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习题及相关知识点分析_第1页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及相关知识点分析_第2页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及相关知识点分析_第3页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及相关知识点分析_第4页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及相关知识点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及相关知识点分析:城市规划原理习题及相关知识点分析: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 (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 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 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中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 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的 7 个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 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 ,世界交 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 、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 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在高度城镇化地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 1957 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 2500 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 250 人。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 区、京津唐地区等。 例题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有( )指标。 A. 主要的金融中心 B. 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C. 区域性机构的集中地 D. 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E. 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 答案:ABDE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 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田园城市理论是在 1898 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 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 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向外蔓延。 卫星城(20 世纪 20 年代恩温提出) 1924 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 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特点: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 问题: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更强调相对独立性。 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 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或者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 的思考) 1942 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 整的理论。 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 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觉所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来展开工作是不适宜的, 而要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科学的预测和预想城市的未来发展,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 维,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是城市规划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可以归纳为三部分: 功能理论:从城市系统本身解释城市形态和结构,以实现城市的功能,这通常指城市规 划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原理。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以确定城市的主导职能 (性质) ,城市发展的可能规模和城市发展的方向。包括系统的分析方法论和科学的决策。 规范理论:阐明城市规划中价值目标以及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例如城市规划应 达到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公平公正之类的价值取向。 注意:这是从理论体系进行归类,实际中往往同时包括这三个方面,虽各有侧重点,但 不是截然分开的。 例题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包括( ) 。 A功能理论 B决策理论 C计划理论 D规范理论 答案:ABD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 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 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 年) 背景:20 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 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 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 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运用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 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 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 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 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 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 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 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 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例题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 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物质空间决定论 C综合多功能 D大众参与 答案:B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年) 背景: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于 1977 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 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 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 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 政治结构。 (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 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 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 程性和系统性;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 20 世纪 60 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 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 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6)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 推进其发胀,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之 间的系统的不断相互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例题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过程性 D动态性 答案:CD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 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 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 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 过程性和动态性。 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这两个 方面作用的综合,或者说是分散与集中相互对抗而形成的暂时平衡状态。 (1)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 种类。 (2)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起来就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 (3)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 的相对地位(引力模型,是其中最为简单、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1)格迪斯、芒福德等人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 1933 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 系。 (3)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 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内容包括三部分: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使用配置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 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关联。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 l923 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 5 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 1939 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 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 1945 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 则: (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 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2) 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 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互毗临) (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 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例题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与代表人物是( )。 A. 恩温卫星城理论 B. 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C. 哈里斯、乌尔曼多核心理论 D. 霍伊特扇形理论 答案:BCD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跨入 21 世纪,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全球性经济议题得到普遍关注,其中尤为突出的 是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当代城市规划必须适应形式的发展,从理 论和实践上不断开拓、创新。 例题21 世纪城市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A可持续发展 B知识经济 C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D互联网 答案:ABC 1、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 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即最少的 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可危及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 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另 外,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管理体系、法制体系、科技体系、教育体系和决策体系 等五大体系的支撑。 2、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全球 21 世纪议程:变革现行发展政策,改 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达到最少限度的耗费自然资 源以及最低限度的产生废弃物;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强调了可持续发展 在管理、科技、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共同纲领。 3、1994 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 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展目标: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 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有的社区团体和民众积极参与,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 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人类住区的发展任务:向所有居民提供住房,改善住区环境和管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 施和社会设施,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和运输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业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推动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供良促进一改一推。 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了解)考 P36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 1996 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1、知识经济四个主要特点 科技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被称为无形资产; 信息技术:使知识能够转化为数码信息而以极其有限的成本广为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人的智力取代人的体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资源,因而教育是 国家发展的基础所在。 例题下列属于知识经济特点的是( )。 A科技创新 B信息技术 C资金流动 D人力素质 答案:ABD 2、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与所在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紧密相关,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 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往往是政府计划的项目;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企业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当今世界的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仍是发达国家的国际性大都市,如伦敦、巴黎、东京等 总之,知识经济将催生各种高科技园区,它将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大的 中心城市仍然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基地。我国先后建立了 53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地区(如北京和上海),发展较为成功,因为科技创新的环境比较 成熟。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都是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为主,主要是制造装配 基地,而研究开发层面仍然留在发达国家。尽管如此,这些高新产业园对我国的高科技产业 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城市或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1、经济全球化 定义:指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 力)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 基本特征: (1)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 生产与装配三个基本层面的空间配置已经不再受到国界的局限。 (2)各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国际贸易额占各国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关税 壁垒正在彻底瓦解之中。 (3)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4)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技术革命使资源跨国流动的成本日益降低,为经济全球化提 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到以经济活动的层面 为特征的垂直结构) (1)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往往集中 在同一城镇,城镇间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因而城镇之间的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 层面不同 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 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和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城市间依赖程度较大城镇体系 垂直结构。典型例子春兰集团 这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导致城镇体系的两极分化。在城镇体系的顶部,是少数城市对 于全球或区域经济起着管理与控制作用,末端是作为制造与装配基地的一大批城镇。 经济中心城市的特点: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性或区域性)总部的集中地,因而是全球 或区域经济的管理与控制中心;金融中心;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房地产、法律、 财务、信息、广告和技术咨询等),以满足跨国公司的服务要求;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 信息通讯和交通设施的枢纽。 典型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了解)考 P38 1、知识传播的信息化大大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知识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 展的主导作用。 2、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 心区娱乐、消费、社交等 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熟悉) 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实践都市村庄 美国规划师对于战后的郊区化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住区发展 模式,称为都市村庄,具有以下特点: (1) 形态紧凑; (2) 密度适当; (3) 混合用地; (4) 公共交通为主导; (5) 街道面向步行者; (6) 调试性较强的建筑。 2、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实践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同时包括了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和发展 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 我国当今一项重要的城市规划实践是开发区。 例题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