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威集团历史沿革简介_第1页
信威集团历史沿革简介_第2页
信威集团历史沿革简介_第3页
信威集团历史沿革简介_第4页
信威集团历史沿革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威集团历史沿革简介 第一阶段:公司初创(1995年至1996年) 1.公司诞生 1992年,奥斯汀大学教授李三琦、斯坦福大学留学生徐广涵和 伍斯特理工大学博士陈卫三人在美国联合创立了SANCOM(三信)公司, 合作开发ATM交换机和无线通信智能天线系统。 1995年5月,时任中国邮电部科技司司长周寰在美国考察三信公 司后决定支持其开发的ATM异步传输和CDMA码分多址两个项目,但由 于国内政策要求专款专用于ATM异步传输项目,因此1995年10月,三 信正式分家,陈卫和徐广涵退出三信之后联合台湾风投家陈五福在 美国创办了Cwill公司(Chinese Wireless Local Loop,意为“中国 的本地无线环路”),专注于开发CDMA码分多址项目。陈卫任董事长 兼CEO,1995年11月,大唐旗下凯通达和Cwill共同出资设立北京信 威,陈卫出任总裁,陈五福、徐广涵担任信威通信董事。 以下为2007年信威申报的招股书中显示的公司早期的结构及主 营业务。 *凯通达即大唐电信研究院( CATT)实际控制的公司 *希威尔即 Cwill 2.早期愿景 作为信威创始人之一,从大唐首席科学家退休的“中国3G之父” 李世鹤教授介绍说“信威”这个名字是根据Cwill的音译,在工商局 的电脑随机备选名字中临时挑中的。从字面来看,它能方便地延伸 出“在电信领域扬我中华国威”的意译。与“大唐”、“中兴”、 “华为”这些寓意显见的名字一样,它代表着信威创始人们在这家 公司身上寄托的共同梦想。信威的出现构建了一条由海外归国知识 分子、政府官员、投资家们联合铺就的中国人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自 主创新之路。 3 / 16 第二阶段:发展壮大(1997年至2005年) 1.第一次大发展固定接入产品 1997年,SCDMA产品推向固定无线接入市场,信威进入高速发展 期。当年8月,第一套SCDMA商用试验网在重庆西彭开通。1998年, 信威的3个试验网在重庆建成,当年就实现了4000万元的销售。此后 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信威一举拿下重庆电信、江西电信、哈尔滨 电信等客户,订单总额达2亿多元。1999年,信威实现了7000多万元 的销售收入。 此时,恰逢市场发生重大变局。1999年中国电信大幅下调初装 费,出于投资回报考虑,中国电信不愿继续购买信威的SCDMA固定接 入系统。同年4月国务院批复中国电信重组方案,中国移动筹建工作 启动,失去移动业务的中国电信急需可移动的无线接入技术。当时 信威认为这是SCDMA不容错过的机遇,但前提是其必须在固定接入产 品的基础上尽快推出成熟稳定的无线接入系统和终端,完成其从样 机到商用的过程。 期间,中国电信等一些运营商都在等信威的移动产品问世,但 此时大唐主导的信威董事会却要求信威把研发人员调往大唐,以补 充TD-SCDMA攻关的人才短缺。已经签订的合同得不到人力支持, SCDMA无线接入技术难以推进,在大唐和信威陷入内部人才争夺战之 时,中国电信转而采购“小灵通”。内耗使SCDMA系统的商用推迟了 近三年,信威失去了这次稍纵即逝的机遇,客观上成就了“小灵通” 后来的商业神话。 错失此次发展良机导致信威业绩出现大幅下滑,从1999年赢利 到2000年亏损2000多万元,再到2001年亏损4300多万元。 2.第二次大发展无线市话、村村通 2002年随着原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电信和网通两大运营商相 互渗透的市场战略使得双方都迫切需要移动通信产品,但在没有 GSM 且小灵通已经大量应用的情况下,理论上比小灵通频谱利用率 更高、覆盖范围更广、成本更低的 SCDMA1800MHz 无线市话就成为 最佳选择。2003年,信威在宝鸡为中国网通的南方网络组网,1800M SCDMA成功登陆公众电信网。随后SCDMA进入成都市场,由农村进入 大城市,与GSM展开正面竞争。在1800M SCDMA无线市话系统的基础 上,信威又开发了400M SCDMA无线接入系统,并成为信产部推荐的 “村通工程”的首选方案。 得益于SCDMA1800MHz的无线市话、SCDMA400MHz 的村村通业务 两个高速增长的市场,2002年信威又开始赢利。2003年信威赢利 3000多万,2004年赢利1.3亿元,2005年赢利2亿多元,销售收入从 2003 年1.85 亿元增长至2005 年10.89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42.6%,业绩一路上涨。 第三阶段:IPO受阻(2006年至2008年) 5 / 16 1.技术背景的“大唐信威”筹备登陆资本市场 信威曾计划于 2007 年在深交所上市,首次发行不超过 4000 万股 A 股,新股每股面值 1 元,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 134,649,438 股,发行股不超过总股本比例 29.71%。如果成功上市, 信威将成为大唐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旗下,继大唐电信 (600198,SH)和高鸿股份(000851.SZ)之后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2007年信威申报的招股书中的公司股权结构如下 *信杰为员工持股计划 *凯通达、凯讯通为电科院(大唐集团)实际控制企业 当时作为北京信威实际控制人的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 拥有两家上市公司(高鸿股份、大唐电信)和若干企业及研究院。 当时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所控制的企业如下: 从上图亦可看出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集团)由多家研究 所及控股企业组成,与国科控股及其下属研究所转制企业相似,有 着很强的技术背景。上图中的凯通达、凯迅达是当时信威的大股东 (两家共持信威股份的44%),由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集团) 全资设立,因此当时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集团)是信威的实 际控制人。 2.大唐(大股东)与信威(经营层)的矛盾激化 当时大唐集团旗下的大唐电信主导开发TD-SCDMA,其标准是不 经过2.5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这比信威主导开发的SCDMA 技术上更为先进。但信威却认定SCDMA才是其锁定的市场发展目标, 并且坚决执行,于是双方战略之间的内部矛盾就此展开。 当时信威希望通过IPO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扩张产能。而大唐 却另有考虑,其更看重整个集团的短期业绩,希望将信威这块优质 资产并入困境中的大唐电信,以改变后者的基本面。这一举措遭到 信威各股东的强烈反对。更为糟糕的是在双方出现矛盾后,原来为 7 / 16 扶持SCDMA产业的发展,由国家开发银行启动的对SCDMA产业技术的 援助贷款和项目贷款被冻结使用。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导致双方的矛盾不断扩大。2006 年 9 月, 在信威上市的关键时期,大股东(大唐集团)罢免了总裁陈卫的职 务。凑巧的是,1999 年底,陈卫曾被大唐集团罢免过总裁职务,只 是原因与此次不同。当时大唐集团领导层希望集中力量进行第三代 移动通信(3G)的研发,抽走了 SCDMA 的绝大部分技术人员。上一次 陈卫被免后,信威的业绩迅速滑坡,几近崩溃边缘,3 个月后,大 唐集团又从海外请回陈卫重新担任信威总裁。 然而这次重大人事变动,信威就没那么幸运了。 3.信威上市搁浅,丧失发展良机 在充满变数、竞争激烈的中国电信市场,所有的设备商都在如 履薄冰地循着“踩步点”式的发展路径,有成功者如华为、中兴者, 但巨龙、普天、UT斯达康等仅因为一个步点没有踩准便满盘皆输者 更在多数。 SCDMA属于市场潜力大但机会窗很短的产品,有人认为干脆不要 赶这趟短途车,而有人则认为机会再短也是机会。大唐罢免信威总 裁陈卫后,占信威收入70%的最大客户中国网通因信威的经营理念发 生变化导致技术风险太大,而停掉了SCDMA订单。3个月后,中国电 信和网通签署的互不进入对方领地的“竞合协议”公布,大灵通的 路被彻底堵死,信威招股书中“如公司不能正常维持与中国网通集 团的业务关系,公司业务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提示不幸应 验。 2007年1月证监会宣布,信威没有通过IPO上会审核,其上市计 划搁浅。此后虽然信威表示还有再次上市的计划,但由于大灵通逐 渐退出市场,McWiLL商用化进展缓慢,再加上人事动荡,信威的业 绩一落千丈。 第四阶段:改制转型(2009年至2012年) 1.信威改制与大唐分道扬镳 市场的变化使信威很快步入发展的拐点。因为当时中国即将发 放3G牌照,SCDMA的市场份额呈现逐渐萎缩的态势。但由于大唐集团 的整体战略安排以及双方之前的矛盾,信威未被纳入大唐的3G发展 计划。致使掌握众多TDSCDMA核心知识产权的信威无法分享到3G的 大蛋糕,甚至自身的SCDMA人马都被逐渐抽调到大唐电信、大唐移动 等其他大唐集团子公司中,而此时信威投入巨资开发的McWill却尚 处于研发投入期。 短短数年间,北京信威销售额一路暴跌到不足1亿元,在2009年, 整个公司从超过2800人降到只有近400人,而且亏损近4亿元之多。 鉴于当时的情况,大唐集团曾想要放弃信威,任其自生自灭。 但在信威小股东和员工的一致反对下,大唐集团最终同意对信威进 9 / 16 行改制。2009年10月经股东介绍,王靖开始与大唐集团接触,并于 当年底达成协议,斥资9500万人民币,获得北京信威41%股权,成为 公司最大股东,大唐集团持股则由43%稀释到约19%。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北京信威改制方案,这家 公司从此由国有控股公司变身为民营控股公司。此后数年中,大唐 集团进行多次减持,2013年后仅持股7.8%,从北京信威的战略决策 中彻底淡出。 2.破釜沉舟式的市场化转型发展 在观念方面,从成立到市场化改革前的10多年时间里,信威一 直秉承学院派风格,只重视技术研发,而对技术的产品化,产品的 市场化投入不够。据信威的老员工回忆,原先的高管团队都是来自 中科院、北邮、斯坦福等中美名校的学者和专家,上班时经常都是 以“某某老师”相互称呼,觉得什么技术好,就关上门搞研发,至 于产品好不好,卖不卖得出去,都只能碰运气,靠关系。而SCDMA当 初能做起来,仅仅是因为大庆油田的老总觉得需要一个中国自己的 系统,所以给了信威一次做实验田的机会,后来又恰逢电信南北拆 分,南方网通需要新技术新产品支持的大环境,才有了信威最初那 几年的销售红火。 然而当时信威却没有抓住如此良好的机遇,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抢占有利地位。据信威的老员工回忆,在SCDMA形势最好的时候,完 全是供不应求,地方运营商的老总经常跑到北京信威的工厂里守着, 只要生产下来设备就全部接收。但信威既没有扩大生产规模,也没 有开放产业联盟形成产业合力,更没有对未来市场形势的变化进行 理性预判,依旧闭门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后来南方网通没有进 一步扩大SCDMA的规模,随后其市场份额逐步萎缩,其实也与SCDMA 自身已经无法支撑更大规模的发展不无关系。 在产品方面,McWill与LTE同属于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一度被 认为是WiMAX的有力挑战者,能够让用户获得更快的上网速度。在信 威改制之前,McWiLL与TD-SCDMA一直是一对“捆绑宣传”的双生子。 在当时大唐集团高管对外的表述中,TD-SCDMA定位于为公众提供宽 带移动通信业务,McWiLL定位于为行业客户提供不同层次需求的行 业专网应用,两者长期互补共存,互相促进发展。在此期间除了技 术的研发外,McWill已于2006年开始现商用试验,2009年完了相关 行业标准制定。 尽管拥有行业标准,但缺少产业规模应用,技术依然无法占有 市场。在SCDMA发展的早期与TD-SCDMA发展早期,就曾因为没有产业 应用的问题一度陷入僵局,而在大唐减持信威股份之后,大唐集团 与TDSCDMA相关的宣传中也再难找到McWill的踪迹,使其无法按照 过去的运营思路,跟在TDSCDMA的身后蹭饭。 鉴于当时的形势,信威新任掌门王靖下定决心要进行全面的市 场化转型发展。 11 / 16 3.调整机制、创新模式,信威实现华丽转身 当2009年大唐集团剥离信威时,未曾想到过这个年亏损近4亿元 的大包袱,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就蝶变为年盈利24亿元净利润的 大金蛋。 从2010年开始,信威在全面与市场接轨的背景下开始大转身。 王靖来信威之后,跟员工强调的第一件事就是市场化,技术的 创新都要围绕市场目标展开。 过去因为公共网络不够安全,很多地方政府都想建行业专网, 但是没有资金,建不起来,信威也只是卖McWiLL的设备产品,面对 巨大的潜在市场也束手无策。 后来王靖给地方政府提出,政府不掏钱,信威先帮政府用 McWiLL建一整套安全的专网,确保它的安全、稳定并且负责维护, 政府只需要让各个有需求的行业都付费使用这张专网就行。 虽然只是简单的商业模式变化,从过去简单的卖产品卖设备变 成了卖服务,但市场的突破口就此打开。在江苏、浙江、北京等省 市,面向多个行业的共用专网已经逐渐成型,同样的业务模式正在 向全国铺开。 过去McWiLL一直跟在TD-SCDMA后面发展,市场规模狭窄,而在 信威进行全面市场化转型发展后,对其进行了更准确的市场定位, 根据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保密性和高速数据传输的特点,开始 重点发展特殊行业市场以及地方的行业专网市场。 过去信威一直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但在改制转型后,信威一方 面开始积极融资,依靠资本力量加速发展;另一方面向同行开放技 术谋求共同发展,市场规模得以迅速提升。 虽然McWiLL无法遵循TD-SCDMA的发展模式,在政策扶持下大规 模扩张,但信威改制转型后所产生的市场活力,让McWill实现绝地 重生,并以火箭般的速度进行扩张。 2010年信威扭亏为盈,实现利润3800万元,2011年利润增长到5.5 亿元,2012年增长到24亿元。而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在2011年整个 大唐电信集团仅实现净利润14.72亿元。 第五阶段:借壳上市(2013年至2014年) 2013 年 9 月 26 日,上市公司中创信测发布公告称拟向北京信 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股东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其合计 持有的北京信威 96.53%的股权(即关联交易预案中显示的 59 名股 东所持有的股权) 。 2014 年 9 月 13 日,上市公司中创信测发布发行股份购买资 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之发行结果暨股本变动公告 ,标志着北京信威借 壳中创信测上市已完成相关交易。公告中显示上市公司中创信测向 王靖等 37 名自然人及大唐电信科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等 20 家机构 13 / 16 非公开发行股票 26.1 亿股,发行价格为 8.60 元/股发行(即重组停 牌前 20 个交易日的平均成交价格) ,收购北京信威 95.61%的股权 (即变动公告中显示的 57 名股东所持有的股权) ,价值 224.9 亿元; 同时上市公司中创信测还向 7 家机构非公开发行 1.7 亿股公司股票, 发行价格为 19.10 元/股(以询价的方式确定) ,共募集配套资金总 额 32.5 亿元。 2014 年 9 月 23 日,上市公司中创信测发布公告,公司名称由 “北京中创信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北京信威通信科技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 。自此,信威借壳上市顺利完成。 1.借壳上市后王靖股权基本未被稀释 借壳上市前,王靖持有北京信威 7.4 亿股股份,占北京信威总 股本 36.97%。借壳上市完成后,王靖持有上市公司 10.1 亿股股份, 占公司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 34.58%,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 控制人,间接持股上市公司子公司北京信威 33.06%的股权 (34.58%95.61%)。 北京信威借壳中创信测上市前后财务情况对比: *发行前财务数据取自公司 2013 年年度财务报告,发行后财务 数据假设在 2013 年年度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只受本次发行的影响而变 动 2.借壳上市后壳公司原股东财富大幅增值 信威借壳上市前,上市公司中创信测自身股本仅 1.39 亿股;借 壳上市后上市公司信威集团股本增加至 29.2 亿股。以 2013 年 9 月 3 日中创信测本次重组停牌前股价 8.45 元计算,中创信测当时的市 值还不到 12 亿元;而根据 2015 年 7 月 2 日信威集团 36.4 元的股价 计算,中创信测原股东所持股票市值已由 12 亿元飙升至 51 亿元, 增值近 40 亿元。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借壳方北京信威与壳公司中创信测在此次 借壳上市过程中已实现双赢。 第六阶段:后续发展(2015 年及未来) 信威借壳上市后,主营业务由通信网监测维护系统及通信网测 试 15 / 16 仪器仪表的研制、销售和服务,转变为基于 McWiLL 和 McLTE 等 4G 技术的无线通信及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系统、运营支撑管理系统和 移动互联网业务系统等产品的研制、销售、运营和技术服务。 1.2014 年基本情况 2014 年信威根据发展战略和行业动态,着力发展海外公共通信 网络市场,进行了多种商业模式的探索,在新兴市场取得了较大突 破。在国内交通、石油、电力、公共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