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抒写一部壮美的教育诗篇 本报记者 翟博 金志明 穿云破雾,跨越千山万水,飞往“世界屋脊”,我们来到雄伟的青藏高原,目的是去寻访一位扎根西藏 36 年的上海人, 一位把青春、热血和生命都贡献给西藏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一位先后多次受到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嘉奖的全国先进教育工 作者。她就是拉萨市实验小学校长叶静。 从 18 岁满怀青春和热血走进西藏,走上讲台,到患癌症被迫离开讲台;从昔日扎着长辫子的青春少女,到今天两鬓银 丝的老人,在这漫长的 36 年间,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青春、热血,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西藏的民族教育事 业,她用自己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苍莽雄宏的雪域高原抒写了一部壮美的教育诗篇。 1990 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西藏时,在一次座谈会上听到叶静的感人事迹后接见了她,江总书记说:“像叶静同志这 样,为了支援边疆建设,放弃上海的安逸生活,在西藏一干就是几十年,这就是民族团结的具体体现。”她曾两次出席全 国党代会,数十次荣获国家、西藏自治区的嘉奖和称号。认识叶静的人都说,她把一生的爱全部奉献给了西藏的教育事业、 奉献给了西藏的孩子们!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一生献给人民的事业,是我扎根在心灵深处的信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一生献给人民的事业,是我扎根在心灵深处的信念。” 1962 年,叶静从上海第五师范学校毕业。那年她刚满 18 岁,风华正茂,青春洋溢,人生像在她年轻的世界里展开美 丽的七彩光环。同班同学都在上海分到了如意的单位,她本人因为品学兼优,能歌善舞,学校已内定她留校,担任五师附 小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恰在这时,在祖国遥远的西部边陲,推翻了封建农奴制的新西藏,派人到上海,来为刚刚获得受教 育权利的百万翻身农奴的孩子招聘教师。市里特意安排西藏来的老师为即将毕业的上海大中专师范生作报告。就是这场激 动人心的报告,热情洋溢的鼓动,点燃了无数青年人心中的激情之火,影响了叶静一生的命运,也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 祖国和人民的召唤就是无声的命令。没有什么特殊的照顾,没有什么要求,甚至连进一步的深入了解都没有,他们中 的许多人便自告奋勇,义无返顾地定下了去西藏奋斗一辈子的决心。 “一腔热血洒边疆,赤胆忠心为教育”。满怀着把自己火热的青春贡献给西藏人民、贡献给边疆教育事业的崇高信念, 告别大上海,告别亲人;把母亲用过的教案装进行囊,带着父亲用白纸照着家里钢琴键盘画的“纸琴”,叶静和 100 多名 上海大中专师范毕业生踏上了奔赴遥远而神秘的雪域高原,去西藏为边疆人民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的征程。 八月戈壁飞雪,千年冰峰不化。1962 年 8 月,108 名上海支援西藏的学生,从上海坐火车,经过兰州、柳园,到格尔 木换乘汽车,经过半个多月的艰难行程,才到了他们心中向往已久的拉萨。叶静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汽车穿过青藏线上 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山口时,她把棉被全裹在身上还冻得发抖,差点被冻哭。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叶静老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你放弃大上海繁华舒适的生活,来到条件特别艰苦的西藏的,这是 一种怎样的崇高境界呢?叶静平静地说:“说实话,我当时确实没考虑那么多。对于我们这一辈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 在年轻的时候,想着到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一生献给人民的事业,一切交给党安排,确实不是口头说说的场 面话,而是一种从小被培养起来的信念,是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熏陶所强化的一种扎根在心灵深处的信念。”正是在这种 崇高信念的支撑下,叶静抱定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民族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来到拉萨后,她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工筹委直属机关附属小学,即现在的拉萨市实验小学任教。那时,西藏的办学条 件很差,学校没有一间正规的教室,教室是带有四根柱子的藏式旧房子,光线不好,大白天也得开着灯,教师的办公室和 宿舍都四壁透风,四间集体宿舍,三间阴冷阴暗,一进去就得开灯加衣服。当时,她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教音乐 课。最大的困难是上课没有教材,开展活动没有场所,加之生活上不习惯,困难重重。 物质和生活上的艰难浇不灭年轻的创业者炽热的创业热情。面对这一切叶静也曾犹豫过。她反复问自己,在西藏自己 能坚持下去吗?能干出成绩吗?每当这时,她就会想起进藏前夕父亲和班主任老师的话:“西藏不只是你在课本上学到的 那样,有诱人的蓝天、白云、雄伟的布达拉宫,那儿还相当贫困落后,你到那儿工作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你一定要有足 够的思想准备。”想起老校长的话:“西藏教育还很落后,条件很差,你们到边疆来帮助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一开始就应 该有准备吃苦的精神。”想到这些,看看老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工作精神,她更加坚定了“扎根西藏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 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与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相比,叶静说,我这一生中,感情上遭遇的最大打击是我进藏才半年, 父亲就猝然去世。叶静的父亲是原上海机器制造学校的教师,也是她人生的导师。在叶静进藏之初最艰苦的时期,父亲每 周都要给她来一封信,给她以生活的鼓励,解答她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疑难。父亲去世的噩耗传来的那天,叶静正兴高 采烈地组织学生搞少先队活动。两位女同事攥着电报过来,说:“叶静,有你的电报。”她随口答道:“你们帮我念一下。 ”同事们面面相觑,不敢念,她这才发现她们神色不对,连忙接过电报,拆开一看,顿时如五雷轰顶:“父病逝”。她无 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一事实,父亲才 42 岁呀,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怎么可能突然过世?那时西藏和内地的通讯联系不便, 同事们陪她在邮局长途台等了整整半夜,上海回话过来说,她父亲确实死于突发性心肌梗塞。而这时载着父亲最后一封仔 细分析女儿入藏后思想动态,为女儿刚刚开始的教学提出中肯意见的长信还在漫漫的邮路上;女儿领到工资后表达孝心的 第一笔 100 元汇款,父亲也未来得及签收,就永远地走了。这是叶静援藏生涯中承受的第一个沉重打击,心头终身也无法 收口的创痛。叶静说:“父亲一直到去世,没用上我这个长女的一分钱,没真正享受到我这个长女的一点实际的孝 心”岁月匆匆,尽管时间已过去 30 多年,叶静每每一想到这,心里就像刀扎一样难受,滚烫的泪珠如断了线的珍珠扑 簌簌地往下滚落。 作为长女,她多么想立即插翅赶回上海,守在母亲身边,给她点安慰和支撑啊!然而,道路遥遥,行期漫漫,亲情难 为。那时西藏到上海的民航线尚未开通,走公路回去一趟就得半个月。再说,自己刚到西藏工作才半年,怎么好向组织上 张口呢?结果反而是坚强的母亲先打来了电报:“节哀安心工作”,这才使她安下心来。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叶静家的窗户一年四季开着,冬天也不例外。于是,我们想听听其中的故事,叶老师笑着说: “不是我不怕冷,一关上窗口,就感觉氧气不够用了。”在西藏工作了 36 年,叶静患上了高山性大脑缺氧引起的偏头痛, 经常头痛得很严重,一年四季得开窗睡觉,去疼片、安眠药就装在兜里,一头痛就赶紧吃。80 年代后期她还专门在家里准 备了氧气瓶,一有情况马上就吸氧。 80 年代初以来,上海援藏工作者走了一批又一批,叶静没有走。当年与她一起来西藏的 108 人中,现在仅留下了 4 人, 她是惟一的女性,也是惟一留在教育系统的一个。她曾经有好几次调回上海的机会,都因工作需要被挽留了下来。有一次, 上海的亲属给她联系好工作,上海教育系统已批准接收她。拉萨市和自治区的领导再一次挽留了她,民族教育工作离不开 她啊!调回上海,她比任何人都有一千个理由,父亲过早去世,5 个弟妹都小,母亲有病,家里还有外婆、祖母、大伯母 3 个老人,都需要有人照顾,而且自己还患有心脏病、高山性大脑缺氧偏头痛等,不适宜在西藏工作可每次,在这一 次次的大我与小我、全局与局部的利益面前,叶静都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前者,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 自己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她始终认为“做一名人民教师,为民族的教育事业而奋斗无尚光荣,其乐无穷”。 更为可敬的是,她在西藏工作期间,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的妇联、团委、教委,都曾有意提拔她,而都被她婉言 拒绝了。她说:“我最适合做教师,最能发挥我作用的是学校。”“我还是呆在教育第一线吧!这里更需要我,我离不开 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正是凭着一颗献身西藏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留驻在西藏,始终满腔热忱 地工作着。 “热爱教育事业最好的标志,那就是看你爱不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最好的标志,那就是看你爱不爱学生。” 平凡孕育着伟大,爱心浇灌着希望。 叶静的独生子林耘,1991 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一次叶静回上海休假,儿子给她算了笔账:从自己出生到大学毕 业的 22 年里,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累加起来不超过 3 年,这还包括父母断断续续地回来休假和来上海出差的时间。为人 父母,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在采访中,叶静深情地告诉我们,每次她要离开上海,望着孩子那伤感的面孔,或当久别重 逢和孩子再见面时,望着孩子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自己仿佛辨认一个远方来客,她非常的惭愧,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内心的 痛苦无法用语言表达。母爱是每一位母亲的天性,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了工作,为了西 藏的教育事业,为了学校和那些期待着她早日归来的学生,她只得把不适应西藏生活的年幼的儿子从小寄放在上海由母亲 照料,常常还因学校工作要推迟休假或提前返回工作岗位。 母爱是伟大的,然而爱心更博大。在西藏采访中,不止一个人告诉我们,“叶静把自己一生献给了西藏的孩子们,她 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叶静心里装着自己的孩子,她更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事业,深深地爱着学校,深深地爱着学 生她常说:“热爱教育事业最好的标志,那就是看你爱不爱学生。”她身体力行,把全部的爱无私地献给了西藏的孩 子们。 现任拉萨市乡镇企业局局长的达娃至今还记得,30 多年前,他刚从牧区来到拉萨上寄宿学校时,不习惯,总想家,有 时就偷偷逃出去,想去找在藏北草原的父母。天上打雷闪电,狂风卷着寒雨。叶老师到处寻找他,用焦急嘶哑的嗓子四下 里呼唤:“达娃啊,回来吧;达娃啊,回来吧!老师在这里,老师来接你了” 现为自治区地矿局野外考察队队长的坚毅汉子德乃,小时候聪明调皮,时常爱哭,一哭半宿不睡觉,叶老师常常半宿 半宿陪在他的床边,抚摸着他的脸,安慰着他,直到他熟睡。 曾经做过拉萨团市委书记的其美卓嘎是叶静早期的学生,那时学生都在学校寄宿,小其美卓嘎常常因为排练节目晚了 和叶老师钻在一个被窝。叶静在西藏的第一个春节,就是在其美卓嘎家过的。小其美卓嘎渐渐长大,父母不幸双亡,她就 把叶老师当成惟一的亲人长辈,后来,她的孩子也相继成了叶静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叶静始终坚持“爱、细、严”的三字原则,无论同哪一类学生,都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孩子们把她 当老师,更当朋友,彼此间无话不说。她总是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用爱 叩开他们心灵的窗户,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让他们学会爱。 1978 年,叶静主动要求教一个基础较差班的数学。全班 46 名学生全是从各个不同年级留级下来的。他们的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都极差。一接班,她就一家家作家访,了解到这些孩子由于学习成绩差,太调皮,早已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在学校,同学、老师不喜欢,回到家,遭父母白眼。叶静最大的特点就是真爱孩子。针对这些情况,她就利用各种机会给 学生讲理想、讲自尊、讲未来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帮助,她就 挤出时间给他们开“小灶”;有的学生家里困难,她就给他们买来铅笔、作业本,缝补衣服,留学生在自己家吃饭、住宿。 为了老师这份厚爱和信赖,孩子们焕发出了强大的毅力和耀眼的智慧光彩。一年后,在学校的首届速算比赛中,他们以全 班平均 81.9 分的成绩,获得全校第一名,在第二学期末城关区统考中以平均 95.9 分名列榜首。 爱是互动的,叶静把自己一生的爱奉献给了学生,她也得到了学生们爱的真情。有一次,在课堂上,她因心脏病发作, 昏倒在讲台上,同学们哭成一片。第二天,学生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丹参片”、“救心丸”之类的药,不少学生家长也 前来看望,足可见她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叶静在西藏工作的 36 年间,家里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但是由她爱人林总工程师亲自制作的小凳子却有好几个,一块 刨得很平滑的木板支撑在醒目的地方,这些都是叶静为给学生补课而特意准备的。在那些不同民族的儿童心目中,叶老师 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贴心人。叶静常说:“我最怕星期天和节假日,没有学生,校园里没有了生气,我心里空 荡荡,好像失去了依靠似的。”在我们采访中,她多次动情地说“我舍不得这些藏族孩子,我太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了,我 离不开学生。” “教学生教学生 5 5 年,要替学生想年,要替学生想 5050 年、为民族想年、为民族想 500500 年。年。” 叶静的教育生涯,是伴随着西藏教育的发展而展开的,她是西藏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人,是西藏教育实践的辛勤耕耘 者、优秀的管理者,更是西藏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在西藏的 36 年间,除了美术和体育,叶静教过小学所有课程。她先后担任过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教务主任、副校 长,1984 年出任拉萨市实验小学校长至今。工作期间,她无论做教师,还是当校长,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给学生上课, 并上主课。 叶静对教育有一种近乎与生俱来的醉心,在教学中她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初期,叶静就把数字 编成很形象的儿歌:小棒斜放 1、1、1,像个鸭子 2、2、2,耳朵耳朵 3、3、3,像面小旗 4、4、4,学生记得快,也 记得牢。此外,她还注意用动作演示、实物挂图。一位小学生在我喜欢的一堂课的作文中写道:“我喜欢上叶老师的 数学课,叶老师教的课,学起来不费劲儿,记得牢”。 1984 年走上校长岗位后,叶静的视野从课堂转向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考着小学教育的使命。她不仅时刻关心教师、学 生,而且不忘关注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叶静认为,一个校长必须有明确的办学思想。上任之初,她就响亮地提出要把拉 萨市实验小学办成全区一流的学校,成为西藏小学教育的窗口学校,使西藏教育走出一条新路来。叶静经常说:“5 年的 小学教育,必须替学生 50 年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民族 500 年的强盛奠定基础。学生能不能在今后 50 年工作好,这是我们 教师的责任。”她还说,教学不能只教书,教书一定要教人、育人,教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70 年代末,全区普遍开始重视教学质量,学校间实行统考成绩排名和升学率排名。一些学校为了考出高分,提高升学 率,对要考试的科目增加课时,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进行应试训练,甚至弄虚作假,强迫成绩较差的学生留级,使 身心都还稚嫩的小学生承担着过重的心理和课业负担。实验小学由于坚持长期的教学传统,较少进行突击应试训练,因此 在统考中名次并不突出。对此,叶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社会强大的压力下,叶静本已无法平静的内心掀起了阵阵波 澜。她想,应试教育绝不是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更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当叶静难以取舍定夺之际,1984 年她参 加了全国先进小学校长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发达地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 经验给了她很大启发,大大增强了叶静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 回到拉萨,她立即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端正办学思想。叶静在回忆起当年的这次大讨论时说,那是我 们学校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使全校教师树立了三个观念,一是教育必须从一时一地的个人工作评价的小框框中跳出来, 树立起处处为学生今后成长发展考虑的长远观点;二是教育要探索学生年龄发展特点,实施与他们相适应的教育要求和教 学方法的科学观点;三是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观点。叶静说,教育工作者不能拿稚嫩的孩子作牺牲品,去交换荣誉和自己 的私利。我们必须无愧孩子纯洁无瑕的心灵,无愧自己赖以挺直做人脊梁的良心。 教师思想统一后,全校教育教学改革红红火火。坚持全面开课,狠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和 劳动教育,开设第二课堂,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实验小学的改革一路走在了全区的前列。 发展西藏民族教育是叶静为之奋斗一生的崇高理想,在 30 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令她难以忘怀的是实验小学率先探索的 藏族双语教学实验。 1987 年,叶静针对西藏教育发展的需要,主动申请开展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实验。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总结教改经验, 她亲自担任实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藏族儿童由于语言的差异,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很差。叶静特意制作了许多教具帮助学 生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经过 5 年的努力,实验班的藏族学生各科成绩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他们进一步求学深 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治区及时总结了实验小学的成功经验,并推广到全区学校,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民族地区的教学质 量。 作为一个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管理者,叶静始终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拉萨实验小学最先开展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从制度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占 94%的实际,制定了青年教师成长“二四六工程”即两年适应,四 年成熟,六年成骨干。她亲自带教年轻教师。在数学教研小组里,她常常把大家集中起来,共同讨论课题,在她手把手的 指导下,青年老师很快成长起来。如今学校已有两位数学教师成为全自治区的教学能手。 叶静的心中永远惦记着教育,一次,她休假回上海顺便去一些学校观摩,当看到上海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电教设备 时,她心里非常着急:我们学校总共才有两台投影机,只有两间“电化教室”。回到拉萨后,她找来老师们一起想办法自 筹资金,为每一个班配备了投影机、录音机,配上了相应的电教设备,拉萨市实验小学成为全市第一个班班有“两机”的 学校。 多少年来,叶静老师一直坚持记教学日记和管理笔记,这些文字记录了她数十年西藏教学的心得和历程。除了大量的 教学工作外,她还抽空写了略谈低年级应用题教学、藏族双语实验班教学之我见、素质教育实施方法与途径初 探、浅谈校风建设、小学校长对德育的管理与领导、办好学校要有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等大量有水平的论 文。 “我很清贫,可我不懊悔,我在教育这富有前程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我很清贫,可我不懊悔,我在教育这富有前程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生命无悔,从教无悔。回顾自己 36 年来为民族教育奋斗的历程,叶静说,我失去了许多的亲情,我付出了许多艰苦的 努力,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大的荣誉,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我很兴奋,也很幸福。她说:“在人生的舞台上,我很清贫, 可我不懊悔,我在教育这富有前程的领域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我为西藏的孩子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爱心,似乎是失去 了一些,但换来了西藏建设事业的人才。” 回首往事,叶静深感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女儿和母亲。但是,她的学生和家长们都公认她是一位好老师。她说:“30 多年来,我虽然和自己的孩子相处时间很少,但天天和藏族的孩子在一起,感到莫大乐趣!”36 年来,拉萨实验小学的校 名几番更改、大门改建了四次,叶静没有走;父亲去世,她没能回去奔丧;母亲老了,她没能回去在身边尽孝,甚至连母 亲两次住院做乳腺癌手术,她也没顾上回家探望;就连把她从小带大的外婆、祖母去世,她也没回上海。她把满腔的爱, 全倾洒在西藏的孩子们身上。如今,她教过的学生有 3000 多名,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在已成为西藏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1994 年 10 月,叶静相濡以沫支持了她大半生的最亲爱的伴侣林道勋总工程师,被确诊为肺癌,医生要他把这个残忍 的结果告诉妻子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别影响她的工作。最能理解叶静的莫过于丈夫,临终时他对叶静的弟弟、妹妹说: “我走了以后,你姐姐要回西藏,请你们不要阻拦她,因为她只有回到西藏,回到学校,回到学生中,才能找到她的快乐。 ”1996 年林总工程师不幸谢世。上海的亲属们坚决反对叶静再去西藏。就在丈夫去世的几个月后,力排弟弟、妹妹们的再 三阻拦,53 岁的叶老师又回到了西藏,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回到了西藏的孩子们中间。 接连遭受亲人死别的不幸打击,没有把她打倒,也没有动摇她扎根西藏的信心。然而,不久,不幸又降临到了她的身 上。1998 年 6 月,当她带领学校第二批教师赴上海参观学习后,即将返回西藏时,被确诊为卵巢癌晚期,癌细胞严重扩散。 “怎么会拖到这个时候才来就诊?”医生不解地问她。病魔来得太突然了,她还有许多许多的要紧事没来得及做呀! 消息传开,各种电报雪片般飞来。在上海住院期间,拉萨实验小学的许多学生纷纷给他们敬爱的叶老师写信、寄藏药, 有的还寄来了他们的玩具。一位二年级的小同学在信中说:“今天放学回家,妈妈拿着报纸告诉我说,你们的叶校长生病 了,病得很重。听到这个不好的消息后,我心里很难受,我不知道给你买些什么药,我用自己的零花钱给你买了几根虫草, 夹在信里面随信寄来了。”学生们给她速递来鲜花,发慰问电报,上面写着:“你的学生和你同在,祝您早日康复!”说 到此,叶静十分动情,“我失去的许多亲情都在学生这里得到了补偿,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感情,也是一种母子情,一种 民族情,是一种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的感情,儿子我只有一个,学生则有一大群。” 得知叶老师生病的消息,她的早年的学生也从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音乐会门票销售合同
- 简单房屋租赁合同
- 2024年酒店管理与服务合同
- 自然人购房借款担保合同
- 绿色共享经济产业发展投资合同
- 高空作业承包合同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同范本参考文本
- 房屋建筑工程专业分包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优化与考核体系调整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设备融资租赁担保合同样本3篇
- 春季开学安全第一课
- 课题申报书:数智赋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实践路径研究
- H3CNE认证考试题库官网2022版
- 感统训练培训手册(适合3-13岁儿童)
- 牛客:2024年智能制造校园招聘白皮书
- 新入职消防员考核试卷题库(240道)
- 海员的营养-1315医学营养霍建颖等讲解
- 2023年广东省招聘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幼儿平衡车训练课程设计
-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谱乐谱
- 我国全科医生培训模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