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的报告_第1页
宜居城市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的报告_第2页
宜居城市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的报告_第3页
宜居城市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的报告_第4页
宜居城市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居 xx 专项规划之 环境保护建设规划 xx 县环境保护局 二九年 2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1 一、指导思想1 二、基本原则1 三、规划编制依据2 四、规划范围2 五、规划时限2 第二章 环境保护与建设现状3 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3 二、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4 三、宜居重庆环境建设任务繁重5 第三章 建设目标6 一、总体目标6 二、近期建设目标(2009-2012 年)6 三、远期建设目标(2013-2017 年)7 第四章 主要任务7 一、继续实施“蓝天行 动” ,提高城市空气 质量7 二、大力实施“碧水行 动” ,努力改善水 环境质量12 三、继续推进“宁静行 动” ,打造宁静居住 环境15 四、实施“绿地行动 ”,努力改善居民 息环境15 五、统筹城乡环保,提高农村宜居水平16 3 六、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18 第五章 重点建设工程投资概算18 第六章 保障措施19 一、投入机制19 二、政策机制20 三、监督机制20 附件 xx 县“宜居城市 ”建设项目(2009 2012 年) 4 xx 县宜居城市环境保护建设规划 (20092017 年) 建设宜居城市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 14”部署和 中央 3 号文件及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围绕 “畅 通、森林、平安、健康” 建设宜居城市是提高城市核心 竞争 力、打造 xx 新形象的重要举措,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观。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环境优美是城市 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 我县环境保护现状以及相关环境保护规划,围绕宜居城市建 设标准,会同相关部门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3 14”部 署,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依靠科 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倡导生态文明,努力解决宜居城市 建设过程中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突出问题,全面改 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生态环境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城乡,突出重点。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联动 推进县城区、拓展区、集镇村庄的宜居环境建设,促进城市 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环保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 5 城市环境文明风尚向农村辐射。以点带面、层层推进、滚动 发展,在抓好易达指标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难达指标的建 设。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环境保护目标和解决方案。对于县城 区、拓展区、经济相对较强的区域,要提高环境保护要求;对 于经济比较薄弱的区域,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强化基础,整合存量。依托已有的城市和农村环境 基础设施,通过人居环境治理和保护,实现与已有设施衔接 配套,促进城乡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环境管理监 督体系的作用,巩固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促进新的工程建设 与现有工作基础和设施的有机整合,发挥资金整体效益。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 主导作用,明确职责,分级落实目标、任务,建立长效管理和 监督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 展。加强环境教育,强化公众环境意识,提高公众在决策、规 划制定、开发项目中自觉参与环境建设、管理与保护等方面 的能力。 三、规划编制依据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 号) 宜居 xx 县建设总体规划( 垫宜居办发2009 6 6 号) 重庆市“一圈两翼 ”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重庆市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2007) 宜居重庆建设纲要(重庆市建设委员会,2008) 宜居重庆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重庆市建设委员会, 2008) 国家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建设部科技司,2007) 重庆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2008) 重庆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 设规划(渝府发2006 157 号) 重庆市主城“蓝天行 动” 实施方案( 渝府发2005)41 号) 重庆市“碧水行动 ”实施方案(渝府 发 2008)125 号 重庆市“宁静行动 ”实施方案(渝府 发2007)12 号) 重庆市“绿地行动 ”实施方案(渝府 发(20063l 号) 四、规划范围 按照县城区、拓展区、集镇村庄三个层次进行规划。以 县城区为规划重点,统筹规划各乡镇,兼顾大小集镇和农村 的宜居建设。 五、规划时限 规划时段为 2009-2017 年,规划基准年为 2007 年,规 划目标年分别 2012 年、2017 年;其中,近期建设阶段为 7 2009-2012 年,远期建设阶段为 2013-2017 年。 第二章 环境保护与建设现状 多年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市委、市政 府及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三峡库区影响区水 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 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行动和措施,重点实施了 “十五” 、 “十一五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强力推进“碧 水” 、“蓝天 ”、“宁静” 、“绿地”四大行动,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 显进展。但全县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能源、产业结构尚未得 到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 然严峻。 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2008 年县城区大气中 SO2、PM10、NO2 年均值分别为 0.024mg/m3、 0.092mg/m3、0.042mg/m3,空气环境质量达到 了国家级标准。大沙河、回龙河、卧龙河、长龙河水质良好, 均满足类水质标准,桂溪河达到了水质标准,高滩河(龙 溪河 xx 段,下同)在上游来水为劣类的情况,主要指标达 到了类水质标准,河流水质基本满足水域功能要求;县城 区饮用水源地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满足水域功能 要求;全县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其中 2008 年县城区区域环 8 境噪声平均值 54.5 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 63.2 分贝,区 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质量均为较好。 污染减排进展顺利。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减排进度 超前,废气污染减排中烟尘和粉尘进度超前,二氧化硫(S0 2) 减排进展顺利。2008 年,全县 COD 排放量比 2005 年削减 225 吨,完成“十一五 ”削减任务的 76.27;S0 2 排放量比 2005 年削减 628 吨,完成“十一五” 削减任 务的 81.24。 污染治理成效明显。2008 年,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 投入运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78,比全市平均 水平高出 6 个百分点,在全市处于较高水平;2008 年工业固 废综合利用率达到 100。2008 年,危险废物处置率 100,2008 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92.1,富源、天圣、青 啤、蓝星等企业新建了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废水排放达标率 不断提高。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 年,全县噪 声达标区 9.8 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 100、烟尘控制区 9.2 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 93.8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38.5,比全市平均值高出 8.4 个百分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36。 二、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压力大。近几年,虽然 S02浓度逐 步下降,但控制工作任重道远,难度进一步加大。河流能满足 水域功能要求,高滩河还有部分指标至今不能达到水质标 9 准,在枯水期六剑滩出口断面出现劣类水质的频率增加; 湖、库塘投肥、投粪从事水产养殖的情况没有得到全面禁止, 辖区内时有劣类水体出现。区域噪声平均值和交通噪声平 均值均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但噪声污染投诉仍居高不下, 局部区域的噪声扰民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环境质量问题对宜 居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污染减排难度大。我县资源型、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比 重大, “十一五 ”总量减排目 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随着 经济快 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和招商引资的密度加大,污染 物总量减排将面临新增量大幅度增加、存量削减空间有限的 双重压力。迄今为止,已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投入了运行, 垃圾处理场和澄溪、新民镇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工业 企业的锅炉除富源化工和青岛啤酒重庆公司安装了脱硫设 施,其他企业的锅炉和工业窑炉均未安装脱硫设施,进一步 削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空间十分有限。 次级河流综合整治进展缓慢。受国家投资渠道等多种因 素影响,纳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次级河 流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进展慢,污染状况未能根本改观,污染 整治仍然没有实质性工程进展,河流水体富营养程度加重, 部分河流水华频率和程度增加,已成为容纳污染物和向长寿 湖输送污染物的载体,影响长寿城区几十万人的饮用水安全。 10 统筹城乡环保工作有待深入。市上将我县确定为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 容和应有之义。但目前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对策、治 理模式、资金筹措等问题还缺乏系统性整体推进,与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宜居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宜居城市环境建设任务繁重 根据宜居重庆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国家宜居城 市科学评价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评价标准、 国 家生态村创建标准等标准规范,结合我县实际,建立宜居城 市生态环境评价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逐一评价,目前达到 宜居水平的指标只有城市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较 宜居 ”水平的指 标 是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 级标准、 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农村所有指标均为 “不宜居” 水平。 宜居城市环境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城镇化水平不高,城 乡二元结构突出,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均衡,实现宜居环境 的目标所需的社会条件还不十分充分。 表 l 宜居城市生 态环境指标评价 指标 现状水平 单项评价 11 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周数 52 周 较宜居 污水集中处理率 78 较宜居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100 较宜居 绿地率 38.5 宜居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53 宜居 城市 万人拥有公厕数量 3.5 不宜居 清洁能源普及率 99.9 宜居 卫生用水覆盖率 52 不宜居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 20 不宜居 农村 无公害卫生厕所比例 0 不宜居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城镇低保人员和低收入者数量众多。 工业结构性污染较重,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经济增长方 式粗放,产业转移和布局调整的步伐严重滞后,经济发展与 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县化工、医药、建材等为 代表的重化工业约占工业的 80以上,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 第三章 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 2017 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城市建设快 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区环境质量达到宜居水平。河流水质总 体保持在类,流经县城区的主要河流桂溪河水质达 到水域功能标准,县城区空气质量保持达到国家级标准, 12 环境噪声满足功能区要求,农村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宜居水平。 二、近期建设目标(2009-2012 年) 县城区及拓展区达到“较宜居” 城市的 环境标准,60农 村达到“较 宜居” 环境 标准,基本满足“宜居城市”的环境质量 要求(见表 2)。 表 2 近期建设及远期建设目标 指 标 2012 年 2017 年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 89.04 91.78 城区河流监测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 100 100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5 97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93 95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90 95 城市 城市绿化覆盖率(%) 42 48 清洁能源普及率(%) 98 98 饮水安全覆盖率(%) 100 100 生活污水处理率(%) 60 75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 50 70 农村 无公害卫生厕所比例(%) 70 95 三、远期建设目标(2013-2017 年) 13 县城区及其拓展区在 2017 年达到“宜居” 城市标准,90%的 农村在 2017 年达到“较宜居” 水平以上 农村生态环境标准, 全面满足“宜居城市 ”的环境质量要求( 参见表 2)。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继续实施“蓝天行动”,提高或保持县城区空气环境质 量 (一)县城区 主要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燃煤及粉尘污染、机动车排气污 染等,使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保持达到国家级标准。 1控制城市扬尘污染 控制运输车辆冒装渣土、带泥上路和沿途撒漏污染。严格 执行相关规定,完善密闭运渣车辆技术规范,对达不到技术 规范的运渣车一律不得颁发建筑渣土准运证,建立渣土运输 车辆年检制度,密闭装置破损的车辆经汽车维修厂维修达到 密闭标准后方可申请办证。对使用或雇用无准运证运渣车的 建筑施工单位予以处罚并纳入资质管理。A 类控制区的所有 道路和 B 类控制区的主次干道要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检 查,在主要施工工地出口处设立岗亭,监督施工工地进出车 辆的带泥和冒装撒漏,严禁冒装渣土车、带泥车和沿途撒漏 车辆进入城市道路。严禁所有运输车辆沿路撒漏和污染道路, 确保密闭运输效果。 加强建筑渣土消纳场扬尘污染控制。严禁在县城建成区 14 和居民区附近设立建筑渣土消纳场,规划、建设标准化建筑 渣土消纳场,严格执行建筑渣土消纳场控制扬尘技术规范, 达到建筑垃圾消纳场规划设置合理、冲洗控尘设施完备、进 出口道路硬化、环境卫生管理规范。A、B 类控制区的建筑垃 圾消纳场要落实围挡、冲洗、密闭运输、清扫保洁、湿法作业 等控制扬尘的规定。对现有不符合扬尘控制规范、未按要求 规范营运的建筑渣土消纳场要暂收回建筑垃圾消纳场许可 证并责令其限期整治,整改合格后再予发还;对未经审批的、 未落实扬尘控制规定的和完全不具备控尘条件的建筑渣土 消纳场予以关闭。 加强城市道路冲洗和清扫保洁。加大城市道路冲洗、保 洁频率和机械化吸尘频率,逐年扩大道路冲洗和机扫保洁范 围。到 2012 年,A 类 控制区冲洗面积实现全覆盖。A 类控制 区一级道路机扫率达 100,二级道路机扫率达 60并逐年 提高比例。推广雨中冲洗道路的作业方式。窗口地区、繁华 地区路段实行机械化清扫及洒水冲洗,机械化清扫频率每天 1 次,洒水冲洗频率每天 3 次,并实行全天候保洁。B 类区主 干道机扫率和冲洗次数逐渐提高。要逐步建立中水回用管网 体系,逐年提高道路冲洗用水的中水使用率。 严格控制各类施工扬尘污染。A、B 类控制区内,房屋建 设和市政工程、平基土石方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房屋拆迁 工程、违章建筑拆除工程、市政设施维护工程、道路开挖及 15 管沟工程、交通建设工程、水利建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 施工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落实相关部门制定的控制扬尘行业 技术规范。各类施工单位要落实工地设置密闭施工围档、实 行场地内硬地坪施工、施工场地周边道路硬化并设置沉沙井、 进出工地车辆冲洗、督促运渣车密闭运输和建筑材料简易覆 盖等规定,要向有关主管部门报送控制扬尘方案并签订控制 施工扬尘责任书。有关部门要将污染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纳入 对建筑单位的考核和资质审核内容,对于扬尘控制不落实的 施工单位要定期通报并责令其停工整改,同时与资质降级或 取消招投标资格等挂钩。着力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扬尘的重 点环节和重点时段(夜间施工和冬春季等),强力推行湿法作 业。 在重点施工工地设置降尘缸监控降尘,建立县城重点工 地扬尘监管信息系统,研究制定施工工地扬尘排放收费方案。 提高城区道路铺装沥青路面的比例。继续实施县城道路铺装 沥青路面工程。A、B 类控制区新建一、二级道路必须铺装沥 青路面。A 类控制区全部道路和 B 类控制区一、二级道路在 新建、扩建和翻修时必须铺装沥青。2012 年所有道路基本完 成沥青铺装。 加强工业堆场扬尘污染控制管理。A、B 类控制区内易 产生扬尘污染的工业煤堆、矿堆、灰堆和露天堆场、仓库要 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围档、进行覆盖或洒水降尘,禁止露天堆 场扬尘污染环境。 16 2控制燃煤及粉(烟)尘污染 控制现有重点燃煤设施二氧化硫污染。结合二氧化硫总 量减排任务,严格控制大吨位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二氧化硫 污染;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开展重点污染企业强制清洁生产 审核,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鼓 励集中控制污染:在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按照节能、 环保的原则,优先调度可再生资源,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由低到高排序。4 蒸吨以上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染源 在线监测系统稳定运行。2010 年前完成赛德化工公司南阳玻 璃车间的关闭或搬迁,分年度实施县城工业燃煤锅炉、窑炉 脱硫设施改造,或改用清洁能源。 大力推进实施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凡纳入县城区污染企 业环保搬迁实施范围的企业,均按照规定享受有关环保搬迁 企业的鼓励政策。凡纳入环保搬迁的企业必须符合“搬大、搬 强、搬发展、消除污染” 的原则,搬迁后要提升生产工艺、加 强清洁生产,防止污染异地转移和污染向农村转移,防止企 业搬迁期间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搬迁的企业原则上一律进入 工业园区。 严格执行企业和产业环保准人规定,严控新污染源。新 建工业企业原则上进人工业园区并实行污染集中控制,新建 工业企业投产时必须同步完成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减排指标 替代置换项目。A、 B 类控制区内新建、 扩建、改建项目必须 17 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和产业政策、规划布局,符合清洁生产 水平和环保排放要求、严格执行产业准入以及万元工业增加 值的污染物增长限值等规定。新上 4 蒸吨以上的锅炉必须有 在线监测系统并同步试运行、同步验收和同步投入运行。 A、B 类控制区内禁止新建和扩建有色金属、冶金企业和机 立窑、湿法窑、立波尔窑、干法中空窑等水泥生产线以及其 他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业设施。A 类控制区内禁止新建工 业燃煤设施和高能耗重污染企业;B 类控制区内禁止新建、 扩建重油、渣油锅炉和 4 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 建设无煤社区和基本无煤场镇。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完善扩大天然气管网建设,协调天然气用气指标并保障稳定 供气。在巩固和建设无煤社区和基本无煤场镇中,实行燃煤 炉灶改天然气的优惠政策,引导小商户和个体户、建筑工地 食堂、机关、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食堂燃煤炉灶使用天然 气等清洁能源。加大对无煤社区内非法制煤点和燃煤销售点 的查处力度,禁止在无煤社区内销售和使用燃煤,在巩固现 有无煤社区的基础之上继续扩大创建范围。到 2012 年,A 类 控制区内 100的居民社区建成无煤社区;B 类控制区内 80的建制镇建成基本无煤场镇。 加强煤炭质量监管及供应调配。加强对煤炭开采、运输 和使用环节的煤质监控并定期公布,合理调配煤炭资源。尽 可能使用洗煤、精煤和低硫煤,打击煤炭供应的制假、造假、 18 掺假行为,限制开采含硫量超过 4的高硫煤。 加强重点燃煤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管理。A 类控制区燃煤 出现超标排放后要实行“限时压产” 。加快 污染源在线监测设 施建设与营运。2010 年前完成 A、B 类 控制区 4 蒸吨/小时及 以上的燃煤锅炉、水泥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定期 向社会公布其排放情况。 工业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推进主城燃煤烟气脱氮技术示 范工程建设及 4 蒸吨/ 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的低氮燃烧技术 改造,新建燃煤锅炉必须使用低氮燃烧技术并实现达标排放。 加强餐饮油烟及其它废气整治。在 A、B 类控制区内,禁 止在居民区、居民楼和有居住、办公功能的综合楼内从事产 生油烟等污染扰民的活动,禁止在县城区建设无公共烟道的 综合楼,禁止住宅楼内新建、扩建产生烟尘、油烟污染的餐 饮项目。新建、改建、扩建餐饮项目必须通过环保审查后方 可办理营业执照;污染治理设施经环保部门验收后方可投入 使用。新建住宅楼、开发小区必须同步建设公共烟道排放设 施,否则不得予以验收同意投入使用。在 A、B 类控制区内, 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露天 焚烧沥青、秸秆、电线、油毡、皮革、橡胶、塑料、垃圾、假冒 伪劣产品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气体的废弃物。在 A 类 控制区内,相关单位在销毁行政罚没物时,全面停止露天焚 19 烧销毁方式。重点对行政发没的烟草、毒品、药品、烟花爆竹 及假冒伪劣产品等开展集中绿色焚烧方式,必须委托有资质 的无害化处置单位集中焚烧。 3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 严格机动车生产、销售、登记、维修和报废管理。A 类控 制区新增的出租车、公交车必须使用 CNG 等清洁能源。 A、B 类控制区内新机动车和县外外转入的机动车排放污染 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法不予办理机 动车登记手续。销售的新机动车必须符合国家环保达标车型 名录或国家认可的污染物排放合格证明材料。机动车所有者 和使用者应加强机动车的定期维护保养,避免装置失效造成 机动车排气污染超过规定标准。机动车维修、治理或者改造 后排放污染物仍然超过规定标准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 以报废。 执行在用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规定。A、B 类控制区在 用机动车应当每年进行 1 次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县城区及拓 展区登记的在用机动车采用简易工况法进行检测,其他区域 登记的在用机动车仍实行双怠速法(汽油车和 CNG 车)和自 由加速烟度法(柴油车)检测,逐步推行简易工况法检测。抽 测、路检或者定期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有关部门应当责令 其限期治理,复检合格方可上路行驶。 实行机动车环保标识管理和机动车限行规定。根据机动 20 车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实行分类标识管理。达标排放的新 车和在用车发放环保标识,未达标排放的不发放环保标识, 未取得环保标识的车辆不允许年审和上路行驶。禁止排放黑 烟的机动车在 A、B 控制区区域行驶。 开展非道路移动发动机污染防治。研究非道路移动发动 机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排放水平,在 A 类控制区逐步开展柴油 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发动机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其他城区 其他区域重点控制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建成区大气 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级标准。 对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水泥、冶金等重点污染源以 及大于 4 蒸吨/小时 的燃煤锅炉实施在线监控。加强煤质监控, 推广精煤、洗煤和配煤,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不好的区域 限制使用高硫煤。结合全县天然气管网规划建设,有燃气管 网的乡镇,餐饮业、食堂炉灶、茶水炉及工业锅炉等改用天 然气等清洁能源;无使用清洁能源条件的乡镇,燃煤设施必 须使用低硫煤或洁净煤。 重点整治尘污染严重的行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不新 建、扩建水泥等尘污染严重项目,逐步淘汰高能耗、重污染 的水泥生产工艺,推行新型干法水泥工艺。鼓励县城区工业 重点污染源“退城进 园” 。“十一五”期间, 现有的水泥厂、工业 锅炉安装高效除尘设备,实现工业烟(粉)尘稳定达标排放。 21 大力推进城区烟尘控制区建设。严格按照烟尘控制区建 设要求,随着建成区面积扩大,继续巩固并跟进建设市级烟 尘控制区。实施城市扬尘控制示范工程。加强城区道路扬尘 治理、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管理,通过创建绿色文 明施工工地,强化监督等措施,使施工工地二次扬尘得到有 效控制。 二、大力实施“碧水行动”,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一)加强饮用水源地保妒 优化布局保护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关闭高风险水厂或 限制其使用功能,其供水服务区由上游或其他优质水源地供 给。2010 年前关闭或迁出水质风险等级或富营养化风险等级 高、受有毒污染风险等级中高以上,以及取水量在 1000 吨/ 日以下水厂。切实做好集镇的饮用水源供水保障工程项目, 解决集镇居民饮水安全。修订我县供水规划,实现规模化供 水。在关闭小水厂和自备水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新建扩建 水源地,扩大大型公共水厂供水范围。做好迎风湖、三合水 库的生态恢复,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全县饮用水源调 节。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调查。 综合整治现有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加强区域协 调,保护水源地上游来水水质,确保饮用水源地达到国家 类标准。严格限制在大沙河沿途建设可能对饮用水源带来安 全隐患的项目,禁止建设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工业项目 22 和可能排放剧毒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工业项目;新建 的一般风险企业选址到饮用水源取水口的距离符合相关要 求。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界碑设置,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 水源保护区。截流、搬迁和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严 格执行畜禽养殖“三区 ”划定方案,对饮 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养 殖无条件关闭或搬迁。 (二)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整治和污泥处理工程 按照“由近及远 、由大及小” 的原则 ,2010 年前建成的澄 溪、新民、高安 3 个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同步建设配套管网, 提高污水收集率。2011 至 2012 年,完成周嘉、五洞、坪山、 砚台 4 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县城建成区拓展区域配 套建设生活污水排放主管网和二、三级管网。按照城镇污水 处理厂污泥处置工作规划实施方案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处 置工程,实施园林绿化、水泥窑并行处理等综合措施妥善处 置污泥,提高污泥脱水率。 (三)工业污染防治 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执行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 准入规定,新建工业项目选址原则上要进入规划的工业园 区,不得采用国家和市明令淘汰的或禁止使用的工艺、技术 和设备。严格控制产业布局,在县城区、拓展区及饮用水源 上游严格控制耗水量大、环境风险高、排放强度高和产生有 毒有害物质的企业,禁止建设可能排放剧毒物质和持久性有 23 机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开展水环境容量核定,摸清全县水环 境容量,重新核定水环境容量。加大对造纸、酿造、印染、制 革、医药、选矿以及各类化工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 度,按期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和落后的生产 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新建工业项目必须同步完成重点 污染物减排指标替代置换项目。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 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不予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已经存在并影响水环境安 全的企业实施环保搬迁。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和推进清洁生产。工业园区必须配套 建设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开展工业集中区污染整治示范。 2012 年前完成工业园区及拓展区废水治理项目。强化工业及 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区域开发规划和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等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废水排放未达标的工业企业开展 限期治理,妥善处理搬迁企业遗留的环境问题。新建项目要 符合清洁生产要求,优先采用原材料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 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五年内完成重点工业企 业清洁生产强制审核。 (四)综合整治高滩河流域水污染 按照重庆市贯彻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要求,2010 年前实施高滩河流域水环境整治示范项目。加快 推进桂溪河环境综合整治,同步重点开展大沙河、回龙河、 24 卧龙河、长龙河环境综合整治,到 2012 年实现河流水质功能 区 100达标和消除劣五类水体的目标。开展纳入三峡库区 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的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后 续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河流水质明显好转。 (五)医疗污染综合整治 继续深化开展建制镇以上的医院废水治理达标工作,加 快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进度。2009 年完成 20 张病床以上的 医院废水治理,2010-2012 年完成所有医疗机构废水治理。继 续推进县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选址、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价 等前期工作,力争到 2012 年建成投入运行。 三、继续推进“宁静行动”,打造宁静居住环境 在城市建成区开展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创建环境 噪声达标区要做到辖区的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环境噪声 标准,辖区噪声污染源治理达标,安装有明显的“环境噪声达 标” 和 “机动车 禁鸣”标志牌,有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环境噪 声污染扰民行为得到及时处理,扰民投诉逐步减少。 大力推进创建“安静居住小区” 等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 在居民较为集中的居住地逐步开展“安静居住小区” 、“安静街 道” 、“安静 乡镇”等创建活动。 “安静居住小区 ”区域环境噪声平 均等效声级达到环境噪声类标准(即昼间低于 55 分贝,夜 间低于 45 分贝)。创建市级“ 安静居住小区” 的,其创建单位 要设立专人负责创建工作,小区变(配)电设施、电梯、水泵等 25 公用设施要采取减噪措施,小区居民室内装修要控制作业时 间避免噪声扰民,小区居民在室内播放音乐、演奏乐器及各 类群众性文体活动适当控制音量,小区内禁止设置高音喇叭 和机动车鸣笛,摩托车夜间进出小区应熄火推行,有防止饲 养宠物产生噪声扰民的措施。 四、实施“绿地行动”,努力改善居民憩息环境 抓好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生态林建设和城市公园建 设与管理,继续推进园林式单位、小区、街道和园林式小城 镇创建活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景观建设与城市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 做好县城房地产开发组团和功能区的绿化隔离带规划 和城市组团间的绿化规划,继续实施桂溪河绿化工程。A、B 类控制区内实施裸地绿化和植树种草,包括裸地绿化、拆违 绿化、屋顶绿化、荒山荒坡绿化、组团间隔离带绿化等,25 度 以上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实施县城区生态林、城市组 团隔离生态林、滨河生态林、城市干道绿化带生态林、城市 生态公园、社区生态花园等绿化建设工程。2012 年城市绿化 覆盖率达到 42。 清理整治采(碎) 石场。A 类控制区为禁止开采区,B 类控 制区为限制开采区。对禁止开采区的非法采石场进行清理, 对已关闭的采石场进行危岩治理、土地复垦及植被恢复等工 作。限制开采区内不再审批新建采石场,现有的采(碎)石场 26 不得扩大规模。 保护城区绿化和城市湿地。加强对明月山、金华山、黄 草山范围内的森林、绿地资源保护,对已造成生态破坏的要 限期进行修复。对现有自然湿地实行保护,对形成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的湿地实施生态恢复。加强 A、B 类控制区流域 的水面保护,禁止填占湖、库、塘,在滩涂和河道周边建设人 工湿地,恢复生态功能。 五、统筹城乡环保,提高农村宜居水平 (一)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在城镇周边或有条件的地区考虑天然气 或瓦斯气的推广和供应;在养殖业集中的地区大力发展养殖 废弃物沼气工程;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通 过生态富民工程建设,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对人、畜禽粪便、 部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在解决农村居 民生活能源的同时,显著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以 “一池三改” 为主要建 设内容,每户农户 建一座沼气池,并配 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有条件的地方与改路、改水、改院 坝等便民设施相结合,使农村沼气从单纯的获取能源发展成 为废弃物处理和生物质能多层次综合利用的工程,成为新农 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护 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对 500 人以上的农村集中 27 式饮用水源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界碑、开展水质监测、 取缔排污口等工作,确保农村饮用水源逐步得到有效保护。 现有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要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常规监测, 防范污染事故,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统筹城乡环境保护 工作,逐年提高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农村集中 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要无条件取缔工业和生活排污口、规范 畜禽和水产养殖行为。 建制镇、集镇饮水水质保障。在农村居民居住比较集中、 水源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实行集中供水。 对于离县城区较近、有条件的集镇、建制镇等实施管网延伸 工程,利用已建成供水工程实行集中供水。合理规划饮用水 源取水点位置,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 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工业园区下游、水污染较重地区建 设应急、备用水源,确保紧急情况下城乡饮用水源安全。 乡村居民点饮水水质保障。对于水质不安全的水源,实 施找水工程,寻找水质好的水源。直接利用已建成水利工程 引水、提水,修缮简易设施取水、引水、提水。在长期饮用高 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等难以找到洁净 水源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的建设一批雨水集蓄、取水提水、 打井等饮用水源替代工程。 散居农户饮水水质保障。散居农户多居住在中高山地区, 源水水质一般较好,实施自流引水工程(涧水)、集雨工程(蓄 28 水池)、打井工程等方式直接供水到户。在地下水和地表水都 不能满足饮用水源水质的农村地区,结合生态移民,引导部 分村民搬迁。 (三)推进建设农村简易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为改善农村水环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总量减排的要 求,优先开展饮用水源地上游、不达标的河流流域内镇乡农 村污水污染治理,有条件的集镇和规模较大的村庄应建设污 水处理设施项目,以简易处理工艺为主,重点解决未纳入三 峡库区修编规划镇乡污水处理问题。为推进总量减排替代项 目和农村污水处理的需要,采用人工快速渗漏技术、人工湿 地技术、接触氧化技术、硅藻土处理技术、垂直流人工湿地 等简易处理技术开展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做到投资省、见效 快。 (四) 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置工程 改造县城区垃圾收集站,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规范 填埋,妥善处理垃圾处理场渗滤液,继续推行垃圾掺烧发电 新技术。县城垃圾处理场不能覆盖的较远的乡镇要建设垃圾 处理场,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大力推进“社清洁、 村收集、镇(乡) 转运、县处置” 的工作模式,到 2012 年有 70的建制镇生活垃圾得到处置。 六、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一)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能力建设 29 建成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和技 术水平。加强污染源监测及环境预警和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 测技术能力建设,提升环境预警和应急监测响应能力;加强 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 体系,做到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 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 (二)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尽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 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提高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提高环境执 法装备水平,以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环境执法队伍。同时, 拓展环境执法监督领域,将环境执法监督从生产环节逐步向 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延伸;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环境执法 监督机制,加强与其他相关执法部门、司法机关配合与协作, 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形成专业执法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 网络。 (三)环境信息能力建设 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能力水平,逐步形成基础信息数据 库;构建环境管理电子政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县级环境信 息网站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逐步建成市县一体,功能完善、 互联互通、全覆盖的环境信息网络和业务系统。提高环境宣 传机构的装备水平,增强其利用各种媒体发布环保信息的能 力。 30 第五章 重点建设工程投资概算 2012 年,规划重点建设工程(见附件)投资概算 41478.7 万元,包括 16 个大类的项目。其中涉及城镇的 10 个大类项 目,总投资 29021.2 万元,涉及农业及农村 3 个大类项目,总 投资 10996.5 万元,涉及环境能力建设 3 个大类项目,总投 资 1461 万元。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投入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保和生态建设资金投 入机制,逐步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生态 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发展,逐步提高环保投入占公共财政支 出的比例,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制定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税费政策。完善城市污 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处理的收费政策。制定和完善投融 资、规费征缴等方面的经济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参与环境基 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一步强化排污 收费制度,加大排污费征收和稽查力度,加强资金使用效益 的监督和评估。落实水土保持有关政策,对已经发挥效益的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从收取的水费和电费中提取部分资金 用于水土保持。加大林业资金的扶持力度,将公益林业纳入 政府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规范林业税费征收行为,改革育 31 林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 积极扩大利用外资渠道,继续争取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 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 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贴息贷款的力度。鼓励各种社会主体 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采取股份制、承包、租赁、兼并、 收购、出售等多种经营方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在 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项目管理、森林资源流转等方面为 多元投资主体提供良好环境。 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开展排污权有偿取 得和排污交易试点,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促进企业减少排 污。深化林业等生态建设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全面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建立完善 森林资源流转机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科学合理 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争取国家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政 策试点,探索实施矿产资源开发、自然保护区内外的生态补 偿制度。 二、政策保障 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各类发展和建设规划的环 境影响评价,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建设项 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 管理,对各 类建设项目实行环境 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 ”,对生态治理工程 实行环境影响评估 和后评估制度。落实环评责任制,实行审批责任“终身制” ,建 32 立环评单位责任追究制,切实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综合运用排污许可、 排污收费、强制淘汰、限期治理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 对重点污染源排污情况实行动态管埋,实现总量控制目标, 将各年度总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党政一把手环保工作 实绩考核。 严格强制淘汰和环境准入制度。加快制定建材、冶金、 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对与环境保护要求 不相适应的企业及项目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迁,对规模 不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