一色的公立大学,拿着广大纳税人的钱,却以研究性大学和精英教育为主要发展方向,公然漠视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说穿了,他们标榜这些指标,不过是为了增加自身浮华的光环,增加向国家伸手的砝码,为少数人谋取私利而已。这种思路在以前可能不错。因为那时大学招生很少,大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高端人才,普通高考就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但在高等教育已经极度膨胀的今天,高校还抱着培养精英人才和研究性发展方向不放,是非常不合时宜的,也是荒唐可笑的。按照国际通行的说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这个国家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我们国家从1999年开始扩招,经过短短的8年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30年所走过的历程,高教的毛入学率已经从8%,猛增至22%,也就是说,我们的高教大众化比例(而不是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通行标准,可以说是超“大众化”、后“大众化”了。我们的教育部长已经向世界庄严宣布,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了!可事实上,我们只是学生数量上远远达到了,其他的方面不仅没有改观而是大幅度下降甚至倒退。看看我们的大学吧,到处人满为患,资源稀缺,债台高筑,师资紧张,质量缩水。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怎么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型大学,是精英教育呢?教育部已明确表示,我们的大学是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地方,可我们的大学人士却为什么不愿意放下架子,正视现实呢?再者,上述很多指标即使很好看,但对本科生而言,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本科生有机会进去吗?院士再多,恐怕本科生连面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听听他们的讲话了;教授再多,可是他们却不给本科生上课,而是忙于自己的公司或课题。教育部已经发出通知,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由此也说明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和普遍化了;硕博点设的越多,招的人数越多,本科生的质量更难保证,不是已经有了本科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说法了吗?至于说论文、学术成果等等指标,更和学生沾不上边。很多社会人士把大学经常挂在嘴上的上述指标,说是大学的意淫也不无道理。其三,上述指标即使看起来很美,但可信度却值得怀疑。比如,国家实验室、重点学科的设立,很多都是学校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博弈的结果,有的是为了搞平衡,有的是活动得来的,并不能完全代表学校的水平。因为有了这些,就有了向国家要钱的资本,因此学校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来争取;至于院士、教授的数量,也是假的可以。学校为了装点门面,也为了争取资金,到处聘请拉人,即使挂个名也可以,因此兼职院士、教授满天飞,一人挂多校,多校聘一人,连假海龟也在国内外游来游去(有的从来就没有游回来过)。至于假论文、假学术成果等等,更是公开的丑闻。只要能向国家要钱,只要能为学校贴金的事,我们的大学都会不惜余力地去争取,去作假。纵上所述,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大学时,切不可相信学校对诸如上述指标天花乱坠的宣传,不要以为上述指标数量多的学校就一定是好大学。一定要擦亮双眼,运用自己独立的判断,从自身的切身利益出发,选择那些能使自身价值和效益最大化的学校或专业就读。 uid3832 帖子151 精华0 积分1325 在线时间31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tiko 本科生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10#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7 08:39 只看该作者 系列讲谈之十 :如何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下)上篇主要分析了大学人士所标榜的好大学的一系列指标。下面主要谈从考生和家长角度出发,判断一所大学优劣的标准。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因为考生和家长的判断方法比较直接、直观,不像大学人士所罗列的指标和数据那样让人眼花缭乱,让人无所适从。大学的各种数据和我们的国情一样,假的非常可以。只要对自己有利,可以任意修改数据,只要想攻击别人,完全可以找出和对方截然相反的依据。关于大学的数据论,我打算以后单独成篇。这里还是言归正传。家长和考生由于置身在大学之外,对大学人士所标榜的金色数据无从辨别真伪,所以是不能也不予理会的。他们判断大学优劣只看两个指标,也就是处于大学首尾两端的两个指标。这就是录取分数和就业情况。至于学生入校以后学校的情况家长鞭长莫及,想管也管不了,正如俗话说的:入了大学门,家长没了门。他们只有守望在大学的进出口,运用自己的判断,来评价一所大学的优劣。一,大学的入口指标:录取分数,是目前我们国家唯一比较准确的判断大学优劣的指标(尽管里面也有猫腻)。首先,录取分数的高低,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的认可程度,也是社会对大学的评价结果。由于每一年的录取分数有波动,应以35年的平均情况为准;还有个别学校放在提前批录取,也会造成一个阶段录取分数偏高,这些特殊情况应该剔除。可以说,录取分数高的大学,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名牌大学。有些录取分数不高,但名气虚高的大学人士,对这一点极力否认。他们的主要观点就是家长和考生选择大学时是非常盲目的。言外之意是说,家长和考生无知和愚昧。如果说个别的考生和家长盲目、盲从,也许有人相信,若说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无知和愚昧,谁能相信?简直岂有此理。难道说这话的人和他的家长当年就是因为无知才选择了他如今所在的大学,因而得出了如此刻骨铭心的经验教训?才留下如此痛苦忧伤的记忆?记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有大学人士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古话也予以否定,好像普天下人皆昏昏,惟其一人独昭昭。其次,录取新生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大学的实际水平。君不见,我们现如今被全国人民奉为顶尖的、名牌的大学,无不是靠国家的金钱和高分数的考生支撑起来。其实,很多进入名校的大学生,还主要是在吃高中积累的老本,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大学里他们究竟获得了多少长进?学校又给予了他们多少物有所值的教育?恐怕在校大学生心里都明镜似的。决定学校水平的要素主要有:学生、教师、教材、设备和校长。可是,目前,我们国家由于连年扩招,师资普遍严重短缺,教材建设严重滞后,经费主要投入在基建上而无钱购买设备,校长已经严重官僚化而无心治理。所以,代表学校水平的只有实实在在的、独一无二的学生录取时的分数。有人说,分数高低不能代表学校的水平,只要学校好,可以造就出高水平的毕业生来。也就是说,这些学校有点金之术。可是,我想问:掌握这些点金术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