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 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 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书院二小松 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书院二小松(4 分)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2 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参考答案: 1.数粒、二尺。(写“粒” 、 “细”或“细韵”也可。) 2.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 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如秋烟般稚嫩而翠 绿的松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 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 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 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 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 ,点明题目 中的“二小松” 。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 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 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 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 是工笔,是实写。 “数粒秋烟” ,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 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 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 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 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 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 ”诗中的“二尺鳞” ,一方 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 “数粒” ,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 。 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 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 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 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 ,如顾况千 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 落凡人耳” 。 “从此静窗闻细韵” ,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 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 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 而只能细韵轻送了。 “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 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 动静对照,交相映发。 “琴声长伴读书人” ,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 “细韵” ,并且将它具象化。 “长伴读书人” ,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 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 字。 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 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 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 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1.诗中“ ”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数粒、二尺。(写“粒” 、 “细”或“细韵”也可。)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 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约 813 约 860)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