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中图版)_第1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中图版)_第2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中图版)_第3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中图版)_第4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中图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 第二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实例中,属于种群的是( ) A.太湖内的鱼 B.校园花坛内的花草 C.紫金山上的灰喜鹊 D.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解析】选C。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 个体。A、B两选项中均不是同一物种,而D选项则属于生态 系统的范畴。 2.我国海关对入境的进口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 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进入,若有害生物一旦进入适 宜的环境中,结果是( ) 某些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其天敌数量较多 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很快被淘汰 A. B. C. D. 【解析】选C。如果有害生物进入境内适宜环境中,由于各 种条件适宜生长,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增长,使境内生 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某渔业公司从甲池塘中捕捞出部分良种鲤鱼放养到新建的 乙池塘中,甲、乙两池塘中的所有的良种鲤鱼属于( ) A.一个物种,两个群落 B.两个物种,两个种群 C.一个物种,两个种群 D.两个物种,两个群落 【解析】选C。甲、乙两池塘中的鲤鱼虽有地理隔离,但无 生殖隔离,属一个物种;它们分处两个自然区域(池塘), 应属两个种群;两池塘中还有其他生物(如微生物等),单 独地研究鲤鱼,不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4.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选D。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 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 速度 【解析】选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的变化 趋势是基本保持不变的;杂草不一定是同种的,不一定构成 种群;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与自然演替不同的方向和 速度进行。 6.分解者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是( ) A.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B.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到环境中去 C.促使能量从上一营养级流到下一营养级 D.减少能量在逐级流动中的损耗 【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网)进 行的,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其作用只是将有机物中的化 学能释放到环境中去。 7.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 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 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 品种 【解析】选C。种植玉米时,是单一作物品种,只能形成种 群,不能形成群落,不能称为群落的分层现象,另外玉米植 株也没有明显的高低分层现象。 8.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 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度随时间的变 化如图曲线所示,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以及种群 增长速度曲线所反映出的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是( ) A.增长型和 B.衰退型和 C.增长型和 D.衰退型和 【解析】选A。由图分析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因此为“S”型曲线,t1时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为 ,此 时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 9.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B.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解析】选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代谢伴随着能量代谢 ,所以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物质可循环利用而能量流动是单 向的、不可循环利用的,能量不仅可在食物链中流动,也可在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流动,能量金字塔不可以倒置。 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应包括能量的输入、传 递、转化和散失等连续的过程。 11.(2010开封模拟)整个地球上的海洋可以看做是一个 巨大的生态系统。海洋中存在着许多自然条件特殊的环境, 因此也分布着许多具备特殊生理和遗传特性的微生物,如蓝 藻、嗜冷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和嗜热细菌等。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 A.海洋中的碳氮循环对整个地球的气候及海洋的生态平衡发 挥着重要作用 B.海洋中的蓝藻的出现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C.许多人喜欢在低温下洗涤衣物,可以从嗜冷微生物中提取 低温蛋白酶,用做洗涤剂的添加物 D.嗜盐微生物之所以能在高盐环境中生存是由细胞膜决定的 【解析】选D。嗜盐微生物的特点应由遗传物质决定,基因 表达的结果使胞内浓度很高,所以可以在高盐环境中生存。 12.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C.能量流动具有单向、逐级递减的特点 D.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解析】选D。枯枝败叶中的能量要经分解者分解后才能被 植物吸收,因为植物只能吸收无机盐,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 中的能量。 13.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属于气体型循环,其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 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残尸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解析】选B。能量单向流动不会循环流动,信息传递既可 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14.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 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 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解析】选C。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 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 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 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 这样随着时间推移,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 的过程,叫做演替。 15.(2010海盐模拟)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 ,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 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 墟上(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解析】选D。全面封闭自然恢复较慢,引入外来物种易引起 生物入侵,而栽培经济作物会导致生态系统单一不稳定,所以 应栽种原有植物,封山育林,以快速恢复原有生态系统。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能量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是食物链或食物网 能量散失的过程是“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一般是 10%20% 位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目应比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 物个体数目多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就是要让能量都进入人体内 A. B. C. D. 【解析】选B。能量散失也可以发生在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体 中,并不只有分解者。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就要让能量正 常流动,不可能全流入人体内。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含能量 一定比第二营养级多,但生物个体数有时可比第二营养级少 。 17.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出生率如图 中,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 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A.A B.b C.C D.d 【解析】选C。开始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个体数量增 加,当出生率降到等于死亡率时,个体数量最大,当死亡率 大于出生率时,个体数量就会减少。 18.(2010开封模拟)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 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 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 物代替 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 B. C. D. 【解析】选B。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 ,传递能量的途径就越多,相互弥补性就越强。但能量的逐 级递减并不能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19.“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 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 (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解析】选C。该生态系统应包括所有生物,实现了物质循 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该生态农业模式离不开人及 其外部投入,因为其为非自然生态系统。 20.(2010安庆模拟)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 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 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 群 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采伐树木 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 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 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环境 进行自然保护的惟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A. B. C. D. 【解析】选B。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应优先考虑环保,适当利 用自然资源,有很多生物具有潜在价值,应合理保护每一种 生物。保护森林资源应合理采伐,池塘也应合理捕捞,只有 如此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 还可进行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或水族馆。 21.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 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 是( )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 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 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 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 量小 【解析】选D。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就是用于该生态 系统流动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m4m3 m2m1,m是某个营养级全部个体的有机物总量,而不是每 个个体的有机物的质量;当m15 m2时,说明a按最高传递效 率传向b的能量还不能维持b的生存需要,将影响生物和生态 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若b 种群数量增加,将捕食更多的a生物,故a种群数量下降,而 c和d得到的物质和能量更多,种群数量增加。 22.如图表示的是四个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所占的 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 ) 【解析】选A。由柱形图可知:A项幼年比例最小、老年比例 最大,属衰退型;B项幼年比例远大于老年的比例,属增长 型;C项成年个体最多,且幼年个体比老年个体比例大,应 属增长型;D项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属稳定型。 23.如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 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 最大值,其值固定不变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 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 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选C。K值可以随空间和资源的改变而变化,在K值 时,种群的增长率为零,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出生率等于死 亡率。由于种群数量为K/2值时是能够持续提供最大产量的 种群大小,所以捕捞结束后应该保持在K/2值左右,如果过 度捕捞,种群数量会降到K/2值以下,种群增长率会减小, 所以捕捞的时机应该在该种群超过K/2值以后,但是不能到 达K值再捕捞,因为如果在K值时捕捞,种内斗争激烈,鱼类 为了争夺食物消耗的能量加大,导致个体重量减小,能量大 量浪费,不能更多流向人类。 2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包括( ) A.遗传信息 B.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 D.行为信息 【解析】选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遗传信息是生物个体内的信息传递 。 25.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 化细菌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 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选C。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 微生物,因此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绿色植 物同化作用利用的是光能,分解者释放出来的能量是不可再 利用的,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分解 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H2O,可以供硝化细 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 生物中的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选项C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6.(10分)对于不同种属的生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采用 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研究性小组在调查某农田中大麦 和狗尾草的种群密度时,所取样方为长和宽各1 m的正方形 ,各样方的统计株数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该农田中大麦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是_株/m2,在样方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 的影响?_。 若要测定某高大乔木的种群密度,样方选取是否也应是长和 宽各1 m的正方形?_。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 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 获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 数为_尾。若上述结果成立,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 _。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影响种群密度的因 素。 (1)种群密度计算时取各样方平均值,取样时要考虑样方的 大小、数量及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适于运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其中第一次捕获 并标记的数为N1=200尾,第二次捕获数为N2=160尾,其中标记 的数为N3=10尾,则种群总数N=(N1N2)/N3=3 200尾;在调 查过程中标记个体不能死亡、外迁等,否则结果误差很大。 答案:(1)147 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 不是 (2)3 200 鲫鱼无出生与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 27.(15分)浙江某县地处水乡,畜禽养殖和栽桑养蚕是当 地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在生产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该县 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了资源的 最大化利用。请分析该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部分)示意图 ,回答问题。 (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开始,图中属于消 费者的生物有_。 (2)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生态系统更能净化 环境,主要原因是_。 (3)该农业生态系统为何能提高经济效益?_。 (4)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看,该农业生态系统比简单的农田 生态系统不易发生虫害的原因是_。请说出两种 根据生物学原理防治害虫的方法_。 (5)根据该县地处水乡这一资源优势,请就该农业生态系 统提出你的一条合理化建议_。 【解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就越高。设计合理的生态系统能够实现 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 用。 答案:(1)桑等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蚕、畜、禽 (2)粪便等“废弃物”被及时利用 (3)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投入) (4)抵抗力较高(营养结构较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天敌防治、激素防治、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 (5)蚕沙碎屑养鱼,鱼塘塘泥肥田 生态农业的相关问题分析 (1)生态农业建设依据的原理 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 种间关系。 (2)生态农业的设计原则 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的功 能和局部的效益都应当服从总体的功能和效益。 资源利用合理,注重物质和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能 量转换率高。 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注重有机能的投入,保持 系统物质和能量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 产品产出量大、质优、速稳。 系统抗逆能力提高。 经济有效、生态可行、技术合理、社会效果好。 28.(10分)某同学暑假放假期间,从事大豆田间管理,除 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 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 (1)如果他想比较一下自家大豆与别家大豆的数量,那么 他应该_。 A.一棵一棵去数进行比较 B.用样方法估算出种群密度进行比较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出种群密度 D.用调查法统计出往年数量进行比较 (2)若大豆地中有某种害虫,为降低其种群密度,你认为 最好的方法是_。 A.一个一个去捉 B.喷洒农药 C.释放一种特定激素诱捕 D.从外地引入该害虫的天敌 (3)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