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_第1页
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_第2页
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_第3页
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_第4页
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 2006- 嘉宾主持人:刘 尧 浙江师大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 教授 本期特邀嘉宾:杨小峻 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 副教授 胡钦晓 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编者按 “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专栏属常设性的,2002 年 1 月开始并且常年接 受稿件。诚请各位同仁在百忙中赐教赐稿!来稿时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学位、职 称、单位、职务、邮政编码、通讯地址、Email地址等。稿件寄下列电子信箱: zjjh_ 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发展评析 胡钦晓 (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处,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发现,在学科创设之初,由于依附 普通教育学体系、定量研究不足、外域研究欠缺而表现出研究方法上的贫乏。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由本土拓向外域,由单一学科体系的模仿转向多学科方法的借鉴, 由当下高等教育实践的经验描述转向其历史发展的学理层面分析,但方法借鉴仍存在若干 缺憾。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本土与外域以及多学科方法的整合,将是其 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A Review of Developments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HU Qin-xiao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Abstract: China has been weak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studi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Despite the broadened horizons since the 1990s where more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into higher education overseas,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re is still a great deal to be desired in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upgrade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more studies will be needed that are of a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domestically-oriented, overseas-oriented, and/or multi-disciplinary nature. Key words: :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就开始了以构建学科体系为指向的高等教育研究。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队伍与专业机构日益壮大,学科理论体系逐步健全,研究 成果不断丰富。但是,高等教育学“至今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科” ,这一论断已经 成为国内外学界的共识。 构建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无疑是使高等教育学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回 顾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发展走向进行了评析,以期对我国高等 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一、方法贫乏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初创时的主要特点 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可视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初创时期。1984 年 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标志着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 确立。这一段时期“由于缺少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建构学科体系所必须的基础,所形成 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带有明显的模仿特征。 ”事实上,在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上,也 存在着这种明显的模仿现象。就研究专著而言,带有明显的模仿普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特 征。1993 年,潘懋元教授曾提到“现时以高等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概论题名出版 的专书,我手头就有 7 部,其中 6 部,包括我所主编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 ,基本上是从 教育学移植过来的知识体系,只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问题,有所增删,如增加大学教 学方法、科研工作、研究生教育等等,并尽可能写得便于自学。 ”高等教育专著模仿教 育学体系构建而成本身就显示出在学科创设之初研究方法的贫乏。 此外,研究方法贫乏还反映在当时的学术论文中。我们通过对 1986 年发表在教育研 究 、 高等教育研究杂志上的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 117 篇论文研究统计发现:定性研 究在整个高等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成分,定量研究明显不足。在 117 篇论文中,定性研 究的文章 108 篇,占据论文总数的 92.3%;定量研究的文章 9 篇,占论文总数的 7.7%。并 且,定性研究的文章往往表现为感想式研究、指令性研究、介绍式研究等特点,往往只停 留在制定试行工作方案、总结试点经验、制订“目标体系”条文上。从发表的论文题目上 来看,往往带有“应当” “如何” “建议”等词汇。少数的定量研究则往往是堆砌数据资料, 机械套用数学公式,缺乏必要的学理层面的分析。对外域的高等教育研究不足,从比较 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匮乏。在 117 篇论文中,外国高等教育研究文章为 12 篇,占论文总数的 10.3%;而从比较的角度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仅为 2 篇,占论文总数的 1.7%。并且,在外 国高等教育研究的 12 篇文章中,全部是对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动向、管理措施、目前现状的 陈述性描述,没有对这些发展动向、管理措施等做出深层次的剖析。大部分研究成果缺 乏必要的学术规范,没有注意到研究成果的继承和积累。在 117 篇论文中,有 107 篇文章 没有必要的注释或参考文献,占论文总数的 91.5%;仅有 10 篇文章带有注释或参考文献, 占论文总数的 8.5%。 概言之,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 “有创见的太少,有理论深度 (包括应用研究上有深度)的更少。有些经验总结写得单薄,干瘪或是材料堆砌,缺乏新 鲜的内容。通常是孤立地写某项工作或某个单项改革试验的介绍,缺少论证。有的文章并 不能真正吸取现代科学思维成果,只是套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新技术革命一类 的名词、术语,内容贫乏空洞。 ” 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在一门学科建立之初,我们不可能对其研究方法求全责备。因 为作为一门学科,最基本的根据还是在于独特的、不可代替的研究对象,以及其特殊的基 本规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研究方法是决定一个学科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研 究方法贫乏的学科只能够在低水平徘徊。因此,作为“后发”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借鉴其 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本学科外域的研究方法,就成为强化自身学科研究方法的必由之 路。 二、方法借鉴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必要阶段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专业队伍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研究的 学术成果不断丰富,学者们日益注重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不断提 升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理论水平。这主要表现为,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开始将研究的视 野由本土转向外域;由对当下高等教育实践的描述总结转向历史发展的学理分析;由模仿 普通教育学学科方法的研究转向借鉴多学科方法的研究。 由本土转向外域主要表现为,国内学者开始大量翻译和引介国外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 成果。虽然在此之前,国内学者也曾翻译过一些高等教育名著,但是真正形成翻译热潮还 是应该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王承绪等总编的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译丛 (浙江教育 出版社,2001 年版) 、顾明远总编的比较教育译丛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等相 继出版,使伯顿克拉克、布鲁贝克、阿特巴赫等成为国内学者耳熟能详的名字,使“学 术权力” 、 “学术责任” 、 “中心与边缘”等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开始为国内学者所关注。由当 下高等教育实践转向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国内学者不再满足于就事论事 的感性层面上的描述性陈述,而是走进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理性探寻高等教育发展 的规律。这段时期,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断代史、国别史、国别断代史等学术著作不断涌 现。由黄福涛主编的外国高等教育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和贺国庆等著的 外国高等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的出版,则填补了我国外国高等教育 通史的研究空白。由普通教育学学科方法转向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研究者开 始有意识地借鉴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 研究方法,来阐释高等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潘懋元先生在借鉴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 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方法论基础上,结合世界高 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组织编写了一本具有中国特色 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著作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该书既可视为国内学者借鉴外域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一个典型案例,也可视为国内 学者摆脱依附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重要尝试,这种多学科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的思路 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通过对 1996 年发表在教育研究 、 高等教育研究杂志上的有关高等教育研究 的 141 篇论文研究统计,也可发现,经过十年的研究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比 1986 年有了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定性研究虽然在研究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相对于 1986 年定量研究的论文数量和比例明显增加。在 141 篇论文中,定性研究的论文 113 篇, 占论文总数的 80.1%;定量研究的论文 28 篇,占论文总数的 19.9%。定性研究的文章不再 是感想式研究、指令性研究、介绍式研究等,而是侧重于学理层分析、体系构建、历史探 寻、比较研究等。表现在文章题目上,往往带有“试论” 、 “研究” 、 “分析”等词汇。逐 步加强对外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同时,注重从比较的角度研究我国高等教育问题,同时开始 重视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研究。在 141 篇论文中,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含外国高等教育研究) 的文章为 33 篇,占论文总数的 23.4%;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研究的文章 16 篇,占论文总数 的 11.3%。在外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章中,不再是单纯地进行陈述性描述,而是述评相伴, 史论结合。研究成果已经注意到了必要的学术规范。在 141 篇论文中,带有注释或参考 文献的 101 篇,占论文总数的 71.6%,其中直接引用外文文献的文章 28 篇,占论文总数的 19.9%。在没有注释或参考文献的 40 篇论文中,大多是学者笔谈、会议综述、研究报告等。 由于广泛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这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 明显提高。但也看到,研究者在将视野由本土转向外域的同时,往往脱离了本土高等教育 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对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进行学理层面的分析时,往往忽视结合当下高 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在为高等教育研究科学化打开了 广阔渠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研究中的缺陷分散性。基于此,我国高等教育学 学科要想走向成熟,应该在研究方法上整合创新。 三、方法整合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走向成熟的内在诉求 高等教育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的研究方法不能够充分揭示高等教育现象,不 能够正确解释高等教育问题,不能够发现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高等教育的职能、类型、结构、人才培养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有关高等教育问题 日益增多而且趋于复杂化。事实上,教育研究涉及到诸多学科,需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 行观察和探究,这也符合人类的认识从单义性到多义性、从线性研究到非线性研究、从绝 对性到相对性、从精确性到模糊性、从单一方法到系统方法发展的规律。自然,这也表明 了高等教育研究思路的必然走向。 ”世纪之初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高等教育学研 究将会步入第三个阶段方法整合期。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定性与定量 的整合;二是本土与外域的整合;三是多学科方法的整合。 定性与定量的整合。 “在教育研究领域中,不可能没有价值研究 ,它需要用一种整 体的、定性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另外,教育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它有一定的活动程 度和规模,具有鲜明的量的特征, 定量能使我们更科学地定性 ,因此定量研究 又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有机地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机结 合在一起,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无疑会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可信性。但是,我 们注意到,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科学性的日益重视,近些年来,定量的研究尤其 是借用复杂算法的文章越来越多。一篇论文自始至终充斥着艰涩的数学公式,而得出的研 究结果却往往是非常浅显的道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不大。高等教育研究毕竟是属于人文 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研究者不但应关注到高等教育发展中可 测度的“物性”的一面,更要充分注意到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量化的“人性”的一面。 “物 性”的一面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去“解释” ,而“人性”的一面则只能靠定性的方法去“探究” 。换言之,高等教育研究不应该、也不能够将其“物性”与“人性”的一体两面作硬性割 裂,科学阐释与人文关怀在研究中同样重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应整合运用。 本土与外域的整合。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引进外域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 加强与国外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对话,无疑是使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走向成熟的一条重要的 方法和路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借鉴外域的同时,更应注重本土的研究。惟有本土特 色,摆脱依附盲从,才能不失去学科发展所存在的根基,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才能在研究中不至于迷失自我,才能够与国外高等教育研究者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中 国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能够脱离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当前在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各个学科都在倡导建立本学科自己的“中国学派” ,这是研究者由依附走向自觉的 重要表现。换言之,中国高等教育学要想走向成熟,形成本学科的“中国学派” ,就必须扎 根于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之中,并主动借鉴而不是盲目依附外域的研究范式。在本土与外域 的不断整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自觉的学科研究意识。 多学科方法的整合。单一学科方法体系的形成,是 19 世纪学科制度不断分化的结果。 学科制度不断分化,必然造成各学科之间的隔阂。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这种隔阂日 益表现出其局限性。打破学科壁垒,综合各种方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科学发 展到今天,我们很难说哪种方法是某一种学科所独有的。方法是研究的工具和理论的武器,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走上开放 的当代,高等教育学学科更无需“作茧自缚” 。高等教育研究者也无须担心其他学科领域的 “高等教育研究业余爱好者”将“触角”伸到自己的“田地” ,事实上为了研究高等教育问 题,研究者的视野不同样也扩展到了“历史学” “社会学” “哲学”等领域吗。 “从前,经济 学家占据一个角落,社会学家占据另一个,而历史学家占据第三个角落。它们自认为是自 立门户、完全不同的学科,具有明确规定的独特的研究对象,连研究方式也不一样。但是, 如今经济学家谋求解释家庭如何运作,社会学家解释历史的转型,而历史学家解释企业战 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不需要自己的研究边界,因为没有边界的学科研究必 然会为其他学科所消解。那么,研究的边界何在?回答这个问题还需回归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