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教学设计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应用_第1页
宏观教学设计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应用_第2页
宏观教学设计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应用_第3页
宏观教学设计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应用_第4页
宏观教学设计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omment 微微微微1: 即是为社会的发 展而形成的教学设计,以社会的发展、 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 适应社会发展。 Comment 微微微微2: 中国人口众多的 特殊性,使得各大高校的扩招成为一 个长期的发展趋势,虽然保证了入学 率,但是要如何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却 是不得不考虑的最大现实问题,社会 不是用来养闲人的,需要为社会做贡 献的人才。 Comment 微微微微3: 现代的教育其实 就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受教育不仅 仅是为了提升自我,更是为了更好的 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国家的政 治、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贡献,这 就使得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变得很明显, 好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 标。 观宏观教学设计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应用 罗静 内容提要:宏观教学设计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软系统思维” 教学设计方法。本文探讨了在现代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 21世纪,如 何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想,从对单一层面的课程和教学上的线性设计, 上升到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学科建设等综合设计层面,从而进一步推 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宏观教学设计论 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 教学设计(InstmetionalDesign, 简称 ID)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从 20世纪 60 年代起步,至 90年代,国内外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等原因,高等教育受到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当今社 会面临重大转型从工业时代进人信息时代,如何从社会的宏观大背景中重新建 构新型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以实现对教育改革的深层突破,适应社会发展对教 育提出的新要求,便成了当前教学设计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美国学者巴纳斯 (BelaHBanathy)和赖格卢斯(chadesMReigefuth)提出的教学设计的宏观教学 设计理论,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和广阔空间。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教学设计要求的转变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体制的逐步建 立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高等教育面临招生人数的大量扩张、教育资源共享、 人才竞争国际化等危机。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现代高等教育已经有了根本的 改变。这些变化对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l)教学管理上看 ,现代的高等教育已不仅仅只涉及到某个系科和教师,而是与国家 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学系统应该是各个层次间相互作用、协调 与综合的大系统。教学设计在高等教育大系统的运用方面更应注重各个层次间 如何相互协调与统一的问题。 (2)从教育目标上看,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教学设计在目标主体上要从教师单边化、 专制化的“目标”转变为“教师一学生一家长” 、社会一学校一个人”的多方位、 多角度的结合体:在目标结构上,从“行为目标”对认知与情感、意志分离状态转 变为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和谐发展,改变过去目标的行为化和模式化。 (3)从教学过程上看,教学设计要从只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习和资源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 改变教学设计过去从纯认知的单一的优化教学过程,转变为优化教育、德育、社 会需求等有机结合的完整过程。 (4)从教学评价目标上看,教学评价目标已不仅仅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的简单评价,还 包括了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和社会对教育的产品人才的认同和评价等 诸多环节。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学评价要从评价结果,只看表象上升为既评价 结果,又评价过程;评价内容要从线性系统中只注重认知结果的 “局部行为”转变 为着眼整个教学大系统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综合评价行 为” 。 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新发展的教学设计理论宏观教学设计论简介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之前,教学设计理论是以“硬系统思维”为主,他们的共同的 特点是要求从整体观出发,从环境或需求人手制定教学目标,发展教学计划,进行 教学传递、评价,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设计修正,从而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 优化。这些模型所反映的步骤和过程具有很强的线性特征,又被称为线性系统方 法模型,基本体现了“硬系统思维”的特征。 尽管肯普、狄克柯瑞、史密斯雷根等人的线性系统方法模型一直被奉为经 典。进人 90 年代后,“软系统思维”设计理论日益受到关注,以美国学者巴纳斯 (BelaH.Banathy)和赖格卢斯(CharlesM.Reigeluth)为代表的美国教育技术学家,超 越传统线性系统设计的局限,把教学设计延伸到了社会大系统领域,建构提出了宏 观教学设计理论。两位教育设计理论家都认为,我们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加速与动 态变革的全球化时代,这种变化不仅仅是速度的加快,更重要的是其变化因素的各 个方面也在彼此交织、联系。因此,他们提出: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人类活动系 统,它与教师、学生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 联系不是简单线性的、稳定的,必须对教育本身建立动态的非线性的、综合的、 整体的思维模型。这种由线性模型向非线性模型的转变,在微观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开发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宏观设计思想,打破了传统教学设计主张在闭合 回路中优化系统的局限性,强调要根据上位系统的要求进行改造,跳出相应系统的 边界来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 三、宏观教学设计论在高等教育中三个水平层次上的应用 从传统的 ID 理论和模型发展到今天的宏观系统设计论,教学设计已经从对单一 层面的课程和教学上线性设计,上升到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学科建设以及教学质 量提高等综合设计层面。宏观系统设计论认为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策 略上的设计,还涉及到高等教育的管理、政策、学科建设等方面。它在高等教育 发展中有以下三个水平层次的应用: 1.高等教育系统的管理水平层次 Beche:和 Kogan 在 1992 年就提出: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高校管 理的重点。这些法律法规和决策的制定构成了一个限制系科、教师、教学发展 的重要因素。另外,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大环境背景对教学设计也有限制 (见图 1)。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财政、人类 资源和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都应有相应的改变。 在图 1 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宏观教学设计论的观点上看:线性模型、程序评估、结 构和文化以及质量评估都限制着教学设计的进行,如学科管理委员会对学科管理 以及评估的改变也会导致教学设计作出相应的变化。同时,教学设计要更加注重 高等教育的政策和管理,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影响着系科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高等教育的学科课程水平层次 教学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了改善教学,宏观教学设计论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通 过对学科课程(Cu 币 culum)和课程(conrse) 以及教学方法的全面改善才能实现。 在高校中,学科与系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常系科都是在一个或几个比较著名 的领域上建立起来的,同时这些专业还包括了许多课程,(例如,心理学包括了心理 学开发、学校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系科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 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图 2 所示,高等教育的学科课程水平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水平层次 上,系科教学目标的等级制度、课程的输人如教学内容、学生和可用资源等是限 制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限制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有内容的次序、总体策略和 方式、小组方式、传递系统等。 Comment 微微微微4: 教学设计一开始 都是要受到传统的学习顺序和教学方 式的限制,实际问题实际考虑,其实, 有时候是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有突破 才能更好发展,敢于创新,或许颠覆 传统方式的教学设计更适合现代社会 的发展。 3.单科课程和教学单元的水平层次 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因此,单科课程或单元的教学设计 在高等教育中是实际运用较多的一部分,尤其在这个水平层次上,就要为学生解决 实际学习中的困难。 从图 3所示的高等教育单科课程水平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学生需求分析和系统目 标是教学设计中的两个重点,在单元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在课程或单元中的学习困 难和所学内容是制约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学习顺序和教学的方式是制约教学设 计的主要方式。 四、宏观教学设计论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实施的方法探讨 1.加强高校教学设计政策的制定和组织管理工作 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育经验以及学科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教 学设计应该从围绕教学组织、为教师更好的向学生呈现教材内容,上升到围绕着 学习经验水平设计、安排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及应用学习内容环境的层次上。一 切可能出现问题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如学生增加引起的财政紧缩、私立学校教育 机会的增加等,都会引起高校的资源问题,这要求高校找到其他非公有的资源,因 此在教学设计中,学校的资金、设备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要有效的充分发挥教学设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就要在制定高等教育政策时加 强对教学设计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对教育系统有整体设计和 优化的意识。尽量在可能的条件、资源下调配好教学设计的组织工作;另一方面, 学校领导层要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响应教育政策,积极调动教学设备、资源、 资金等,为教学设计设施创设条件,并对学科、课程的研究、教学、服务进行有效 的整合和管理。这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应该引起高等教 育工作者的重视。 2.建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教学设计专家组巴纳斯在他的宏观教学设计论中提出了 多方参与原则,即设计过程中应该有教育政策决策者、学校的管理者以及教师和 学生等多方人士的参与协作,各方面的利益和价值观以及看法都被统一加以考虑, 这样才能产生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国外很多大学都有专门的教学设计 专家小组,教学设计不再象过去那样只是教师一个人的工作,而需要管理层、学科 领域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通力合作。高校中教学设计专家小组可以由学科教师、 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人员、教育技术和媒体专家、教学评估专家、辅导教师代 表、学生代表、管理人员等组成,以集体创作的方式设计课程材料的原型。教学 课程设计开发的组织模式可以有以下三种: (l)学科专家主导的分工负责模式 学科专家主导的分工负责模式是指在课程设计创作的各个主要阶段以及课程材 料的创作设计中,学科专家起主导作用,实现创作项目任务负责制。 (2)学科教师主导的协作模式 学科教师主导的协作模式是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进行学科资源、教学内容、教 学模式的基本构思和创作,并与教学设计人员、教育技术和媒体专家、教学评估 专家组成的教学设计小组成员进行协作,最后,有学科专家对课程的学术内容作终 审。 (3)教学设计人员主导的协作模式 教学设计人员主导的协作模式是指由教学设计小组负责课程的教学设计,由学科 专家负责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术水平,同时与教育技术和媒体专家、教学评估专 家共同协作完成的方式。 3.注重学科领域各个层次的教学设计及整合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学科领域的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学科领域 的三项工作:科研、教学、服务孰重孰轻,不断的在分化、变动之中。过去 ,科研 一直是高校的重中之重。在当前生源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剧、高等教育跨国办学 日益风行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之本。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把学科研究、 学科教学、基于学科的社会服务三个层次整合起来,从多方面入手,为高等教育教 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综合提出更好的方案。 (l)学科教学设计应该是学科领域的重点 教学设计从关注如何使得教师“传递”教学内容更有效发展到注重学生学习动 机的培养和提高、安排学习环境、开发媒体资源,使学生能探究和掌握学习的任 务和方法。 (2)利用教学设计把学科研究和社会服务整合到课程教学中去 高等学校课程的改革不仅意味着课程内容的更新,更应注重的是学科课程的整体 育人功能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自主活动课 程和研究性课程,以及在各门课程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等。 (3)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 在学科及课程教学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朝着不断分化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呈现出 许多新的特点,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在 新的课程体系中,教学设计者应该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置新的综合课程。 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目前,高等教育中教学设计的运用情况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是 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者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教学的主要对象学生 没有沟通,学科领域专家与从事教学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合作。宏观教学设计论在 高等教育中应用的三个水平层次来看,这种对教学内部系统设计的关注社会大 系统的深入考察,是教育设计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与超越,超越 了以往教学设计只关心教学系统内部的协调,主张在闭合回路中优化系统运作的 局限性。现代教学设计将成为开发教学媒体、提供学习资源、安排学习环境的 优化系统。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教学设计应该从宏观的、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出 发,实现学科课程的优化,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开辟一条应用一 切学习资源,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化、民主化、个性化的广阔途径。 参考文献 川 CeesTerlouw,InstruetionalDesi,inHighterEdueation(1997) 12Rrej 邵 luth.C.M,ANewParadi 脚 OfISD?EdueationalTeehnol 嗯 y May(1996) 3Banathy.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