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撑起通江经济的一片天_第1页
“一村一品”撑起通江经济的一片天_第2页
“一村一品”撑起通江经济的一片天_第3页
“一村一品”撑起通江经济的一片天_第4页
“一村一品”撑起通江经济的一片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村一品”撑起通江经济的一片天 通江县实施“一村一品”战略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通江县委党校 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已进入发展新时期,规模有扩大,水平有提高, 领域有拓展,开放有突破,组织有创新。政府和农业部门紧紧围绕“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积极推 进优势农产品县域布局,加快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有力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我国许多地方以村为基 础,逐步形成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培育主导产业,创造特色 农产品品牌和拳头产品,激活农村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新的发展模式。一村一品的发展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规律,并成为加快农业和农 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江县把实施“一村一品 ”工程作为农业和农 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 效地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 发展“ 一村一品 ”是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 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 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 型农民的重要动力,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 方式,带动县 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几年以来,通江县全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 展空间,促 进“ 一村一品” 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 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针对我县 “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笔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通江县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通江 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围绕“ 绿色农业 、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一村 一品” ,取得了可喜成效。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通江县把发展“ 一 村一品”作为调 整农业产业结 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 规模农业的重 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县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2 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县域比 较优势,我县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一是粮油稳定增产。2006年,全县粮 食总产量达到35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0.4% ,油料总产量2.7万吨,增产0.4%。 重点抓了“六点六 线六万 亩” 丰产示范片基地建 设,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 种植地膜玉米25万亩,建优质稻基地20万亩、地膜洋芋基地6万亩、双低油菜 基地18万亩。二是发展了以“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年产银耳100吨,香 菇1000吨,黑木耳100吨,金针菇等其他留用菌产量300余吨。研制开发脱水银 耳、银耳薯丝、 银耳羹、银耳八宝茶等三个系列20个品种的产品,年创产值 8000万元。二是继续推进“800万畜牧工程”。发展了以“通江生态猪” 为主的畜 禽产业,年产值达11.5亿元,其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5% ,较上年提高 3.4个百分点。 “通江生态猪”远销海外,挤身于东南亚市场。三是发展了以“空山 核桃”为主的干果 业,年产核桃300吨,板栗200 吨,银杏150吨左右。四是特色 产业长足发展。全县“ 两耳一菇”产量3267万吨,总产值9520万元;茶叶产量396 吨,产值2685万元。 “通江银耳”、 “罗村茗眉” 获第二届西部农博会金奖, “通江银耳” 原产地保护获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使用。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县 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 布局的 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重点发 展以食(药)用菌、优质粮油、畜牧、特色 经济 林等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产业,着 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有效形成了“ 一品带动 一片、一业带动一乡”的可喜局面。按照建设特色产业总 体框架,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形成了“ 六 点六线六万亩” 优势区域。 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 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 ”工程的发展,同时, “一村一 品” 也为龙头 企业的发 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通江 县 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 步形成。重点扶持了以粮油、肉类加工为主的山霸王野生食品公司、诺水米业 有限公司、天仙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企业。通江县天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研 制开发出具有通江特色的“诺水牌” 野生食品系列 调味品品种5个、蔬菜系列调 3 味品品种8个。产品上市后,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110月,共实现产值 近100万元。 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针对我县十年九旱、 生态脆弱、投 资缺乏的实际,通江县采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股份合作、 拍卖转让、租 赁承包、个人自办等方法,尽一切可能吸纳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农 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坚持以抓好道路、水利建设为中心,推 进村道通达化、农田水利化、耕地良壤化,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路子。切 实开展交通大会战,近两年启动建设通乡水泥路31条319公里、通村公路286条 1404.8公里。深入解决饮水难,两年来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426处,红层找 水打井4005口,解决了16万人的饮水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共建农村户 用沼气池25520口,全面推行“畜沼粮(菇、菜、果、桑、草)等生态循环经济 模式。加强 土地整理,两年来共改造中低产田土6500亩,建标准良田2万亩,新 增、恢复有效灌面9000亩,新增耕地8700亩。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为发 展一村一品提供了坚实基础。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在“ 一村一品”主 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通江县十分重视本地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 度重视科技推广和应用。重点抓了绿色新产品基地建设,新建和改造绿色新产 品基地2.2万亩,建成了以140万袋食用菌生产为重点的铁厂河乡耳菇生产科 技示范区、以3000亩核桃为主的空山乡生态致富示范区、以3000亩茶叶为主的 烟溪乡产业扶贫示范区和1个3500亩银花基地,建畜禽基地乡38个,申报无公 害农产品品牌3个,新认证无公害食品基地2个。 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县委、县政府对开展农业 科技培训工作一向抓在手上,十分重视,每年举办多类形式、多个方面、多种 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组织科技骨干“走出去 ”,外出学习参观,更新观念,开 阔视野,提高素质。通过常年培训, 农民的技 术素质和科技人员创新能力普遍 得到了提高。 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把农产品质量 安全管理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快建 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和安全执法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 产品推向市场。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已制定核桃、蔬菜、水果、畜牧、 4 两耳一菇等行业标准化规程。 我县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已编写完 成,进一步规范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践证明,发展“ 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 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 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 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 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有利于 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二、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 点” 。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 “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 进,首先取决于 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 进的力度。我县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县委、县政府领导就高度重 视, 坚持把 这项工作作为“ 执政为民、富裕农 民” 的重大举措来抓。由于领导的 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 “一村一品”工作专项列入了我县“十一五” 规划。实践证 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 一村一 品” 就难以取得明 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 进、壮大一批能 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地实际结 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 我县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 ”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村支部 书记的培训, 带动农民实施“ 一村一品 ”。县委、政府提出“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 手培养成党员” 的响亮口号,从今年 1月起,由 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联合举办 了农村“两委 ”主干培训 班, 对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部分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 训,促使他 们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 展需要,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 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一村一品 ”,必 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 撑。我县为 此主要抓了二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在 5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 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 从而促进“一村一品 ”健康快速 发展。 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 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我县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 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 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86个,其中规范化发展4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 展,目前在县工商局正式登记的已达37个,正在筹备成立准备登记的15个。 二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县直农业部门和单位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 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 务等,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支持 “一村一品”发展。 县、 乡及各部门领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关注。县委政府专 门召开了农口部门协调会,明确职责范围;交通局帮助修村通康耐路,解决行 路难问题;水利局帮助安自来水,国土局帮助红层找水打旱井,解决了水的问 题;农业局负责帮助建沼气、搞滴灌;县技工学校对农民进行农业相关技术培 训;科技局为农民培训稻田蘑菇、袋装银耳技术;乡政府帮助村民办贷款,每户 贷给5000元。 4、关键在于推进“公司+基地+ 农户”的经营形式,始终将致富农民作为根 本出发点。 发展“一村一品 ”,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突破, 要害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我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 益为中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 业,着重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搞特色经营, 推动“ 一村一品 ”的实施。在果品销售上,实行品牌战略,统一生产、统一回收、 统一品牌、 统一投放市场的营销战略。 三、我县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一村一品 ”取得了可喜成 绩,但是与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标准和 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规划不到位。 虽然县委政府确定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园、片、圈,大的规 6 划十分明确,但具体到某个地方发展什么主导产业却拿不出适合本地区域情 况的具体科学规划,不能根据各地的实情因需设计,要么是抓” 传统“,传统抓; 要么是跟潮流,丢掉了自己的特色;要么是束手束脚,小农经营。高山区、低山 区各发展什么,特色不明朗。 2、农业资金投入难。 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 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 一村一品”建设。主要 表现为地方财力拮据无钱投入;争取的涉农专项资金存在“撒胡椒面” 现象,投 入分散,形不成合力;招商引资的环境较差,外资进入量小;民间资金大多追求 眼前利益,集中于服务业领域,投入到农业的资金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我县农 村基础设施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 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3、龙头企业少且带动面窄。全县虽有山霸王野生食品公司、诺水米业有 限公司、天仙食品有限公司等几个规模稍大的企业,但其加工主要集中在一些 传统的、技 术要求较低的产业领域,如粮油、肉类行业等。而一些有区域比较 优势的产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造成发展速度缓慢。同时,现 有的龙头企业基本上是粗加工,不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 经济效益。如 “两耳一菇” 是通江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但不能、也没有进行深加 工,加之产 量很小,既难以创造规模效益,又难以抵御假货的冲击。 4、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 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90% 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 增长,不注重 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 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市 场上有很大一部分银耳来自福建省,且商场时有假货冒通江银耳之名,这在一 定程度上冲击了通江本地银耳的知名度和销售。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 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常常因一时一己之私念而不履约, 使农户和企业不能形成共同利益体,实现双赢格局。 5、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不健全。全县农业系统共有人员254人,管理干部13 人、工人57 人、 专业技 术人员18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8人、农艺师61人、农业 经济师15人、会计师2人、工程师1人、小教高级1人、助理农艺师63人、助理农 7 业经济师8人、助理会计师1人、助理工程师6人、农业技术员4人、农业经济员4 人。每1万农村人口才拥有农业技术员26人。 6、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调研统 计数字表明,农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只有5年。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 物、新技术 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碑垭湾村种植 稻田菇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农民是第一次种菇,文化的高低决定了技术接受的 多少,使农户 收入差距明显拉大,收入最高的已达10000元以上,而低的只有 3000元左右。 四、我县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建议 1、强化领导体系。 继续把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摆在“三农” 工作的重要位 置来抓,进 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 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 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督查制度,建立“ 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通 过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健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把培养、吸引、使用“ 一村一品”人才列入 县“ 十一五”人才发展规 划。一是 县上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 建设,每年 为“ 一村一品” 示范村下拨一定经费着重用于现有农业技术的干部 培训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二是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辟人才培养、 引进和配置的“ 绿色通道 ”。把 农业部门和乡镇的富余人员送到农业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进行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充实壮大我县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三是积极 出台农业技术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到省农业科院、西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引进 农业人才。 3、完善发展规划。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全市乃至全省的“ 一村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