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思路_第1页
2012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思路_第2页
2012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思路_第3页
2012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思路_第4页
2012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答 思路 全国高考历史新课程卷 2010、2011、2012 年连续三年命制了开 放性试题。所谓开放性历史试题,就是 命题者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 提出评分参考意见的试题。开放性试题 立意深刻,涉猎范畴大,视野开阔。开 放性试题的命制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 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 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 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 自己的创见。因而开放性试题能够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能力,能给考生以更大的思 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 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 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 但是开放性试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有较大的难度。通常课堂教学的过程和 内容达不到这样的提升。限于教材内容 2 和教材内容边缘性知识的开阔性不够, 课程资源在一线学习中的缺乏,传统应 试教育导致的师生思维僵化等这些问题 的存在,都限制了学生开放性试题的做 答。下面我通过分析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来谈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方法,以供学生 备考借鉴。 一、试题设问的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 弹性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试题对考生 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 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的设问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 间,它不是仅仅要求考生谈自己对历史 问题的表层认识,而且还要谈对历史问 题的理性思考。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和所 学知识,从多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它能 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不 是让考生“千人一面” 、 “异口同声” 。 2010 年全国新课程卷第 40 题,从中外 联系的角度考查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以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 3 比较中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 1 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第 2 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 19 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 段性特征。第 3 问则是以恩格斯的历史 前提为中心,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 力。第 1 问和第 2 问考察学生对历史问 题的表层认识,第 3 问考查学生对历史 问题的理性思考。三个设问,对考生历 史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的考查层层深入。 二、答案设置的多元化。 从开放性试题答案的设置上看,没有 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的 参考意见。 一等(1210 分)紧扣评论对象, 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 度评论;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 述清楚。 二等(95 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 4 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 分)偏离评论对象,观 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 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2012 年全国新课程卷第 41 题,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 应”模式。 在做题要求里明确说明,对该模式赞成、 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解答此题一方面 从材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 涵,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 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 性。题目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 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 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 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 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 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 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 试题答案多元不惟一是这些年来高考 历史试题的“痴心不改”的追求,也是 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标志。设置了多 5 元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不 必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答案,给了考 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考查学生思维的多向度。 回答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 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 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 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考 生还必须运用多种思维: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方法并 用才能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2010 年全国新课程卷第 40 题第 3 问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 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多角度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前提。 这个问题的解答,首先是基于前两段材 料和问题解答的事实为前提的, “历史 前提”的回答,必须关注到前两段材料 和回答中的事实,针对这样的事实看其 发生的历史前提。其次, “历史前提” 是社会存在的多重要素决定的,所以, 答题要领必然包含社会存在中的政治、 6 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再次,正向思 维可以给我们的思路是,一个新型经济 形态产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要 素;逆向思维可以引发学生从比较熟悉 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缓慢发展的 原因”中得到启示,从“阻碍要素”看 “发展要素” 。 四、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开放性试题设问的开放性,绝不是漫 无目的地乱问一通;考生思维的多向度, 绝不是考生思维的信马由缰。答案的多 元化,不是考生随心所欲想怎样答就怎 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 的答案是不受欢迎的。开放性试题的开 放,不是无目的、无条件的开放。这就 要求开放性试题的作答必须做到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避免出现没有事实空发 议论,或者有事实不能论证观点的现象。 2011 年全国新课程卷第 41 题,评材料 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 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 7 确,史论结合。我在辅导学生答题时, 引导学生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西欧崛 起的原因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然 后判断表态,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 表态。如赞成第一种观点,或赞成第二 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 也有不对的地方。最后再揭露真相,认 识升华(典型史实、史论结合) 。尤其 强调必须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 谨,条理清晰,并能自圆其说。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为高中阶段实施 素质教育,利用学科优势,实施学科创 新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是一种 具有生命力的好题型。开放性试题的出 现是对传统命题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挑战, 同学们平时学习中要摒弃死守书本、循 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而形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 于创新的思维品格,就一定能够在考试 中很好的完成此型试题。 附录:高考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 8 2010 年全国新课程卷第 40 题第 3 问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 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 农耕, “尽逐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城 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 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 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 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 设机 800 张,织工 2330 名。至康熙六 年(1667)缺机 170 张,机匠补充困难, 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400 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 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 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 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 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 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 “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 ,推动 了手工业的发展。16 世纪初,纽贝里的 9 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 1140 名工 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 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 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 生产和出口国,1700 年毛纺织品占国内 出口商品的 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 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 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 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 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 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 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 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 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8 分) 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 10 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 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 性质的雇佣关系)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 19 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 段性特征。 (16 分) 阶段:“原工业化” ;工业革命(工业 化) 。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 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 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 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 阶级两大阶级。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 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 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 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3 分) 观点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 立。英法等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而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 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1 观点 2:经济前提:市场的需求。英国 正是海外市场的需求极大刺激了纺织业 的发展,原有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 要,从而催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最终形成;而中国明清时期,自然 经济的自给自足、农民贫困导致的购买 力极低、重农抑商政策等限制了国内市 场,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导致海外市场 萎缩,从而使中国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观点 3:经济前提:充足的资本。欧洲 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 累,如荷兰、英国等;而中国封建土地 私有制严重影响了工业资本的积累。 观点 4:思想前提:思想解放运动。西 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思想, 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 期文化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观点 5:外交政策前提:对外开放。西 欧列强奉行殖民扩张,不断拓展海外市 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发展;而中国明 12 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市场局限 于国内,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 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 条件,而中国没有具备,故西欧国家能 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中国却不 能。 2011 年全国新课程卷第 41 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 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 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 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 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 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 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 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 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 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 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 1500 年前后的经济、科学 13 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 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 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 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 直到 1800 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 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 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 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 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 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 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 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 一、提炼观点 (西欧崛起的原因和在 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引人入胜, 14 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否定其它文 明在西欧崛起中作用,肯定西欧文明是 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第二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因素除了 内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它文 明的成就,否定西欧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肯定世界文明的成就是各种文明交融的 结果。 二、判断表态 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表态。如赞 成第一种观点。或赞成第二种观点。或 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也有不对的 地方。 三、揭露真相,认识升华(典型史实、 史论结合) 赞成第一种观点。 理由: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 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西欧崛 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中将先进 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 中心。从历史上看,近现代民主政治和 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希腊民主政 15 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 基础。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西方资 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 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 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 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 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 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 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 推动作用。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 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 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 的发展。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 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 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 1、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 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 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 16 等,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文明。特别是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儒家文明、制度 文明、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在中 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西欧正处 于黑暗的中世纪。 2、西欧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 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它文明的交融。 的确,西欧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于内部, 如经济上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的 商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政治上奠定 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 法制,文化思想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国际关系中殖民扩张等 均源于西欧,无疑对推动西欧崛起起到 重要作用 ,同时也给其它地区文明带 去了先进的因素。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 样性多元性统一,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 方式多样,任何一种文明不能替代整个 文明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如向近代过渡 时西欧崛起受到中国文明的四大发明的 影响,中国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 纸术等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由封建 17 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重要作用。 认识升华 基于文明发展的特点既具有多元性多 样性统一的特点,不同文明具有自己独 特发展道路,但文明以交流形式多样化 进行双向交流,所以世界文明应归功于 各地文明交融。在文明交流中由于各地 特殊的环境差异,文明的差别扩大,如 西欧崛起在近代文明交流中地位突出。 第一种观点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世界文明 的特点与交流特点,没有全球史观。第 二种观点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论述西欧 崛起的原因和地位,相对客观。 2012 年全国新课程卷第 41 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 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 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 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 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 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 变迁(见图 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8 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 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 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 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 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 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 需要外在“冲击” ,中国“反应”其 “冲击” ,这种模式突显了外部的“冲 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 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应,于是接着第二 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 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自强 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 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时期的“制度” ,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思想” ,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 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 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凡尔赛和约等事 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 19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 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 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 发意义。 共产党宣言所述“资本主义迫 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 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在资 本主义世界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 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 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常常又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常成为历史 不自觉的工具。 中国社会踏上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近 代化道路,当然我并不赞同西方的一些 史学家的论断: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 帮助中国的近代化。但是,不可否认的 一点,即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确实打破 了中国封建社会链条,给中国提早走向 近代化提供了一种契机,使 19 世纪的 中国由封建落后走向了近代化。 20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之解答示例 【赞成之示例】:“冲击反应”模式 有其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 面。 1、政治: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 西方的冲击,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社会变 革,诸如学习西方、改革旧制的洋务运 动(中国第一次回应) 、戊戌变法、清 末新政、辛亥革命相继兴起;派驻外使 节、成立政治学会等等,新现象接连出 现。 2、经济:冲击了中国根深蒂固的自然 经济,使之逐渐解体;改变了中国“自 给自足”的经济观念。 3、思想文化: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 界” ,首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 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21 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此时中国士大夫已经承认 西学的地位。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华尊夷卑”的文化观念和“中国中心” 的地理观念;改变了对西方无知的状态 和歧视态度,等等。 4、对外关系:从闭关锁国的“朝贡体 系”到被迫打开国门;改变了中国“天 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5、社会转型:近代中国在衣食住行、 派遣留学生、出版报刊等方面逐渐迈向 近代化,等等 【反对之示例】 “冲击反应”模式 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观,夸大了西方 冲击的历史作用,美化侵略,是片面和 狭隘的历史观。这种错误的历史观理应 受到严肃的批判。 “冲击反应”模式是西方资产阶级 企图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世界的一种 意识形态,把欧洲(主要是西欧)的历 22 史看做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和主要动 力,贬低和歪曲中国与其他非欧洲国家 的历史地位和成就。 “欧洲中心论”的 错误主要是宣扬欧洲种族和文化的天生 优越性,否定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面对西方冲击,亚洲三个国家三种不同 的命运。印度在英国的冲击下,全盘西 化,迈向了近代化;中国在西方冲击下, 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帝国主 义国家欺凌、宰割。可见,西方的冲击, 并不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楷模” 。 近代中国的问题,首先是中国自身的问 题。 ,其历史重要性的判断尺度也只是 中国,而非西方。中国之所以在回应西 方挑战时反应迟缓, “并不是仅仅是由 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同时也是由于中国 在 19 世纪中叶所面临的很不寻常的历 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 则可以暂缓一步。 23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两大迫切的历 史任务:民族独立和近代化。中国近代 化的根本动力是中国内部的张力,应该 从中国内部寻找原因,而不能单纯从外 因西方冲击来考虑。绝对不像费正 清所认为的那样,经过西方“美女”一 吻,中国这头“野兽”就会苏醒,就会 崛起。 争取民族独立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 不倦的追求,救亡图存是中国迈向近代 化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是 在甲午战争之后,是对败于岛国日 本切肤之痛的深刻反思之后,而不是西 方的冲击。梁启超先生总结出近代中国 学习西方的三个阶段:从“器物”到 “制度”再到“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