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导学案_第1页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导学案_第2页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导学案_第3页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导学案_第4页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考点要求一考点要求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考点梳理二考点梳理 (一)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1基本含义:实践是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1)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 活动。 (2)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 2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是由 决定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 的,具有 。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 的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 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 的制约,是 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 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推 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这些工具 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 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 只有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 。通过实践,人们 可以把 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 和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5 【原理归纳】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三重点、难点释疑三重点、难点释疑 1关于实践的特点 (1)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 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 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 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四识别正误四识别正误 1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3 “盲目的实践”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4认识的来源和途径都是唯一的。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6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五巩固训练五巩固训练 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 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2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 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人们常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这说明了 A.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认识总是先于实践而产生的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4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 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 2011 年 8 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 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 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 力 - 3 - 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 B. C D 62010 年 11 月 1 日,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十年 来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促进国民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唐代画家戴篙曾作斗牛图 ,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为珍品。一次此画 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 ” 斗牛图 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82011 年 11 月 22 日至 23 日,广东省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汕头召开。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新 一轮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使全省各地初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型政府雏形。顺德作为广东 改革的“标兵” ,在改革中对党政机构进行重组,原有 41 个党政部门大幅压缩至 16 个。至于改革效 果如何,还应当由老百姓说了算。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人民群众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9下列诗句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包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0材料一:1978 年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从安徽凤阳农民对土地实行“包干到户”的首创 中得到启发,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30 年 后,中央在总结福建、江西等地“分山到户”的创新实践后,作出在全国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 决策,实现“耕者有其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延伸到林地。 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 度在突破中完善,中国农村生产力,在改革的推进中得到极大的解放,我国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 材料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数量最多的农民,都在中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我党又以新 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 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的变化,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现 代化。 材料一、二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从安徽凤阳农民对土地实行“包干到户”的首创中得到启 发,确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总结福建等地创新经验到作出在 全国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农村生产力,在改革的 推进中得到极大的解放,我国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我党农村改革政策的正 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十七届三中全会我党又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 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新难题,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会又提出新的战略任务和措施。体现了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 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的变化,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体现了实践是 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考点要求一考点要求 1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二考点梳理二考点梳理 (一)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 (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由于人们的 、 和 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 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 。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 来说的,都是 与 、 与 的 的 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 ,如果超出了这个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 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 。 (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 _才能完成。 (1)从认识的 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 的限制,还会受到不 同的 等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 来看,客观事物是 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 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 ,作 为认识基础的 。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4 【原理归纳】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 5 - 三重点、难点释疑三重点、难点释疑 1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 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 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2真理的条件性,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具体性,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 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四识别正误四识别正误 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2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3真理具有相对性,是说真理包含有错误的内容。 4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五巩固训练五巩固训练 1 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 200 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 律”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 “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2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者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 步的直接继续。 ”这说明真理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 B. C. D. 3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 4 000 米的可见 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 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B C D 4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 B C D 51912 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 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20 世纪 50 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 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 B. C. D. 6自 1956 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 年 9 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 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7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8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研究员和中国农业大学宇振荣教授合作完成的土地整 治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专题研究报告称,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 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 “千村一面”现象,导致孕育不同地域文化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乡土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 降低。 请你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几条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