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博士论坛 由“亲亲相隐”到“齐之以礼”_第1页
国学博士论坛 由“亲亲相隐”到“齐之以礼”_第2页
国学博士论坛 由“亲亲相隐”到“齐之以礼”_第3页
国学博士论坛 由“亲亲相隐”到“齐之以礼”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博士论坛 由“亲亲相隐”到“齐之以礼” 李军政 光明日报 ( 2013 年 12月 16日 15 版) 李军政,男,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古代思想史 2011级博士生,本文 出自其博士论文从“义以建利”到“志于道”孔子思想的渊源及其他 。 博士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白 奚 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 郭齐勇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范忠信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思想是在对前人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然而迄今为止,梳理孔子思想的渊源并指出其贡献的研究很少。笔者于此尝试 梳理孔子“法”思想的渊源并分析其贡献。 提到孔子关于法制的思想,当首推其亲亲相隐思想。据论语子路记 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 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现存的论语 注本看,都把“攘”注释为“窃”或者“盗”或者“偷”。王力在其古代汉 语中则指出:“攘,本指扣留自己跑来的家禽牲畜,和偷有些不同。” 笔者同意王力的看法,据尔雅注疏所言,“儴、仍,因也。”郭璞注释认 为“皆因缘也。费誓曰:无敢寇攘。郑注云:因其亡失曰攘。儴、 攘音义同”。就论语而言,孔子真的主张即便亲人犯了严重的罪行也要替 其掩盖吗?在左传昭公十四年中孔子曾经称赞叔向:“古之遗直也。治 国制刑,不隐于亲。”可见孔子并不赞同为亲人相隐所有的不当行为,说孔子 赞成对于亲人微小过错要“相隐”可能会更符合其本意。 论语微子篇中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对故旧尚且如此,更遑论父母兄弟 乎?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种“无求备于一人”的思想是孔子亲亲相隐思想的先 声呢?据左传襄公三年记载,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 晋侯大怒,虽然最终没有对魏绛治罪,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晋侯维护其弟的原 因是因为“亲亲相隐”的缘故。在此史料中也可以看出,羊舌赤、士鲂、张老 并没有指责晋侯为其弟隐错,即便是打算自杀的魏绛也没有指责晋侯为其弟隐 错。可见,亲亲相隐乃是当时社会之通义,孔子亲亲相隐的思想,并非其首创, 而是由来已久。与前贤相比,孔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主张对亲人的过错全 部隐藏。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孔子赞成为亲人隐小恶,不为亲人隐 大恶,这较前人不分问题的大小、轻重单纯为亲人隐恶,或不为亲人隐恶要超 越很多。 关于“法”,孔子不仅有“亲亲相隐”的思想,他还提到要谨慎使用刑罚 以及事先预防。孔子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 语颜渊)左传成公二年,申公巫臣说:“周书曰:明德慎罚。 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若兴诸侯, 以取大罚,非慎之也。君其图之!”很显然,尚书康诰中提倡的是谨慎 使用刑罚,而申公巫臣的发挥却与刑罚没有关系,他把“慎罚”解释为提前预 防可能到来的惩罚。关于慎罚的思想,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归生曰: “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 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诗曰: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 失不经。惧失善也。商颂有之曰:不僭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 封建厥福。此汤所以获天福也。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 由这段话,我们是否可以说谨慎使用刑罚的思想由来已久?再结合尚 书康诰中的慎罚的思想,我们会发现这一传统由夏至商再至周一代,其间 并无中断,说慎罚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根深蒂固当不为过。孔子“无讼”的思 想则发展了前贤,将慎罚与预防相结合,既提倡谨慎地使用刑罚,又提倡提前 预防案件的发生。孔子反对仅仅依靠暴力进行统治,他推崇的是“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孔子还说过:“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 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孔 子认为要对民众进行教导才可以做到“无讼”。 为什么不能仅仅以刑法治国呢?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为这两句话, 很多人认为孔子反对法制,笔者以为孔子反对仅仅以法治国。因为仅仅以法治 国,人们可能会仅仅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事,从而降低道德对人的约束。据左 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晋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仲尼曰:“晋其亡 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 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 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 若之何以为法?”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把法律公之于众,公众就会仅仅按 照法律的规定行事,从而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可见,孔子反对人们仅仅以 “鼎”之要求行事,反对仅仅以法治国,孔子认为,法制、礼制和德制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孔子的这种思想也有其渊源,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郑人铸刑书。 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 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 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 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 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 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 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 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 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 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肸闻之,国将 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如果我们结合上文中提到的“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不 难发现,孔子完全继承了叔向的这一思想。 就“无讼”而言,孔子之前是“慎罚”,而孔子的理想则是“无讼”。孔 子之前“慎罚”的原因是“刑滥,惧及善人”,而孔子“无讼”的目的是想通 过礼制使人们“有耻且格”。我们可以发现“慎罚”是“为国”的一种手段, 孔子的“无讼”则不同。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当人们都“有耻且格” 的时候才可能“无讼”,所以,“无讼”和“有耻且格”一样,都是所要达到 的目的。然而如何才能“无讼”呢?孔子认为应当对老百姓“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那么如何对老百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呢?孔子认为应当通过教 化的手段。虽然孔子以前的人也主张要教化百姓,比如上文提到的叔向,但是 虽然同是教化百姓,却又有不同。上文关于叔向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叔向的 话是“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 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 之以和”。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叔向的思想是先“刑罚”,通过“刑罚” 仍怕不能达到目的,然后才“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孔子则不同, 他认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