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宁波市三江河道常态清淤工程 169.doc_第1页
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宁波市三江河道常态清淤工程 169.doc_第2页
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宁波市三江河道常态清淤工程 169.doc_第3页
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宁波市三江河道常态清淤工程 169.doc_第4页
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宁波市三江河道常态清淤工程 169.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宁波市三江河道 常态清淤工程 建设单位: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盖章) 编制日期:2015 年 2 月 ii 项目单位: 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项目名称: 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宁波市三江河道 常态清淤工程 项目编号: HPB20150152 项目负责人:周建 评价人员情况 姓 名 从事专业 职 称 环评师号或上岗证号 职责 签名 周建 环境保护 工程师 A20040048 负责人 宋晓慧 环境保护 工程师 C20000161 编制 谭大鹏 环境保护 教 高 A20040090400 审 核 赵永才 环境保护 教 高 A20040018 号 审 定 iii iv 环评文件确认书 建 设 单 位 宁 波 市 三 江 河 道 管 理 局 项 目 名 称 宁 波 市 三 江 河 道 管 理 局 宁 波 市三 江 河 道 常 态 清 淤 工 程 项 目 地 址 姚 江 从 姚 江 大 闸 开 始 经 三 江 口 至甬 江 庆 丰 桥 投 资 额 9647.92 万 元 法 人 代 表 张 松 达 联 系 电 话 单 海 涛 : 8764* 宁波市环保局: 我单位委托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编制的“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宁波市三 江河道常态清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经我单位核实,同意该环评文件所述内容,并承 诺做到如下环保措施: 1、废水治理: 施工生活废水收集存放,禁止排入河道,定期送至岸上外运委托处理;生产废水经油 水分离器处理,收集存放,定期送至岸上外运委托处理。 2、废气治理: 1)挖泥船尾气:在施工期尽可能采取措施减少尾气的排放量,包括做好施工机械的 维护、使用质量较好的汽油和减少怠速情况的发生。 2)底泥(淤泥)恶臭:采取包封措施,均应覆盖篷布,减轻影响。 3、噪声治理: 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 时施工,并把噪声大的作业安排在白天。 4、固废治理: 生活垃圾定期送至岸上,委托环卫部门统一清运,不得随意投入河道,严格执行船 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施工淤泥(底泥)运至镇海七里屿倾倒区倾倒。 5、如改变建设内容和规模,重新报环保主管部门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 宁 波 市 三 江 河 道 管 理 局 ( 盖 章 ) 法 人 代 表 人 ( 签 字 ) 年 月 日 备注 v 目录 一、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 二、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6 三、 环境质量状况.11 四、 评价适用标准.14 五、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16 六、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18 七、 环境影响分析.19 八、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23 九、 结论与建议.24 附件 1:立项文件 - 5 -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情况表 .- 10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措施一览表 .- 11 - 1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宁波市三江河道常态清淤工程 建设单位 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 法人代表 张松达 联系人 单海涛 通讯地址 宁波市江北区环城北路西段 493 号 联系电话 8764* 传真 / 邮政编码 315010 建设地点 姚江从姚江大闸开始经三江口至甬江庆丰桥 立项审批部门 宁波市水利局 核准文件号 甬水建20153 号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及代码 N76 水利管理业 占地面积 / 绿 化 率 / 总投资(万元) 9647.92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60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0.6% 评价经费 2 万元 预期开工日期 预期投产日期 工程内容及规模: 1、项目由来 奉化江、姚江和甬江俗称“三江” ,是宁波市主要的行洪排涝通道,同时也是 沟通内陆与出海海运的重要通道。但是,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影 响下,三江河道淤积严重,导致行洪断面缩窄、航深变浅、边滩淤涨,给流域防洪 排涝、港口航运及城市形象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经宁波市水利局同意 (甬水建20153 号) ,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拟投资9647.92万元实施三江河道常态 清淤工程。 受该单位委托,我院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表。 2、工程任务及规模 常态清淤工程3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重点清淤工程量为180万m 3,重点清淤 范围从姚江大闸开始经三江口至甬江庆丰桥,工程实施范围总长5.76km 。 1 )工程任务 通过每年定期的清淤维护,缓解局部河段因泥沙淤积带来的防洪排涝问题,提 升干流的泄洪排涝能力,同时兼顾城市景观,改善中心城区的水环境及景观面貌。 2 )工程范围 本项目清淤范围:清淤的重点河段为姚江大闸开始经三江口至甬江庆丰桥,同 2 时,考虑到河道冲淤变化的不确定性,常态清淤实际操作中,可根据监测情况及工 程运行管理需要适时开展沿江9座排涝闸、6座潮位站、5座泵站、2座水政码头及其 它非重点河段(庆丰桥至杨木碶)进行应急清淤维护。具体平面布置见附图一。 3 )工程规模 常态清淤实施以3年为周期,具体实施范围和工程规模如下: (1)姚江:清淤的重点为姚江大闸至新江桥河段,全长3.2km ,总工程量118 万方。 (2)三江口区域:清淤的重点为姚江至甬江左岸咀边滩,河道长0.69km ,总 工程量13万方。 (3)甬江:清淤重点为甬江大桥至庆丰桥河段右边滩,全长1.87km ,总工程 量49万方。 常态清淤一周期内的清淤工程总量180万方,年清淤量约60万方。 4)建设期限 总工期34个月,2015年3月开工至2017年12月完工。 5)总投资 工程总投资为9647.92万元。 3、清淤设计 1)姚江清淤断面方案:清淤的范围从姚江大闸至新江桥河段,总工程量118万 方,清淤频率主槽每年1次,边滩每年2次。 主槽清淤方案:考虑姚江通航要求,主槽底宽按照40m 控制,底高程按照- 3.42m控制,主槽清淤向两侧以1:6放坡。 边滩清淤方案:现状岸线至5m线之内,原3m宽度的六角块护坡上的淤泥予以 清除,其余2m范围清除到-0.5m高程,从5m线处开始以1:8 的坡度开挖至边滩清淤设 计高程-1.20m。 2)三江口区域:清淤的重点为姚江至甬江左岸咀边滩,总工程量13万方,清 淤频次为每年2次。 边滩清淤方案:从现状岸线至5m线之内,原3m宽度的六角块护坡上的淤泥予 以清除,其余2m范围清除到-0.5m高程,从5m线处开始以1:8 的坡度开挖至边滩清淤 设计高程-1.50m。 3)甬江:清淤重点为右边滩,总工程量49万方,清淤频率为每年2次。 边滩清淤方案:从现状岸线至5m线之内,清除到0.5m高程,从5m线处开始以 1:8的坡度开挖至边滩清淤设计高程-2.0m。 4)其它河段清淤方案 排涝闸(泵站)出口段的河道清淤:按照原排涝闸(泵站)的底板高程或出口 5 段的设计断面进行清淤,确保闸(泵)出流顺畅。 沿江主要潮位站附近清淤:沿江潮位站大多布设在近岸边滩,潮位测井附近淤 积影响潮位站的正常测报,拟根据需要对沿江6座潮位站附近进行清淤。 水政执法码头附近的河道清淤:按照水政执法码头运行需要进行码头前沿及上 下游边滩附近的局部清淤,满足相关船舶的靠泊作业需求。 非重点河段的应急清淤:对于三江河道未列入重点清淤范围的庆丰桥至杨木碶 河段,根据常态监测冲淤变化的分析,根据防洪及景观需求,适时开展该河段的应 急清淤维护。 4、施工组织 1)施工总进度 本工程作为三江河道淤积治理的常态措施,工程以3年为一周期。 清淤主体工程于每年年初开始,至主汛期前完成,计划工期为5个月;维护性 工程于每年汛期末至12月底前完成,计划工期约2个月左右。 2)施工方法 (1)挖泥船型式确定 根据本项目的工程任务及施工条件,可采用反铲式、斗轮式或绞吸式挖泥船进 行施工。 (2)运泥方案确定 本次清淤工程每年需清淤土方60万m 3,倾倒方案为:通过船舶运至镇海七里屿 海域倾泥区倾倒(距离镇海出海口约3km) 。 根据航道及边滩特点,首次运泥建议考虑,200m 3左右船舶,二次运泥建议考 虑500m 3船舶。建议转驳站设置位于庆丰桥上游500m处右岸。具体施工阶段可根据 实际需要适当调整。 (3)工艺流程 本工程施工机械主要为挖泥船。 挖泥顺序:开挖采用顺流开挖,对清淤宽度、厚度、高程、坡比进行放样后, 逐步推进。泥层厚度超过挖泥船一次最大挖泥厚度时,应分层开挖,上层宜厚,下 层宜薄。边滩清淤方法为:先确定5m控制线,由此处开始向两侧开挖,靠近岸线边 坡清淤时,严格控制超挖量,确保河岸稳定安全。施工时根据河道水位变化顺序, 合理安排工作进度,确保准时完工。 (4)施工机械设备表 根据工程量以及施工机械的生产效率,河段施工船舶设备表如下: 6 表 1-1 工程施工船舶设备表 序 号 设 备 名 称 型 号 规 格 用 于 施 工 部 位 备 注 1 挖 泥 船 “姚 江 大 闸 新 江 桥 ”段 、 “三 江 口 甬 江 庆 丰 桥 ”段 2 小 型 自 航 驳 舱 容 200m3 左 右 首 次 装 泥 运 至 转 驳 站 要 求 封 底 3 转 驳 站 反 铲 式 挖 泥 船 斗 容 1.5m3 在 转 驳 站 将 小 型 自 航 驳 上 淤 泥 过 驳 至 500m3 自 航 驳 4 500m3 自 航 驳 舱 容 500m3 从 转 驳 站 运 泥 至 抛 泥 区 ( 七 里 屿 , 距 离 镇 海 出 海 口 3km) 抛 泥 (5)施工总布置 施工临时用房、监理用房主要布置在江边空地上,同时为加强弃土监管,拟在 镇海水文站附近建设监控站房一座,面积约40m 2。各类临时房屋建筑及仓库面积汇 总见表1-2 。 表 1-2 各类临时房屋建筑及仓库面积汇总表 项 目 单 位 ( m2) 施 工 单 位 用 房 200 监 理 用 房 100 镇 海 监 控 站 40 合 计 340 5、工程占地 本工程作为清淤项目,主体施工范围为三江堤岸线之间,不涉及工程新增永久 占地及房屋拆迁等实物损失情况。 工程占地主要为建设及施工临时用地,用于布置施工单位用房和监理用房,临 时占地面积总和为300m 2。 6、其他 本项目工程施工人员 项目总投资9647.92万元,其中环保投资60万元,约占总投资的0.6%,主要用于 环境保护临时性措施,如:水污染措施含油废水处理收集等、大气污染措施加盖篷 布等、弃土费用和环境监理费用等。 7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源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新建工程,无原有污染源情况问题。 8 2、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理位置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项目,清淤范围姚江从姚江大闸开始经三江口至甬江庆丰桥, 工程实施范围总长5.76km,其中包括:姚江大闸至新江桥河段全长 3.2km;甬江大 桥至庆丰桥河段全长1.87km;三江口范围内河道长 0.69km。 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二和附图三。 2、自然环境简况 1)地形、地貌、地质 宁波市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四明山属天台山余脉,北为海积平原,以 河姆渡羊角尖为界,西为姚慈平原,东为宁波平原。宁波平原东、西、南三面环山。 山脉与平原的走向多受新华夏系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控制。西北自余姚至镇海蟹 浦为大致呈东西向展布的丘陵地形,它横贯姚慈平原之间。甬江与小浃江之间的缓 坡低丘自龙山向北东至甬江口金鸡山延伸。甬江口西侧沿海为滨海滩涂地貌,其东 侧多海蚀岸地貌,并形成深水良港。 宁波平原被甬江及其两大支流奉化江、姚江分割为宁东、宁西、宁北三片,在 奉化江的支流剡江与东江之间为奉化平原,在育王岭以北为北仑平原。 宁波市区位于甬江流域平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海域广阔,海岸线漫长, 且趋于稳定,市区平均海拔3.0m(黄海高程) 。 2)气象、气候特征 宁波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适中。 冬季少雨干冷,春末夏初为梅雨季节,夏季晴热多阵雨。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久雨、干旱、寒潮、霜冻等,对本区影响较大。主 要气象资料如下: 年平均气温: 16.2 年平均降水量: 1414.1mm 年平均蒸发量: 1196.55mm 年平均气压: 1016.5HPa 年日照时数: 2009.8 年平均雾日: 31天 年平均雨日: 174天 年平均风速: 2.5m/s 年平均相对湿度:81% 主要风向:冬季为西北风(11%),夏季为东南风(10%)为1850小时。 9 3)水文 宁波市临海,江海相连。境内水系发达,平原河网密布。甬江水系是我省的八 大水系之一,由其上游余姚江、奉化江在宁波三江口汇合而成,循东北方向至镇海 口流入东海。 甬江水系是我省的八大水系之一,由其上游余姚江、奉化江在宁波三江口汇合 而成,循东北方向至镇海口流入东海。 奉化江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径宁波市,在市区三江口处与姚江汇合成甬江,甬 江在下游26km的镇海出海。奉化江是甬江的两大支流之一,源于四明山东麓的秀尖 山,其主流为剡江,支流有鄞江、东江和县江。其干流长96.1km ,集水面积1965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1.96亿m 3。江宽130-220m,均深5m 。奉化江多年平均流量75 m3 /S,最大洪水量为 5000 m3 /S,一般11、12、1、2月为枯水期,3、4、5月为平水 期,6、7、8、9、10为丰水期。 奉化江中下游段属潮汐河流,其多年平均一次涨潮量为789万m3 ,落潮量1091 m3,径流量只占落潮量的5-23%,潮量比例较大。根据奉化江澄浪堰水文多年实测 资料,平均高潮位1.14 m,最高2.86 m(黄海高程) ;平均低潮位-0.43 m,最低-1.53 m(黄海高程) ;平均潮差1.57 m,最大3.14 m。 姚江发源于四明山夏家岭,全长105km,流域面积 2940km2(其中向杭州湾排 水面积1056km 2)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0.96亿m 3。 姚江汇入甬江前建有大闸,以 阻咸蓄淡。大闸多年平均开闸时间为700小时,占全年总时间的8%。因此,姚江基 本属封闭或半封闭性河流。 宁波境内河渠纵横,内河水网交叉密布,兼有灌溉、供水、航运、排涝功能。 11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社会经济概况 1)宁波市江北区概况 江北位于宁波市区西北侧,东南临甬江与江东区相望,南濒姚江,与海曙区、 鄞州区连接,东北毗邻镇海区,西接余姚市,是宁波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全区面 积208km 2,人口24万, 江北区辖7个街道、1个镇:中马街道、白沙街道、孔浦街道、 文教街道、甬江街道、洪塘街道、庄桥街道;慈城镇。 2013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29元,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2605元,增长1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2年的1.92:1 缩小为2013年的1.85:1。 2)宁波市海曙区概 海曙区地处宁波市中心,东临奉化江,北濒余姚江,西南与鄞州区接壤。全区 总面积29.44 km 2。2012年底,户籍人口29.89万人。辖 8个街道办事处、75个社区。 2013年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3.30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64.82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34亿元,同比增长17.0%;实 现固定资产投资75.49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45亿元, 同比增长19.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5.44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外贸 自营进出口总额7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出口58.47亿美元,同比增长 15.0%,进口14.36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058元, 同比增长12.9%。 3)宁波市江东区概况 江东区地处宁波城市向东发展的前沿,是宁波市重点建设的核心区和重点区, 东临东方大港北仑港,西含繁华的三江口,北濒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接市高教 园区。江东区总面积37.66 km 2,辖8个街道,下设 77个社区,户籍人口26.57万人。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 入46.6亿元,分别增长8.2%和10.5%。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增长20%。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2亿元,增长12%。实现进出口总额56亿美元,其中出 口49.5亿美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元。 2、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据宁波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2007年) ,工程涉及3个生态功能小区: 海曙区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小区(3-10203D01) 、江东区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3-10204D02 )和江北区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3-10205D03 ) 。 1)小区基本特征 海曙区系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小区总面积为29.37km 2。 12 江东区地处宁波城市向东发展的前沿,是宁波市重点建设的核心城区,东部新 城开发建设正全力推进。其小区总面积为30.50km 2,江北区位于宁波市区西北侧, 随着“三江文化长廊” 、 “三江口滨水核心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实施,姚江北岸已 逐渐成为宁波市的旅游文化中心,小区内的产业结构正处于优化过程中,一产比重 快速下降,二产保持主导地位,三产比重稳步上升。其小区总面积为71.11km 2。 主要问题:城区人口密集,部分小型制造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环境整治和集 中的能源利用,不利于城区环境效益的发挥,产业需要优化和格局的完善。内河河 网污染严重。城乡一体化推进和基础设施滞后,市政综合管网配套不全,排污管网 尚未覆盖全区,仍有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区内企 业布局分散,不利于环境问题和能源高效利用的集中整治。 2)生态环境功能定位 本小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为发展建设宁波政治文化中心、中心商贸商务区、 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和宜居生态城区。 地表水水质控制目标为类,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为二级。海曙区城市生态 环境功能小区CODcr 总量控制目标为 3592839kg,氨氮总量控制目标为 103996kg。 江东区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小区CODcr总量控制目标为 2486291kg,氨氮总量控制目 标为600000kg。江北区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小区CODcr 总量控制目标为1244904kg, 氨氮总量控制目标为5730kg。 3)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按照功能定位,禁止审批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5本)中规 定的限制类和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发展目录(第一批) 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建设项目。 完善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功能,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 和要素流动,逐步构建集聚度较高、辐射联动作用较强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特色功能 区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禁止破坏历史文化遗产、遗迹,加强对各历史文化 保护单位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必须遵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地方文物保护法规。 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 企业,关停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2005本)要求淘汰的项目。完善提高建设项目 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充分运用收费、价格、地价、 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执行严格的“区域限批”政策,达到产业结构和布局上的优 化目标。 13 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批与管理监督,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制度。新增 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必须由替代削减方案,建立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审请 和核定制度。严格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加强推广清洁生产 工艺,减排污废、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用水管理,实施雨污分流,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企业废水必须处理达 标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严禁未经处理直排内河。 调整能源结构,加强餐饮企业的污水和油烟排放管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加强城区噪声污染的管理和监督。 运用生物土壤工程结合硬质驳岸工程方法,加快内河水网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 和建设。加强宣传河网生态系统的保护,禁止在河网进行拦网、垂钓等捕捞行为。 大力提倡和推广生态建筑、环境绿化、节能节水、绿色消费理念,不断优化人 居环境。倡导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创建资源 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 14 3、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 境、生态环境等):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宁波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项目所在区域属二类功能区,执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根据宁波市环境保护局 2013 年 度宁波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宁波市区设有 4 个大气常规监测点,对大气中的 SO2、NO 2、 PM10等进行例行监测, 2013 年度监测结果统计见表 3-1。 表 3-1 宁波区域 2013 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 项 目 SO2 NO2 PM10 最 大 日 均 值 /m3) 0.11 0.121 0.544 年 平 均 值 (mg/m3) 0.022 0.044 0.086 超 标 率 ( %) 0 0.53 12.6 达 标 类 别 二 级 二 级 二 级 由上述监测结果可知,目前本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能满足环境功能区 要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中的二级标准。 2.地面水环境质量状况 本项目工程范围涉及姚江和甬江。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 案:项目姚江大闸至三江口河段属于姚江宁波工业、景观娱乐用水区,属于工业 用水区,水环境功能区名称编码为 330201GA17150009,水质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准(GB3838-2002)类标准控制,“三江口”为该河段水质常规监测断面;项 目三江口至庆丰桥河段属于甬江宁波景观、工业用水区,属于工业用水区,水环境 功能区名称编码为 330201GA17050001,水功能区编码 G0201200403015,水质按 GB3838-2002类标准控制,“张鉴碶”为该河段水质常规监测断面。 根据宁波市环境保护局宁波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3 年度),2013 年度水 质监测结果统计如表 3-2。 表 3-2 2013 年度水质监测结果一览表 断面 项目 pH DO CODMn BOD5 氨氮 石油类 最大值 8.03 7.59 7.34 5.7 1.49 0.34 最小值 6.75 3.06 4.04 3.2 0.06 0.26 均值 7.4 4.05 5.59 4.58 1.203 0.291 超率 0 80.2 35.4 74 75 100 三江口 类别 类 类 类 类 类 类 最大值 8.29 10.5 4.77 3.6 1.41 0.31 最小值 7.01 3.07 3.14 2.1 0.015 0.24 均值 7.74 5.39 3.83 2.69 0.0064 0.279 超率 0 52.1 0 0 0 100 张鉴碶 类别 类 类 类 类 类 类 15 由上表可见,2013年甬江三江口和张鉴碶两个监测断面水质状况良好,各项水 质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类水质标准。 3、声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宁波中心城区三江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图” ,项 目所涉及河道周边区域执行1、2类标准,详见附图四。为了解项目所在地噪声环境 质量现状,本次环评在项目拟建地三江口进行监测。 监测时间和频次:2015年2月5日昼间Ld、夜间Ln各一次。 监测方法: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的有关规定进行。监测结 果统计见表3-3。 表 3-3 项目拟建地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Leq dB(A ) 监 测 点 位 昼 间 夜 间 备 注 三 江 口 73 62.2 执 行 GB3096-2008 声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中 2 类 标 准 : 昼 间 60dB、 夜 间 50dB。 监测结果显示,拟建地昼、夜噪声监测值均超标,主要原因:三江口为是宁波 的标志,位于宁波市区中心繁华地段,该地段声环境质量受社会、交通噪声影响较 大。 4、生态环境 河水中无珍稀水生物种,主要为草、鲢、鲤、鲫鱼等为主。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根据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及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状况,本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 目标为: 1)地表水环境 主要保护目标:姚江、甬江 保护级别: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类。 2)空气环境 主要保护目标:项目所在区域的空气环境。 保护级别: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 3)声环境 主要保护目标:项目周边区域声环境质量。 保护级别:项目所涉及河道周边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 1类、2类标准。 4)人群保护目标 根据建设工程的具体特点及该区域现状的踏勘情况,主要环境保护对象具体见 下表,敏感保护目标位置见附图三。 16 表 3-4 清淤河道沿线敏感目标一览表 河 道 沿 线 敏 感 目 标 执 行 标 准 江 北 医 疗 保 险 服 务 大 厅 、 新 海 景 花 园 、 国 泰 花 园 、 东 方 威 尼 斯 声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 GB3096-2008) 1 类 西 岸 北 郊 社 区 白 鹭 园 小 区 、 宁 波 华 慈 医 院 、 宁 波 第 二 医 院 、 宁 波 卫 生 局 、 孝 闻 花 园 、 宁 波 图 书 馆 、 宁 波 电 信 局 姚 江 东 岸 大 闸 社 区 、 浮 石 社 区 西 区 、 槐 树 社 区 、 槐 树 公 寓 、 盐 仓 社 区 、 港 房 小 区 甬 江 沿 江 两 岸 沿 江 两 岸 以 商 业 为 主 声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 GB3096-2008) 2 类 17 4、 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中的二级标 准。 2、水环境质量标准 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项目所涉及的姚江、甬江 的水质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的类标准。详细 标准见表4-1 。主要参数见表4-1: 表 4-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mg/l,pH 除外) 污 染 物 名 称 类 类 类 类 类 高 锰 酸 盐 指 数 2 4 6 10 15 DO 饱 和 率 90% 6 5 3 2 总 磷 0.02 0.1 0.2 0.3 0.4 氨 氮 0.15 0.5 1.0 1.5 2.0 COD 15 15 20 30 40 3、环境噪声 项目所在涉及河道周边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 1、2类标准,1类标准即昼间55dBA、夜间45dBA, 2类标准即昼间60dBA 、 夜间50dBA。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废气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表 4-2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主 要 污 染 物 名 称 排 放 限 值 氨 1.5 mg/m3 硫 化 氢 0.06 mg/m3 臭 气 浓 度 20 2、废水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项目废水主要为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及少量的 含油废水,期间施工人员都在船上作业,因此采取外运委托处理,不得随意 排入清淤河道,并严格执行国家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具体标准值参见表 4-3、表 4-4: 18 污染物排放标准 表 4-3 船舶生活污水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单位:mg/L) 沿 海项 目 内 河 距 最 近 陆 地 4 海 里 以 内 距 最 近 陆 地 4 12 海 里 生 活 需 氧 量 不 大 于 50 不 大 于 50 悬 浮 物 不 大 于 150 不 大 于 150 无 明 显 悬 浮 物 固 体 大 肠 菌 群 不 大 于 250 个 /100ml 不 大 于 250 个 /100ml 不 大 于 1000 个 /100ml 表 4-4 船舶含油废水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单位:mg/L) 排 放 区 域 排 放 浓 度 ( 毫 克 /升 ) 内 河 不 大 于 15 距 最 近 陆 地 12 海 里 以 内 海 域 不 大 于 15 距 最 近 陆 地 12 海 里 以 外 海 域 不 大 于 100 3、噪声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 , 具体指标见表4-5。 表 4-5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标 准 限 值 ( dBA) 昼 间 夜 间 70 55 总量控制指标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工程,不涉及总量控制指标。 19 5、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本工程施工机械主要为挖泥船。 挖泥顺序:开挖采用顺流开挖,对清淤宽度、厚度、高程、坡比进行放样后, 逐步推进。泥层厚度超过挖泥船一次最大挖泥厚度时,应分层开挖,上层宜厚,下 层宜薄。边滩清淤方法为:先确定5m控制线,由此处开始向两侧开挖,靠近岸线边 坡清淤时,严格控制超挖量,确保河岸稳定安全。施工时根据河道水位变化顺序, 合理安排工作进度,确保准时完工。 倾倒方案为:通过船舶运至镇海七里屿海域倾泥区倾倒(距离镇海出海口约 3km) 。 主要污染工序 本工程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是改变现有的水文条件、水生生态的变化等以及项目 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环境影响。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 1、施工噪声 本工程建设期的噪声主要为各种施工机械以及挖泥船运输噪声。根据类比资料, 各种施工机械噪声等级一般在7585dB之间。为减少施工期间噪声对周围声环境的 影响,应加强管理,严格遵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 2011)的规定要求。建议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尽量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并把噪声大的作业安排在白天。夜间(22:00 以 后)禁止进行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 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并公告附近居民,以取 得谅解。 2、施工废气 施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为运输及一些动力设备运行产生的NOx、CO和THC,另 外污染底泥会引起出恶臭。 本项目施工过程用到的施工机械主要有小型反铲式挖泥船和运泥驳船等,它们 以柴油为燃料,会产生一定量废气,包括CO、NOx 、碳氢化合物等,但产生量不大, 影响范围有限。 含有有机物腐殖的污染底泥,底泥堆置在挖泥船或运泥驳船时,会引起恶臭物 质(主要是氨、硫化氢、挥发氢、挥发性醇以及醛) ,呈无组织状态释放,从而影 响周围环境空气质量。 为减少施工废气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采用以下措施: 1)在施工期尽可能采取措施减少尾气的排放量,包括做好施工机械的维护、 20 使用质量较好的汽油和减少怠速情况的发生; 2)对底泥的运输要切实采取包封措施,均应覆盖篷布,减少恶臭气味对周边 的影响。 3、施工废水 1)挖泥船工作过程中水体受到扰动而引起的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和扩散,对 三 江口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此外,挖泥船和工作人员排放的少量生产和生活污水也将对地表水体产生 影响。本项目每年有效施工周期需7个月左右,期间施工人员都在船上作业,因此 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也是施工期的重要污染源。估计本工程施工共需人工数约 42000工日,施工人员约200人,每人每天生活用水量定额取50L/d人,生活污水排 放系数取0.85,则本项目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8.5t/d(1785t) 。本项目生活污水浓度 一般COD Cr200400mg/L、 BOD5150300mg/l、SS 220mg/l 、氨氮约35mg/L 左右。 3)施工船舶在疏浚过程中有少量的含油废水产生。 4、施工固废 施工期的固废主要包括底泥和职工的生活垃圾。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底泥。 本工程每年清淤土方60万m 3,通过船舶运至镇海七里屿倾倒区倾倒。另外施工人员 有生活垃圾垃圾产生,按照每人产生系数1kg/d计,预计整个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约 为42t,可分类收集后避雨存放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5、生态环境 施工过程中水体受到扰动及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对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产生一 定的影响。清淤工程前组织疏浚人员学习、培训,制定科学的疏浚方案,提高操作 水平。同时,在清淤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尽可能减少疏浚工程对水体的破坏,避 免因施工不当而造成水体生态环境恶化。 二、营运期影响 1、工程实施后,使三江口水环境得到改善,有一定的正效应。 2、改善河道周边环境,提升形象,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21 6、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排放源(编号) 污染物 名称 处理前产生浓度及 产生量(单位)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单位) 挖泥船尾气 CO、NO x及 碳氢化合物 等 产生量较小,影响 范围有限 产生量较小,影响范围 有限大气 污染物 底泥 恶臭 恶臭强度约为 2-3 级,影响范围 30m 左右 恶臭强度约为 2-3 级, 影响范围 30m 左右 施工期生活 废水 CODcr、BOD 5 氨氮 产生量:1785 m 3/a CODCr 300400mg/l,BOD 5 200300mg/l,氨 氮 35 mg/l 产生量:1785 m 3/a水污染 物 场地雨污水 机械漏油 SS 石油类 / / 清淤 底泥 60 万 m3/a 0固废 生活垃圾 42t/a 0 噪声 主要来自挖泥船等施工机械,噪声级在 75-85dBA 左右。 其他 无 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另页) 施工期间水中悬浮物浓度有所增加,对水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等 均有影响。悬浮物浓度增加,水的透明降低,水中阳光不充分,植物的光合作用受 影响,对浮游植物生长不利。悬浮物浓度增加对浮游动物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不利影 响,有可能使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迁移。施工期间水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 生物因受影响其种群和数量均会减少,施工结束将会逐步恢复。 22 7、 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污染影响评价 1)施工机械尾气 本项目施工过程用到的施工机械主要包括反铲式挖泥船和运泥驳船等,它们以 柴油为燃料,会产生一定量废气,包括CO、NOx 、碳氢化合物等。由于这部分污 染物排放强度很小,且项目拟建地三江口及其周边区域地区开阔,有利于废气稀释、 扩散,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大。 2)恶臭 含有机物腐殖的底泥的堆置,会产生的恶臭物质(主要是氨、硫化氢、挥发氢、 挥发醇性及醛) ,呈无组织排放。恶臭强度约为2-3级,影响范围30m 左右。随着各 作业区的施工结束,恶臭气味将会消失。 3)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1)在施工期尽可能采取措施减少尾气的排放量,包括做好施工机械的维护、 使用质量较好的汽油和减少怠速情况的发生; (2)对底泥的运输要切实采取包封措施,均应覆盖篷布,减少恶臭气味对周 边的影响。 2、噪声影响评价 主要来自挖泥船、运泥驳船等。噪声可达75-85dBA 左右。施工期噪声影响是 暂时的,施工结束后,此影响将不复存在。 3、水环境影响评价 1)疏挖作业对水质的影响 参考苏州河底泥疏浚中试方案研究与实施 (上海水务,第24卷,2008年6月, 卢永金)等文献可知:反铲式挖泥船疏浚均对水体浊度(悬浮物)产生影响,其疏 浚明显影响区域为300m以内;反铲式挖泥船疏浚引起的水体氨氮增加幅度分别为 l5%以内;反铲式疏浚对疏浚区附近水体的BOD 5有一定影响,影响范围在 300m以 内,最大BOD 5平均增幅在20%以内;反铲式疏浚对水体COD也有一定影响,但疏 浚期间,水体的COD 均能稳定达到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0mg/L),疏浚不会 造成COD 超标现象;反铲式疏浚对水体中的高浓度重金属(锌)有明显影响,但 疏浚过程中,水体总锌能稳定达到V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疏浚不会造成水体重 金属超标现象;反铲式疏浚对水体的溶解氧、DOC和DIC均无明显影响。 2)施工期污水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期生活污水 施工期每年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1785t,施工期间施工人员都在船上作业,因 23 此采取外运委托处理,不得随意排入清淤河道,并严格执行国家船舶污染物排放 标准 。 (2)船舶废水 施工船舶会有一定量的含油废水产生,含油废水必须经过船舶配备的油水分离 器统一收集,定期送至岸上外运委托处理,禁止排入河道。 该部分污染物会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对水环境影响不大。 4、固体废弃物影响评价 1)施工期底泥 施工期底泥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大,本清淤工程每年共需疏浚土方约60万m 3,施 工单位经海洋部门倾倒许可后,方可通过船舶运至镇海七里屿倾倒区倾倒。 2)施工期生活垃圾 施工人员有生活垃圾产生,预计产生量约为42t,必须严格执行国家 船舶污 染物排放标准 ,不得随便投入河道中。生活垃圾经过收集后定期送至岸上市政环 卫部门收集统一无害化处置,防止长时间堆置腐烂而产生异味,其对环境影响较小。 5、河道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污染底泥的疏挖作业将对河道底下层原来较为稳定的地质系统产生扰动,造成 底泥的再悬浮,泥土颗粒及有机污染物质合向周围扩散,河道中的悬浮物浓度将有 所增加,水体透明度也将下降,同时,由于破坏了底泥的物理化学环境,改变了水 体界面的氧化还原条件,促进营养盐以可溶态形式向水中释放和回归,增加水体氮 磷浓度,加重了疏挖区水体的污染程度。给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浮游动物和底栖 生物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工程施工期特别是污染底泥疏挖期间将对水体底层底栖动物的栖息地产生较大 不利影响。施工作业过程中将完全破坏底栖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工程区内水体底部 的动物区系、种群、数量、种群结构和生态位将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底栖动物的 种类、数量,及生物量都将降低。同时,也将有部分底栖动物随挖泥船和运泥驳船 送堆存场内,原有生态位的相对稳定将被完全打破,疏挖后新的生态位将重新确立。 总体上来说,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局部小范围的水体将受到二次污染,局部 小范围内水生生物会受到影响,但由于该区域原有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加上疏 挖作业、基底保护与修复及生态恢复等工程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影响相对较小,且 工程结束后这种影响可以逐渐恢复。 2)生态保护措施 24 (1)清淤工程前应了解清除底泥的特征和分布,精确地确定疏浚深度。 (2)清淤工程前组织清淤人员学习、培训,制定科学的清淤方案,提高操作 水平同时,在清淤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尽可能减少清淤工程对水体的破坏,避免 因施工不当而造成甬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工程施工期时间较短,施工产生的影响是暂时性。在施工期间采取措施,加强 管理,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将大大减少,并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分析 经清淤,河道通过底泥清淤,把长期淤积在河床的污染物清除,同时也增加了 蓄水量,增加了水环境容量,能很大的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从而改善水体水质。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 工程实施后,提高了河道行洪排涝能力,保证了河道周围区域的行洪排涝安全。 同时通过改善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对河道附近居民生活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倾倒区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含有有机物腐殖的污染底泥,在运输和倾倒过程中,会引起恶臭物质(主要是 氨、硫化氢、挥发氢、挥发性醇以及醛) ,呈无组织状态释放,从而增加对周围环 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2、倾倒过程海洋生物影响 船舶在镇海七里屿倾倒区进行疏浚底泥倾倒活动时,会导致倾倒区附近海域水 体浑浊度增加,对海域内的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海水浊度增加会影响浮游植物 光合作用的效率,使得海水中叶绿素含量降低;悬浮物的浓度增加对浮游动物的生 产率、繁殖率、幼体成活率等有显著影响,大型游泳生物会自行回避,远离该区域, 而小型游泳生物则会受到致命的打击,同时悬浮物的沉降会对海底底栖生物、鱼卵 及鱼苗产生掩盖覆盖作用,也会使其存活率大大降低。由于疏浚底泥的倾倒,早倾 倒物沉淀后,势必导致倾倒区海域海底底质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影响底栖生物 群落的稳定,可能导致底栖生物栖息量减少,也有可能出于疏浚底泥理化性质与倾 倒区原底质理化性质的差异,导致倾倒区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群变化。 3、疏浚底泥倾倒过程的环保措施 1)配备和启用先进的定位系统和航行记录器等设备,确保到位抛泥。实践经 25 验表明,定点到位抛泥是减缓疏浚泥倾倒对海洋环境污染影响的重要措施。因此, 所有挖泥船必须配备和启用先进的GPS定位系统和AIS航行记录器等设备,航行资 料应定期上交有关管理部门存查,从根本上杜绝未到达指定区域便实施抛泥现象的 发生。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抛泥作业的监督和管理。 2)尽量在落潮过程抛泥。认真做好疏浚泥倾倒的操作计划,尽量做到在落潮 过程中完成倾倒操作,以减小对海域的不利影响。 3)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以及外围航道等其它水域功能区的合理运作,应在选定 的倾倒区外围设立明显标志,既有利于施工船舶进、出抛泥区,又可避免不必要的 安全和污染事故;同时按规定发出航行通告,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确保船舶的航 行安全。 4)在疏浚物倾倒作业期间应加强同当地气象预报部门的联系,恶劣天气条件 下,应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并应停止进行挖泥和倾倒作业。 5)倾倒期间定期进行海区环境质量现场监测,以便控制倾倒活动对环境的影 响,发现环境影响超出可接受范围时,应及时采取措施。 6)施工船舶应符合海事部门对船舶航行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开工前应对所有 施工船舶进行严格检查,发现存在泄漏污染物或航行不安全隐患的必须整改后才能 施工。 7)倾倒船舶排污应符合国家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作业时间不得将生活垃 圾及超标含油废水排入海中,船舶必须安装船舶机舱含油废水处理装置。 2007年12月,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对甬江口倾倒区海洋环境影响进行了专 项研究,为了控制倾倒区内的环境影响,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在施工倾倒期间应 做好相应的跟踪监测和检查工作,避免发生环境影响超出可接受范围。 26 8、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 排放源(编号) 污染物 名称 防治措施 预期治理效果 施工机械尾 气 CO、NO x及碳 氢化合物 应尽可能采取措施减少尾气 的排放,做好施工机械的维 护、使用质量较好的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