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二课时)_第1页
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二课时)_第2页
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二课时)_第3页
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二课时)_第4页
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二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比较探究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了解斯大林格勒之战。 2、画出两课生字词并识记理解。 3、完成助学第 109 页预习积累。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阅读新闻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消息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通讯和新闻评论的特点。 2、领会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对战争的独特表现,品味其语言准确精练、富 有表现力的特点。 3、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比较,体会事 实数据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通讯、新闻评论的特点和写法,学习课文的语言。 2.理解通讯写作的文学性。 【教学难点】 1.理解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特殊的描写方式:以德军的窘境来表现战争的 残酷和令人厌恶。 2.理解和把握两篇文章的比较含蓄的观点。 【评价任务】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2、这也是一篇新闻稿,对比一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有何明 显的不同? 学生跳读课文,思考: 1、找出作者描写德军处境艰难的句子,读一读,品味其中情感。 2、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为什么主要写的不是战斗,而是写被围困的德 军缺乏食物、饿得消瘦? 3、在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的叙事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 处,他如何使叙事变得生动起来? 第二课时 速读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是新闻吗?为什么?(可以回顾新闻的特 点,找出相同点,区别不同点) 2、 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 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相比,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事实) , 全文也是写事实为主,他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请讨论。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强调:“这是本次调查中最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 ”为什么最有价 值呢? 2、文章的评论与议论文是不同的,客观中带有主观感情,试找出一、二加 以品味。 3、本篇文章提出“农民的子女都在上学,只是所在学校档次不同” ,这个 提法是否全面?为什么?另外,文章的题目是否值得商榷?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一、一、导入导入 二战,一个令人痛心的名词,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提起,但历史摆在我们面 前我们必须正视。1942 年夏天,希特勒发起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并要攻下这 座精神价值超过战略价值的城市,而苏联的斯大林则要誓死保卫这座城市,一 场残酷地较量开始了。希特勒靠着飞机轰炸进入了城市,但德军从未演练过巷 战,他们虽然占据 90%的市区,但无法彻底消灭苏军,况且德军的补给被苏军 切断。而苏军利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充足的补给和坚定的信念与德军展开 巷战。1943 年 2 月 1 日鲍卢斯将军投降,长达 199 天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结束。 这是二战的转折点,记者会怎样报道这件事呢,一起来看。 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 爱伦堡(18911967) ,苏联作家、记者、社会活动家。1907 年在莫斯科 第一中学念书时,因参加革命工作被开除学籍。1908 年 12 月流亡巴黎。1910 年开始发表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担任俄国晨报军事记者,到法 德前线采访。1917 年 7 月回国。十月革命后,出版了诗集为俄罗斯祈祷 火 前夜等,表示欢迎“另一个伟大的世纪”的诞生,同时对此感到“既 狂喜又恐惧” 。 1921 年春开始,爱伦堡以苏联报纸记者身份长期驻在国外。第二次世界大 战开始时在法国,目击法国的沦陷,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 , 获 1942 年度斯大林奖金。卫国战争时期,爱伦堡在消息报 、 红星报及前 线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政论,揭露法西斯主义的政策和道德,呼吁世界各国人民 奋起斗争,并鼓舞他们必胜的信心。这些政论使他赢得了世界的声誉,后来收 集出版了三卷政论集战争 。 2、检测预习字词检测预习字词。 (2 课的字词)可用多媒体投影。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1. 谦逊 xn 钳 qin 弗里茨 c 投掷 zh 鲍卢斯 bo 顿涅茨 ni 叶甫多吉娅 y 俘虏 fl 趋之若鹜 w 虱子 sh 端倪 n 拯救 zhng 简陋 lu 陡然而升 du .解释下面的词语解释下面的词语 2 端倪:事情的眉目。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 事物。鹜,鸭子。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广为人知:广泛地被人们所知道。 三、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2 2、这也是一篇新闻稿,对比一下、这也是一篇新闻稿,对比一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有何明,有何明 显的不同?显的不同? 思考、讨论后学生回答并明确: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攻进斯大林格勒的德国部队被苏军围困,处境艰难。 2、这也是一篇新闻稿,对比一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有何明 显的不同? 明确:我正面写战斗, 漫写战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困的德 军官兵心理和生活的窘况。 3 3、由不同引出文体知识介绍、由不同引出文体知识介绍:通讯。 (见助学预习积累) 通讯,其特点是带着文学性,属于报告文学类型。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 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就报道时效性而言,通讯 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且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 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可以描写、抒情、对 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 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 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 评论性。通讯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表露记者 的感情与倾向。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 作者爱伦堡主要是作家,只是在卫国战争中,临时投入了新闻战线,所以 其新闻性文章的文学性更强。 四、再读课文,拓展延伸四、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学生跳读课文,思考:学生跳读课文,思考: 1 1、找出作者描写德军处境艰难的句子,读一读,品味其中情感。、找出作者描写德军处境艰难的句子,读一读,品味其中情感。 2 2、 漫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为什么主要写的不是战斗,而是写被围困的德为什么主要写的不是战斗,而是写被围困的德 军缺乏食物、饿得消瘦?军缺乏食物、饿得消瘦? 3 3、在、在漫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的叙事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的叙事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 处,他如何使叙事变得生动起来?处,他如何使叙事变得生动起来?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并明确: 1、找出作者描写德军处境艰难的句子,读一读,品味其中情感。 (理解本文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重难点) 明确:写德军食物减少,逃兵增多,节节败退。有心理描写和生活小中见 大,从个别士兵的一举一动中,可看到德军的必然失败。 2、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为什么主要写的不是战斗,而是写被围困的德 军缺乏食物、饿得消瘦? 明确:这是篇报告文学,作者选取的角度巧妙,写被围困德军的心理变化 和挨饿的情形,只写这两件事,就足以揭示这一战斗的胜负。 3、在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的叙事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 处,他如何使叙事变得生动起来? 明确:其独特之处在于一作者善于作不动声色的客观描绘,写心理是通过 两封信和将军们编造谎言为士兵鼓气来表现的,二言语中时时流露出嘲讽、调 侃的意味,是文章生动有趣。 4 4找出文章当中让人觉得幽默的语句并简要加以分析。找出文章当中让人觉得幽默的语句并简要加以分析。 “战争对于德国人来说,就好像打猎一样。我们把俄国人包围起来,并把 他们消灭掉。亲爱的爱里莎,这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现在,这位席勒是长眠在雪地之中了。 “猎人”变成了一条被猎的野兽了。 “ “他们走了很远的路程才找到他们的死所” “这位将军是很谦逊的” “冯高布兰兹将军并没有把他的恐惧告诉弗里茨们,因为弗里茨们并不 是他的妻子薇泰。 ” “却发给弗里茨们一个圣诞节的动员令来代替圣诞节的礼品” “饥饿的虱子,在咬着饿瘦了的弗里茨们” (西方的幽默与中国的幽默有时不大相同,另外,并不是只有笑才是幽默, 一些荒谬的或与现实的正常情况反差较大的行为举止都可以是幽默的体现,注 意从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五、检测反馈五、检测反馈 1、 “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一周一周地过去了。 ”在此强调时间有什么作用? 2、空军上士的事说明了什么? 3、在作者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战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 义必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 的苦难。 七、布置作业:七、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 搜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资料,补充认识。 预习下一课。 八、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 在找幽默的句子时,学生能找到第一段和明显的地方,但大多学生知识感 到德军的可怜,讽刺和嘲讽体会不深。一些荒谬的或与现实的正常情况反差较 大的行为举止都可以是幽默的体现,注意从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第第 2 2 课时学习课时学习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一、导入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父母做什么工作?你身边有生活艰难而辍学去工作的吗?农 民工和子女的教育是我国较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一起来看 2004 年这一问题的调 查情况。 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自主学习二、速读课文,自主学习 1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是新闻吗?为什么?(可以回顾新闻的特、学生速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是新闻吗?为什么?(可以回顾新闻的特 点,找出相同点,区别不同点)点,找出相同点,区别不同点) 2 2、 与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江 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相比,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事实)相比,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事实) , 全文也是写事实为主,他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请讨论。全文也是写事实为主,他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请讨论。 思考讨论后明确 1、明确:是,这篇文章是一篇广义上的新闻,即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的特 点:阐明道理,分辨是非,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旗帜鲜明。 2、明确:前面两篇文章基本没有议论。后者有个别地方的议论,如“为了 这神圣的一刻,中国人民奋争了一个半世纪” ,但是,它的主要目的是叙述香港 政权交接仪式这个事实。本篇文章是一篇新闻评论(也称新闻分析) ,虽然也是 以写事实为主,但是目的却是在阐明自己的看法目的却是在阐明自己的看法“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调查来 的事实和整理的数据,都是为了作为支撑观点的材料。这篇新闻评论,重在讲 述调查者认识的转变,从以为农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到认识到其实正相反, 农民工虽然收入低,但是子女没有失学,从而表明了“他们值得让人们骄傲: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的看法。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1、文章强调:、文章强调:“这是本次调查中最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这是本次调查中最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 ”为什么最有价为什么最有价 值呢?值呢? 明确:作者就此提出了平等受教育的矛盾,不是通常所设想的那样只是能 否受教育,而是优质教育的比例。这个问题当然是比较新的,也完全符合新闻 评论的要求。 2 2、文章的评论与议论文是不同的,客观中带有主观感情,试找出一、二加、文章的评论与议论文是不同的,客观中带有主观感情,试找出一、二加 以品味。以品味。 明确:新闻是客观的,是用事实说话的,但是,即便是新闻写作也是不能 完全排除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自然流露,新闻评论更是如此。 家庭全部靠我,每月月收入千元以下,在大城市打工,交通、居住的相对 较高成本让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个在烈日和寒风中工作的辛勤劳动者, 况且他们还要拉家带口,供子女上学。 作者在描述了农民工收入和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们工作与生活 的同情,作者没有直接地议论或抒情,而是在叙述中渗透着对他们的观感。这 种隐蔽地流露出的感情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 3 3、本篇文章提出、本篇文章提出“农民的子女都在上学,只是所在学校档次不同农民的子女都在上学,只是所在学校档次不同” ,这个,这个 提法是否全面?为什么?另外,文章的题目是否值得商榷?提法是否全面?为什么?另外,文章的题目是否值得商榷? 明确:这个提法是否全面,还是值得思考。120 多份问卷的调查范围太小, 缺乏足够的涵盖面。文章写于 2004 年,事实上,到 2006 年,农民工子女的入 学并不是已经没有问题了,农民工子女庞大的数量与城市小学容量之间的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