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培训手册_第1页
农业技术培训手册_第2页
农业技术培训手册_第3页
农业技术培训手册_第4页
农业技术培训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技人员培训资料汇编编辑委员会 主 编: 副主编: 编写人员: 目 录 i 目 录 【作物良种篇】 一、小麦品种 1.静宁 8 号1 2.静宁 9 号 3.静宁 10 号 4.静宁 11 号 5.静麦 1 号 6.静麦 2 号 7.中梁 24 号 二、玉米品种 1.先玉 335 号 2.长城 706 号 3.五谷 704 号 4.金穗 2 号 5.登义 2 号 三、马铃薯品种 1.庄薯 3 号 2.陇薯 3 号 3.陇薯 5 号 4.陇薯 6 号 四、胡麻品种 1.宁亚 14 号 2.宁亚 15 号 目 录 ii 3.宁亚 16 号 4.宁亚 17 号 5.陇亚 9 号 6.陇亚 10 号 五、油菜品种 1.青油 14 号 2.青油 331 号 3.华协一号 六、大蒜品种 1.乐都紫皮大蒜 2.静宁红蒜 【主推技术篇】 1.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种植技术 2.小麦膜侧种植技术 3.全膜玉米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4.旱地马铃薯全膜高垄侧播栽培技术 5.洋芋坑种栽培技术 6.地膜黑色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 7.胡麻栽培技术 8.荞麦栽培技术 9.糜子高产栽培技术 10.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复种油菜栽培技术 【土壤肥料篇】 1.静宁县土壤类型 目 录 iii 2.静宁县耕地地力等级与分布 3.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4.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5.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6.2014 年不同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7.静宁县土壤墒情及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8.测土西方施肥技术 【蔬菜栽培篇】 1.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改造 2.静宁县第四代日光温室建造技术 3.全钢架塑料大棚建造技术 4.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5.秋播大蒜栽培技术 6.温室辣椒栽培技术 7.辣椒穴盘育苗栽培技术 8.番茄穴盘育苗技术 9.早春塑料拱棚辣椒栽培技术 10.早春大棚西葫芦栽培技术 11.小弓棚西瓜套种辣椒栽培技术 12.西芹栽培技术 【植物保护篇】 1.小麦条锈病防控技术 2.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目 录 iv 3.冬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4.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技术 5.玉米颈腐病防控技术 6.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 7.胡麻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8.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9.果树绿色防控技术 10.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治技术 11.苹果害螨生态调控技术要点 12.苹果褐斑病防治技术 13.苹果锈病防治技术 【农资应用篇】 1.杀虫剂 2.杀菌剂 3.植物生长调节剂 4.叶面肥 5.除草剂 前 言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农民和农业生产一 线的技术人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和先 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 设的稳步推进。目前,制 约我 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生产一线中劳动力的 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强,先进适用技术的 普及率和入户率不高。因此,加强对农民和技术人员的科技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规范和引导广大农业生产者选择优良品种,应用先进的适用 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生产的竞争力,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把 适合我县农业生产的先进适用技术做了科学的遴选,按照作物良种、 主推技术、土壤施肥、蔬菜生产、植物保护、农资应用六个篇目予以汇 编整理。 本书在汇编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农技人员和专家的大力支持, 并得到了他们提供的大量资料和建议,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 于时间仓促和编撰经验不足,资料汇编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 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完善。 编者 2014 年 6 月 作 物 品 种 篇 作 物 品 种 篇 1 小 麦 品 种 1、静宁 8 号 品种来源 静宁 8 号是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2002 年 6 月通过平凉市科技局鉴定验收,同年 10 月 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2003 年获得平凉市科技进 步一等奖。 特征特性 冬性,株高 100110cm,穗长 7.58.2cm,顶芒、穗纺 锤形, 红粒、角质、千粒重 42g,抗旱、抗寒、落黄好,生育期 293 天,中 晚熟品种。 栽培要点 播前施足底肥,亩施优质农家肥 3000kg,注重氮、磷、 钾配合施用;9 月下旬播种,亩播量 1415kg,保苗 3335 万株;在返 青时适当追肥,注意防蚜,适时收获。 适宜范围 适宜川旱、台地及二阴山区种植。 2、静宁 9 号 品种来源 静宁 9 号是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有性杂交, 经过多年选育而成。2002 年 6 月通过平凉市科技局鉴定验收,2003 年 2 月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2003 年 2 月获得平凉 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特征特性 冬性,株高 114cm,穗 长 79.3cm,顶芒、穗纺锤形, 红粒、角质、千粒重 42g。容重 793.6g/L,抗寒、抗旱、抗干热风、抗条 锈,中熟,品质好。 栽培要点 9 月中旬播种,亩播量 1518kg 为宜,亩保苗 35 万左 右;要求种子包衣,生育期防治病虫害;成熟期及时收获。 作 物 品 种 篇 2 适宜范围 适宜寒旱山区种植。 3、静宁 10 号 品种来源 静宁 10 号是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2003 年 7 月通过平凉市科技局鉴定,同年 12 月经甘 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2005 年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一等 奖。 特征特性 幼苗匍匐,芽鞘绿色,叶片深绿,叶相中间,株型紧凑。 株高 8090cm。穗 长 方形、顶芒、颖壳白色、无茸毛,护颖卵圆形、颖 脊宽。穗 长 78cm, 穗粒数 3858 粒。籽粒 红色、椭圆形、腹沟深、硬 质,千粒重 3843g,容重 791g/L。含粗蛋白 质 16.85%,赖氨酸 0.62%, 湿面筋 31.1%,沉降值 40.5ml。冬性,生育期 285 天。单株分蘖 23 个, 分蘖成穗率 3240% ;耐寒耐旱性强,抗倒伏。成熟后口松易落粒。经 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苗期、成株期对混合菌均免疫,但对条中 32 号 轻度感染。在 20002003 年平凉市山塬组小麦品种区试中,平均亩产 247.5kg,比对照兰天 10 号增产 7.36%。适宜膜侧及全膜覆土栽培。 栽培要点 播前施足底肥,施优质农家肥 3000kg,注重氮、磷、钾 配合使用; 9 月下旬播种, 亩播量 14 15kg,保苗 3335 万株。在返 青时适当追肥,注意防蚜,适时收获。 适宜范围 适宜静宁山区种植。 4、静宁 11 号 品种来源 静宁 11 号是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有性杂交, 经过多年选育而成。审定编号:甘审麦 2009009。2009 年获得平凉市科 技进步二等奖。 特征特性 生育期 280 天。幼苗生 长匍匐,色淡,平均株高 86cm。 作 物 品 种 篇 3 穗长方型、顶芒、白壳。平均亩最高茎数 85.6 个,成穗 36.75 万个,有 效分蘖率 42.8%,越冬率 98.2%。穗长 7.6cm,穗粒数平均 34.2 粒。子 粒红色椭圆形、硬质。千粒重 42.5g。容重 802.5g/L,含粗蛋白 14.1%, 赖氨酸 0.42%,湿面筋 24.64%,沉降值 30ml。对条锈病生理小种 29 号、 水 3、水 14、条中 31 号表现中抗,抗白粉病和红矮病。 栽培要点 9 月中旬播种,亩播量 18kg 为宜,亩保苗 35 万左右; 要求种子包衣,生育期防治病虫害;成熟期及时收获,以免降雨危害。 适宜范围 适宜平凉七 县区及周边的宁夏隆德、西吉、 泾源等同 类地区的河谷川水地种植。 5、静麦 1 号 品种来源 冬小麦新品种静麦 1 号是由原静宁县种子公司选育而 成的。2004 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品种审定 编号:甘审麦 2004001。 特征特性 冬性,生育期 288297 天。幼苗半匍匐,叶片 较宽、半 披、株型半松散。株高 110120cm。穗长 7cm,穗长方形、顶芒、颖壳 白色。穗粒数 4450 粒,籽粒白色、角质、椭圆形、千粒重 4550g。含 粗蛋白质(干基)15.11%,湿面筋 32.2%,沉降值 32.4ml。分蘖成穗率 47.2,茎杆弹性好,抗倒伏性强,抗寒耐冻,抗锈性经省农科院植保 所鉴定,苗期对条锈混合菌免疫,成株期对洛 13、条中 29、水 3、水 14、条中 32 等生理小种免疫,对混合菌表现感病,属抵抗性品种,中抗 叶锈病和白粉病。在 20012003 年省区试中三年平均亩产 259.75kg, 较对照增产 6.2%。 栽培要点 山区 9 月中下旬播种,亩播量 20kg,播前用 15%的粉 锈宁拌种,施足底肥,返青后亩追施尿素 10kg,孕穗开花期喷施磷酸 作 物 品 种 篇 4 二氢钾、叶面宝等叶面肥料进行补充,防止脱肥早衰。 适宜范围 适用于平凉七县区及周边同类山区种植。 6、静麦 2 号 品种来源 静麦 2 号是由原静宁县种子公司选育而成。2007 年通 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审定编号:甘审麦 2007015。 特征特性 冬性,生育期 281292 天,属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 匐,芽鞘白色,叶片绿色,叶相半披,宽叶,株型半松散。株高 90100,秆粗,单株分蘖 13 个,分蘖成穗率 47.1%。穗圆锥形,无 芒、白壳,穗长 6.57,小穗数 1517 个,穗粒数 3547 粒。籽粒 椭圆形、 红色、腹沟较浅、角质、饱满。成熟落黄好,口较紧,千粒重 4348g,容重 814.5g/L,出粉率 86.4%。2003 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 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蛋白质 15.47%,湿面筋 35%,沉降值 37.2ml,吸 水率 63.9%,面团形成 时间 3.7 分钟,面 团稳 定时间 3 分钟。抗倒伏、干 热风,耐青干。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高抗黄矮病、根腐病。 20022003 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对秆锈病免疫。 栽培要点 9 月中下旬播种,亩播量 1517.5kg,播前用 15%的粉 锈宁拌种;膜侧种植,亩播量 12.5kg。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返青后亩 追施尿素 10kg;孕穗开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宝等叶面肥料进行 补充,防止脱肥早衰。 适宜范围 适宜于静宁、庄浪、通渭、 陇西、定西以及周边同类地 区川水地、山台地种植。 7、中梁 24 号 品种来源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 24 号是由天水市农科所选育。 作 物 品 种 篇 5 特征特性 冬性,生育期 262 天。幼苗匍匐,叶绿色,叶相下披, 株高 79.2cm,株型 紧 凑。穗长方形、无芒、穗 长 6.6cm,穗粒数 25.9 粒。 籽粒红色、卵圆形、粉质。千粒重 33.19g,容重 688g/L。含粗蛋白质 17.35%,赖 氨酸 0.57%(干基),湿面筋 41.63%。分蘖率较高,成穗率高, 生长整齐,落黄好;抗旱抗寒。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对条锈病混合 菌表现中抗至轻度感染,对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条中 29 号、水 2 类型 表现免疫至高抗,对条中 25 号、31 号表现中抗,对条中 32 号、水 14 类型表现中抗至轻度感染。 栽培要点 适期早播,播前亩施农家肥 2000kg,过磷酸钙 50kg, 尿素 10kg。亩保苗 3035 万株为宜,返青后视苗情适当施肥,抽穗后 注意防蚜,适时收获。 适宜范围 适宜静宁二阴山区种植。 作 物 品 种 篇 6 玉 米 品 种 1、先玉 335 品种来源 是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玉米杂交种。由敦煌种业按照 美国先锋公司的质量标准和专有技术独家生产销售。审定编号:国审 玉 2004017。 特征特性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 缘绿色。成株株型紧凑, 株高 286cm,穗位高 103cm,全株叶片数 19 片左右。花粉粉红色,颖壳 绿色,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形,穗长 18.5cm,穗行数 15.8 行,穗轴红色, 籽粒黄色,马齿型,半硬质,百粒重 39.3g。该品种田间表现幼苗长势较 强,成株株型紧凑、清秀,气生根发达,叶片上举。其子粒均匀,杂质少, 商品性好,高抗茎腐病,中抗黑粉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田间表现丰 产性好,稳产性突出,适应性好,早熟抗倒。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密度 为 40004500 株/亩,注意防治大斑病、 小斑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精细整地, 精量播种,增产增收。 2、长城 706 品种来源 长城 706 是由中种集团承德长城种子有限公司选育而 成。先后通过宁夏、河北、内蒙和山西等多省市审(认)定。 特征特性 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浓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 289.5cm,穗位高 117.5 cm,成株叶片数 1920 片。茎基浅紫色, 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型,穗长 20.7cm,穗行数 18 行左右,行粒数 38.2 粒,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 35.5g, 容重 770g/L,含粗蛋白 10.65%,粗脂肪 3.06%,粗淀粉 76.09%,赖氨 酸 0.14%。生育期 135 天,比 对照沈单 16 号早 2 天。抗病性经接种鉴 作 物 品 种 篇 7 定,中抗大斑病,中抗茎腐病,中抗矮花叶病,抗红叶病。感丝黑穗病。 抗倒性强。 产量表现 在 20092010 年甘肃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亩 产 853.4kg,比对照沈单 16 号增产 4.8%。2011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873.9kg,比对照沈单 16 号增产 9.1%。 栽培要点 4 月中旬播种,亩保苗 33003500 株。重施肥料,基 肥每亩施复合肥 2530kg;追肥时,拔节期亩施尿素 2530kg,复合 肥 5kg,大喇叭口期亩施尿素 1520kg。并注意防治红蜘蛛和锈病。 适宜范围 适宜在我省河西、中部及陇东玉米丝黑穗病不发生地 区种植。 3、五谷 704 品种来源 五谷 704 是由甘肃五谷种业有限公司杂交选育而成。 审定编号:宁审玉 2012019。 特征特性 生育期 133 天,属中熟杂交品种。幼苗叶鞘深紫色,叶 片绿色,株型紧凑,株高 259cm,穗位 100cm,成株 20 片叶,雄穗分枝 35 个, 颖壳紫色,花药紫色,花丝绿色转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 17.8cm,每穗 18 行,每行 36 粒,单穗粒重 204g,出籽率 86%,百粒重 38g,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2011 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北京)测定:容重 743kg/L,粗蛋白 (干基)7.9%,粗脂肪 4.72%,粗淀粉 74.17%,赖氨酸 0.27%。 2010 年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抗性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 茎腐病,感丝黑穗病,髙感矮花叶病、玉米螟。该品种适应性强,抗旱, 抗倒,抗青枯,丰产稳产。 栽培技术要点 (1)种植方式:采用宽窄行 6040 cm、6535 cm 或 作 物 品 种 篇 8 等行距 50cm,株距 23cm,亩密度 5500 株。 (2)播种:播种期 4 月 1025 日,地表 5cm 土壤温度 稳定在 12,亩播量 2kg。(3)施肥重施农家肥, 合理配施 N、P、K 化肥及微肥。 (4)加强管理:注重巧施追肥,并在大喇 叭口期心叶投颗粒杀虫剂防玉米螟。 适宜范围 适宜甘肃、宁夏中部干旱带 引黄灌区单种,需10 有 效积温 2650。 4、金穗 2 号 品种来源 金穗 2 号是由甘肃靖远金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而 成的杂交种。 特征特性 生育期 128 天,中晚熟。幼苗拱土力 强,株型紧凑。株 高 236.3cm,穗位高 96.5cm。果穗 长筒形,穗 长 22.2cm,秃顶长 1.1cm, 穗行数 1618 行,行粒数 41 粒,穗轴白色,半硬粒型、黄白色、千粒 重 373g,含粗蛋白质 10.69%,淀粉 75.46%,粗脂肪 3.32%,赖氨酸 0.31%。抗倒伏性 较强 ,双穗率 2030%,籽粒出产率 80.8%。高抗矮花 叶病,中抗大斑病,抗丝黑穗病,但感染红叶病。 栽培要点 播前结合整地亩施磷二铵 40kg; 4 月中、下旬播种, 亩留苗河西及中部水地 4000 株,陇东和陇南 35004000 株。拔节期 亩追施尿素 20kg;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 30kg。头水宜浅宜迟,防止霜 霉病发生。 适宜范围 适宜我省中晚熟玉米区种植。 5、登义 2 号 品种来源 由白银金穗种业有限公司、高台县隆丰种业有限公司 选育而成的杂交种。审定编号:甘审玉 2012011。 特征特性 生育期在白银 137 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 作 物 品 种 篇 9 缘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 290cm,穗位高 127cm,成株叶片数 1820 片。茎基紫色,花药浅黄色,颖壳浅绿色。花丝粉红色,果穗长 锥型,穗长 26.2cm,穗行数 1416 行,行粒数 44 粒,穗轴红色。籽粒 黄色、马齿型、百粒重 43.0g,含粗蛋白 9.5%,粗脂肪 5.03%,粗淀粉 71.68%,赖氨酸 0.218%。平均倒伏(折)率 2.8%。抗病性,经接种鉴定, 高抗大斑病,抗茎腐病,抗矮花叶病,抗红叶病,感丝黑穗病。 产量表现 2011 年生 产试验,平均 亩产 970.9kg,比对照豫玉 22 号增产 11.6%。 栽培要点 4 月中旬覆膜播种。种植密度,旱地每亩 3500 株。施 肥,基肥应每亩施磷二胺 40kg;追肥,拔节期亩施尿素 20kg,大喇叭口 期亩施尿素 30kg。并注意防治红蜘蛛和丝黑穗病。 适宜范围 适宜在甘肃省中晚熟、晚熟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不发 生地块种植。 作 物 品 种 篇 10 马 铃 薯 品 种 1、庄薯 3 号 品种来源 庄薯 3 号是由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育而成的。 2005 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2011 年通过国家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品种株型直立,株丛繁荣,生长势强,株高 82.5105cm ,茎 绿色, 单株主茎数 2.7 个,叶片深绿色,叶片中等大小, 分枝数 35 个,复叶椭圆形,对生,花淡蓝紫色,天然结实性差。植株 生长整齐,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为 57 个,平均单薯重 120g,商品 薯率高达 90%以上,薯 块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淡紫色,薯皮光滑度中 等,块 茎大而整齐。全生育时期 150 天,熟性晚熟。具有薯块休眠期长, 耐贮藏,抗倒伏,抗旱耐瘠,高抗晚疫病,较抗病毒病,淀粉含量高,适 应性广,高产稳产等特点。经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测定,薯块干物质含 量 26.38%,淀粉含量 20.5%,粗蛋白 2.15%,Vc 含量 16.2mg/100g,还 原糖含量 0.28%。 栽培要点 (1) 4 月中下旬播种,双行垄作中等肥力地块每亩 40004500 株,旱薄地 35004000 株;抗旱整薯坑种,中等肥力以上 地块每亩 2000 窝,旱薄地 1700 窝。 (2) 亩施农家肥 4000kg,现蕾期亩 施尿素 10kg 作追肥。 (3)苗后勤锄草松土,现蕾期及时培土压蔓,开花 后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23 次。 适宜范围 适宜于渭源、岷县、定西、静宁、宕昌、天水、 临夏及武 威等地种植。 2、陇薯 3 号 作 物 品 种 篇 11 品种来源 陇薯 3 号是甘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淀 粉马铃薯新品种,1995 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2 年 4 月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中晚熟,生育期 110 天左右。株型半直立较紧 凑,株高 6070cm ,茎 绿色、叶片深绿色,花冠白色,天然偶尔结实。 薯块扁圆或椭圆形,大而整齐,黄皮黄肉,芽眼较浅并呈淡紫红色。结 薯集中,单株结薯 57 块,大中薯重率 90%以上。块茎休眠期长,耐贮 藏。品质优良,薯块干物质含量 24.1030.66%,淀粉含量 20.0924.25,Vc 含量 20.226.88mg/100g,粗蛋白质含量 1.781.88% ,食用口感好,有香味。特 别 是淀粉含量比一般中晚熟品 种高出个百分点,十分适宜淀粉加工。抗病性强,高抗晚疫病,对 花叶、卷叶病毒病具有田间抗性。 产量表现 多点生产试验示范平均亩产 2793.2kg,比对照平均增 产 37.3%;在大面 积推广中,19992003 年连续在山丹县创亩产超 5000kg 高产纪录。 栽培要点 提倡使用脱毒种薯,要深耕整地,重施基肥,氮磷配施, 早施追肥,实行早促快发管理。陇薯 3 号在省内外推广种植 150 余万 亩,已成为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和淀粉加工专用品种。 适宜范围 适宜甘 肃省高寒阴湿、二阴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近几年种植范围还扩大到宁夏、陕西、青海、河北、内蒙古等省区。 3、陇薯 5 号 品种来源 陇薯 5 号是甘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 2002 年 完成选育的大薯菜用型新品种,2005 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员会审定。 作 物 品 种 篇 12 特征特性 该品种晚熟,生育期 115 天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 6070cm,幼苗生 长势强 ,成株繁茂,茎 绿色,叶片墨绿色,花冠白色, 不结实。 结薯集中,单株结薯 35 个,整齐度高,大中薯数率 85%左右, 大中薯重率 94%左右。薯块椭圆形,白皮白肉,皮较光滑,芽眼较深。 薯块大, 单薯直径一般为 812cm,单薯重普遍为 150500g。薯块休 眠期较长,耐贮性中等。食用品质好,薯块干物质含量平均 26.65%,淀 粉含量平均 19.49%,粗蛋白质含量平均 2.44%,Vc 含量平均 28.7mg/100g,还原糖含量平均 0.57%,是一个优良的菜用型品种,也可 用作淀粉加工原料。植株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有较好的田 间抗性。生产试验、示范亩产 2363.53415kg,比各地主栽品种增产 18.955.6% 。 栽培要点 第一、选种催芽拌种,适早适密播种。挑选健康种薯,先进行晒种 催芽,出芽后按芽切种,并用粉锈宁、宝大森等农药拌种;4 月上、中旬 播种为宜,一般 4000 株/ 亩左右,旱薄地 20003000 株/ 亩。 第二、早促快发管理,及时深厚培土。重施底肥并要氮磷配合,适 量早施追肥,早锄草松土,早中耕培土,培土要深厚。 第三、割秧晒地收获,防伤防病贮藏。收获前一周割掉薯秧并运出 田间进行晒地,收获时轻拿轻放避免碰伤,减少病菌侵染机会,防止贮 藏期烂窖。 第四、抓好保种留种措施。建立种薯生产田,选优选健留种。 适宜范围 适宜我省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4、陇薯 6 号 品种来源 陇薯 6 号是甘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 2003 年 作 物 品 种 篇 13 完成选育的淀粉及全粉加工型新品种,2005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 定委员会审定,是甘肃省第一个国家级马铃薯新品种。 特征特性 该品种晚熟,生育期 115 天左右。株型半直立,主茎分 枝数多,株高 7080cm,幼苗生长势强,成株繁茂。茎绿色,叶片深绿 色,花冠乳白色,无天然结实。结薯集中,单株结薯 58 个,大小整齐, 大中薯重率 9095% 。薯块扁圆形,淡黄皮白肉,芽眼较浅。薯块休眠 期中长, 较耐贮藏。食用与加工品质优良,薯块干物质含量平均 27.74%, 淀粉含量平均 20.05%,粗蛋白质含量平均 2.04%,Vc 含量平均 15.53mg/100g,是一个高淀粉,低 还原糖,既适宜淀粉加工,又适宜全 粉加工的马铃薯品种。抗病性强,植株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 病具有很好的田间抗性。 栽培要点 第一、适期适密播种。一般 4 月上、中旬播种为宜,不宜迟播;播种 时适当稀植,密度最大不要超过 4000 株/亩。 第二、早促快发、先促后控管理。重施底肥并氮磷配合,早施追肥, 切忌氮肥过量;早锄草,早中耕培土,培土垄要高;水肥好的地块,要注 意在生长中期发生徒长时,于初花期及时喷施“土豆膨大素” 控制徒长。 第三、割秧晒地,提高收获质量。收获前一周割掉薯秧运出田间进 行晒地,促进薯皮老化;收获时尽量避免碰伤,减少病菌侵染,提高贮 藏效果。 适宜范围 适宜于我省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种植。 作 物 品 种 篇 14 胡 麻 品 种 1、宁亚 14 号 品种来源 是宁夏固原市农科所经过有性杂交和抗病(枯萎病)鉴 定育成的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的胡麻优良品种。1998 年经宁夏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宁亚 14 号” ,2001 年获宁夏回族自 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性状及产量水平 该 品种属油麻兼用型,株高 51.6cm,工艺长度 42.2cm,主茎有效分枝数 6.1 个,有效结果数 8.7 个,千粒重 8.09.0g,生育期 95110 天,在旱地种亩产量 88158.9kg,比对照 品种宁亚 10 号增产 12.4%。 2、宁亚 15 号 品种来源 是宁夏固原市农科所选育而成的丰产、抗病(枯萎病)、 耐寒、耐旱、抗倒伏的胡麻优良新品种。2000 年经宁夏农作物品种审 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宁亚 15 号” ,2001 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 技进步二等奖。 性状及产量水平 该品种属于油麻兼用型品种,株高 65.4cm,工艺 长度 50.0cm,主茎有效分枝数 4.5 个,有效 结果数 10.0 个,千粒重 7.9g,生育期 92112 天。在旱地亩产量 116.7119.8kg,在水地种亩 产量最高达 169.3kg,比对照宁亚 10 号增产 15%左右。 3、宁亚 16 号 品种来源 由宁夏固原市农科所选育而成。2002 年经宁夏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宁亚 16 号” 。 性状及产量水平 该品种属于油麻兼用型品种,株高 55.13cm,工 作 物 品 种 篇 15 艺长度 41.21cm,主茎有效分枝数 6.99 个、有效结果数 8.1 个,千粒重 8.01g,生育期 9598 天。旱地亩产量 94.27107.1kg,比对照宁亚 10 号增产 14.1%。主要特点是早熟,耐寒、耐旱,丰产、抗枯萎病、抗倒伏。 4、宁亚 17 号 品种来源 由宁夏固原市农科所杂交选育而成。2005 年经宁夏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同年通过了国家胡麻品种鉴定委员会 鉴定,定名为“ 宁亚 17 号” 。 性状及产量水平 该品种属油麻兼用型,生育期 90105 天,株 高 52.9cm,工艺长度 37.1cm,主茎有效分枝数 6.7 个,单株结果数 10.5 个,千粒重 7.38.4g,籽粒浅褐色,种子含油率 40.73%;株型紧凑,结 果集中,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对胡麻枯萎病有较强的抵抗 能力。大田产量一般在 107.3137.1kg,在水肥条件较好时亩产可达 186.4kg。 5、陇亚 9 号 品种来源 甘肃省农科院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 油纤兼用 类型,株高川水地一般为 60cm,工艺长度 30 cm。分枝 57 个,花白色, 单株蒴果 24.5 个,蒴果着粒数 6.58.1 粒, 籽粒褐色,千粒重 6.127g,种子含油率 39.8242.39%,生育期 97104 天,高抗胡麻枯萎病、白粉病,属中熟品种。 产量表现 在白银灌区试验平均亩产量 155.81209.6kg。 栽培要点 播前亩施农家肥 20003000kg,普通过磷酸钙 5070kg,尿素 6.5kg,3 月中下旬至 4 月上旬播种,播深 34 cm,等 行条播,行距 1520 cm。亩播种密度 50 万粒,亩保苗 45 万株,花期 加强漏油虫防治。 作 物 品 种 篇 16 6、陇亚 10 号 品种来源 由甘肃省农科院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 油纤兼用 类型,株高川水地一般为 4777cm,工艺长 度 35cm。分枝 57 个,花白色,单株蒴果 1725 个,籽粒褐色,千粒 重 7.4310.3g,种子含油率 40.89%,生育期 108128 天,高抗胡麻枯 萎病,兼抗白粉病,属中熟品种。 产量表现 川水区亩产最高达 230kg,平均亩产 131.7kg。 适宜地区 适宜甘肃、华北等胡麻种植区。 作 物 品 种 篇 17 油 菜 品 种 1、青油 14 号 品种来源 青油 14 属甘蓝型双低春油菜品种,是青海省农林科学 院作物所于 1993 年育成,1994 年 5 月青海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定通过,定名为“ 青油 14 号” 。 特征特性 子叶心 脏形,幼茎紫 绿色,幼苗期呈直立生长;基叶浅 裂叶,长卵圆形,深绿色,叶缘钝锯齿状,叶脉白色,叶柄长,蜡粉少; 薹茎叶长卵圆形、无柄,半抱茎。单株绿叶数 14.315.7 片。匀生分枝 型,一次有效分枝数 4.46.8 个,二次有效分枝数 1.52.9 个,有效分 枝部位 28.635.2cm。主花序长度 59.173.9cm ,主花序有效长度 58.8cm。花金黄色,花冠圆形,花瓣椭圆形,侧叠平展。角果斜生,果长 7.798.42cm,成熟角果黄绿色。主花序有效角果数 4566.4 个。株型 紧凑,帚型;株高 135145cm。单株有效角果数 184.8265 个,单株产 量 25g 左右;每角果粒数 26.328.1 粒。种子近圆球形,种皮黑褐色、 光滑。千粒重 3.44.2g,容重 684.6g/L。籽粒含油量 45.7%,含油酸 57.37%、亚油酸 27.60%、亚麻酸 9.8%,芥酸含量 0.43%,饼粕中硫代葡 萄甙含量 9umol/g。 该品种属春性早熟品种,有较强的耐寒性,抗旱性一般,抗倒伏, 较易裂角。轻感菌核病。 2、青油 331 号 品种来源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1995 年育成。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双低春油菜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浓绿, 叶片较厚,株高 130160cm 左右,一次有效分枝 45 个,分枝高度 作 物 品 种 篇 18 4560cm,单株角果数 140210 个,每角粒数 2229 粒,籽粒黑褐色, 千粒重 33.9g,生育期在我平凉东部为 100 天左右,西部为 120130 天,抗倒,耐旱,一般亩产 75232kg,含油量 4145%,芥酸含量 80 7580 6075 5060 5055 80 7080 6075 5060 5055 80 7080 5070 4050 3540 90 7090 6070 5060 4050 80 7080 5070 4050 3540 80 7080 5070 4050 3540 80 7080 5070 4050 3540 70 6070 5560 4555 3545 80 7080 6070 5060 4055 80 7080 6070 5060 3550 80 7080 6070 5060 4055 80 7080 6070 5060 4055 70 6070 5060 4050 3540 70 6070 5560 5055 4050 80 7080 6070 5060 4050 80 7080 6070 5060 4050 70 6070 5560 4555 3545 35 土 壤 施 肥 篇 80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施肥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物质基础。而合理施肥是实现农作物高 产优质的一项根本措施,测土配方施肥又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科学施 肥技术之一。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 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 氮、磷、钾 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的 技术体系。 1 测土配方施肥的作用 1.1测土配方施肥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主要途径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可增产粮食 8% 10%,提高肥料利用率510个百分点,达到亩节省化肥35千克, 亩增产粮食30千克以上,亩节本增效35元以上的显著效果。 1.2测土施肥是实现“提质、节本、增效、改土、环保”的重要措施 化肥是关系到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品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开展测 土配方施肥能有效地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比例,有利于化肥资源配置,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有利于培肥土壤理化性状,加强耕 地质量建设,培植农业潜在生产能力;有利于减少化肥流失和农业面源 污染,改变了农民施肥观念,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减轻水环 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转变农业增 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3 经济效益明显 1.3.1 调肥增产 不增加化肥投 资,只 调整氮磷钾等料比例,即起 到增产增收作用。如果将甘肃省氮、磷、钾比例由目前的1:0.35:0.12调 土 壤 施 肥 篇 81 整到1:0.5:0.3,可使粮食增 产达10%以上。 1.3.2 减肥增 产 在高肥高产区,通过减少肥料用量而达到增产或 平产效果。如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在化肥减少 20% 30%的情况下,可增产15%25%。 1.3.3 增肥增 产 通过大量肥料实验发现我省有些地区土壤缺钾, 在增施钾肥后,农作物可增产15%23%。 2 测土配方施肥的主要原理 2.1 养分归还学说 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作物从土壤中拿走 的全部东西,否则,就难以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 2.2 最小养分律 决定作物产量的因素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 养分,产量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 2.3 报酬递减律 施肥量的增加与产量的增加并不是正相关关系, 当施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多施肥产量也不会增加。通俗地说,不 是“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而是要做到 “吃饱不浪费”。 2.4 同等重要律 对农作物来讲,不论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 元素都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 2.5 不可替代律 作物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都有一定 的功能,相互之间不能代替。也就是说“要缺什么补什么” 。 3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依照施肥技术原理,通过开展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 试验,摸清土壤供肥能力、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状况,获得、校正 配方施肥参数,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的配方施肥模式。采用 “测土- 配方- 配肥- 供肥- 施肥指导”一体化的 综 合服务技术路线,根据土 壤测试结果和相关条件,应用配方施肥模型,结合专家经验,提出配方 施肥推荐方案,由配肥厂(站)或定点加工企业按照配方生产配方肥, 土 壤 施 肥 篇 82 直接供应农民施用,并提供施肥技术指导。同时,通过肥料重量检测手 段,保证各种肥料的质量。通过一体应用化服务的技术路线,逐步实现 技术推广社会化和产业化,保证配方施肥的准确率和到位率,提高配 方施肥的普及率。 3.1 主要内容 该技术体系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 导”五个环节开 展十一项工作,其核心技术可概括为“12345”要决: “1”是 坚决贯彻一个原则:即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原则。 “2”是切 实做到两个平衡:即氮磷钾之间及大量与微量元素之间的 平衡。 “3”是灵活掌握三种施肥方式:基肥、种肥和追肥。 “4”是深刻领会四个施肥理论: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 减率、因子综合作用律。 “5”是全面评价五项指标:高产指标、优质指标、高效指标、环保指 标、改土指标。 3.2 具体操作技术 3.2.1 划定施肥分区 坚持资料收集整理与野外定点采样调查相结 合,典型农户调查与随机抽样调查相结合,通过广泛开展野外调查和 取样地地块农户调查,掌握耕地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与施肥管理 水平。汇总分析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数据结果,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类 型、作物品种、产量水平、耕作制度等差异性,合理划分施肥类型区, 建立施肥模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施肥方案。 3.2.2 采集 样品化验 测土是制定肥料配方的重要依据。平均每 100200亩左右耕地采集1个土样(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丘陵山区3080亩、平原区100500亩采集1个土样)。对采集土壤榈 土 壤 施 肥 篇 83 进行分析化验,并根据需要开展植株、水样分析,为制定配方和田间校 正试验提供基础数据。另外,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对测土配方施肥 效果进行跟踪调查。 3.2.3 布设田间试验 布置田间肥料效应小区试验,摸清土壤养分 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对 比测土配方施肥效果,验证和优化肥料配方。通过开展田间试验,建立 不同施肥区主要作物的氮磷肥料效应模型,确定作物合理施肥品种和 数量,基肥、追肥分配比例,最佳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建立施肥指标 体系,为配方设计施肥建议卡制定及施肥指导提供依据。 3.2.4 配方肥加工 由农技部门根据化验和试验结果提供不同区不 同作物肥料配方加工生产配方肥,建立肥料营销网络,向农民供应配 方肥,农民购肥施用。 3.2.5 植株营养诊断 在作物生长需肥关键时期,进行植物营养快 速诊断, 调控追肥方案。例如在小麦拔节期采取基部1厘米植株样,玉 米幼苗期采取叶脉基部1厘米植株样,进行植株硝酸盐快速化验,确定 氮肥追肥用量,对播前基肥和生长期追肥进行快速诊断和多级氮肥调 控。 3.2.6 开燕尾服矫正施肥 在科学施肥过程中,一般采取氮素实时 监控、磷钾恒量监控原则进行施肥,而中、微量元素养分由于含量变幅 大,作物对其需要量也各不相同,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评价土壤中、微 量元素养分丰缺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因缺补缺的矫正施肥技术。 4 技术适宜区域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广泛适用于各种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种植作 物,尤其在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及经济作物上效果更显著。 土 壤 施 肥 篇 84 (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肥管理总站 顿志恒 蔬 菜 栽 培 篇 蔬 菜 栽 培 篇 83 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 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创造了麦草覆盖生产韭黄、 泥碗护苗等传统设施农业技术,至今仍然在甘肃省中部进行应用。建 国后,甘肃设施农业获得了新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 进应用北京改良式温室阶段,时间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阶段为塑 料拱棚与地膜覆盖栽培阶段,时间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三阶段为设 施农业全面高速发展阶段,时间从1991年至今。主要类型有日光温室、 塑料大棚、塑料小拱棚 。 1991年,甘肃省从辽宁、山东、北京的第一代日光温室试验成功, 第二年总结设计出了适宜甘肃并造价较低的三种类型、六个型号的第 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即竹木结构琴弦式、竹木结构拱圆形与钢木结构 无前柱拱圆形各2个型号,其跨度67m ,脊高2.83.0m ,前后跨比为 5:1,这 些型号的温室在甘 肃得到大面积推广,日光温室面积由12亩发 展到了1997年的9.1万亩。 1997年以来推广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 研究设计的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主要有优化通用型、茄果类专用型与 食用菌专用型,其跨度78m ,脊高3.2 3.6m,前后跨比为4.8:1,严冬 季节极端最低气温室内高于8,室内外温差大于25。2000年以后, 随着生产需求的提高和日光温室技术不断进步,开始推广建造由本省 自行设计的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主要有土墙钢竹木结构型(XB-型) ,夹心 砖墙轻钢桁型(XB-型)与轻质装配型(XB-型),其跨度 79m,脊高3.54.2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