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第一学期eps期末考试——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研究_第1页
2013-2014第一学期eps期末考试——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研究_第2页
2013-2014第一学期eps期末考试——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财经大学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试卷 (讨论题目)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Seminar 主题:公共品自愿供给研究 引言: 从公共部门经济学教材中对“公共品”所下的定义来看,公共品不仅具有非竞争 性,而且还具有非排他性,正是由于公共品的非排他性,人们一般不会自愿为公共品供给 作出贡献,即选择搭便车。因此,公共品要么通过引入排他机制由市场供给,要么发挥政 府的强制力由政府供给。然而,反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相互依赖的人们常常能够把自 己组织起来,从而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实 现合作。不难看出,标准的经济学提供给的“非市场,即政府”的二元逻辑极大地限制了 我们的创新思维。标准理论与现实世界的“不一致”或许是因为理论家们过分强调了人的 “自私”本性,而忽视了人的“互惠”心理。 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 “强互惠(strong reciprocity) ”得以广泛关注。 “强互惠”是美 国著名的跨学科研究机构桑塔费(Santa Fe)经济学家在制度演化研究中的关键词,是相对 于互动层次上的“弱互惠” (weak reciprocity)而言的。大致说来,弱互惠模型强调博弈各 方选择实现局部纳什均衡的策略,而强互惠模型允许博弈方选择次优策略,即,当别人选 择合作时,强互惠者不是选择搭便车而是选择合作,这种行为被称为积极的强互惠行为 (positive strong reciprocity)或条件性合作(conditional cooperation) ;当别人选择不合作时, 强互惠者不是置之不理,而是不惜花费个人成本惩罚那些不合作者,即使这些成本得不到 预期的利益补偿,这种行为被称为消极的强互惠行为(negative strong reciprocity)或利他 惩罚(altrusitic punishment) 。强互惠的两个方面对于维持人类社会合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一个社会偏好异质的群体中,即使是一小部分的搭便车者也会导致条件性合作者变得不 再愿意合作,而利他惩罚恰好可以提供有效的监管,从而避免社会合作的退化 (Guala,2012) 。 因为便于与其它行为动机作区分,包括公共品博弈实验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经济学实验 为强互惠理论提供了大量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与此同时,强互惠理论的发展也为公共品理 论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并逐渐形成“条件性合作利他惩罚反社会惩罚多轮 惩罚”的研究主线,而且,在这条研究主线上,不断派生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下面,我们沿着这条研究主线,给大家推荐了一些文献(详见下面的文献目录) ,供大 家挑选阅读。 主要要求: 为了提高讨论的效果,将选题界定在下述从外文数据库收集的 25 篇文献。这些文献 具有主题一致、一脉相承,作为一个系统,可用于研究人们在公共品自愿供给过程中的行 为动机及惩罚的意义。 以班级为单位分别选题,班级内部可以有两名(但不超过)同学选择同一题目,若 部分同学有其他中意的题目,也可以跟授课教师联系,以确认其与其他人的主题是否一致。 选题后,请各位同学们认真阅读,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从第 15 周开始,将陆续组织 同学们在课堂上作主题发言。发言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文献综述” (即该文献以 前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献的价值) 、 “研究的方法” (模型设计或实验设计)和“研究的结论” 。其他同学参与讨论。 期末成绩将以“译文” (30 分) 、 “主题发言” (40 分) 、 “讨论参与” (30 分)情况, 综合判定(满分为 100 分) 。 中文文献 (仅供熟悉主题,以便掌握国内的研究动态) 周业安, et al.(2013). “ 社会角色、个体异质性与公共品自愿供给. “ 韦倩(2010). “强互惠理论研究评述 .“ 宋紫峰和周业安(2011). “收入不平等 , 惩罚和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实验经济学研究.“ 周业安和宋紫峰(2008). “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机制 : 一项实验研究 .“ 宋紫峰,周业安,何其新(2011). “ 不平等厌恶和公共品自愿供给.“ 陈叶烽, 叶航, et al. (2010). “信任水平的测度及其对合作的影响来自一组实验微观数据 的证据.“ 陈叶烽, 叶航, et al. (2012). “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 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 汪崇金,岳军, et al. (2012). “个体异质性、预期与公共品自愿供给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实验 证据. “ 汪崇金(2013). “公共品实验中策略性方法的有效性检验 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实验证据. “ 条件性合作 1.Fischbacher, U. and S. Gchter (2012). The behavioral validity of the strategy method in public good experiments. 2.Fischbacher, U., S. Gchter, et al. (2001). “Are people conditionally cooperative? Evidence from a public goods experiment.“ 3.Ottone, S. (2006). “Fairness: a survey.“ 4.Kocher, M. G., T. Cherry, et al. (2008). “Conditional cooperation on three continents.“ 5.Herrmann, B. and C. Thni (2009). “Measuring conditional cooperation: a replication study in Russia.“ 6.Volk,S., C.Thni, et al. (2011). “Temporal st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ooperation preferences.“ 7.Rustagi,D.,S. Engel, et al. (2010). “Condi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stly monitoring explain success in forest commons management.“ 利他惩罚 8.Putterman, L. (2010). “Cooperation and punishment.“ 9.Chaudhuri, A. (2011). “Sustaining cooperation in laboratory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 a selective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10.Ertan, A., T. Page, et al. (2009). “Who to punish? Individual decisions and majority rule in mitigating the free rider problem.“ 11.Nikiforakis, N. (2010). “Feedback, punishment and cooperation in public good experiments.“ 12.Grerk, B. Irlenbusch, et al. (2006).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sanctioning institutions.“ 第 3 页 共 3 页 13.Gchter, S. and B. Herrmann (2011). “The limits of self-governance when cooperators get punished: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urban and rural Russia.“ 14.Fudenberg, D. and P. A. Pathak (2010). “Unobserved punishment supports cooperation.“ 15.De Quervain, D. J. F., U. Fischbacher, et al. (2004). “The neural basis of altruistic punishment.“ 16.Fehr, E. and S. G chter (2002). “Altruistic punishment in humans.“ 17.Herrmann, B., C. Th ni, et al. (2008). “Antisocial punishment across societies.“ 反社会惩罚 18.Nikiforakis, N. and D. Engelmann (2011). “Altruistic punishment and the threat of feuds.“ 19.Fehr, E. and B. Rockenbach (2003). “Detrimental effects of sanctions on human altruism.“ 20.Nikiforakis, N., C. N. Noussair, et al. (2011). “Normative conflict & feuds: The limits of self- enforcement.“ 21.Guala, F. (2012). “Reciprocity: Weak or strong? What punishment experiments do (and do not) demonstrate.“ 22.Markussen, T., L. Putterman, et al. (2011). “Self-Organization for Collective Action.“ 23.Denant-Boemont, L., D. Masclet, et al. (2007). “Punishment, counterpunishment and sanction enforcement in a social dilemma experiment.“ 24.Nikiforakis, N. (2008). “Punishment and counter-punishment in public good games: Can we really govern ourselves?“ 高阶惩罚 25.Kamei, K. and L. Putterman (2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