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妇科肿瘤癌前病变及交界性病变的诊断_第1页
[医学]妇科肿瘤癌前病变及交界性病变的诊断_第2页
[医学]妇科肿瘤癌前病变及交界性病变的诊断_第3页
[医学]妇科肿瘤癌前病变及交界性病变的诊断_第4页
[医学]妇科肿瘤癌前病变及交界性病变的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晓燕辛晓燕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 发 病 率: 宫颈癌 子宫内膜癌 卵巢癌 新发病数: 459000 148800 140000 死 亡 率:9.98/10万 45% 70% 5年生存率: 80-90% 60-70% 20-30% 了解和掌握妇科肿瘤癌前病变与交界性病变的诊 断与治疗,才有可能阻断肿瘤中间型病变进展成侵润 癌,从而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妇科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l癌 前 病 变是个过程,可持续一段时间 l交界性病变是一种状态,可逆转或持续,或进展 改善恶性肿瘤预后结局,对肿瘤癌前阶段的确认 和正确干预至关重要 妇科肿瘤癌前阶段 l子宫内膜癌前病变(EIN) l外阴、阴道上皮内瘤变(VIN) l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l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 l卵巢交界性肿瘤 l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 l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癌前阶段涉及范围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子宫内膜样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 见的类型,由子宫内膜癌前病变逐渐发 展而来,如何从病理形态上对癌前病变 给予恰当的定义或名称,一直困扰着无 数妇科病理学家和临床学家。 单纯增生过长 腺囊型增生 腺瘤型增 生 不典型增生 原位癌 浸润癌。 子宫内膜病变的连续概念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是界于正常增殖期子 宫内膜与分化良好的子宫内膜癌之间的一病 变,子宫内膜增生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多 数学者倾向于将细胞的异型性改变作为评估 恶变倾向的重要标志。 l腺囊型增生组织学变化不仅仅限于腺体 l腺瘤型增生易把增生与肿瘤混淆 传统的子宫内膜增生命名的不合理 1979年 Sherman等认为癌前病变是呈肿瘤样生 长的,故将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病变称为子宫内膜 上皮内瘤变。 2000年 Mmutter等经过大量遗传学和形态计量 学的研究提出了最新EIN标准。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 l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 l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l子宫内膜原位癌 目前,国内将EIN概括为 类 型 诊 断 标 准 病变性质 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过 度增生 1、有囊的不规则 腺体 2、VPS*55%良性病 变 激 素 子宫内膜上 皮内瘤变 1、VPS*6年进展成癌 l复杂型增生过长: 腺体拥挤、结构复杂 20%同时并发内膜癌,1-5年进展成癌 l不典型增生过长: 腺体细胞异型性明显 20%同时并发内膜癌,1-5年进展成癌 1988年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分类 子宫内膜增生距癌发生越近形态越复杂 l 腺瘤样增生27发展为浸润癌 l 不典型增生82发展为浸润癌 l 原 位 癌100%发展成浸润癌 国内研究显示 腺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极向消失,核增生变圆 , 不规则核仁明显,胞浆丰富呈嗜酸性。 ISCP将增生性病变中有无腺上皮细胞的异 型性作为子宫内膜增生的主要依据,细胞 异型性标准: 是否存在,有争议 子宫内膜组织与肌层之间无基底膜 内膜腺体有基底膜,但不涉及间质 子宫内膜原位癌?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辐射 E 多克隆正常宫内膜 腺上皮基因突变 克隆 增殖 癌 分界点 癌前病变 恶性转化 足量突变的细胞侵犯间质 国外Mutter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内膜腺癌前 病变的单克隆模型 药 物: 孕激素(高剂量) GnRHa 三苯氧胺 手 术: 子宫全切 内膜切除 EIN与不典型增生的治疗大致相同 随 访: 重复内膜活检 注 意: 激素撤退26W 卵巢交界性肿瘤 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 BOT)也称为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卵巢上皮性肿瘤( ovarian epithelial tumor of low malignant, LMP)是一组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 卵巢病变,由Taylor在1929年最先报告,1973年WHO 正式命名。约占卵巢上性肿瘤的15,在生物学行 为、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方面都与卵巢癌有 着明显的不同。 定 义 l发 生 率 :占上皮肿瘤9.2-16.3% l发 病 年 龄:轻平均45岁左右 l5 年 生存率:95100,80生存10年 l初 诊 期 别:8092为I期 l复 发 率: 515 临床特点与转归 一、病理形态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断病理形态学标准如下: (1)肿瘤上皮细胞的增生程度; (2)肿瘤细胞的非典型性; (3)肿瘤组织中无破坏性间质浸润。 虽然各种卵巢上皮都可以发生交界性病变,但 最为多见的是浆液型和粘液型上皮的肿瘤。 诊 断 l浆 液 性 l粘 液 性 l子宫内膜样 l透明细胞 l移行细胞 l混合型上皮 组织类型 l细胞核异常 l有丝分裂相介于良恶之间 l复层不典型细胞团脱离原位 l缺乏明显的间质浸润 病理诊断与标准 l系多中心化生起源,很少发展为卵巢癌 l多数为非浸润性,死亡率2%-6% l少数为浸润性,50%复发,10年生存率33% * 浸润性种植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BT) l外生性乳头 l无破坏性浸润 l交界性病变占90% l常伴有腹膜种植 l多出现复发进展 * 少数可发展成浸润性浆液癌 卵巢微乳头浆液性瘤(MPSC) l少见,预后好 l30-34%合并内膜异位 l10%合并子宫内膜癌 卵巢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 大 体: 大约有510的卵巢浆液型肿瘤为交界性 病变。肉眼上病变仅相似于卵巢良性浆液性肿瘤 ,但常可在囊肿区出现明显的实性病灶和乳头突 起,囊腔内可有稀薄的粘液样液体。25为双侧 卵巢病变,另10为镜下对侧卵巢病变。 组织病理 l浆液型交界性肿瘤具有明显的上皮细胞增生 肿瘤细胞为柱状可出现纤毛;偶尔细胞可具有丰富的 嗜酸性的胞浆,核分裂象多少不等 l无间质浸润是浆液性交界型肿瘤诊断的重要指标, 伴有卵巢外病变5年生存期有所下降,约在7580, l伴有侵袭性腹膜种植者,预后更差。 l临床治疗上应与浆液性腺癌同等对待。 镜下特点 l粘液型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1520,多数肿瘤 为良性,仅有少部分为交界性肿瘤。约有510 的交界性肿瘤为双侧病变。 l肿瘤为大的囊性包块,常含有乳头和实性区;组 织学上,依据粘液上皮的特征将其分为肠型及 Mullerian上皮型。肠型粘液型交界性肿瘤更为多 见,约占85; l肿瘤的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呈复层排列,细胞核 具有一定的异型性。 粘液型交界肿瘤 组织病理 l 肠型粘液型交界性肿瘤的卵巢外病变主要为假粘液瘤, 病人常伴有胃肠道的肿瘤,特别是阑尾的病变。 l Mullerian上皮型粘液型交界性肿瘤常发生在年轻女性 中,肿瘤由类似于浆液性肿瘤的乳头状结构组成,约 有30的病人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5年生存率下降至 70。 l 直接腹腔种植 l 淋巴结转移 l 血行转移罕见 * 淋巴结阳性与预后无关,不作为常规治疗步骤 转移途径: lI期 80-100% lIII期 64-96% l非浸润型 95.3% l浸润型 66.9% 五年生存率 l偶然发现,多局限于卵巢 l肿瘤雌激素受体(+) l不孕、未产、卵巢过度刺激为高危因素 l妊娠、哺乳、口服避孕药有保护作用 临床特点 发病年龄轻 35-53岁 40-60岁 病 因 激素变化 基因突变 多中心化生 单中心化生 病 程 较漫长 迅速进展 预 后 较好 极差 卵巢交界性肿瘤与卵巢癌区别 l多中心起源,易复发 l41%双侧性 l55%卵巢外转移 l21-50%淋巴转移 预 后 随着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发现 染色体的变化及一些相关基因的突变与卵巢癌的发生 有密切的关系。多数卵巢癌具有复杂的核型变化,最 常见的是X、22、17、13、14和8号染色体的缺失以及 22号染色体的增加。通过染色体原位杂交等技术也可 发现卵巢交界性肿瘤中的一些染色体异常。 遗传学与相关基因诊断 l 认为交界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是与浸润性癌密切 相关,是肿瘤进展中的一部分。 l 交界性肿瘤与卵巢癌在基因易感性以及发病的分 子机制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基因的突变可能并不 是卵巢交界性肿瘤发生的主要机制 l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发生与 内源或外源性雌激素水平增高有一定关系。 l在使用促排卵药物治疗的不孕症患者中卵巢交界性 肿瘤的发生率增加; l使用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的患者,患交界性肿瘤的 风险率降低。 l卵巢交界性肿瘤雌激素受体表达高于正常卵巢及卵 巢癌。 l组 织 类 型 病 理 l临 床 分 期 手术分期 l腹 膜 病 变 生育状况 l决 定 手 术 化疗方案 治疗原则 手术是卵巢交界性肿瘤最重要最基本 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手术建议 手术不建议对对侧卵巢楔切 不孕症的发生率10-20% l附件切除 Ia l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兰尾、淋巴切除 Ib、Ic l肿瘤细胞减灭术 II、III、IV 基本术式 lI期术后化疗不能提高疗效 l期 与卵巢癌治疗相同 辅助化疗或放疗 l恶性程度低 l存活时间长 l复 发 晚 l需长期随访 终生严密随诊 l21世纪妇科、病理最具挑战性问题之一 lUMP发生率为0.1-0.4% l是介于子宫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间一组肿瘤 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UMP) l生育年龄 : 30 l多数为良性:50岁妇女中,高达40 l恶生较少 : 35 1200 平滑肌肿瘤在子宫发病率最高 l核分裂数10个10HPF l细胞显著异型性 l伴凝固性坏死 肉瘤诊断标准 病理学家将这类子宫肌瘤变型命名为具 有恶性倾向的,中间性或子宫交界性平滑 肌瘤。最近国际妇科病理学杂志主编,专 题讨论平滑肌瘤的诊断问题。 80年代末90年代初 l富于细胞型 核分裂相少 1-5/10HPF l奇 异 型 核分裂相少或无 0-2.8/10HPF l核分裂活跃型 核分裂相 5-9/10HPF l恶性潜能不定型 核分裂相15/10HPF 无细胞密集和异型性 病理类型 临床生物学行为 转 移 与 复 发 具有恶性潜能 组织形态特征 特殊类型的子宫平滑肌瘤(陷井) 富于细胞的LM(密度+/+,异型性/+) MFC 2-10/10 HPF 怪异性或不点型性LM(密度/+异型性+/+) MFC 2-10/10 HPF 血管内LM伴血管浸润 MFC 2-5/10 HPF 弥漫性LM伴良性转移 MFC 2-5/10 HPF 特殊类型平滑肌瘤 寄生性神经鞘瘤样 LM 59/10 HPF 平滑肌瘤病 年 龄 35岁可诊为富于细胞,怪异型、核分裂 活跃型,但在老年妇女归入UMP 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三征至少具备二征 富于细胞 肿瘤坏死 核分裂相 平滑肌瘤诊断的共同原则 关注凝固性坏死 寻找可能提示恶性的某些特征 l 组织形态: 奇异、上皮性 l 生长方式: 浸润、转移 l 核分裂相: 增加 l 肿瘤坏死: 凝固、玻璃样、溃疡性 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的治疗基本同普通子宫肌瘤 手 术: 肌瘤挖除、次全子宫切除、全子宫切除 药 物: 三苯氧胺,孕三烯酮,米非司酮、 GnRH-a 化 疗: 存有争议 VAC(CTX,KSM,长春新碱) 介入栓塞治疗 放射治疗 治 疗 在妇科癌瘤中,宫颈癌的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 在发达国家,其发生率明显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归因 于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近年来年轻宫 颈癌呈上升趋势,但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是 一个较长的过程,大约是10年,因此宫颈癌是一种可 的预防治愈的疾病。 子宫颈癌前病变 l位于阴道内,易于暴露,易于检查 l与阴道相接邻,与外界相通,易感染,易患病 l宫颈表面被覆鳞状上皮,易与病变细胞亲合,易脱落 l宫颈病变发生时上皮及血管有异常表现 子宫颈在生理生殖系统中的优势特点 l复层鳞状上皮:覆盖宫颈的阴道部,鳞状 上皮下为基底膜 l柱 状 上 皮:宫颈内外口间覆盖柱状上 皮,凹陷形成腺体 l储 备 细 胞:位于柱状上皮与基底膜之间 , 具有双向分化能力 子宫颈的组织学特点 l宫颈非典型增生:I II III l宫颈原位癌 l反映了宫颈癌发展的连续过程,是宫颈癌 防治的重要阶段 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不典型增生轻度 CIN I LSIL l不典型增生中度 CIN II HSIL l不典型增生重度 CIN III HSIL l原 位 癌 CIN III HSIL 子宫颈癌前病变诊断术语的演变 CIN I 15% CIN II 30% CIN III 45% CIN发展为原位癌为平常20倍,发展为浸润癌 是平常的7倍,CIN外表可以正常,但细胞学或组 织学异常增殖改变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为宫颈癌的危险 l细胞病理诊断:TBS描述形式 l良性细胞改变:感染、反应性细胞改变 l鳞状上皮细胞: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鳞状上皮细胞癌 l腺上皮细胞: 宫颈腺瘤、宫外腺癌 宫内膜腺癌、 腺癌 l癌 细 胞 l组织病理诊断:CIN、原位癌 子宫颈上皮内瘤病的诊断 l与细胞学联用、早期诊断中达98-99% l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和诊断准确率 l迅速鉴别良、恶性病变、减少不必要活检 l阴道镜+镜下活检+颈管搔刮可减少锥切率 阴道镜诊断CIN价值 l白斑、常为良性、但其周围或下面可能癌变 l白色病变 常见于CIN、HPV感染或化生的上皮 l白斑镶嵌、异常增生上皮、注意癌变及CIN-II-III l异型血管、粗细、走向极不一致,多为原位癌、早浸 l可经浸润癌、宫颈上皮呈猪油状突起,脑回样,血管紊乱 阴道镜下可疑的宫颈癌病变图像 药物: l 20-40% 硝酸银 l 50% 三氯醋度 l 5% 重铬酸钾 l 爱宝疗 l CIN I 65%病变自然消退 20%持续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