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遇局面中避让行动有效性的评价_第1页
对遇局面中避让行动有效性的评价_第2页
对遇局面中避让行动有效性的评价_第3页
对遇局面中避让行动有效性的评价_第4页
对遇局面中避让行动有效性的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0 卷 第 4 期 Vol.30 No.4 2007 年 8 月 World ShippingAug. 2007 对遇局面中避让行动有效性的评价 李 宇 1,周世波 2 (1.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2.集美大学,福建厦门 361021) 【关键词】水路运输;对遇局面 ;避让行动;有效性评价 【摘 要】根据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 8 条的规定,通过对对遇局面形成判断的详 细分析,讨论该局面 避让行动的要求,并对避让行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中图分类号:U675.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6-7728(2007)04-0020-03 0 引 言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规则) 第 8 条第 4 款规定:“为避免与他船碰撞而采取的行动 ,应能 导致在安全的距离驶过。应细心查核避让行动的有效 性,直到最后驶过让清他船为止。 ”长期以来,一些航海研 究人员对该条款中“避免与他船碰撞而采取的行动”,即 避碰行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却往往忽略了该 条款中所要求的“查核避让行动的有效性” 。事实上,“查 核避让行动的有效性”这一对避碰行动的反馈要求,是船 舶避碰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实质就是对整个避碰行 动的有效性进行合理的评价。本文就对遇局面的判断和 避碰行动作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对遇局面中避碰 行动的有效性做初步的探讨。 1 对遇局面形成的判断 根据规则第 14 条第 1 款和第 2 款的规定,两艘机 动船的会遇态势构成对遇局面,需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1 两船之间的相互位置 两机动船构成会遇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两船的 相对位置,“在相反或接近相反的航向上相遇”是规则 作出的明确规定。航向相反是指两船船首向相差 180, 接近相反是指两船船首向的夹角为 6左右或者半个罗经 点。这样规定主要是基于两盏舷灯的水平光弧在朝船首 方向上分别向另一舷侧延伸 13,因此,在船舶正前方 左右各 3的范围内,可以同时看到他船的舷灯。此外,考 虑到操舵不稳以及风、流等影响都可以导致船首左右摇 摆的现象,对船舶左右各 6的范围内,看到他船两桅灯和 (或)两舷灯的情况也认定为对遇局面。 在夜间,看到他船的两桅灯成一直线或接近成一直 线和(或) 两舷灯,两船也构成对遇局面。对于长度小于 50 m 的船舶,有可能只显示一盏桅灯 ,此时,则可以根据 同时发现他船的两舷灯来判断对遇局面。 1.2 两船间的距离 由于远距离不存在碰撞危险的习惯做法,必然存在 本条规定适用时的两船间距离问题。考虑到船舶对遇时 相对速度大,供判断和采取行动的时间短,因此,在正前 方或者接近正前方只要发现他船两盏桅灯成一直线或者 接近成一直线,就可认为对遇局面已经形成,规则第 14 条开始生效,并不一定非要等到看见两盏舷灯不可。 1.3 致有构成碰撞危险 致有构成碰撞危险是构成对遇局面的一个必不可少 的条件。在对遇局面情况下,判断碰撞危险时应侧重考 虑两船之间的距离和 DCPA(distance of closest point of ap- proach)。两船之间的距离可以表明碰撞危险形成的时 刻,要考虑到远距离不存在碰撞危险的习惯做法;会遇两 船 DCPA 表明是否致有构成碰撞危险。在海上,通常认 为 DCPA 小于 0.5 n mile 时,即可构成碰撞危险 ,特别是 在夜间和右舷对右舷通过的“危险对遇”情况。 此外,规则第 14 条第 3 款也规定,对是否属于对遇 局面产生怀疑时,也应该假定存在这种局面并采取相应 的行动。 2 对遇局面避让行动的要求 两船对遇时,相对速度大,供驾驶员分析判断以及采 取行动的时间短,这种会遇形式要求驾驶员对局面作出 迅速准确的判断,并及时采取大幅度的行动。所以,为了 防止在该局面下发生碰撞,必须注意采取下列预防性措 施及行动。 收稿日期2007-03-19 作者简介 李 宇(1978-), 男,江苏徐州人 ,三副,助教 2.1 保持正规望 保持正规望是保证海上航行安全的首要因素。 规则要求每一船舶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正规望, 以便对当时的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充分的估计,而在对 遇局面下,保持正规望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局面下, 两船驾驶员对该局面的理解很可能不一致,他船随时都 有可能采取本船意想不到的行动,因此,正确的望是及 时准确地对会遇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充分的估计,进行 避碰决策以及采取实际避碰行动的先决条件。 2.2 正确判定两船的 DCPA DCPA 是衡量两船是否可能发生碰撞危险的重要标 准,对遇局面下发生碰撞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判断 DC- PA 的失误。DCPA 的判定取决于许多因素,在对遇局面 下,对 DCPA 的判定应注意到下列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 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两船对驶时的 DCPA 只要不至于 使两船产生船吸,均是安全的。但是由于两船在估计 DC- PA 时存在误差,以及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的不 同,以这样小的 DCPA 作为两船通过的安全距离是很难 保证两船均认定的这个 DCPA 上通过是安全的。第二, 只要水域及通航密度许可,从良好的船艺及对遇的特殊 情况出发,安全通过距离应不小于 1 n mile,只有这样,才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船由于判断 DCPA 的误差而造成的 认识上的不一致。 2.3 充分利用 AIS 和 VHF VHF 通信是目前航海上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同时 船载 AIS 可以提供更加精确、详细的航行环境信息,能更 好地监视和控制船舶航行,它们在避碰中的应用越来越 被航海人员所重视。在对遇局面下,如果两船充分利用 好 AIS 和 VHF,及时沟通双方的意图和动向 ,从而迅速对 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正确的估计,有利于避免双方采取 不协调的行动,避免两船行动发生抵触。因此,当发现本 船与他船构成对遇局面时,应运用 AIS 和 VHF 及早地与 他船取得联系,以便协调两船的行动。 2.4 采取大幅度的行动 大幅度的行动是指大得足以被他船用视觉或雷达容 易觉察到。当一船采取了大幅度的避碰行动后,他船可 很快明白对方的避让意图和行动,有效地避免由于两船 之间对避让行动意图的误解而采取不协调的行动。 通常情况下,在能见度良好时,白天应大幅度地改 向,他船看到的本船首向和形态明显改变,由原来指向他 船的前方而明显指向他船船尾方向。在夜间,大幅度地 改变航向,使他船看到本船所显示号灯的形态发生明显 变化。在能见度不良时,由于雷达回波运动状态的改变 不能被迅速反映出来,必须进行系统连续的观测,一般来 说,在对遇局面下,雷达都是相对运动显示方式,因此,要 使相对运动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就必须大幅度改向。 3 对遇局面避碰行动有效性的评价 避让行动的有效性通常是指避让行动的客观效果能 否符合规则要求以及能否达到预定之目的,其衡量依据 是:是否按规则准许或要求采取行动 ;能否被他船观察 时容易察觉到;是否能导致两船在安全距离上驶过。在 衡量某一行动的有效性时应充分注意该行动是否同时满 足上述 3 个条件。同时,考虑到船舶条件的限制,实际达 到的通过距离或 DPCA 往往与实施避让行动的预定目标 有一定差异。因此,会遇局面中,避让行动实施后应不断 从正确性、合理性和协调性等方面对避让效果加以查核。 3.1 避让行动的正确性 采取的避让行动是否符合规则的要求,主要表现 为避让责任的划分与确定、避让时机的选择等是否正确。 一般来说,如果一船所采取的行动是规则所不允许的, 则这种行动是一种违规行动,更谈不上是一种有效的行 动。对于避让责任的划分,规则第 18 条有明确的规 定。对于对遇局面中的避让来说,根据规则第 14 条的 规定,两船各应向右转向,从而从他船的左舷驶过。可 见,在这种会遇形式下,两船负有相同的避让责任,不存 在谁给谁让路的问题。 规则第 8 条第 1 款也规定:“为 避免碰撞而采取的任何行动,如当时环境许可,应是积极 地、及早地进行和充分运用良好的船艺。 ”这就是说,采取 避让行动的时机要早,要在时间和距离上留有充分的余 地,避碰行动完成之后两船能在安全距离上驶过。若在 避让时机上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未能“及早”地采取,那么 也应按照规则实施各个阶段的行动,并注意运用良好 的船艺。 3.2 会遇距离的安全性 采取的避让行动应能保证船舶在安全距离通过。这 就要求采取的避让行动必须是大幅度的,应避免对航向 和(或)航速作一连串的小变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 本船的避让行动应使他船用视觉或雷达容易察觉到,以 避免两船之间的行动不协调而造成碰撞。在一定程度 上,避让行动的有效性最直接的判断依据就是所采取的 行动是否能导致两船在安全距离上驶过,从而达到规 则对于避让行动的“宽让”要求。即一船的行动是否有 效最终取决于能否导致在安全距离上驶过。对于该要求 的查核应满足所采取的避让行动是否达到一定的 DCPA。 3.3 避让行动的合理性 合理性即避让行动是否适合于当时环境与条件。 规则多处采用了“如当时环境许可”的描述,表明如当 时环境许可,应遵守规则的具体规定,反之,则应结合 当时环境条件采取适当的行动。考虑到对遇局面的特 点,“各应向右转向,从而从他船的左舷驶过”是合理的避 让行动,两船中每一船的行动均能导致两船在安全距离 上通过,而不是一船的行动导致在一半的安全距离上通 过。同时,规则在第 2 条第 2 款指出,在解释和遵行本 规则各条规定时,应充分考虑一切航行和碰撞的危险以 及包括当时船舶条件限制在内的任何特殊情况,这些危 险和特殊情况可能需要背离本规则条款以避免紧迫危 21 第 4 期 李 宇,等:对遇局面中避让行动有效性的评价 险。若为避免一切航行和碰撞的紧迫危险,以及任何特 殊情况而须背离本规则各条时,也即可以背离规则中 关于行动条款的要求。因此,采取背离规则的行动应 查核其合理性。对遇局面中,若环境和情况不允许一船 采取右转行动时,应尽早和他船联系,协调两船的行动, 当采取的行动需要背离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到规则 第 2 条第 2 款的规定。 3.4 避让行动的协调性 船舶避让的协调性是指在船舶会遇并存在碰撞危险 情况下实施避让行动造成船舶相对运动线协调移动的情 况。协调行动是船舶会遇能否在安全距离上驶过的条 件。在对遇局面下,会遇的船舶双方都有避碰的责任与 义务,协调行动的判断与实施,实际上是船舶避碰成功的 基础。由于规则中行动条款存在一些定性解释的条 文,驾驶人员对规则的理解不一致和对船舶会遇局面 与态势的理解不一致而导致避让行动的不确定性。该避 让的不确定性行动是船舶避让行动的不协调的原因之 一。对遇局面中最容易出现避碰行动不协调的就是右舷 对右舷的通过态势,此时,会遇两船应该尽早通过 AIS 及 VHF 协调行动,或者根据具体情况,在较早的时候,采取 大幅度的左转或者右转行动,并鸣放操纵声号。这种情 况下最忌讳的就是犹豫不决而采取对航向的一连串的小 变动,或者在最危险时候突然转向。 4 结束语 对遇局面避让行动有效性的评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 影响,避让行动的正确性、合理性、协调性和会遇距离的 安全性只是其中的几个重要评价依据,是衡量在这种局 面下避让行动是否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指标。船公司平时 应培养和引导船员树立良好的避碰核查意识,发动驾驶 员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仪器采取一切有效手段,核查 避让行动的有效性,减少海上碰撞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兆麟.船舶避碰与值班M.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出版社,1998. 2 胡甚平,黎法明.避让行动有效性的评价J. 交通部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03,26(2):124- 128. 3 方泉根.船舶在“交叉相遇局面”中的避让J. 中国 航海,1997(2):85-90. 4 张秋荣.右舷对右舷对驶局面避让措施的探讨J.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6(4):15-21. Evaluation on effectiveness of anti-collision action in head-on situation LI Yu1,ZHOU Shi-bo2 (1.Qingdao Ocean Shipping Mariners College,Qingdao266071,China; 2.Jimei Univ.,Xiamen36102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ule 8 of 1972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llisions at Sea, the paper dis- cussed the anti-collision request of the head-on situation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 collision a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ead-on situation form. Key wordswaterway transportation; head-on situation; anti-collision action; evaluation on effectiveness 有害和有毒物质事故防备、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