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01教育心理学ppt模版课件_第1页
【最新】001教育心理学ppt模版课件_第2页
【最新】001教育心理学ppt模版课件_第3页
【最新】001教育心理学ppt模版课件_第4页
【最新】001教育心理学ppt模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课程类型: 心理学专业基础课。 教 材: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第3版 教学时数: 64课时(每周4课时) 考核方式: 考试(70%),平时+考勤(30%) 教 与 学: 讲授、演示、提问、讨论; 思考、质疑 、发问、讨论、广泛涉猎、 实际应用。 主讲教师: 金河岩 心理学期刊介绍(1) v心理学报 季刊 中科院心理所主办 v心理学进展 季刊 中科院心理所主办 v心理科学 双月刊 华东师大心理学系主办 v大众心理学 月刊 华东师大心理学系主办 v心理发展与教育双月刊 北京师大心理所主办 v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双月刊 北京大学精研所主办 v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双月刊 湖南医大主办 v应用心理学 双月刊 浙江大学心理学系主办 v心理学探新 季刊 江西师大心理学系主办 心理学期刊(2) v健康心理学杂志 v心理医生 v心理世界 v心理与健康 v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v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v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 v中华精神科杂志 v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v中国健康月刊 以及各种电子刊物。 参考书目 v1.陈琦 刘儒德 主编 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v2.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v3.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v4.李伯黍、燕国材主编. 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v5.韩进之主编 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v6.莫雷 何先友 冷英主编.教育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选辑.广 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v7.张春兴主编 教育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v8.R.J.STERNBERG & W.M.WILLIAMS著. 张厚粲译.教育 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v9.ROBERTE SLAVIN著. 姚海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 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v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的 对象、性质、任务、作用和研究方法,及其 发展简史。 v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v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v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v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v(一)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 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心理 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v(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v学习的基本理论、具体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v(1)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 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v主要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v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即学习的结果到底使学习者形成了什么,或者说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v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即学习是怎样实现的,或者说怎样才能达到 预期的学习结果。 v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即学习过程受到哪些条件和因素的影响,有效 的学习需要遵循怎样的原则。 v(2)具体学习心理:研究学习的具体侧面或领域。包括学习 的动机及其激发、学习的策略及其培养;各类知识和认知 策略的学习,价值观的学习;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包括动 作技能以及态度、品德和也包括各种非正规教育环境中的 学习。 v(3)教学心理: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以促进学 习者的学习。包括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表述、教学过程设计 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学习环境设计、技术工具的应用、课 堂行为的管理以及教学测评等。 v(4)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对教育活动中的两类主体进行研 究,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 教育的关系、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问题,以及教师 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发展。 v(三)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从科学性质角度讲,教育心理学 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性质的中间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教育实 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也使它在这一意义上更偏重于社会科 学的性质。从学科性质角度讲,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 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v二、教学系统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 评价教学反思过程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性过程, 该系统包含学生 、教师、教学内容、教 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 种要素;包括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和评价反 思过程等三种密切交织 在一起的活动过程 。 v(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v1学生 v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 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要素的影响体现为两个方 面。 v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 差异等。 v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 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v 2教师 v教师应该是协调学与教的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协调员,在 学与教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v教师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德才 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之外,还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 了解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根据学生 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帮助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 最有效的学习。 v教师也要学会学习,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好的学习者,同 时还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不 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v3教学内容 v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知识、策略、技 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v从宏观上看,教学内容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决定的。 v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 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 究为基础。 v例如,教材的内容选择、难度确定、结构组织等既 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最有效地促进 学生现有水平的发展,既要适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 特点,又要考虑到教学的目的性。 v4教学媒体 v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 形式。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 及动画等。 v教学媒体往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来实现,如 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v教学媒体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 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将 产生深远的影响。 v5教学环境 v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v物质环境涉及课堂中的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 )、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以及空 间布置(如座位的排列等)等; v社会环境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v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 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 v(二)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 v 1学习过程 v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 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v 2教学过程 v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 、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 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 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主题研讨等),从而引 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 识、技能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 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v3评价反思过程 v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 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v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 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v基于这些反思,教师要形成改进的方案,修 改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成分,以提高教学的效 果和效率。 五种因素与三种过程间的关系 v在教学过程的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 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 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 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着眼点。 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 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 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 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从而确保教学过程 达到最好的效果。 v三、教育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v(一)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 学的关系 v(二)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v(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v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v (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v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v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v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v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v (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研究。 v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v一、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质性研究量化研究 对研究对象的情况不清楚时对研究对象的情况非常清楚时 进行探索性研究时,相关的概念和变量不清 楚,或定义不清楚 测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大,或者问题 已经解决时 进行深度探索性研究时,试图把行为的某些 特定方面与更广的背景联系起来 当不需要把研究发现与更广泛的社会 文化背景相联系,或对这一背景 已经有了清楚的了解时 当所考察的是问题的意义,而不是次数或频 率时 当需要对代表性样本进行详细的数学 描述时 当研究需要灵活性以便随时发现预料之外的 深层问题时 当测量的可重复性非常重要时 需要对所选择的问题、个案和事件进行深层 的、详细的考察时 需要把结果加以推广,或需要把不同 的人群加以比较时 v二、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v (一)问卷法 v问卷法(questionnaire)是研究者利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 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v常用的问卷量表有描述、选择和评定三种方式。为了使问卷 卓有成效,必须做到: v第一,可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打消回答者的思想顾虑。 v第二,为了避免不真实的回答,可在问卷中安排一些相矛盾 的问题,以便剔除不真实的答卷。 v第三,为了提高效度和信度,调查者要在情感上主动协调与 被试的关系,使之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v问卷法的优点是使用方便、统计迅速,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 大量资料,缺点是有时信度难以保证,缺乏可靠性。 v(二)实验法 v实验法(experimentation)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 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 研究方法。 v分为实验室情境下进行的实验室实验,和在现场情境下进行 的自然实验。 v在进行实验研究时,要明确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包括自变量 、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等。在研究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 、程序来消除或控制各种无关变量的干扰。 v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对变量的操纵、控制来深人揭示变量间的 因果关系,这是实验法的突出优势。但是,实验研究往往需 要对实验情境进行人为的处理,这会妨碍研究结果的可推广 性。另外,在教育领域中,有时研究者往往很难对无关变量 进行有效的控制。 v(三)观察法 v观察法(observation)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 ,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 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v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对象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不做任何控 制和干预,这叫做自然观察。 v研究者在有意控制和干预的情境下对对象的表现进行观察,这叫 做实验观察。 v为了使观察卓有成效,必须做到: v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 v第二,在自然观察中要尽可能使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观察者 有时可以在隐蔽处通过纱屏、单向透光玻璃或电视等进行观察。 v观察法的优点是简易方便、自然真实,提高研究的可推广性;缺 点是费时费力费财,难以深人。 v(四)访谈法 v访谈法(interview)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 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v谈话法可分为结构式谈话和无结构式谈话,前者指事先拟定好提 纲,系统地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后者指在尊重受访者的谈话兴趣 的前提下进行自由交流,使其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从而收集所需要的资料。 v为了使访谈法卓有成效,必须做到: v第一,把握谈话的方向,抓住重点。 v第二,要赢得受访者的信任,必要时可作适当的说明和保证,如 讲明对所谈内容绝对保密,决不外泄,更不会嘲讽等。 v访谈法的优点是触及内心深处;缺点是仅凭受访者的口头回答而 作出的结论往往缺乏可靠性,因此,研究者要要防止主观意志及 感情的干扰,努力保证访谈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一般不单独 使用,而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v三、设计型研究:研究方法的新思路 v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 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出的教育设计。 v设计型研究采用了“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 的设计付诸实施,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 的反馈不断改进,直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 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v设计型研究的目的不只是改进实践,它承担着改 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v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v一、世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v(一)学科前时期(19世纪60年代前) v1、古代:孔子、学记、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等有了心理学思想 的萌芽。 v2、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是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 1787)于19世纪初首先提出来,后经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806)、福禄贝尔(人的教育1826;幼儿园教育学1861)和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1835)等教育家的发展与宣传,于 19世纪上半期发展成为教育心理学运动。 v教育心理学化是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实质上是自文艺复兴以来 的所谓人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的进一步实践,反映着提高教育和教学 效率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趋势。 v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促进了对儿童、儿童心理和个性的关注和研究;丰富 和发展了对教育理解特别是对儿童发展和教育关系的探讨;推动了教育 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促进师范学校的发展。 v(二)初创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 v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其 1913-1914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三大卷(人类本性、学习心理、 个别差异及其原因)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v1868年(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认为是俄罗斯教育心 理学的奠基人;1877年卡列杰夫教育心理学主要以普通心理学 研究中获得的资料来解释学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成体系。 v(三)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v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的发展,扩充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30 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40年代弗洛伊德理论(精神分析),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等。 v学习理论是主要研究领域、联结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联结的加强 或削弱)中行为主义占优势。 v杜威的实用主义和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种类繁多,维果斯基、鲁宾斯 坦等。 v四)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v研究内容日趋集中,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信息加工理论( 学习是信息的处理、学习者是信息的加工者)。 v西方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布鲁纳 的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大林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以及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等。 v前苏联日趋与发展相结合,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 的作用、教学心理中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探讨、赞可夫 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巴甫洛夫、列昂杰夫和加里培林的 学习理论。 v(五)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 v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认知理论与行为派理论、东 西方心理学彼此吸取对方合理的东西,表现为主动性( agency)、反思性(reflection)、合作(cooperation)和 注重社会文化(culture)的影响。 v特别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形成(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 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梅耶认为教育心理学正向科学和公 共政治两个路径寻找新的学科导向。 v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v(一)初步建立时期(1900-1949) v 西方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广泛传播,一方面西方传教士来华,另一 方面中国留学生回国。 v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随着师范教育的开设、开始有 属于教育心理学性质的课程教学、介绍日本和西方的教育心理学 著作出现,如(日)保田贞则心理教育学(1902)、高岛平 三郎心理教育学(1904)、小泉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 1908)、(美)禄尔克教育心理学(1910)等,但沿用西方 心理学模式,且多是师范用的教科书或讲义。 v“五四”后,20-40年编著教育心理书籍33本,译西方的31本,许多 高校也成立了教育心理学系,出现教育心理方面刊物,并进行教 学实验研究,艾伟1923年开始的汉字问题研究长达20多年,且出 版教育心理实验、教育心理大观(1946)。 v(二)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5) v 学习苏联,改造西方心理学,成立了心理学会,开展了教育心理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教学心理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v1962年成立了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研究涉及学习心理、德育心理、 智育心理等,1963年3月潘菽关于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为教育心理学发展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v(三)成熟完善时期(1977) v这是中国教育心理学逐步恢复、走向繁荣时期中国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 中国化的历史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