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1页
药物性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2页
药物性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3页
药物性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4页
药物性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 一、概述一、概述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DILD)是指药物治疗过程 中肝脏受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医源性 疾病。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DILD 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目前所使 用的药物中,据报道 600 多种药物能产生肝损伤。在全球所有药物不 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病的总发生率是 3%9%。 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抗结核 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属于中医的“药物毒” 、 “胁痛” 、 “黄疸” 、 “积 聚”等范畴,其病是由于外来邪毒直中脏腑所致,病变部位虽在于肝, 但与脾、肾有一定的关系。 二、西医诊断二、西医诊断 (一)用药后 14 周内出现肝脏损害表现(睾丸酮类激素等例外)。 (二)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 (三)末梢血中嗜酸细胞6。 (四)具有肝内淤胆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五)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 (六)HBsAg、HBcAg 和抗-HAV 均阴性。 (七)再次应用相同的药物,再度发生肝损害。 具备上述第一条再加 27 条的任何两条,即可考虑为药物性肝 病。 2 三、辨证分型三、辨证分型 (一)肝气郁结证 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激惹则痛 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 脉弦。 (二)湿热蕴结证 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 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有黄疸:初起 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 恶心呕吐,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胀痛拒按,舌苔黄腻或 黄糙,脉弦数或滑数;或身热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 身困,胸脘痞闷,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 脉濡缓或弦滑。 (三)脾虚湿盛证 右胁隐隐胀痛,时作时止,脘腹胀痛,畏寒肢凉,神疲气短,乏 力倦怠,舌淡苔白腻,脉弦弱无力。 (四)肝阴不足证 胁肋隐痛,缠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 涩,头晕目弦,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四、治疗方案四、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1、立即停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3 2、一般处理与治疗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肝病相同。如及时 卧床休息、给以高热、高蛋白饮食,食欲差者静脉滴注葡萄糖等。如 有昏迷、出血等按肝昏迷及出血对症治疗。 3、补充维生素 B 及 C,有出血倾向时加用维生素 K,维持水与 电解质的平衡。 4、尽量应用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药剂,如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 可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 B6静脉点滴。 5、有过敏、黄疸较深、病情较重者,可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待病情改善后逐渐减量,可连用 23 周。 6、胆汁瘀滞型的患者,可应用中药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滴注。 7、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时,可按暴肝治疗,如由扑热息痛等引起 者,可用人工肝透析治疗或换血疗法等。 (三)西医治疗 药物可选择: 、还原型谷胱甘肽() 2、硫普罗宁 3、水飞蓟素 4、山莨菪碱() 5、甘草酸二铵(商品名为甘利欣) 6、联苯双酯、葡醛内醋(肝太乐):联苯双酯() , 葡醛内酯()对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4 7、丹参素和肝细胞生长因子():丹参素、 和均能阻止肝细胞的硫代乙酰胺()所致的损伤,并 可促进肝细胞增生。 (三)辨证论治 辨证应着眼于肝胆,实证宜用理气、活血;虚证宜用滋阴、柔肝。 另外,因湿热病所致者,治以利湿清热解毒,临床还应明确湿热的孰 轻孰重,区别对待。 1、肝气郁结证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 制香附 枳壳 陈皮 川芎 赤白芍各 郁金 广木香 元胡 绿 梅花 炒谷芽 川朴花 浙贝等 2、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化湿 理气通络 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 蒿梗 炒黄芩 姜竹茹 姜半夏 陈皮 枳壳 茯苓 碧玉散 郁金 浙 贝 炒谷芽 鸡内金 佛手片 木蝴蝶 蒲公英等 黄疸属热重于湿者,加用茵陈 30g 广金钱草 30g 大黄 10g 虎杖 15g 田基黄 15g 海金砂 15g 等,湿重于热者,可加用猪苓 15g 泽泻 15g 砂蔻仁各 6g 菖蒲 15g 等。 3、脾虚湿盛证 治法:益气健脾 渗湿利胆 5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 白术 茯苓 砂仁 淮山药 炒扁豆衣 炒米仁 川朴花 绿梅 花 大腹皮 煨木香 焦山楂 姜半夏 姜竹茹 郁金等 4、肝阴不足证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熟地 枸杞 沙参 天麦冬 当归 川楝子 干石斛 玉竹 炒黄芩 郁金 制香附 川朴花 元胡 五、应用策略五、应用策略 (一)辨证要点 药物性肝病常因肝疏泄不及,或疏泄太过,导致肝脉不畅,气机失 和;或肝郁气滞,脾土壅滞,湿自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互结侵犯肝胆致肝 胆失于疏泄;或饮食偏嗜,伤及脾胃,气机壅塞,升降失常,土壅木郁,肝胆 疏泄失职;或肝肾亏损,血不荣络等所致。其中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 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胁痛主要责之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本病 以气滞、血瘀、湿热所致“不通则痛”属实,以精血不足所致“不 荣则痛”属虚。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 甚或虚中夹实。黄疸病证的基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 溢而发黄。从整个病理演变分析,发黄的关键是湿蒸热郁。而积聚 的形成与演变,均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积聚的发生主要关系到 肝、脾两脏,气滞、血瘀、痰结是形成积聚的主要病理变化。其中 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积证则气滞、血瘀、痰结三者均有,而以血 6 瘀为主。 (二)用药特点 1、西药护肝治疗 常用药物为: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水飞蓟素、甘草酸 二铵、联苯双酯。 2、辨证治疗 (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治疗。若兼有气郁化火之象,酌 加清肝之品,药用栀子、黄连、胆草等;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 胃不和,酌加和胃止呕之半夏、陈皮、藿香、生姜等。 (2)湿热蕴结证:蒿芩清胆汤治疗。可酌加郁金、半夏、川楝 子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若白睛发黄,可加茵陈、黄柏以清热除 湿退黄。 (3)脾虚湿盛证:参苓白术散治疗。脘腹冷痛加吴茱萸、乌药; (4)肝阴不足证:一贯煎治疗。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 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黄精、钩滕、天麻、菊花,心中 烦热、口苦甚可加栀子、丹皮、夜交藤、远志。 六、疗效判断六、疗效判断 (一)治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肝功能正常; (二)好转: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或/和肝功能好转; (三)无变化:临床症状无缓解,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