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学校代码 10495 378 密 级 公开 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利他行为及其培养 作者姓名: 王小梦 学 号: 1215093004 指导教师: 喻学林教授 学科门类: 法 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完成日期: 二零一五年五月 . L. 015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武汉纺织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武汉纺织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利他行为是人的伦理行为之一部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人类利他行为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今天对我国社会中个体利他行为发生环境和发生机制的研究不多见,对当前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相关研究也较少。我们试图着眼于当前中国巨大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品质现状及培养方法作初步探讨。 “利他”其实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然而今天这种现象引起的争论很多。其中人们围绕利他行为主客体、利他行为手段、利他行为目的等方面利他行为产生的多元观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也是我们之所以研究这个主题的最主要动机。所以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利他行为的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梳理,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人性是复杂的,人的利他行为研究涉及到心理学、伦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理论探讨的问题,通过利他行为理论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在对众多利他行为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比较之后,确定以伦理学相关观点为基本理论来源。在对伦理学中关于十六种伦理行为的概念进行比较、分类之后,根据伦理行为手段、伦理行为目的确定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利他行为的内涵。 在理论的观照之下,我们发现现实中大学生利他行为发展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剖析。我们认为,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因素通常包括个体内部因素和社会因素(包括教育)两大类。因此,我们从个体内部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个体内部因素中,我们认为个体道德认知、个体道德情感和个体道德意志这三个方面内在素质的发展水平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较大,很关键。在社会因素中,我们认为个体的物质需要、社会财富分配公正状况、社会制度和道德教育这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利他行为动机和结果的影响比较大,应引起我们在培育大学生利他行为方面的重视。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发展现状,我们提出: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首先,在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中,应该重视利他行为知识的传授、利他行为情感引导和利他行为意志力激发这三种道德教育途径;其次,在个体道德修养上应提倡学习、立志和躬行这三种个体道德修养方法;再次,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我们认为制度建设非常 重要,好的制度能激发人们踊跃做好事,而坏的制度可能“为虎作伥”,让人性的“恶”得到了“偷袭”的机会,起到助长不良风气的负面效果。因此,最后我们强调要用公正的制度去营造培育大学生良好利他行为品质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利他行为;伦理行为;培养方法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 to it is of of be an to to of on a of is on be is in it a of to of of is to It of as is it on of of as of be of on it of of we of to on be In on to of on be to of be in do or of is to 录 I 目 录 1 引言.究的缘起. 施舍乞丐,我们到底帮助了谁. 好人是否一定会有好报.利他者与受助者要各守其道.献综述. 关于利他行为概念的研究. 关于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人之利他行为:如何可能?.他行为的概念界定. 伦理行为与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内涵.自心理学的证明:从移情到模仿. 移情. 社会学习.自生物学的解释:亲缘与非亲缘之爱. 亲缘利他. 互惠利他.自伦理学的分析:人性利他之必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观:性善抑或性恶的利他. 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多面人性中的利他.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个体因素. 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个体道德情感发展水平.汉纺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体道德意志发展水平.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社会因素. 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公正. 道德规范是否合理. 道德教育是否得当.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德教育:利他行为培养的外在方法. 利他行为知识传授. 利他行为情感引导. 利他行为意志力激发.德修养:利他行为培养的内在方法. 学习:提高个体道德认知的方法. 立志:陶冶个体道德情感的方法. 躬行:培养个体道德意志的方法.度建设:利他行为培养的重要保障. 用公正的制度引导市场经济行为. 健全有利于良德的社会法制保障.发展先进文化,奉行优良道德规范. 结语.考文献. 录.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引言 1 1 引言 究的缘起 当前人们的利他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些事件中,有些具有高尚动机的利他者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也有些利他者由于利他行为所造成的自我牺牲让人们感到惋惜,更有些利他者因在帮助他人之后反被污蔑而使社会感到困惑。这些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带给利他主体的损失使人们越来越难以相信好人会有好报,传统道德观念受到挑战,德育工作者应该对这类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舍乞丐,我们到底帮助了谁 近几年来,关于乞丐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部分丐帮成员有组织、有计划地躲开城管和警察,穿梭于闹市之中。这些从事乞讨活动的人中多数为重度残疾、少年儿童、耄耋老人等,他们普遍被认为是缺乏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或生活能力低下的人。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各部门多次伸出援助之手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乞丐似乎成为一个高收入的暴利行业。部分乞讨者的收入从每天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如此高额的利润让乞讨的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更让人关注的是,随着乞讨行业的发展,一些附庸的现象也随之产生,例如有些婴幼儿被喂了安眠药之后安静地躺在所谓的迷路农村妇女的怀中;有的乞讨者被人为的伤害致伤致残,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乞讨为生,造成真正的人间惨案;又或者有些偏僻却也整洁的村落以要饭村闻名,村民们不再辛勤劳动,只要出去乞讨就能实现迅速的发家致富。 善良的人们不曾想过自己出于同情心而产生的利他的善行却成全了某些人的不劳而获,这种出于利他动机的利他行为却造成了害他的结果。人们的利他行为不仅仅属于自我行为,更是整个社会链条当中的一环。就如同亚马逊雨林中一只蝴蝶的展翅能引起一场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一样。蝴蝶无法预测到自己展翅的后果,但作为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人,我们应该好好地考虑。作为拥有美好利他动机的利他者在牺牲自我利益去谋求他人利益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其真正的需要,考虑清楚利他行为的对象到底是谁,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利他者的付出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利他还是害他。这为研究者研究利他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人是否一定会有好报 我们经常会从媒体上获知一些舍己救人的模范人物,大量的现实案例随处可见,例如:“某名牌大学毕业生曾经是某市高考状元在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当天因解救武汉纺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不慎落水的老人而溺水身亡。”“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浙江某部参谋孟祥斌同志为了挽救一名跳江的轻生女子,从十多米高的桥上毫不犹豫地跳进刺骨的江水中,该女子最终获救,而他却不幸牺牲。”一方面,我们对这些因救人而牺牲生命的模范们的高尚品德敬佩不已,另一方面,我们也对他们年轻生命的消逝而感到惋惜,更对他们亲人的悲痛而感到无助。这些英雄们应该享受社会带给他们的更好的福利,应该生活的更加幸福,而不应该只是在生命之路上匆匆的走过。在满腔热血的祭奠后,他们的家人朋友还得付出很大的代价来承担他们壮烈牺牲后而未尽的社会责任。对于这些利他行为背后高尚的利他动机,社会毫无疑问应该褒奖和赞扬。正是因为这种高尚动机的存在,社会才能够连接的更加紧密,发展的更加良好。但我们对利他行为的评判以及利他教育不应该仅仅只是建立在行为动机上,还要对利他行为及利他教育有着更加全面的认识。“好人一生平安”不该仅仅是人们对好人的真诚的美好期待,更是要把它作为利他教育中所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如此,才能够挖掘“好人”这个概念的深层次的内涵,才能够启发和鼓励更多的人们去做好人,才能够让好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并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利他行为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增加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利他行为的培养并不应该仅仅是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动机就够了,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教会人们以更为合理的方式去帮助他人,减少可以避免的牺牲,最大化的增加社会利益。 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的是一位名叫乔安山的雷锋的战友,在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帮助了一位老人,但后来却被老人的家属污蔑为肇事者,使得乔安山不得不去承受道德与现实的折磨,最终老人良心发现,还其清白。该电影反应了社会对利他行为的困惑和担忧,具有高尚的利他动机的利他行为存在着一种风险好人不一定会有好报。受利者的反应也可能给利他者的利他行为带来尴尬的局面。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好人丛飞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深刻的反思。作为一名自由歌手,他一生总共收养了183个孤儿,捐款达到300多万元。后来当他身患绝症躺在病床上时,不仅要为自己昂贵的医疗费用发愁,还要面对那些接受资助的孩子的家长催要钱款的电话。有家长打电话说:“你不是说要将我的儿子供到上大学吗?现在他初中都还没读完,你就不给钱了,这不是坑人吗?” “我生病了,已经好几个月没演出了,暂时拿不出钱。”“那你什么时候能把病治好?”关于这个问题,丛飞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因为自从进了医院,大夫就没跟他说过出院的事情。 在类似的案例中,作为“榜样”的利他者在无私奉献之后却被凄厉地惩罚着。道德 。利他者的利他行为与受利者的反应之间不匹配的问题造成了人们对利他行为的恐慌。“帮助还是不帮助”本是一个不用讨论的问题,而如今却变得如此备受关注。利他者出于高尚的利他动机,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不期待任何补偿,但如果最终换来的却是恩将仇报,那只怕再高尚的君子也会变成麻木冷漠的小人。这类事件经过舆论的传播,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便会间接地习得这样的经验,既然他们无法辨别受利者是否会恩将仇报,那么不如选择视而不见。 献综述 基于以上背景,围绕我国利他行为的现状与德育中的利他问题,笔者对近些年来利他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关于利他行为的概念与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要想找到合适的培养利他行为的方法,我们必须要彻底弄清两个问题:利他行为是什么以及利他行为的产生与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于利他行为概念的研究 (1)心理学中利他行为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利他行为主要被界定为“亲社会行为”或“利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亲社会行为在比较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较多。俞国良教授认为,从比较心理学的角度看,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为了同类中其他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而减少其自身生存和发展机会的一种行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关心他人利益和社会福祉的行为。具体说来,主要指以对他人的移情为前提,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活动,如共享、合作、利他等行为。俞国良教授认为动机是衡量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出于偶然的因素或者仅仅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不能称作亲社会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缪森对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是:“亲社会行为是指这样的一类行为,倾向于谋求其他个人或群体的利益,但是在做出这些行为时,并不期待获得某种奖赏,反而会常常付出一定代价和风险。”克雷布则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行为的连续,行为的一端是自我利益取向,另一端是他人利益取向。这两种取向是决定亲社会行为的两个重要标准。心理学大辞典是这样解释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帮助他人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相反,包括同情、分享、帮助等。巴特尔将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利他主义行为,即帮助别人、谋求他人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另一类是偿还行为,即为了回报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或者补偿由于他人的帮助而使他人所蒙受的损失而产生的利他行为。行为主体希望获得奖赏,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扬,得到自我精神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1):20 of W. H. . :1997 56 金盛华,:1995 116 武汉纺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的满足等。(2)伦理学中利他行为的概念 利他行为作为伦理行为的一部分,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利他行为或共享美德,与道德一样,不仅仅是个人快乐或传统利益的束缚,也是人性的发展。”伦理学家劳伦斯布鲁姆认为:“利他行为是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的行为。”赫斯特指出,利他行为是一种为了他人的快乐和幸福的无私奉献的行为,无私奉献是利他行为的原则。”1853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在实证政治体系中提出了“利他行为”这个词,并把它明确为伦理学体系中的一种道德原则。他认为人们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压抑自我的私欲,目的在于真正地关心他人,个体的利他行为说明个体具有利他情感,能够为他人谋福利,无私奉献或自我牺牲。 (3)生物学中利他行为的概念 在生物学领域,利他行为一直使进化论者感到疑惑,因为他们坚定地认为自然选择会使利他者面临被自然淘汰的风险。例如生物学家威尔森指出:“利他行为是对他人有利而使自己受损的行为。”因此,生物个体为了自我的生存与发展只能选择利己而不是利他。达尔文将利他行为归因于家族的选择的需要,也就是说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是为了其家族或种群的生存与发展。直到汉密尔顿提出了亲缘选择理论,才为生物学中的利他行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美国生物学家威尔逊提出:“当生物个体降低自己的适应性来提高另一个生物个体的适应性时,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利他的。亲代对子代的自我牺牲现象毫无疑问是一种利他行为。”动物学家洛伦茨认为:“动物能够为了避免双方的损失而达成和解,在脊椎动物激烈的战争中,往往不伤害较弱者,鸽子、鹤鹤等动物也希望是喂养者而不是被喂养者,这都充分说明了动物具有无私利他精神。”(4)经济学中利他行为的概念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人之所以能够产生利他行为,是因为人具有同情心,而同情心是人们一切道德行为的动机,也是人们之间交往的重要纽带。他指出:“无论大家都认为某人多么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之中总是存在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除了关心自己外,同时也关心他人的命运,并且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因为见到他人幸福而感到愉悦以外,一无所得。”经济学家贝克尔站在经济 黄希庭,:2003 741 A . 1986(7): 324. . I. 1992:35 . 1996: 31 O. ar of of 975: 458 :1987 141 皮特J 999:421 亚当 :2002 14 1 引言 5 学的立场对利他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利他行为是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经济学家们大多从利益的角度来研究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是出于利己目的的行为,准确的说,经济学里所研究的利他行为更多情况下实际上是一种互利行为。 于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1)利他者因素。认知。许多学者认为利他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是由利他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除了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外,对利他行为起决定作用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利他者的观点采择能力与道德判断水平。王小英和张宇运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说明了认知发展水平是幼儿利他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观点采择(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指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体验他人的情感、判断他人的态度。莫尔认为观点采择能力和利他行为呈正比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观点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的联系会越来越多。道德判断是指个体运用现有的道德认知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心理过程。莫尔在1982年用道德两难问题来对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道德判断水平高者不仅能够更迅速地帮助他人,而且还会对受到伤害的同伴进行安慰,分担他人的痛苦,并且谴责那些看到他人受到伤害而反应冷漠的人。艾森伯格等人研究发现,在儿童时期就有较多的分享行为且道德判断水平较高者,成年后仍然会更多地帮助别人,更加为他人着想。程学超和王美芳在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研究中发现,我国儿童道德推理水平的发展大体与艾森伯格的研究结论一致,而且还略高于美国的同龄儿童。移情。移情(指一个人站在对方角度为他人着想,通过对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察觉、体验和理解,从而产生出与对方相同的情绪和情感的一种心理过程。移情被普遍认为是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个体产生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当个体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会当事人的感受时,他就更能将心比心地产生利他行为。马修等人认为:“移情能够加强个体对他人的帮助行为,移情能力强的人比移情能力弱的人更能够主动地去帮助别人。”艾森伯格认为,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道德推理水平的提高,促使他们无私地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然而更多的研究表明移情并不必然导致利他行为的发生,或者移情在利他行为中的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 995:336338 王小英, 000(6) :7 C. J. C. of . 1998: 198 程学超, 992(5) :17 . 1975: 605 n of in a . 1995: 119汉纺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影响有限。巴特森的结论是:“移情与利他行为不一定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出现这种年龄结构的不对称关系是由于年幼的儿童缺乏一定的换位思考和信息加工能力,所以不能充分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痛苦。对于成年人来说,当个体察觉到他人处于困境中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个人的悲伤情绪和移情情绪。两种情绪引发的动机不同,移情情绪引发利他行为动机,个人悲伤情绪则减少移情情绪的唤起。”心情。心情会对人们的利他行为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当人的心情比较好时,更容易主动地帮助他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寇彧认为:“积极的心情能够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消极的心情则既有可能促进个体的利他行为也可能减少个体的利他行为。”伊森研究发现,当人处于愉悦、满足的情绪时,容易产生利他行为,而当人处于沮丧、不愉快的情绪时,较难产生利他行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好的心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情境,人们心情好的时候更能回忆起正面的情感和经验,包括积极的助人行为,因而使人们做出利他的决定。消极心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并不一致。费里德曼等人的研究表明:“内疚感能够驱使人们产生利他行为。”当我们犯了错误被他人知道后,我们更倾向于用利他行为来弥补过错,即使我们心里的内疚感是他人察觉不到的,我们也会用利他的行动来减轻内疚感,但如果让内疚的人能有机会忏悔,那么他的利他行为则可能减少。有的研究发现,消极的心情对儿童和成年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麦尔斯认为:“消极的心情能够减少儿童的利他行为,但却增加成年人的恶利他行为。”原因是当成年人处于负面情绪时,利他行为能够帮助他们减少这些消极的情绪,但利他行为对儿童起不到类似的作用,因为儿童不一定能从利他行为中体验更多的快乐。年龄。有研究表明,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表现出利他行为,一岁至一岁半的孩子已经很够做出和同伴分享玩具的行为,甚至会试着帮助父母做扫地、擦桌子等家务活。瓦克斯勒等人对24名12至30个月的幼儿进行研究,发现3岁以下的幼儿能够做出一定形式的利他行为,特别是20个月以上的幼儿,能够逐渐意识到他人的痛苦,从而对同伴给予一定的帮助。多项研究表明,利他行为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拉什顿对7至11岁儿童的捐赠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11岁的儿童比7岁儿童的捐赠行为要多。但也有研究表明,利他行为并不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表现为直线增长的趋势,如艾森伯格指出,安慰同伴的行为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斯托布认为:“5到8岁的儿童的利他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 D. G. . 1989: 86 寇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5) 44. J. L. S. C. . 1966: 195 . . 2005: 475 . F. M. J., & C. A. in of J. 1991: 987 , of . 1992: 126 J. P. of 1982:83 1 引言 7 长而增加,9到12岁的儿童的利他行为反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性别。有些学者认为男性的利他行为要少于女性,例如弗拉纳根在一些国家对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女孩比男孩更多的从事志愿者行为,但也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利他行为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伊格雷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关乎教养的情况下,女性的利他行为要多于男性,但是在有危险的情况下,男性的利他行为则多于女性。个性特征。一些学者认为利他行为与个性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特定的个性特征使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做出利他行为,而在另外一些情境中则不产生利他行为。艾森伯格等人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认为确实存在一种利他个性,利他个性要实现利他的目标,是以个人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受助者的同情心为中介的。有的研究发现,具有较高的移情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的人更能够关心他人,也比较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性格外向的儿童比性格内向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那些自制力强的人的利他行为如果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就会出于这种社会认同感的需要而表现出助人为乐的个性。(2)情境因素。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伤害事故发生时,事故现场旁观者的数量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事故发生时,随着旁观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任何一个旁观者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反而越来越小,就算他们会有所行动,但行动的反应时间会延迟。心理学们对此的解释是,在围观人群中,利他行为的责任会在旁观者之间扩散,所以旁观者越多,分散在个人身上的责任就越小,所以个人帮助他人的可能性就越小。这被称作“责任扩散现象”。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责任扩散现象”的存在,认为是旁观者数量的增加分散了每个个体的责任。受助者因素。在利他行为中,受助者的特征对利他者有着重要的影响。米勒研究发现,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因为相似性能使人产生亲切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带给利他者愉快的心情。韦斯特认为,受助者的相貌也是能否得到他人帮助的重要因素,长的漂亮的人,特别是年轻漂亮的女性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米德拉斯基则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帮助的重要原因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值得帮助。一般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困难而不得不向他人求助的人。例如我们更容易帮助迷路的小孩或 E. of on 1984 C. A., J. M. B. B. & E. of in . 1998(54), 457 A. H. & M. A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0 我能坚持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心理健康二年级苏科版
- 年度工作汇报:总结与展望
- 《第一单元 装扮美好生活 2 小小挂件展创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泰山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
- ICU常用管道的用途和管理课件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 Review(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7操场上(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 202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 2013-2014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2013版)(东湖中学)
- 财务安全主题班会
- 《民法》全册精讲课件
- 镁及镁合金的耐蚀性课件
- 厂内机动车辆课件
- 四川方言词典(教你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
- 企业标准编写模板
- 《新媒体运营》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学校食堂餐厨具操作规程
- DB32T 3916-2020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
-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
- 工程经济学武献华第5版答案
- 2022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及答案定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