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丧葬风俗看中原文化对边地的影响_第1页
从丧葬风俗看中原文化对边地的影响_第2页
从丧葬风俗看中原文化对边地的影响_第3页
从丧葬风俗看中原文化对边地的影响_第4页
从丧葬风俗看中原文化对边地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丧葬风俗看汉文化对边地的影响 以保山施甸为例 姓名: 杨朝磊 考号: 302207200018 考区: 云南保山 指导教师: 论文定稿时间: 2012 年 1 月 1 摘要:汉族移民不仅开发和建设了边疆地区,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汉族是边地施甸乃至 滇西大部的主体民族,其丧葬风俗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虽然也有在漫长的历史中与世居民族交融和同 化的现象,但更大程度上仍旧保存了移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这种影响是深远而意义重大的。本文从施 甸汉族丧葬风俗的表现形式入手,试论述中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在儒学、佛教、道教上对 边地的影响。 关键词:边地;中原文化;丧葬风俗;儒学;佛教;道教;影响 从丧葬风俗看汉文化对边地的影响 以保山施甸为例 施甸县地处云南西部,位于东经 98549921,北纬 24162500之间。东连昌 宁,南邻永德,西与龙陵隔江相望,北与隆阳毗邻;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施甸历史悠久 ,夏、商、周时为哀牢部族居地,汉时属不韦县。南北朝(齐)时更名不建县,唐南诏时属 永昌节度,宋大理政权时属永昌府,元代设长官司;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施甸巡政厅, 隶永昌府; 1 汉族是施甸的主体民族。西汉武帝开西南夷,建益州郡时,将犯了罪或判了刑的囚犯, 豪强或难以统治的地方大户迁到本地落籍的是一部分。其次是建立永昌郡后大批驻军和到任 的官吏及其家眷、随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 1381 年)九月,傅友德、蓝玉、沐英奉旨率 军进征云南时,留在本地的人数也比较多,这些外来人与本地土著民族经过长期通婚繁衍, 形成了本地的汉族。 2 汉族移民不仅开发和建设了边疆地区,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移民虽然背井离 乡,但是故土文化,乡土情结却难以忘怀,因此在新的居住地仍然崇拜乡土信仰。“如战争 、灾荒、瘟疫等突然事件,造成大规模迁徙,迫使一部分人迁徙到另一个地区,随之将民俗 文化一起转移过去。这种民俗文化的扩布,有些和当地的民俗文化想结合,有些则根据迁徙 人口聚居情况,被相对独立地保存和流传下来,这种情况在历史和现实中并不鲜见。” 3 在汉族的丧葬风俗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丧葬风俗中的诸多禁忌 和规矩,丧葬风俗很难因为时空更迭而发生大的改变,施甸的丧葬风俗,与保山乃至滇西大 部分地区大同小异,并且与流传千古的中原丧葬风俗一脉相承。本文试从此角度来论述中原 文化对边地的影响。 一、施甸丧葬风俗的表现形式 (一)初终停放 2 老人在弥留之际,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朕兆,比如回光返照、安排后事或是神志昏迷等 ,此时儿女就会守侯在旁,俗称“接气”,民间风俗以子女全部在齐者为美,意即见最后一 面,否则老人会遗憾而终。老人的儿子们把老人抬到堂屋之中,并将老人扶于一太师椅上, 俗称“扶上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会来确定老人是否已经停止呼吸,此时,长子媳妇 会将准备好的银器放进老人的嘴里,银器称作“口福”或“口连”,意为老人上路之用。这 种仪式由来以久,据仪礼士丧礼第十二载:“主人左极米,实于右,三;实一贝。 左、中亦如之。又实米,唯盈”,所不同的是古代的人放在死者口里的是米和贝壳,称之为 “饭含”。“当确知其已死,则围于四周的亲属一般要号哭呼叫。” 4 接下来就要设床停尸。据通典卷一三八:“设(尸)床于室户内之西,去脚,舒簟 ,设枕,施幄,去裙迁尸于床,南首,复用敛衾,去死衣。”施甸的丧葬风俗与此惊人相似 ,另外还有用麻绳将死者双脚并拢扎之,意为死者已到阴间报到,并于死者脚前摆一碗饭, 上置一枚鸡蛋,并将两支筷子交叉插于饭上,俗称“倒头饭”,至此,死者已经“享用着好 饭好铺”,可安心上路了。 (二)沐浴、更衣 在老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一次化妆整容。 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对死者的沐浴、更衣是尊敬 死者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寄托了生者对死者能够安然离世的良好祝愿。死者的寿衣以青布为 主,不能有任何铁器附着其上,着青鞋,并将一块青布方巾盖在死者面部,俗称“盖脸布” ,迷信说法此布可以暗示死者托生为何,又有将一锅压紧的饭置于死者床下的做法,俗称“ 托生饭”也能预示托生为何,两种做法皆以布饭之形而妄加猜测,无非是为了一种心灵安慰 ,寄托哀思,希望死者能有好的归宿。 沐浴更衣后,家人就请道士(俗称“赞礼先生”)为亡人写灵牌,将死者的生辰,简单 社会关系等书于灵牌之上,置于遗体前,好比“通行证”,让死者在阴间能够畅通无阻。据 仪礼士丧礼第十二载:“为铭,各以其物。亡,则以缁长半幅,末长终幅, 广三寸。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竹杠长三尺,置于宇西阶上。”,由此可见,古 代的“铭”与灵牌有很大的联系。 “纸扎”是施甸的丧葬风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一般有童子,灵床、鹿马、金山银山、 摇钱树等,更有甚者,扎别墅轿车家电等,落葬时一齐烧与死者,让其带到阴间享用。 (三)报丧 停放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 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 3 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施甸丧葬风俗中,人死后,将 死者生前所使用的铺盖席子拿到村子路口焚烧,俗称“烧铺草”。一是让死者将他的床铺带 走,另外还让村民周知家里死老人了,村民就会主动帮忙料理丧事了。 报丧有许多规矩。施甸丧葬风俗中,把报丧称为“磕头”,报丧期间,死者的儿子要到 村子里和亲戚家里报丧,孝子不能直接到人家去,跪在门口,要由一个随从前去通报,俗称 “死月老”,经过“死月老”的通报,族人或亲戚到门口将孝子扶起来,安慰并问明葬礼的 安排情况,问清楚入殓的日期。“死者为大”,孝子一个头磕下去,再大的事也要让位。也 有亲戚太远的,就请族人晚辈代为报丧,速去速回,不能耽搁太久,也不能在外过夜。 (四)吊唁仪式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 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 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精月华 “,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 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 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 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顶为“殿“,前院低顶为“卷“。所谓“殿“,就是殿堂的 意思;所谓“卷“,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 不见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 就油然而生。 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 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 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 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 一个仪式。 在灵案上放一个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而敲一记,说是铜磬响一声,黄 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死者亡魂就会匆匆踉跄。 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 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 跪拜。吊唁称为“上祭“,一般亲友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 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 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将煮熟的猪头供奉灵前,然后从上辈到 4 小辈按顺序拜祭。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 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 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先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 个赞礼先生立在西面,由一赞礼先生念祭章,祭章所述死者生前事迹,与死者关系,赞礼先 生宣读祭章时,近乎吟唱,其情哀宛,令听者动情落泪。 上祭结束,嫁出的女儿要“耍狮子”以表孝心。此时是整个葬礼中高潮部分,它将孝男 孝女暂时从悲痛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同时也是村民喜闻乐见的一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 说,丧葬文化是一种纯粹做或表演给生存者的抚慰性仪式。” 5 “耍狮子”就是舞狮表演,在施甸境内,舞狮表演有两种,一种称为“麻布狮子”,以 麻绳结成,表演粗旷大气;一种称为“麒麟狮子”,又叫“广东狮子”,其形华丽美观,表 演细腻诙谐,被称为“大头包包”的引狮子者的表演更为引人入胜,尤其受孩子的喜欢。 “大头包包”乃一笑容可掬的头罩面具,看之让人忍俊不禁,加之夸张的表演,令围观众人 哄笑不已,一下子就把葬礼悲伤的气氛给冲淡了。“耍狮子”中还有一项是最吸引人的,就 是俗称的“贺唱”。 “贺唱”由舞狮队伍中最能说会道的人来进行,“贺唱”的内容为追忆死者生前事迹, 功劳,并对死者家属安慰祁愿。形式为七言逐行或隔行押韵。两句一停顿,中配以锣鼓节奏。 以一老人葬礼“贺唱”为例:(2008 年田野采访) 如凤 62 年娘身降, 正值属龙正月寒。 爹娘教育是模范, 艰苦朴素是本行。 73 年和少华来婚配, 离娘走到仁和乡。 街子张家做媳妇, 培育儿女对成双。 一生刻苦来持家, 新踩地基独造房。 多年出门到边疆, 随从丈夫做陪伴。 艰苦一生结束了, 儿女成家把心放。 5 国家改革大开放, 17 大召开放光芒。 国际奥运将来到, 老俩心花再开放。 想吃什么有什么, 想穿哪样有哪样。 天天潇洒打麻将, 日子过得喜气扬。 忽听春雷一声降, 春后又下马牙霜。 一生艰苦受摧残, 筋骨疼痛不叫喊。 当天清早起了床, 吃碗米线两个蛋。 上午还明白又清爽, 下午阎王圣旨降。 晚上黄昏七点半, 正是归佛走西方。 少华老弟丧了妻, 外甥儿媳丧了娘。 归佛 2008 年, 元月 9 号七点半。 农历 2007 年, 正是腊月初二晚。 先生灵堂来设起, 超度亡魂上天堂。 初五下午五点半, 正式入土来下葬。 新踩坟地地脉旺, 黄土青松做陪伴。 等到六七来圆满, 6 全家相会到坟上。 每年三月清明时, 全家年年来看望。 等到老房子来砌起, 这就是你永世养老的纪念堂! “贺唱”好的民间艺人,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结合死者家庭情况口占七言,信手 拈来,为人称道。施甸银川龙狮队的杨绍坤老人,思维敏捷,“贺唱”功底有口皆碑,其上 就是为其堂妹葬礼所贺。 另有诸如: “青狮耍得不要忙,摇头摆耳进孝堂。孝男孝女两边跪,糖食果品摆中央。 自从青狮耍过后,你家子孙个个当县长!”则有戏谑成分,为博众人一笑了。 表演结束,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五)戴孝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 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 “遵礼成服”。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 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施甸丧葬风俗中,传统丧服已经大大简化了,丧服被统称为“包头”,意即男性将白布 缠于头,而女性则是将白布一端缝合戴于头上,将白布另一端披于身上,并用麻线系于腰间。 白布根据家庭能力决定长度,孝子所戴包头一般也要达到棺材的长度,也就是全幅六尺 长,余下根据长幼亲疏决定长度。孝男孝女着素服素鞋,腰系麻线,手持稻草或麻捆扎成的 类似“哭丧棒”的草扎,虽失去了“哭丧棒”拐杖的功能,但缓解了孝男孝女长跪于地下的 膝盖疼痛之苦。 (六)入殓仪式 “大殓”是指收尸人棺,俗称为“安棺”。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 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 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 7 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黑 色,棺材两头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 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称为“严盖”。严盖一般要用四根木钉,俗称 “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死者为男性则男家亲人严盖,女性则要后 家严盖。钉棺盖要由上年纪的有福之人来完成,用小木锤敲击木钉,每棵木钉要敲击三下, 并有相应的口诀,意为祈求平安幸福。诸如:“一敲山中树木王,二敲贵子跑高堂,三敲荣 华和富贵,四敲福寿和满堂,五敲五谷要丰登,六敲六畜要兴旺,七敲国家要平安,八敲五 谷安满仓,九敲子孙代代强,十敲芍药赛牡丹,十一敲得家富贵,十二就地转满堂!”寄托 了对家对国的良好祝愿。 “严盖”后要举行“绕棺”仪式。赞礼先生带领着孝男孝女围绕棺材念经,为最后一次 近距离与死者告别,赞礼先生念诸如“报娘恩经”“木连救母经”等有关“二十四孝”的经 文,以宣传孝道思想。 (七)发送 发送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然而,此仪式所 涉及的内容、牵扯的面极广,稍一不慎,便可能犯忌。 择日仪式之后便要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 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 女人们“唱哭”,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 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 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 从形式上来看,哭丧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 二是“套头”; 三 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 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 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 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 “买衣经”、“着衣经”等。“经”类哭丧大多已经失传,施甸农村一二类哭丧居多。 发送过程中,子女会请道士(俗称“赞礼先生”)为死者开方破狱。就是开五方,请出 五方五灵童子,超升沉沦冥界的孤魂。 墓地的选择也很慎重,一般请风水先生“摆罗盘”,俗称“看老房子”。多为夫妻合葬。 8 (八)祭奠 复山。下葬三日后到新坟添土休整称为“复山”,将一只小公鸡拿到坟地放生,让其自 生自灭。有让死者鬼魂随鸡而去,不再打扰生者之意。 供“五七”“六七”。 施甸丧葬风俗中,死者为男性要供“五七”,女性则要供“六 七”。意即男性要在下葬后三十四天,女性要在下葬后四十一天上坟地祭奠,寄托哀思。 二、中原文化对施甸丧葬风俗的影响 (一) 儒学的影响 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 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儒家孝道现十分重视死,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 一。中庸说: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矣。论语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也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 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伦语为政)。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 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 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贸)。 作为孔子继承者的孟子和荀子,更是先秦时期儒家孝道丧葬观的代表。孟子认为孝道是 丧葬观的主体精神,积极倡导厚葬,并身体力行,为后世之楷模。孟子以后,厚葬被冠以礼、 孝的美名,左右了中国几千年的厚葬风俗。 荀子也十分强调礼、孝在丧葬中的重要性。荀子礼伦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 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 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夫厚其生而薄其 死,是敬其有知而漫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到了秦汉时期,儒家的孝道丧葬观主要反映在成书于当时的孝经中,孝经是西 汉儒家孝道思想的集中反映。孝经纪孝行章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兼则致其 乐,病则致其优,丧财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上述的第四、第五方面意为:父母过世时, 要以哀痛的心情隆重料理丧事;在行祭祀时,要以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才称得上孝。 儒家这种孝道丧葬视深入当时的民心,对当时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施甸的 丧葬风俗而言,孝道一直贯穿与葬礼始终。厚葬之风、“哭丧”、“绕棺”、“纸扎”等均 受到中原文化的深远的影响。 (二) 佛教的影响 佛教宣扬的“轮回转世”观念强烈冲击了中国传统灵魂观念。“轮回”说以为,人死是 必然的,但神魂不灭。人死后不灭的灵魂,将在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中轮回,“随复 9 受形”,而来生的形象与命运则是由“善恶报应”的原则支配,“此生行善,来生受报”, “此生作恶,来生必受殃”。这种“轮回转世”的人生观对相信祖先灵魂永存阴间,能祸福 子孙的传统汉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很大程度的修正了我国传统的灵魂观念,使建立在 “灵魂不灭”和“孝道至上”的传统儒家丧葬礼仪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改变了人们的丧 葬观念和丧葬方式。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 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 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 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 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 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 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 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施甸丧葬风俗中,供“五 七”“六七”。以及“盖脸布”“托生饭”均受到佛教的影响。 (三) 道教的影响 由于道家持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超逸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个体的生死观上表现出 一种超然的乐死态度。庄子认为,生死若一,生和死是同一回事, 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更 替,故“生时乐生,死时乐死矣“。所以庄子的妻子死后,本应悲痛,而他却“箕踞鼓盆而歌 “。为了进一步说明死是人生乐事,庄子不但不主张以珠玉、文锦、车马陪葬,甚至连哭也 不要。施甸丧葬风俗中,“耍狮子”之类的表演,虽为吊唁,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亲”, 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样式将原本心情沉闷的丧葬仪式变得轻松活泼,让主人失去亲人的 悲痛得到缓解,“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 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对人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 到宣泄,一旦郁积起来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