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新技术在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_第1页
影像学新技术在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_第2页
影像学新技术在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_第3页
影像学新技术在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_第4页
影像学新技术在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像学新技术在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时间:2009 年 08 月 16 日 14:38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蒋朝霞 彭卫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上海 淋巴瘤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包括 X 线摄片、CT 扫描、B 超、淋巴管造影、MRI、67Ga 闪烁显像、 PET 等,各种影像学手段在淋巴瘤治疗前准确分期、治疗过程中监测疗效、发现肿瘤残余或复发等等方面 发挥重要作用。笔者着重讨论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 1 超声检查 超声灌注成像是最近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实时、快速的特点,尤其是对比剂增强谐波成像技术 和血管内超声技术拓宽了超声在组织血流灌注测量方面的运用,其最大的不足是空间分辨率不高,目前多 用于大血管血流的测定。Steinkamp 等1以彩色多普勒(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 , CDUS)检查了 63 例未经 治疗的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人的淋巴结灌注情况,证实恶性淋巴瘤和鳞癌颈部转移的淋巴结以及反应性增生 肿大淋巴结在灌注特征上有显著性差异。此后又有多位学者对超声灌注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鉴别价值进 行了研究,其在淋巴瘤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2 CT 检查 2.1 淋巴瘤诊断及分期 到目前为止,CT 检查仍是淋巴瘤分期首选的影像学方法。CT 无论是观察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瘤浸润 实质和空腔脏器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 的常规扫描范围应包括颈、胸、腹及盆腔,一般 需做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比单独平扫可以明显提高实质脏器如肝、脾、肾浸润的敏感性和评价淋巴结累及 情况的准确性,尤其是在小血管丰富的上腹部和腹膜后区。淋巴瘤治疗前的 CT 检查资料,可明确显示淋 巴结肿大的范围,有利于放射治疗医生制定治疗计划。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 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的广泛使用,采用图像多平面重建技术以及仿真内镜技术,使淋巴瘤 CT 诊断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进一步提高。腹盆腔 CT 扫描必须常规口服合适的阳性对比剂使肠管充盈并做增强扫描。单纯 平扫会丢失许多诊断信息。据 Castellino 等2报告,CT 对霍奇金病( Hodgkins diease, HD)后腹膜淋巴结 受浸润情况的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65%、92%和 87%,NHL 为 86%、75%和 82%。目 前 CT 衡量淋巴结肿大仍是以短径的大小作为标准3 。按照不同部位其诊断阈值各异,对于未达到诊断阈 值的淋巴结,需结合淋巴结数目、分布范围考虑,并且注意随访观察。 2.2 疗效评价 淋巴瘤放疗、化疗后,CT 复查可评价疗效,明确淋巴结缩小的范围和程度。特别是评价放疗的效果, 如果照射的范围、剂量恰当,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而剂量不足,照射野范围不够,肿大淋巴结 缩小不明显;未被照射的区域,淋巴结无缩小或反而增大。因此,淋巴瘤治疗后,除临床症状、化验指标 改善外,CT 随访是判定疗效的重要客观指标。需要注意的是,放疗后肿大淋巴结虽有缩小但仍超过正常 大小,常规 CT 不易判断系纤维化反应还是治疗不彻底的结果(残存) ,鉴别方法包括 CT 灌注成像、MRI 功能成像、核素扫描或手术活检。 2.3 CT 灌注 CT 灌注成像通过对血流量(blood flow, BF) 、血容量(blood volume, BV) 、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 四参数的综合研究,力求用量化方式反映肿瘤内 部的血流特点和血管特性,以期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早期评价对肿瘤的疗效,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及其转 归等,其中 BF 和 PS 在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最大。 淋巴瘤 CT 灌注值显著高于其它恶性肿瘤所致的转移性淋巴结, 时间密度曲线强化峰值也显著高于转 移淋巴结,且到达峰值时间明显快于转移淋巴结。CT 灌注后期,造影剂缓慢退出,也间接说明淋巴瘤微 血管密度显著高于转移淋巴结,供血血管杂乱不规则,呈广泛吻合的血管网和血管池。临床观察显示,多 数病例病灶的血供与疗效呈正相关。Dugdale 等4研究 CT 灌注成像对淋巴瘤分级的价值,研究显示 CT 灌 注成像对淋巴瘤分级及治疗疗效的监测有一定作用,较常规 CT 具有明显的优势。 3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继 CT 之后的影像学新技术,它具有无 X 线辐射, 可以任意层面的成像,成像参数多,能反映人体组织的病理、生理信息,软组织对比分辨率高的优点。 MRI 在淋巴瘤的诊断中,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目前随着 MRI 硬件、软件的飞速发展,拓展了 MRI 临床应用的范围。其发展的方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3.1 特异性对比剂 MR 常规对比剂的应用能够提高检出率,但是病灶的定性方面仍较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特异 性,科学家开始进行淋巴瘤 MR 靶向对比剂的研究。目前,与淋巴瘤诊断有关的特异性对比剂是超顺磁性 氧化铁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SPIO) 。根据颗粒大小可将 SPIO 分为两类5:一类是普通的超 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另一类是超微型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ltrasmall superpara- magnetic iron oxides, USPIOs),最大直径不超过 50nm。 当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与血浆蛋白相结合,并在调理素作用下被网状 内皮系统所识别,作为异物而摄取,从而使超顺磁性氧化铁沉积在网状内皮细胞丰富的组织和器官中,因 此可用于富含网状内皮细胞的淋巴结的 MR 增强。吞噬细胞吞噬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后使相应区域信号减 低,而肿瘤组织因不含正常的吞噬细胞而保持较高信号。 超顺磁性氧化铁的颗粒大小对其进入网状内皮系统的部位有较大影响,由于 USPIOs 表面包有较厚的 葡聚糖层,与血浆蛋白和调理素的作用减弱,影响了吞噬细胞对其的摄入,血循环半衰期长达 100min 以 上,而长循环时间使得 USPIOs 可以通过毛细胞血管壁,并可通过淋巴管,被输送到淋巴结。这种造影剂 在静脉、皮下或肌肉注射后,可用于淋巴结疾病的探测6。 3.2 全身快速磁共振 基本概念:全身 MR(whole-body MR)使用 turbo STIR 序列,又称快速 STIR 序列,由于脉冲序列设计、 定位梯度及扫描床的同步运动等 MR 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扫描时间,提高了信噪比,为临床医生对病人做 全身快速 MR 检查提供了必要条件。 目前,首诊淋巴瘤患者常规影像学检查项目包括胸部 X 线片、胸腹盆等部位 CT 扫描,选择性行头颅 CT、骨扫描或骨髓活检等。常规的全套检查周期较长,费用不菲。如果采用全身 MRI 方法进行检查,可 以一次全身 MRI 扫描显示全身多个部位淋巴结以及实质脏器浸润的情况,而且往往可能发现 CT、骨扫描 或者盲穿活检为阴性的骨髓浸润灶,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既有利于全面评价淋巴瘤病人情况, 又节省了病人的就诊时间和检查费用。 快速 STIR 序列全身 MRI 不仅能直接显示肿瘤浸润范围,而且由于其敏感性高,可比传统影像方法较 早发现病变。常规局部 MRI 检查通常不包括胸骨、头颅及肋骨等红骨髓丰富的淋巴瘤好发部位,应用全 身 MRI 检查并对淋巴瘤进行分期则克服了这一缺点。Iizuka-Mikami 等7 对 34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 NHL)病人进行了全身 MR 检查,并与核素骨扫描及 67Ga 显像相对比,发现全身 MR 对髓内及髓外病灶检出率均最高,而且特异性也较高。Kellenberger 等8 用快速 STIR 全身 MR 以及其它常 规影像学法对 8 名儿童淋巴瘤患者进行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首诊时全身 MR 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影像 学方法,但在治疗后随访中鉴别肿块残留或复发时缺乏特异性。 3.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即利用 MR 对运动检测敏感的基本特性,对 活体水分子扩散进行测定,是将宏观流动相位位移成像原理应用于显微水平的成像方法。其在常规扫描序 列中加入对称的扩散敏感梯度脉冲,使得在施加梯度场方向上的水分子的相位离散加剧,信号降低。由于 DWI 受到微循环及体内生理运动的影响,实际常采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来代 替实际扩散系数(D 值) 。 通过对 ADC 值的精确计算,从而达到分辨病变的性质以及肿瘤类型的目的,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 热点。Guo 等9应用 DWI 研究脑淋巴瘤和高级星形细胞瘤的扩散和细胞构成的关系,发现淋巴瘤的平均 ADC 比值明显低于星形细胞瘤为 1.68,与平均核浆比密切相关。Wang 等10用 DWI 对头颈部淋巴瘤进行 研究,发现恶性淋巴瘤的平均 ADC 值明显小于头颈部癌的平均 ADC 值。DWI 已显示是评价淋巴瘤骨髓浸 润的有力工具。Baur 等11 率先采用稳态自由衰减(steady state free precision,SSFP)扩散加权序列对良性和 病理性的椎体压缩骨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病理椎体压缩骨折在 DWI 上呈多高信号,而良性椎体压缩 骨折(即骨质疏松或外伤后 )多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 Castillo 等12研究则表明:与常规 T1WI 相比,脊柱 的 DWI 在检测和定性椎体转移方面优势不明显,在 DWI 上进行骨髓浸润的准确评价,需要进行扩散的定 量测定。 病变组织显微结构的变化导致组织扩散性的改变,采用定量扩散测定技术能检测生物组织的显微结构, 是鉴别恶性和良性骨病和监测疗效较为敏感的无创性方法。Yasumoto 等13应用 DWI 研究了 53 个可疑淋 巴瘤骨骼浸润的病例,与组织病理对照,结果显示特异性较高,而敏感性低于常规 T1WI。采用定量扩散 测定能提高 MRI 评价恶性淋巴瘤骨浸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以往影像学方法对淋巴瘤治疗后的随访仅限于对病变大小的测量、信号的改变及其强化特征的描述。 事实上,多数患者在接受化疗后的 12 月内,肿瘤的大小往往并无显著的变化。鉴于以上的原因,有学 者探讨了用 DWI 对肿瘤行疗效评价的可能性,研究显示,存活及坏死肿瘤的扩散及细胞膜完整性存在差 异,DWI 可用于在治疗期间监测肿瘤的生物活性。Ballon 等14报道 2 例淋巴瘤经过治疗后,由于肿瘤发 生进行性的坏死,ADC 值发生明显的变化, DWI 扩散增加了 3 倍。这种变化早于组织切片上可观察到的改 变,而且定量扩散检测优于活检。 3.4 背景信号抑制磁共振扩散成像 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成像序列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 DWIBS)是 2004 年由日本学者开发的一种新的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它是在传统扩散加权成像基础上衍生出 来的。该序列将扩散加权成像与脂肪抑制和快速成像技术结合,克服了传统体部扩散成像必须在屏气条件 下进行,扫描范围有限、图像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的缺点,可以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体部大范围(包括 头颈、胸部、腹部及盆腔) 、薄层、无间断扫描,并得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图像,可直观、 立体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范围,并可行 ADC 值和体积的定量测量15。 DWIBS 的核心技术包括: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技术( single-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 SS-EPI)、短 T1 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1 inversion recovery,STIR)和敏感编码技术(sensitivity encoding, SENSE) 。目前应用最 多的 SS-EPI,它可减少 EPI 读出的梯度回波链长度,加快了采集速度,可以基本去除体部的运动伪影。但 是 EPI 对磁敏感性伪影非常敏感,而且化学位移伪影较重。使用 STIR 技术能有效地抑制脂肪,使背景噪声 降低,图像对比增加,提高全身成像 3D 重建图像的质量,可有效解决 EPI 造成的化学位移伪影。运用阵 列射频线圈 SENSE 并行采集成像技术,加快了扫描速度,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和信噪比,保证了体部 扩散的图像质量16。DWI 所得图像经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得到良好的背景抑制效果,病变清晰 显示;利用黑白翻转技术,使病变的显示达到同 PET 相媲美的效果,故又称为“ 类 PET”。 采用 DWIBS 序列得到的全身图像,去除了运动伪影和复杂背景信号的影响,使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对 比噪声比提高,肿瘤显示为高信号。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后处理,行 MIP 图像重建,可获得任意角度的图 像。Takahara 等15使用 DWIBS 技术对 5 例淋巴瘤,2 例复发性直肠癌, 2 例乳腺癌,1 例食管癌以及 1 例卵巢癌病人进行了检查,所有原发病灶及肿大淋巴结均清晰显示,在 1 例接受化疗的淋巴瘤病人中,其 化疗前后的 MIP 图像对比鲜明。其中 3 名患者同时行 DWIBS 和 PET 检查,结果表明 DWI 图像上病变的清 晰度甚至超过 PET。由于它具有和 PET 相似的效果,检查费用低,又避免了 PET 的电离辐射,因此作为一 种无创的功能成像新技术,DWIBS 在淋巴瘤及其它肿瘤的全身检查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3.5 磁共振灌注成像 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WI)和 CT 灌注一样,是用来反映 组织的微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情况的一类磁共振检查技术,可以提供血液动力学方面的信息。根据成像原 理可分为三型,即对比剂首过灌注成像、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及血氧水平依赖对比增强技术。 3.5.1 对比剂首过磁共振灌注成像 灌注 MR 成像能无创性提供生理状态下正常脑组织和病变组织微循环血供图,通过计算出正常脑组织 及肿瘤组织的 CBV、脑血流量和平均通过时间等微循环动力学参数,评估出肿瘤组织的血供状态。灌注 MR 成像测定的肿瘤 CBV 与血管造影显示的肿瘤血管密度及组织学测定的肿瘤新生血管状态三者间有相关 性;灌注 MR 成像测定 CBV,有助于评价肿瘤病理学级别,有助于鉴别淋巴瘤和单发脑转移瘤和其他脑肿 瘤,以及放疗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等。 脑淋巴瘤增强扫描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而明显强化,有时与胶质母细胞瘤及有强化的间变性胶质瘤等 难以鉴别。灌注 MR 成像有助于和高级胶质瘤鉴别,Sugahara 等17报道淋巴瘤最大 rCBV 明显低于高级别 胶质瘤。当与高级别胶质瘤相近时,应结合常规 MR 表现,观察肿瘤部位有否出血、T2 加权像信号强度及 增强类型等综合评估。对于艾滋病患者,与脑淋巴瘤和弓形体病的脑局部病变鉴别困难时,灌注 MR 成像 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3.5.2 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技术 该技术较多地应用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应用于肿瘤诊断的研究目前较少。Gaa 等18应用 并曾报道过将 EPISTAR 技术应用于脑肿瘤诊断的研究。通过计算肿瘤区域与正常脑白质的 EPISTAR 信号强 度比,发现淋巴瘤和低级胶质瘤的肿瘤-白质信号比最低,脑膜瘤-白质信号比最高,而高级胶质瘤介于其 中。本方法无需注射对比剂,既可节约开支,又不存在对比剂的积累问题,可以重复进行,对肿瘤进行多 层面扫描,了解肿瘤整体的情况,避免对单一层面扫描所造成的抽样误差。 3.5.3 血氧水平依赖对比增强技术 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BOLD)对比增强技术是以脱氧血红蛋白的磁敏感性为基 础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当血液中含氧血红蛋白减少、脱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时,会引起 血管及其周围磁场的不均匀性增加,导致质子自旋失相,进而引起 T2 或 T2信号降低。另外,当大脑皮层 的某一区域受到刺激后,该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但耗氧量仅有轻微的增加,导致脑血流量和脑氧代谢率之 间的不平衡,从而在 T2 或 T2WI 上表现为信号增强。在对大脑皮层某一区域刺激前后分别成像,然后通 过减影的方法获得信号强度的变化,即可得到该区域的灌注图像。在肿瘤诊断方面,脑肿瘤的生长可以造 成脑功能区的移位,BOLD 对比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在术前无创伤地对脑的重要功能区进行定位的有效方 法,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很有指导意义。 3.6 磁共振波谱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对活体动物组织或离 体器官细胞内部进行直接的化学观测,而且可以在保持器官或组织生理功能的情况下非损伤性地对同一观 测对象实施多指标动态跟踪测定,从而避免了分离提取等繁琐的生化分析步骤和由此带来的误差。 1H MRS 可以连续观察多种在神经生物学上起重要作用的代谢物质的浓度,主要包括 NAA、Cho、Cr、Lac、Glu 及 Lip 等。颅内疾患引起神经元损害,导致其数量绝对或相对减少,可使 NAA 浓度下降,NAA 的降低甚至消失代表了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及缺失。Cho 的含量与细胞膜的磷脂代谢、细胞 密度及细胞增生有关,在肿瘤组织存在的地方,Cho 升高。Lac 是糖酵解产物,其含量升高常代表肿瘤生 长旺盛,含量多往往预后差。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与正常组织相比,常表现为 Cho 升高,Cr 降低,NAA 缺失,并出现高耸的 Lip 峰19。由于 PCNSL 是富细胞肿瘤(肿瘤的细胞密度较高) ,主要由淋巴细胞和大的巨噬细胞组成,Lip 峰的出现是由于淋巴细胞 和巨噬细胞细胞膜成分更新加快引起,Cho 峰升高则是由于细胞膜成分更新加快导致20 。而且 Cho/Cr、Cho/NAA 比值普遍升高,可能与 Cho 浓度的增加和/或 Cr 浓度的降低有关。 肝脏是进行活体 31P MRS 研究较为理想的器官,肿瘤的波谱主要为 PME 峰,pH 值也比大多数其它组 织高。PME 升高表明膜的修复和合成加快,与肿瘤组织细胞生长速度增加有关,同时也反映了肿瘤组织的 氧化程度和增殖状态21。PME/NTP 和 PME/Pi 升高可作为淋巴瘤肝脏浸润的标志物。化疗引起相对的 PME 水平减少,平均是化疗前的 66%(40% 82%) 。最早出现在化疗后 1 天,最迟可到治疗后 2 周,因而 有研究者认为 31P-MRS 可用于观察肝脏浸润性淋巴瘤对治疗的反应及其病变的进展、复发,并可显示淋 巴瘤的病理生理学特征等。 4 67Ga 显像 4.1 淋巴瘤治疗前诊断及评价 67Ga 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历史悠久,由于 67Ga 对 HD 的检测受肿瘤部位的影响较大,敏感性较低,而 不适合对 HD 的分期。 67Ga 显像对高度恶性的 NHL 有很好的灵敏度,但对中、低度恶性的淋巴瘤灵敏度 较差,总的阳性率不高,对其确诊的临床意义不大,但放疗后 67Ga 显像有助于复发病灶的定位。10%15%的 淋巴瘤有骨骼侵犯, Bar-Shalom 等22报道认为,67Ga 显像与 MRI 结合使用对骨侵犯探测的敏感性可达 100%。67Ga 显像淋巴瘤病灶阳性率不仅受大小、部位、活性、组织分类影响,还与肿瘤细胞个体异型性 有关, 因此成人患者临床分期价值不如 CT。 4.2 淋巴瘤治疗后残留及疗效的监测 由于 67Ga 可被肿瘤活性细胞摄取,而在纤维化组织中不能浓聚,故适用于评价治疗后的残留肿块是 否具有肿瘤活性。对于诊断淋巴瘤复发,67Ga 显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 CT 检查。但除了病理活检以外, 目前尚无办法区分复发和良性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 MRI 相对,67Ga 显像具有高特异性,但敏感性较 低,而 MRI 则反之,故两种检测手段应结合使用,提高诊断价值。 5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是目前最先进的核医学显像, 是以计算机辅助显示脏器内正电子核素分布断层图像,已广泛应用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肿瘤学 及内分泌等系统,资料表明 65%80%应用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和疗效观察。PET/CT 的 CT 部分 , 不仅可以用于对 PET 所示病灶进行定位、衰减校正和周围解剖结构的显示,还可以发现 PET 没有显示的病灶和病变相关信息,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PET 在淋巴瘤临床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肿瘤分期、对淋巴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评价、治疗后再 分期、治疗监测、对治疗后残留肿块评价的作用和肿瘤综合性分析等方面。 5.1 淋巴瘤诊断 PET 在鉴别病灶的良、恶性和探查隐匿病灶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而可用于恶性淋巴瘤的 鉴别诊断和分期。PET 阳性结果高度提示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 ,阴性结果基本可除外淋巴瘤,对 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PET 还有显示阳性病灶,提高活检诊断成功率的作用。 PET 显像在发现恶性淋巴瘤骨髓浸润的作用可以替代 99mTc-MDP 骨扫描 , 减少骨髓活检次数。Moog 等23对 78 例淋巴瘤患者 18F-FDG PET、骨髓穿刺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 PET 对恶性淋巴瘤的骨髓浸 润的诊断更有潜力。 5.2 淋巴瘤分期和再分期 PET 显像对恶性病灶敏感性、特异性都很高,可发现临床无症状的隐匿病灶,有助于进行更加精 确的淋巴瘤分期诊断。Reske 和 Kotzerke24整理了 11 篇关于 HD 的文献,总计 514 例 PET 与常规检 查方法(包括 CT)的结果,证实 PET 可以使临床常规分期方法的阳性率和特异性提高 10%以上。 不过 18F-FDG PET 显像诊断淋巴瘤中也有一定的缺点。因为大多数恶性肿瘤葡萄糖代谢均增高, 因此 18F-FDG PET 显像的阳性病灶只能提示为恶性肿瘤可能,不能用于恶性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缺 点之二是不能准确测量病灶的大小;缺点之三是 18F-FDG 在脑、心肌、肾集合系统的生理性摄取干扰 对这些部位淋巴瘤有无浸润的判断;此外,一些假阴性等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PET/CT 中 CT 为 PET 图像重建提供了一种衰减校正的方法,使透射扫描时间大为缩短,另外 PET/CT 的融合图像有助于病变的精确定位,帮助医师更好地解释 PET 图像。另外,在排除淋巴瘤结内 浸润方面,PET/CT 与增强 CT 相比有明显优势。Allen-Auerbach 等25对 73 例淋巴瘤患者进行了 PET/CT、PET 的对比研究后发现 PET/CT 对淋巴瘤的分期准确率高于 PET。Freudenberg 等26对 27 例 治疗后的淋巴瘤患者进行了 18F-FDG PET/CT 再分期研究,结果表明 PET/CT 较单纯 PET、CT 更能准确 分期淋巴瘤患者,从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可见,对于淋巴瘤的分期 PET/CT 要明显优于单用 PET。 治疗后定期随诊、及时发现残存肿瘤组织或复发、新发病灶, 对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和病人预 后是至关重要的。Schoder 等27采用对临床医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 PET 检查前后淋巴瘤临床分 期改变及治疗方案更改情况。反馈信息表明,PET 使 44%患者的分期得到调整;在治疗方案方面, PET 检查使 62%患者的治疗方案被更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18F-FDG PET 在淋巴瘤再分期诊断方面 准确率较高,但是对于微小病灶,特别是显微镜下水平的病灶,目前仍然是 PET 诊断的“ 盲区”。 5.3 对淋巴瘤恶性程度的评价 正确评价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对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估计都有重要的影响。18FDG PET 显示 病灶代谢高低与肿瘤分级有关,即病灶的葡萄糖酵解水平与肿瘤增值活性呈正相关,高级别淋巴瘤对 18F-FDG 摄取较强,低级别淋巴瘤较低。18F-FDG PET 诊断 HD 及侵袭性 NHL (aggressive NHL)灵敏度、 特异性均较高,惰性 NHL (indolent NHL) PET 假阴性率较高,非 18F-FDG PET 的适应证。 PET 功能显像技术通过半定量和/ 或定量分析,可以显示病变的功能状态,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 但是,目前的多项研究都表明,在高度恶性和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显像剂浓聚程度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 重叠区,因此定量分析只能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 5.4 疗效评价 近年来,采用放疗、化疗及免疫等方法治疗淋巴瘤均取得满意疗效,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