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故乡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 1. 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2 尊重学生个人的品味感悟和欣赏,引导其努力辨析作品的文化内涵、情感态度。 3 以清晰的阅读线索:读描写析人物揭根源,切实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的基本 方法。 4 品味精妙的描写语句。 【学习提示】 一. 导入新课: 故乡在每一个游子心中,都是温馨的,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同样在鲁迅的笔下,也有 这么一个令人向往的故乡,那就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上一堂课我们已经解析记忆中的故 乡。 请大家齐读 “记忆中故乡” 最有趣味的部分。(1730 段) 二. 把握心情,课文基调 1. 怀着对故乡最美好的记忆,二十年后我回到了故乡,“我”在踏上故土时是激动万分, 欣喜不已吗? 悲凉 2. 在此我们姑且可以认为这也许是因为搬家的缘故,才心情不好,但,当我收拾好行李, 准备举家离开故乡时,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是不是很依恋很留恋呢? 84 段,“不感到怎样的留恋,非常气闷,非常悲哀”,由此可见,贯穿文章始终的都是这 么一种悲凉悲哀的情绪。 3. 为什么? 一个字“变”,故乡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 土,就发出感慨,“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下面我们就通过前后对照的方式,分析理解现实中的故乡。 三. 现实的故乡 (一)景物对比 首先看景的变化,当我踏上故土时,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还一如记忆中 生机勃勃吗? 不是,萧索荒凉。 请划出描写现实中故乡景象的语句: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 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记忆中的神异图画如今已变成了死气沉沉萧索的荒村,让我感到无比悲凉。 (二)人物分析 景的变化,让我悲哀,但真正让我悲哀的还是什么的变化?故乡人,上一堂课老师已经 教给了大家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是什么? “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抓取具体的描写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 形成这种性格特征的原因,这是把握小说人物的基本方法。人物是小说三要素的中心环节, 但凡小说,都必然要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鉴赏小说首要的就是把握人物 形象。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中年闰土。 中年闰土 明确: 1. 肖像: 划出描写中年闰土肖像的语句 “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 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 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解析:中年的闰土已经不再有曾经的活力,变得苍老衰老,而且从他的外形也看得出他 如今的生活非常穷困窘迫艰辛。 其实变的仅仅是外在的长相吗?更大的变化是其内在的精神状态。具体体现在他的言 行上。 2. 语言 (1)在闰土不多的几句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点,什么标点? 省略号,几乎每一句话里都有省略号。 在少年闰土的语言中,也多次出现省略号,其作用是表示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那么 在这里省略号的作用还表示他说话滔滔不绝吗?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是表示闰土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欲说还休。 (2)为什么中年的闰土说话会这样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呢?可以通过对比少年闰土的语 言来谈。 如果说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那是因为他说的都是“天下的新鲜事”好玩的事,从捕 鸟到看西瓜刺猹、捡贝壳、抓鱼,都是乡间的趣事,他说的话是他内心丰富世界的真实表现。 而中年的闰土,满肚子的还是这些稀奇好玩的事吗?满肚子的都是苦水,内心充满着痛苦与 哀愁,苦不堪言,苦得难以用言语表达; 少年时,我和他是平等自由的,因而可以畅所欲言;而如今他已不再把我看作一个平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倾诉对象,已经把我放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上,试想,谁会把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 哀,向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尽情诉说,所以表现在语言上便是断断续续、吞吞吐吐。 (3) 最突出的是在“我”寻问他的生活景况时(71 段),闰土的回答中一共用了几个 省略号?4 个。而就在闰土这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他生活的艰辛和他内 心的痛苦与无奈。 3 . 行动 其痛苦和无奈还体现在其动作上,伴随语言的动作是什么呢? “只是摇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沉默默默地吸烟” 摇头、沉默、抽烟这都是一个人内心愁绪满腹,苦不堪言时的外在表现。可见此时的闰 土已经不再有曾经的活力,生活的重压已经将他折磨的怎么样啦?近乎麻木,麻木得象一个 没有思想没有生命的石像、木偶人。 朗读 71、72 段 4. 闰土同“我”的关系变化 (1) 闰土自身从外到内的巨大变化着实让我感到悲哀,但更让“我”悲哀到极点的是 什么? 是闰土同我的关系的变化。 (2)看书,当我兴奋地叫了声“闰土哥”时,闰土的反应是什么?找出相应的描写语句。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而态度是终于恭敬 起来” “欢喜”和“凄凉”是一对什么词啊?反义词,现在这两种表情居然同时出现在中年闰 土脸上,你如何理解这种奇怪的表情?欢喜什么?凄凉什么? 欢喜是因为好友重逢,激动,兴奋,我的一句“闰土哥”一下子就勾起了他过去无数美好 的回忆,有多少话要向好朋友述说,所以他动着嘴唇,想说,却说不出,一想到自己的艰辛 生活,悲惨处境,他又不由自主地伤感起来。 (3)美好的过去,让人欢喜,悲惨的现状,让人凄凉,但无论如何也是好友重逢,应该 坐下来好好叙叙旧,可为什么他的态度最终却“终于恭敬”起来,我可是他曾经情同手足的 好伙伴啊?何来恭敬之说? 从欢喜到凄凉,再到恭敬就写出了闰土此刻复杂的内心变化,这时的闰土已不再把我视为 平等,亲切地好朋友,他把我放在了一个自己无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一个“终于” 就准确写出了他内心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后,在脑子里定格的就是我是一个穷人,下人, 而对方是少爷,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上等人,两个不同阶层不同等级的人,说话做事自然应讲 究一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已经顺应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遵循了旧有的礼节,成为一 个懂礼节守规矩的人。 所以他分明地叫我老爷! (4)我听到这声称呼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似乎打了一个寒噤”从心底感到悲哀。为什 么我会感到悲哀呢? 因为就从这一刻开始,我同闰土之间的真挚友情变了,从此一对曾经称兄道弟亲密无间 的好友之间便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厚障壁”是什么修辞?比喻,比喻什么?比喻我, 一个知识分子同闰土,一个农民之间深深的隔膜隔阂与冷漠,同时也道出了闰土所承受的巨 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 (5)这种等级观念封建礼教还体现在第 62、66 段哪个细节上?闰土拉着自己的儿子水 生给我磕头行见面礼;当母亲让他照旧称我“迅哥儿”时,他却说 “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 孩子,不懂事”认为曾经的纯真是不懂事,这时闰土用封建的等级观念礼法把自己紧紧 的束缚住,而这种封建的礼法观念逐渐压抑他的生命力,使他逐渐丧失生命的活力,丧失自 己的本性,精神逐渐变得麻木,迟钝, 所以尽管自己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却不知晓,却麻木到还极力去维护这压迫他的等 级观念,可见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已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 曾经情同手足,不分彼此,不分贵贱,纯真无瑕,多么的美好;而今长大了,也懂得 了所谓的规矩,有了严格的等级观念,学会了一些所谓的礼仪,遵循一定的社会准则,似乎 成熟了,懂事多了,然而人最可宝贵的纯真却在这不断成熟懂事中逐渐丧失,原本和谐美好 的人际关系也因此有了隔膜,变得疏远生疏,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61 段,此刻“我也说 不出话”,道出的是故人不故的陡然跌落所带来的痛苦和悲哀。 这就是我现实中的故乡,故人不故,友情不再,又怎能不让我感到伤心悲哀。 (6)那么这里我们要问为什么闰土的生活会这样苦呢?是他不够勤劳吗?母亲的哪句话 点出了他悲苦的原因,变化的根源? 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一个木偶人了。 杨二嫂 (情景设置)在现实中的故乡,象闰土这样靠土地吃饭的农民生活是如此贫困不堪,那 么那些生活在乡镇中的小市民呢?他们的生活是否会好一些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故乡 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杨二嫂。 鲁迅先生对杨二嫂的刻画更多的是采用戏剧夸张的笔法,使这个人物形象显得非常鲜活, 给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那么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根据具体的描写语句来解析 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1. 解析性格特征: 肖像: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 的圆规”。 “凸颧骨”干瘦,生活境况不好;“薄嘴唇” ,能说会道,伶牙俐齿,给人的感觉是嘴很厉 害;“没有系裙” ,生活境况不好, 动作: “两手搭在髀间”动作粗俗放纵;将她比做大家熟知的圆规这种作图工具,就形 象地描绘出了杨二嫂那干瘦,生活艰辛、放纵、粗俗的形象,而且从对其外形的刻画中我们 用心 爱心 专心 也不难体会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 语言: 杨二嫂的出场很特别,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一出场,发出的就是一种“尖利的怪声”、 “突然大叫”,大惊小怪,而且开口就放肆地评价对方的模样,实在是很放纵;她对“我” 唯一能提及的一点,就只有“我还抱过你咧!”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实,但她却把这个事 实说得非常严重,好像对“我”有多大的恩情,而“我”必须因此对她感恩戴德。当我一时 记不起她是谁时,她 “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 知道华盛顿似的” 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自然是孤陋寡闻,但你 杨二嫂又怎能与拿破仑、华盛顿相提并论,一时记不得你,原属正常,而杨二嫂却冷笑的嘲 讽我 “真是贵人眼高” 。 她对“我”并不了解,想当然的把“我”奉为“老爷”,编造出什么“道台” 、“三 房姨太太” 、“八抬大轿”之类的东西。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把我说得无比阔气和富裕, 无非是为了从别人那里捞取更多的好处。当我对她抱以沉默时,便对我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真是尖酸刻薄、咄咄逼人 行为: 杨二嫂在讨不到便宜后,对我更是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临走时还把母亲的一副手套顺 手牵走啦,这样,个小偷小摸、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2. 前后对照,剖析其“可怜” (1) 分析到这儿,我们觉得杨二嫂这个人物实在让人觉得可恶可恨,但就是这样一个 令人厌恶的形象,二十年前却完全是另一副面孔,什么样的呢?请你找出描写二十年前的杨 二嫂的语句。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从没有见过这圆规 式的姿势。” 当时的人都称她是“豆腐西施”。“西施”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漂 亮的,美的,至少肯定是不招人讨厌的。 (2) 原来杨二嫂并不是天生就这副刻薄样高颧骨,薄嘴唇,动作也不是天生就 “叉腿 一站” “两手一搭髀间”这样粗俗放纵,说话也不是一贯这样尖酸刻薄,咄咄逼人,“西施” 和“圆规”前后两个形象是判若两人,那么是什么将一个“西施”变为了刻薄粗俗、放纵自 私,小偷小摸的圆规呢? 如果说闰土是因为“兵匪官绅”的沉重压迫剥削,杨二嫂又何尝不是,为了生存,为了 活下去,她必然要采取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生存,而她不可能象我,一个知识分子辛苦辗转, 也不可能象闰土那样埋头于土地麻木的生活,她只能象作者说的辛苦恣睢的生活,什么叫辛 苦恣睢,就是艰辛地生活,任意胡为,为了生计与人斤斤计较,尖酸刻薄,甚至小偷小摸, 终于将一个西施扭曲为现在的圆规。可以说,杨二嫂同闰土一样也是社会的悲剧产物。 3. 塑造“杨二嫂”的意义: 那么作者在刻画了一个闰土后,还塑造杨二嫂,这么个放纵、刻薄、自私又可怜的形象, 目的何在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用杨二嫂的放纵刻薄衬托和补充闰土,从而说明一点:无 论是淳朴善良的闰土,还是尖酸刻薄自私放纵的杨二嫂,都逃不脱生活艰辛的悲惨命运。但 请问变成圆规的难道就只有一个杨二嫂,变成木偶人的就只有一个闰土吗?当然不是,类似 于杨二嫂闰土的人还有很多,这一点在文中哪个地方有所体现? 33 段,正在我与母亲闲聊时,就听见门外来了一帮人,干什么啊,同杨二嫂一样来讨东 西的; 77 段,在我们离开故乡时,来客也不少,有来送行的,有来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 的,最后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是一扫而空。 可见,当时农村经济衰败市民破产的面是很广的,因此如果说闰土悲惨的境况反应的 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经济的破产,那杨二嫂则表现了乡镇小市民的经济破产,两个形象就 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农村乡镇经济衰败破产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4. “我”同杨二嫂的关系: (1)闰土同杨二嫂属于两个阶层,确实不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们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 同我的关系:我同闰土之间有隔膜,但同杨二嫂却没有。因为杨二嫂可不像闰土,一见面就 一副谦恭样,显得特生分,她一开始就极亲热地说我还抱过你呢,而且还叫我迅哥,多亲热 啊。那么是不是代表我同她之间就没有隔膜呢?甚至是不是说明杨二嫂是一个追求平等,没 有等级观念的人? 她来我家的目的是为了占便宜。一开始就极亲热地说我还抱过你呢,而且还叫我迅哥, 是故作亲热,为了拉拢我,达到她占便宜的目的; 当拉拢我不行后,她又想当然地把我奉为了什么?老爷,再根据她对所谓老爷的理解想 当然地编造出“道台”“三房姨太太”“八抬大轿”等她认为一个老爷理所当然的东西,不 同的就在于闰土是用封建礼法观念等级观念来束缚自己,而杨二嫂则是用这种等级观念来束 缚我,把我高高地抬起,用她认为好的语言来吹捧我,从而达到自己占便宜的目的;可当便 宜没有占到时,则拿出一个下人埋怨的口气谴责我“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 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如果说闰土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而将我奉若老爷,杨二嫂又何尝不是由于等级观念同 我形成隔膜误解,扭曲了“我”在她眼中的形象。 (2) 我对杨二嫂的态度是什么?而且从我对杨二嫂的态度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隔 膜,找出表示我对杨二嫂态度变化的词句。 初见她放纵的模样,我是“愕然”;当她仿佛老熟人一样提到她还抱过我,也因此我记 得她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时,我是“愈加愕然”;当她嘲讽我贵人眼高时,我是“惶恐着”, 不知所以;当她根本不听我的辩解,而且胡编出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时,我“无话可说,便闭 了口,”只能以沉默待之。 我知道我同她之间跟和闰土之间一样也隔着什么?一道厚障壁,有着难以跨越的隔膜隔 阂,无法沟通无法交流。 可见,在现实的故乡中,人与人之间已没有了和谐,有的只是冷漠与隔膜。这又怎能 不让我感到悲哀? 请同学朗读“杨二嫂”精彩的对话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 希望:未来的故乡 所谓睹物伤怀,我带着对故乡最美好的记忆回到故乡,而现实的故乡已不再有昨日的 美丽,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曾经生气勃勃勇敢机灵的小英雄变为 麻木迟钝苍老的木偶人,曾经情同手足的好友如今却隔着一道厚障壁,曾经端庄的西施却变 成了放纵刻薄粗俗的圆规在我心中关于故乡的所有美好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 怎能不感到悲哀?故乡所有值得我留恋的美好记忆都变得面目全非,我又怎会再留恋? 但,悲哀是不是就意味着绝望了?当然不是,悲哀并不悲观,悲哀中还透着丝希望。希 望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呢? (1)宏儿和水生的祝福,也是对后辈的期望:“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 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 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 未经生活过的。”这是我对宏儿和水生的祝福,也是对后辈的期望,对未来故乡的理想。希 望我们的后辈有更新更美好的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结尾再现了记忆中的神异画面,以此寄托 “我”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也是对新生 活的想象和憧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3)如何理解结尾“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呢?把“希望“比作“路“,要告诉我们什么? 在这里,作者没有给我们做出美好未来的许诺。把“希望“比作“路“,这段告诉我们,希望的 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 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对“新生活 “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配乐朗读最后三段 四. 拓展提高: 通过故乡的学习,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初步学会阅读小说,理解把握小说丰富的人 物形象以及其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并且深深地爱上小说这种确实是很棒的文学体裁。 翻开我们的现代文学史,走在色彩斑斓的文学长廊中,你定会迷醉期间,因为在这里除 了你熟知的鲁迅先生,还有许多你景仰已久的大师,他们用如椽的大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 一个经典人物; 在他们的笔下,这些活生生的人物为我们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人生悲喜剧,勾 画出一幅又一幅绚烂的人生图画,谱写出一曲又一曲震撼人心的人生交响乐。下面就请你随 同我一起走入“故乡和现代小说经典人物”。 阿 Q:闰土是鲁迅先生塑造的农民典型,而在鲁迅的笔下,还有一个经典的农民形象: 阿 Q,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落后雇农形象,他有农民式的质朴、能干,也沾染了游手好闲之 徒的狡猾,他自尊自大又懦弱卑微,他三十几年的生命中充满了屈辱和不幸,让他永远处于 不败之地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老通宝:谈到 30 年代的农民形象,我们就不能不谈茅盾笔下的“老通宝”,在他的身上 兼有阿 Q、闰土的影子,他们都勤劳能干,都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阿 Q 穷得只剩下一条 裤子,老通宝被剥夺得只有一堆债务;闰土已麻木得象个木偶人,生活中不能缺乏烛台,香 炉,老通宝也把希望寄托在空虚的神灵身上,恪守种种禁忌。但无论怎样,到头来,即使丰 收也成灾,落得一身债务。 旧毡帽朋友们:而说到“丰收成灾”,也不能不提叶圣陶笔下的旧毡帽朋友们,这些农 民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丰收年,迎来了希望,殊不知却迎来了更加大的痛苦与无奈。 祥子:在农村活不下去,咱们干脆到城里去谋生吧,于是便有了“祥子”这个从农村流 落到北平的车夫,这个善良正直,年轻壮实、自尊好强的小伙子,最大的志愿就是拥有一辆 自己的人力车,然而买车三起三落的经历让他感到被生活欺骗和丢弃,现实将祥子的车子、 积蓄,连同他的美德,奋发向上的精神碾得粉碎,最终一个大好的青年堕落成一个精神恍惚, 麻木迟钝,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无业游民。 杨二嫂:在城镇处于最底层的劳动者无路可走,那么其中拥有一点自己的产业商铺的小 私有者生活应该顺畅些吧。可事实呢?如果不是生活艰辛,拥有一个豆腐店的杨二嫂又怎能 从一个端庄文静的西施变为放纵刻薄丑陋的圆规? 林老板:这是茅盾笔下的小商人林老板,他精明能干,熟谙生意经,他兢兢业业、唯利 是图,但店铺却仍“一年一年亏空”,最终也难逃破产的厄运。 王利发:老舍笔下的王利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命运,这个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能干,可 最终也难逃劫数,处于绝望中的王利发终于选择了上吊自杀,在一片飞舞的纸钱中, 他说, “我啊,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老没有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 家后头,卖茶不行,开公寓。公寓没了,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了,好,不怕丢人,添女 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 这是 王利发对旧社会的沉痛控诉,可道出的却是闰土、阿 Q、老通宝、旧毡帽等贫苦农民和杨二 嫂、林老板等所有乡镇小市民共同的心声和呼声,“人总得活着,变尽了法子,不过就是为 活下去,可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指向和 希望。 以上我们提到的不过是浩瀚的文学宝库的短短一瞥,文学的魅力是无穷的,正如这个单 元的卷首语说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是“生活的教科书”,“文学即人学”;读文学 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让我们热爱阅读,品味赏析文学作品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 分钟) 语言运用 1. 每项有两句话,意思不一致的是 ( ) A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 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B一时的错误不会毁掉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一个性格坚强的人不会被一时的错误毁掉。 用心 爱心 专心 C因为物种丰富、生态平衡,所以环境更美好。 环境因物种丰富、生态平衡而更美好。 D这个小区的建设规划,没有可取之处。 这个小区的建设规划,不无可取之处。 2. “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无法脱逃。”这句话是从下面文段中抽 出的,将它放回原文,恰当的位置是 ( ) 刺网就是用刺来卡住鱼类的网,使用遍及全世界。甲这种网长 2 公里,厚度有 45 公 里,有的被固定在海底,有的被安置在特定的海流中漂浮。乙1996 年,加利福尼亚,在对 刺网捕捞的研究中发现,每捕捉到 22 条旗鱼,就会有一条鲸或海豚成为误获物而死掉。丙 由于廉价,使用广泛,刺网误获的鲸类比例很高。丁专家们认为,只要有刺网的地方,就 会有无辜死亡的鲸。刺网还会抓住无辜的海鸟、海龟和不允许捕捞的鱼类。 A甲 B乙 C丙 D丁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同学小王在报刊剪摘时,搜集到两则新闻: 教育消费“蛋糕”有多大,从厦门看教育发展的潜力。 (经济日报1999 年 12 月) 民办高校争吃“教育蛋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 年 1 月) 在展评活动中,对句中“蛋糕”的理解,大家都觉得很困难。语文老师叫大家找个合适 的词语来替换。小王认为这里的“蛋糕”就是指“市场” ,大家讨论后认为:“蛋糕”还指 “经济利益” 。这样“春运蛋糕” 、 “网络蛋糕” 、 “家政蛋糕”就不难理解了。小明又找到两例: 海尔认为,要想在手机市场上取得突破,必须做一块蛋糕独享。 (摘自人民网) 在竞争激烈的移动通讯市场,作为新产品半路杀出的 133 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异军突 起,生生切下一大块蛋糕,的确让行业内外刮目相看。 (摘自人民网) 那么,这里的“做蛋糕”和“切蛋糕”该如何理解呢? 答: ; 。 4.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其中规律,仿写句子。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的五十五华诞。 这五十五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滩也有缓流; 这五十五年像一部史诗,有低沉也有高昂; 这五十五年像 , ; 这五十五年像 , ; 长河还在奔流;史诗仍在续写; , 。 课外阅读 借你一个微笑 杨保中 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 了 58 分。 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 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 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 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 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 句话。 “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 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 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 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 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 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 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 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 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 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 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 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 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 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 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 4 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 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 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 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 用心 爱心 专心 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 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 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 的笑容很好看。 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 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 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选自2002 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 5. 通读这篇小说,简述题目“借你一个微笑”的深层含义。 _ 6. 这篇小说的神态描绘逼真传神,第自然段中画线语句写出了李俊什么样的心理?请简 要回答。 _ 7. 第自然段写李俊听说“我”要向他每天借一个微笑后,始而“很困惑地看着我”,终 而“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由于受叙事方式的限制,这当中作 者没有写李俊复杂的心理活动,假如你是当时的李俊,请将你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_ 8. 在这篇小说中,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我”一个微笑,作为老师的“我”具体做了 哪几件事?请概括作答。 _ 9. 作者在第自然段写道:“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 不多了”,而在小说结尾却又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_ 10. 在小说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是他(李俊)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请简要 说说李俊为“我”补的这堂人生课的主要内容。 _ 文言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遂与外人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停数日,辞去 去国怀乡,忧馋畏讥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_ 1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 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 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14.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 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 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 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 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 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 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 16. 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的体现了“林尽水源” 、 “仿佛若有光” 、 “初极狭” 、 “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_ 17. 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的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 想社会模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_ 【试题答案】 语言运用 1. D (4 分) 2. B (4 分) 3. 开辟(拓展)市场,或发展经济(4 分) 分享(经济)利益(4 分) 4.(共 10 分) 前四个空仿写两个排比比喻句。 在“这五十五年像”后面,正确写出两个比喻句,给 2 分。 在第二个分句“有也有”中,正确写出与比喻句相应的内容,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