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育模式研究_第1页
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育模式研究_第2页
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育模式研究_第3页
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育模式研究_第4页
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育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终身学习环境下的科研机构在线教 育模式研究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至 23 年。2015 年, 我国部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中国 科学院十三五规划中要实现四个率先, 要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人才是 创业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如何发挥继续教育与培训在人才队伍建 设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借鉴 MOOC 的模式,中科院在学习资源、平 台研发、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尝试 探索出符合科研人员需求的终身学习模 式。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09296.htm 关键词:继续教育;在线学习;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MOOC;智能推荐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 A 一、终身学习的发展背景 (一)知识更新 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 新速度的加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 发现,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在 18 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 8090 年,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缩短为 30 年,上 个世纪 6070 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 更新周期为 510 年,而到了 19 世 o8090 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 期缩短为 5 年,而进入 21 世纪时,许 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 23 年。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 2015 年,我国提出部署“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首先要解决的是育人问题,教育要为创 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 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三)院人才高地建设要求 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要实现四个率先,包含率先建成国家创 新人才高地。人才高地建设离不开人才 培养。 (四)信息技术发展变革教育方 式 第 3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 2016 年 12 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 7.31 亿,互联网普及率 为 53.2%。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6.95 亿。截至 2016 年 12 月,中国在线教育 用户规模达 1.38 亿。 二、在线教育发展历史 (一)起源与发展 1989 年,美国凤凰城大学开始推 行在线学位计划,1991 年授予首批在线 MBA 学位。200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提出开放教育资源,通过信息通信技 术向教育者、学生、自学者提供的,基 于非商业用途,可被自由免费查阅、参 考或应用的各种教育类资源。发展历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见图 1。 (二)OCW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自 2001 年起实施开放课件计划 (Open Courseware)计划,将学校开设的所有 课件资料上网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学 习者。 (三)TED 、微课与可汗学院 1.TED TED 诞生于 1984 年,每年 3 月, TED 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设计、 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 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 每一个 TED 演讲的时间通常都是 18 分 钟以内,从 2006 年起,TED 演讲的视 频被上传到网上。 2.微课程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 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 际教学内容。微课的优点包括:随时随 地网络学习;内容少,效果立竿见影。 微课的不足有:碎片化,不系统;不适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合长期学校教学,可以作为教学辅助。 3.可汗学院 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 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 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 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 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 (四) MOOC MOOC 是一种针对于大众人群的 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在 线课堂。MOOC 三要素包括课堂、平台 和机制模式。MOOC 是远程教育的最新 发展,它是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形式而发 展来的。 (五)后 MOOC 时代 随着 M O O C 的发展,越来越多 的学习模式涌现出来,包括 SPOC、Meta- MOOC、DLMOOC 、MOOL(大众开放 在线实验室) 、PMOOC 、MOOR 等, 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在线学习模式。 三、符合科研人员的碎片化与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统化学习资源的探索 (一)满足碎片化学习的微课资 源研发 根据中科院开展的中国科学院 青年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调查数据, 72%的科研人员每天工作在 9 小时以上。 那么,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科研 人员的“工学矛盾 ”?如何充分利用科研 人员上下班途中的碎片化时间,开展有 效的学习? 经过调研,参考各类短视频教育 资源,如 TED、可汗学院、 MOOC 等, 中科院启动了微课研发的探索。微课主 要是针对中科院职工在科研和管理工作 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细致的 解读,时长不超过 20 分钟,由一线科 研、管理人员讲解。中国科学院继续教 育网运行数据表明,微课模式受到欢迎, 如李然的宇宙的边疆微课,共有 6725 名职工选学。 为进一步满足科研人员上下班途 中的学习需求,开启基于手机的离线学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习,通过将微课视频转码,并支持手机 离线学习,节约用户网络流量。 (二)满足系统化学习的精品长 课设计 尽管微课能够满足职工的碎片化 时间学习,但是由于知识内在的体系性, 必须要构建知识体系的课程资源,以便 与微课形成点面结合,既能启发兴趣, 解决热门问题,同时又能够传授系统的 知识,学会学习方法。 通过顶层设计,以及依托成熟的 培训项目,逐步构建起精品长课程资源, 促进全院资源共享。精品长课通常是针 对某个领域主题,进行深入解读,以在 演播室拍摄和培训现场录制为主,后期 为了便于职工快速了解长课知识组织体 系,并能快速定位到所要查找的知识点, 采取了三分屏课件的形式,并能支持手 机端查看。如徐宗本院士的大数据? 大智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背景 下的大数据产业 ,有 8323 人选学。 (三)线下培训资源的线上共享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不同于各类在线教育资源及 MOOC 的 是,各类线下培训项目、学术交流、系 列讲座等是中科院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重 要组成部分。全院交叉领域的研究所对 各类线下项目有共享需求,存在交流需 求。因此,作为线上微课和精品长课的 有力补充,线下培训资源的共享也是中 科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之一。 通过各类顶层调研,初步实现了 不同类别、不同来源、不同支持力度的 各类培训资源的全院共享。目前主要资 源分类为培训项目和学术报告,并对院 级支持的培训项目予以标识,便于全院 职工参与。 四、管理与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学 习平台 (一)管理平台 继续教育与培训要满足机构需求、 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因此,学习平台 要能够支持中科院的继续教育业务管理。 中科院继续教育与培训管理存在全院业 务管理、分院管理、基地管理、研究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业务管理等。通过逐步的研究和应用优 化,目前主要通过两个维度,推进管理 的标准化,一个是分类机构管理的标准 化流程,一个是培训项目的标准化实施 流程。具体见图 2。 从机构角度划分,包含全院宏观 管理、院级业务管理、机关培训管理、 分院培训管理、研究所培训管理、基地 培训管理。 从培训业务角度划分,包含需求、 计划、项目、通知、新闻、课件、教师、 政策等。 共性的核心底层数据为组织机构 管理、人员管理、角色管理和权限管理。 (二)全院资源共享平台 针对中科院资源特点,对中科院 资源进行了顶层梳理和统计,主要资源 类别包括课件资源、培训项目资源、教 师资源。通过顶层分类,力图将中科院 的各类资源都能够囊括进来。资源共享 层次见图 3。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各类资源拥有共同的学科分类, 目前主要采用教育的一级学科,外加党 建和其他,共十五个学科。 针对各院属机构资源共享的需求, 支持资源的自定义共享,包含不公开、 部门共享、单位共享、全院共享,以及 面向院外共享。 (三)统一的学习平台 学习资源获取的便捷性是影响用 户应用平台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科学 院继续教育网面向职工的学习服务,设 计为登录全院统一学习平台入口,便于 记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构架见图 4。 职工登陆平台后,可以学习课件、 报名参加培训班、参与调查等。在学习 课件和参加培训班过程中,可以对课件 或者培训班打分、评论和交流。 每个用户的培训需求来自多个岗 位要求,如来自部门要求、来自研究所 要求、来自院里业务要求,因此在设计 学习平台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各 类角色,并支持各种角色下的学习资源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切换,以满足用户需求。 (四)移动学习 APP 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需要考虑 满足多K 端的学习需求。因此,在 PC web 终端的基础上,设计实现手机 学习 APP。APP 界面参见图 5。 继续教育与培训 APP 的设计充 分考虑智能终端的特点,分离了管理和 学习功能。APP 主要支持学习功能,包 含用户的离线学习、用户参加培训班的 二维码签到、用户外部学时的及时维护 等。 培训管理的功能基本通过电脑端 操作,在 APP 上,管理员可查看页面 浏览数;发布培训班二维码、设置资源 是否支持离线学习等。 五、2016 年继续教育与培训数据 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自 2015 年 10 月试运行,2016 年 4 月全面上线 运行以来,初步积累了用户的学习数据, 共记录了 65,455 名职工的学习数据, 实际学时达到 5,521,466 小时,人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学时为 84.3,有效总学时为 5,066,943,人均达到 77.4。 5,521,466 学时主要由 c a s m o o c 在线学习(448,770 学时) 、外部 网络学习(118,295 学时) 、院内培训 (1,841,882 学时) 、院外培训 (2,551,149 学时) 、在职自学 (222,186 学时)和公派留学 (339,184 学时)构成。 2016 年全院执行 5557 条培训计 划,上传可用课件 470 个,时长 1053.5 小时。 2016 年,全院职工填报 250,261 条外部学习数据,包含外部培 训项目、外部网络学习等。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 科院职工培训特点和需求:在线学习方 面,以院内为主,因此需要加强院资源 建设;外部网络学习是有力的组成部分, 因此在平台开发方面,需要考虑开放教 育资源的融合,以方便用户学习;院内 培训与院外培训学时是主要构成部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如何发挥好这些资源的共享,是进一步 需要考虑的问题。 六、机制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展继续教育 与培训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机制保障。 借鉴 MOOC 的运作模式与机制,中科 院在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继续教育与 培训效果效率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并开展了相应的评估工作。 (一)学时登记管理办法 依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试行) 、 2013-2017 年全国干部教育 培训规划 、人社部 25 号令专业技术 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延续中科院全 员能力提升计划 ,2016 年 3 月,人事 局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 学时登记管理办法 ,对于全院职工学 时的记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除了在时 长要求外,对于维护方式、维护内容都 做了清晰的规定。 通过 2016 年的实践,该办法很 好地推进了全院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人均有效学时达到了 77.4 小时,并为每 位职工建立了学习档案,记录了全部过 程的学习数据。 (二)信息化 u 估 为推进全院信息化工作,院网信 处开展了信息化评估工作,并为此制定 了院继续教育网运行考核指标,主要包 括职工登陆学习平台的参与率、职工人 均 100 学时完成率、培训计划与实施率、 课件资源共享数等。 2016 年的评估数据显示,2016 年度各院属单位在院继续教育网上的人 均学时在 100 小时及以上的单位共有 47 家,完成率(每人达到 100 小时)达到 100%的单位共有 9 家。人均学时超过 100 小时且完成率达 100%的单位包括 心理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理资源 所等在内的 9 家单位。 通过全院信息化评估和排名,能 够有利地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予以保障。 七、未来智慧继续教育的展望 信息化支撑体系是中科院继续教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利用信息 技术支撑政策体系、实施体系、项目体 系、评估体系、保障体系和资源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AI 的发展,中 科院继续教育信息化也要不断加强,服 务中科院人才高地建设,建成“人人皆 学”“处处能学”“ 时时可学”智能化学习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