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福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闽赣Ⅰ标段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书_第1页
合福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闽赣Ⅰ标段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书_第2页
合福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闽赣Ⅰ标段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书_第3页
合福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闽赣Ⅰ标段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书_第4页
合福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闽赣Ⅰ标段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合福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闽赣标段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工区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工作,统一沉降变形观测体系,正确分析工后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京福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 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桥梁、隧道等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第三条 沉降变形观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 )应指派专人对沉降变形观测进行统一管理。 (二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做到真实、有效、及时,严禁对数据进行随意修改。 (三 )沉降观测的结果必须按京福闽赣公司发布的 京福闽赣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记录。 第四条 本方案编制依据: 10铁道部有关规定; 第五条 工程概况 我项目负责施工起讫里程为 80 63段 , 里。本项目主要工程数量有:主要包括五城隧道 (出口段 )、方思山隧道、桃源隧道、金山顶隧道(进口段)、东溪中桥、桃源中桥、龙尾大桥。 测区 线路所经地区地层岩性复杂,主要沉积岩系有石英砂岩、泥质砂岩、页岩、泥岩和灰岩等,及火山 沉积岩系凝灰岩、凝灰熔岩和凝灰质 2 砂岩等,以及变质岩 系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等。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和闪长岩等。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全新统粘性土、粉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等,淤泥及质土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谷地和闽江三角洲平原,厚 550m;上、中更新统主要为黏土,具弱膨胀性。本线所经地区公路主要有景婺黄、德婺等高速公路, 及部分县乡道路组成公路交通网,由于本线位于山区,公路运输较为困难。 主要交通道路部分为乡村水泥路,大部分需修便道,施工控制网点位大多不好选择 ,通视效果不很理想。 第六条 控制点情况 根据合福铁路客专闽赣段施工进度及高速铁路工程 测量规范( 求,我管段施工控制网将组织第二次复测工作,需完成以下内容的复测工作,设计院交 /10 个( 二等水准点 4 个 (加密控制点 8个,加密水准点 10 个。 第七条 工点表 合福铁路客专闽赣 I 标第一项目部工点表 ( 80 63) 序号 工点名称 起迄里程 长度 (m) 主要结构形式 备注 1 金山顶隧 道进口 7+738 V 级围岩 100 米, 围岩 55 米, 813米, 围岩 770 米 2 龙尾大桥 梁 3 桃源隧道 467 V 级围岩 263 米, 围岩 320 米, 344米, 围岩 2540 米 4 桃源中桥 梁 5 方思山隧 道 级围岩 , 围岩 140 米,350 米, 围岩 90 米 3 6 东溪中桥 00 箱梁 7 五城隧道 出口 65 V 级围岩 , 围岩 160 米,岩 2880 米 第二章 分工和职责 第八条 为保证本标段的沉降观测按设计要求实施,本工区沉降观测由总工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由专业工程师和高级测量工组成专门的沉降观测小组,具体负责沉降观测工作,同时,根据现场需要,配备 24名民工配合元件埋设工作,满足沉降监测人员要求。对预制梁的观测,架设前由制梁单位负责观测,梁体架高完毕后由线下单位负责观测;制梁单位负责将架设前的沉降变形观测资料移交给线下单位,并做好交接手续。成员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第九条 沉 降观测的职责 施工单位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 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建设单位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1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2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3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4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工作。 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工作。 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4 第三章 设备配置 第十条 本工区沉降观测仪器按照沉降观测要求配置,各个仪器均为检校合格的产品,技术指标均达到沉降监测技术要求,满足沉降观测要求,检定证书附后。主要测量设备、仪器见下表: 沉降观测测量仪器设备配置表 名 称 技 术 指 标 仪器编号 数量 状 态 用 途 徕卡字水准仪 每公里双次观测标准偏差 距每 10m 偏差5准仪圆水准器灵敏度 8 /2中精度 340751 1 台 鉴定合格 用于布设垂直位移监测网,测量沉降监测桩、墩台监测桩和沉降板。 条码尺 符合要求 1m、2m 、 3鉴定合格 用于布设垂直位移监测网,测量沉降监测桩、墩台监测桩和沉降板。 数码相机 1 台 良好 保存影像资料 交通车 1 辆 良好 运输 电脑 1 台 良好 数据处理 第四章 测量要求 第十一条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5 沉 降 变 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 平 位 移观测 沉 降 变 形点的高程中误差( 相 邻 沉 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 沉 降 变 形点点位中误差( 三等 十二条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 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基准点编号规则 : 区编号 顺序号 基准点编号采用五位阿拉伯数字,前两位是工区号,后三位是顺序号;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 200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 需要。 6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 平均 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一等 300 1/250000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二等 30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 350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00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等 400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 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期 4 年考虑,计复测 8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往返按 20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 7 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水平位移监测网 ( 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 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 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第十三条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 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 3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 的位置。 第十四条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可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 1) 严格按 水准 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 2)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 8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 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一等 300 1/250000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二等 30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 350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00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等 400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 各次观测 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 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 和观测方法 进行 ,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 ( 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 ( 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 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 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 (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 在雨 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9 第十五条 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2水准仪使用 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 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12897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 50m,前后视距差 1.0 m(光学), 1.5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 学), 6.0 m(电子);视线高度 学), 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次所测高差之差 0.6 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1.0 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 读记至 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 4观测时,一般按后 前 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 1)往测:奇数站为后 前 前 后 偶数站为前 后 后 前 ( 2)返测:奇数站为前 后 后 前 偶数站为后 前 前 后 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观测前 30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 20 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 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 10 遮光罩。 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 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 ,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9对于宽度较宽的河、湖水中的沉降测量,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12897河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 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第五章 线下工程专业要求 第十六条 桥涵工程 (一)一般规定 前,应对桥涵 沉降 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 、梁体 变形等符合 技术标准 要求。 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 11 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 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 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二)墩台沉降变形观测 1观测断面布置 对于柱桩或明挖基础,可隔墩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对于摩擦桩基础,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2承台观测标: 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 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3墩身观测标: ( 1)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 2 处,位于墩身两侧; ( 2) 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 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图”。 4桥台观测标: 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 4 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具体设置位置见“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12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图 承 台 观 测 标 - 1桥 台 观 测 标 - 1 桥 台 观 测 标 - 2桥 台 观 测 标 - 4桥 台 观 测 标 - 350承 台 观 测 标 - 3桥 台 观 测 标 - 3桥 台 观 测 标 - 1 桥 台 观 测 标 - 2桥 台 观 测 标 - 4顶 帽顶 帽顶 帽承 台 承 台垫 石垫 石垫石 垫石 垫石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三)梁体变形 观测 13 1预制梁观测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 30孔选择 1 孔设置观测标。对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情况,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现浇梁观测 现浇梁应逐孔设置观测标。对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 6 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 10孔选择1 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时,对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3观测点布置 ( 1)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 6 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 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 1/4 跨中附近设置,详见附图。 梁部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 14 梁部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 ( 2)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 6 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 ( 3) 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 (四)观测水准路线 1桥梁墩台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墩身观测标观测方向工作基点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2梁体徐变 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中测点 1, 2, 15 3, 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 3, 4, 5, 6 构成第二个闭合环。所有观测线路在形成闭合环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 梁体徐变观测标观测方向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五)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承台观测标 沉降观测桩:选择 20筋 ,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 出埋设表面 3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承台观测标设置 2墩身观测标: 1 2 3 4 5 6 16 采用 14下图所示: 2040100 20120 202101014墩身观测标设置 3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可参考上图设置。 (六)观测精度与观测频次 1观测精度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 1 2观测频次 ( 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 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 间间隔进行。 ( 2) 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自梁体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砟轨道铺设前,应系统观测梁体的竖向变形。预应力张拉前为变形起始点,变形观测的阶段及频次 要满足 下 表要求。 17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进 行首次观测 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次或 1次 /周 承台回填时,临 时观测点取消 预制梁桥 架梁前 全程 1次 /周 预制梁架设 全程 前后各 1次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次或 1次 /周 桥位施工桥梁 制梁前 全程 前后各 1次 上部结构施工中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次或 1次 /周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次或 1次 /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后各 1次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 6个月 1次 /周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 2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 /周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0 3个月 1次 /月 工后沉降 长期观测 4 12 个月 1 次 /3 个月 13 24 个月 1 次 /6 个月 注: 1、观测墩台沉降时 ,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后观测:通过后第 1 天 1 次,隔 3 天 1 次,以后按上表正常进行 。 梁体徐变观测频次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观测周期 预应力张拉期间 张拉前、后各 1次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安装前、后各 1次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 1天 张拉完成后第 3天 张拉完成后第 5天 张拉完成后 1 3月,每 7天为一测量周期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每天 1次 18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第 0 3个月,每 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第 4 24个月 ,每 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七)沉降 评估 1评判标准 ( 1) 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 3个月 ,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 于 1 个月。 ( 2)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 墩台均匀沉降量: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 20 3)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要求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 5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除应满足上述规定外,尚应根据沉降差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 力的影响确定。 ( 4) 框构、旅客地道及 涵洞在铺设有砟轨道时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0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 15 ( 5) 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 粱 ,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 总量不大于 5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 6) 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 大于 8两次预测的时间 间隔一般不少于 3 个月 ,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 1 个月 。 ( 7) 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砟轨道铺设前, 沉降预测的时间 应 满足 19 以下条件: S(t)/S(t=)75% 式中 : S(t): 预测时的 的沉降观测值; S(t=) : 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 8)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残余徐变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 无砟桥面 L50m 时, 梁体跨中 竖向变形 不应大于 10L 50m 时 梁体跨中 竖向变形 不应大于 L/5000 且不大于 20 2评估方法 ( 1)对于一座桥不仅要进行单个墩台的沉降分析,同时也要对全桥作综合评估,控制相邻桥墩的不均匀沉降。当桥长很大时可根据地质情况和施工进度划分部分区段。 ( 2)对于单一墩台的观测数据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归纳、分析:架梁之前、架梁后至铺 设二期恒载前、铺设二期恒载后至钢轨锁定前、钢轨锁定以后。综合评估时,对于预制梁桥,分桥墩台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为基础施工完成桥墩完成、架梁前后、架梁后至铺设钢轨之前、铺设钢轨至钢轨锁定之前、钢轨锁定之后至正式运营之前、正式运营之后等多个阶段。 ( 3)桥涵 沉降预测采用 的 曲线回归法 参照路基执行。 第十八条 隧道工程 (一) 一般规定 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 20 导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变形观测期 原则上 不应少于 3 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 应 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沉降观测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1观测断面设置 ( 1) 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 25m 布设一个断面。 ( 2)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 ,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 400m、级围岩每 300m、级围岩每 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 3)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 4) 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 5)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21 ( 6)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 7)长度大于 20 20 2观测标设置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内轨顶面隧线中道隧道观测标1 隧道观测标2隧道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3观测水准路线 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所示: 22 隧道观测标观测方向工作基点隧道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4观测标埋设 参照墩身观测标埋设。 (三)观测精度与观测频次 1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 1读数取位至 2观测频次 ( 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 ( 2)沉降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 3 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2)第二阶段为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3)第三阶段为无砟轨道铺设后 3 个月。 ( 3)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每阶段 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 23 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 1 隧道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 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砟轨道铺设前 3个月 1次 /周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 程 1次 /天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3个月 0 1个月 1次 /周 1 3个月 1次 /2周 (四)沉降评估 1评判标准 ( 1)当 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 5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 2)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 15 2评估方法 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参照 路基 执行。 四、区段沉降综合评估 ( 1) 按工期安排计划和施工单位管段进行区段划分,评估区段长度的划分应根据不同结构物的分布情况,结合架梁、铺轨等的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区段长度一般不宜少于 4包括路基、桥涵、隧道、过渡段等不同结构物,并注意评估区段之间的衔接问题。 ( 2) 在对路基、桥梁、隧道和过渡段等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变形预测评估完成后,应绘制区段或全线的沉降预测变形曲线,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其满足铺设无砟轨 道的要求。 ( 3)对于区域沉降、结构物沉降值较大等特殊情况,应进行专题研究确定评估标准。 24 第六章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第十九条 数据传输流程 (一)准备阶段: 1. 施工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提交“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表 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要求将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同步提交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2. 设计单位根据观测断面布设的位置,填写附表“沉降设计值表”中沉降设计值栏, 同步提供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评估单位。 3. 设计单位提交全线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 估单位。 (二)测量阶段 1. 组织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按照时间要求提供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具体文件格式要求详见后面内容。 2. 观测数据处理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 1 次。 1)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 2)控制点文件 3)观测手簿文件 4)高差文件 5)平差文件 6)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 7)平差计算文件 ( 8)平差成果文件 3. 成果输出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 1 次,要求每次数据均从观测原点开始至提交时间。 25 1)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2)桥梁墩(台)沉降 观测记录表 3)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4)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5)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6)测点荷载 时间 沉降曲线与荷载 时间 沉降速率图。 4. 其它文件: 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 1)断链表:施工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提供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2)沉降设计值表:评估单位将观测值与设计值相差较大的观测点数据电子文件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提供沉降设计值表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5. 工作基点复测报告: 对定期工作基点复测以及发现异常变形后的工作基点复测情况进行详细 说明。 6. 特殊问题报告:施工单位提交观测过程中特殊问题报告。对观测过程中发生的沉降值异常、测点破坏后恢复等情况应及时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监理单位发现平行观测与施工单位观测存在较大差异时应及时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三)评估阶段 ( 1) 评估单位将区段评估报告以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提供建设单位。 26 ( 2)评估单位提供数据库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 第二十条 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一)文件格式 数据传输要求有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其中电子文件表格要求采用*式,图形文 件采用 式,报告采用 *式;纸介质文件要求相关单位签署盖章。 (二)文件管理规定 文件管理示意图 ( 1)施工单位由测量队负责处理观测数据形成文件,逐级上报给工区和标段项目部,以标段为单位汇总后按时提供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 2) 施工单位提交文件夹执行以下命名规则: 一级文件夹以标段号命名,全线共 分别命名为:“一标段、二标段 N 标段”。 二级文件夹以观测时间命名,如包含 08 年 10 月到 08年 11 月的数据,则命名为“ 0810 三级文件 夹以工区号命名,分别命名为:“一工区、二工区 ”。 27 四级文件夹以测量队命名,分别命名为:“一测队、二测队 ”。 五级文件夹按测量日期命名,如 2009年 3月 4日观测则命名为 090304;如当天有 4 台仪器观测数据需要处理,则按 090304( 1)、 090304( 2)、 090304( 3) 090304( 4)命名。 五级文件夹内应包含电子水准仪的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和控制点高程文件,以及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生成的观测手簿文件、高差文件、平差文件、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平差计算表文件、平差成果文件,说明文件。 (三)文件命名规则 1. 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以“标段号 测队号 后缀名”的格式为准。例:一标段、 1 工区、 1 项目部在 08 年 10 月 11 日进行的观测文件,文件名可命名为“ 原始观测文件常见形式一种为 列仪器生成的后缀名为 式的文件,另一种为列仪器生成的后缀名为 式的文件,两种文件格式不同。后缀名根据仪器型号的不同由仪器自动生成,计算人员不得改变。 2. 控制点文件命名规则 控制点文 件名应与相应的观测文件名同,仅在后缀名上加以区分,控制点高程文件以 其后缀名。例:观测文件名为 相应的控制点名应为 件的格式如下: 点号 1,高程 1 点号 2,高程 2 点号 3,高程 3 28 其余文件均根据原始观测文件与控制点文件进行计算得出,文件名均与观测文件名同名,根据不同文件的类型定义其不同的后缀名。 观测手簿文件: 差文件: 差文件: 差闭合差统计文件: 差计算文件: 差成果文件: . 其它 说明测量时的天气情况,温度,另外对测量过程中发生的超限重测、测点破坏后恢复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要求以上文件以纯文本格式提供,详细要求见附件 3。 第二十一条 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一)观测点编号 观测点的编号是观测点的标识,简洁明了的反映该观测点所在里程、观测点的类型、观测 点位置。为保证每个观测点的编号均为全线唯一的,同时便于在电子水准仪中输入,测点编号采用以下格式: 里程 测点类型编码 测点位置编号 里程采用 7 位阿拉伯数字,前 4 位为公里标,后 3 位为百米标(取整);测点类型编码采用 1 位英文字母;测点位置编号采用 1 位阿拉伯数字;测点编号共计九位。 29 各种测点的测点类型编码及测点位置编号详见表 测点类型英文字母编码及测点位置编号表 测点类型 测点类 型编码 测点位置及其对应的测点位置编号 沉降板 L 基底 (1)、路基面 (2) 观测桩 G 左 (1)、右 (2)、中 (3) 分层沉降观测点 F 中 (1) 位移边桩 W 左 (1)、右 (2) 剖面管 P 基底 (1)、基床底层顶面 (2) 承台观测标 C 观测标 1(1)、观测标 2(2) 墩身观测标 D 左 (1)、右 (2) 桥台观测标 T 观测标 1(1)、观测标 2(2) 、观测标 3(3) 、观测标 4(4) 梁体徐变观测标 X 左 1(1)、右 2(2)、左 3(3)、右 4(4)、左 5(5)、右 6(6) 涵洞观测标 H 左 1(1)、左 2(2)、中 3(3)、中 4(4)、右 5(5)、右 6(6) 隧道观测标 S 左 (1)、右 (2) 例如, 桥墩右侧观测标的测点编号为: 0364315 桥梁承台和墩台的测点均采用相应墩台的中心里程;梁体采用跨中里程。 (二)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 1. 在观测过程中,电子水准仪所有的点号均需要全名输入,不得有任何省略。 2. 所有转点均以“ Z”字母表示,不得以任何其他类型的点号代替。 (三)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 1 工程类型:桥梁、隧道。 2 测点的类型有:承台观测标、墩(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隧道观测标。 3 测点位置:按照下表输入: 测点位置属性表 测点类型 可选的位置属性 说明 承台观测标 观测标 1、观测标 2 观测标 1指 左侧小里程角处的观测标、观测标2指右侧大里程角处的观测标 30 墩 (台 )观 测标 观测标 1、观测标 2、观测标 3、观测标 4 对于墩身: 观测标 1为左侧观测标,观测标 2为右侧观测标。对于桥台设置四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在小里程左侧,观测标 2设置在小里程右侧,观测标 3设置在大里程左侧,观测标 4 设置在大里程右侧。 梁体观测标 左 1、右 2、左 3、右4、左 5、右 6 左 1指小里程端左侧,右 2指小里程端右侧,左 3指中间断面左侧,右 4指中间断面右侧,左 5指大里程端 左侧,右 6指大里程端右侧 隧道观测标 左、右 其他情况 根据实际位置输入 如剖面管可输入“基底”、“基床底层顶面”。 4 距线路中心:输入测点位置到中线的距离,单位为 m。左侧为负值,右侧为正值,中心为 0。 5 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类型,各种工程类型的基底处理类型按表 基底处理类型表 工程类型 可选的基底处理类型 桥梁 明挖基础、嵌岩桩、摩擦桩 其它 根据实际的地基处理类型填写 6 工程名称:输入观测标所处工程段落的名称,例如: 桥, 道等。 7 测点属性填写要求 不同类 型的观测点需录入的属性信息有所不同,需要填写部分详见下表。 31 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填写要求 测点编号 工程类型 测点类型 冠号 里程 测点位置 距线路中心 填挖高度 基底处理类型 压缩层厚度 处理深度 墩高 涵顶填土高度 围岩类别 工程 名称 备注 沉降板 观测桩 位移边桩 剖面管 分层沉降观测点 承台观测标 墩 (台 )观测标 梁体观测标 涵洞观测标 隧道观测标 注:表中标有“ ”为必填属性,标有“ ”的为选填属性,空白的为不需要输 入。 32 (四)附表录入要求: 1 观测期次 整型数据,根据观测的期次依次填入“ 1、 2、 3”,观测期次必须连续。 2 观测日期 日期型数据,格式为“年 日”,其间用英文短划线“ -”连接,年为四位数,月和日是两位数,例如: 20082009 3 两次观测间隔 整型数据,输入与前一期观测的时间间隔,单位为天。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 4 累计天数 整型数据,各期次观测间隔天数的累计,单位为天。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 5 本次高程 浮点型数据,本次观测的高程值,单位为 m,保留小数点后 5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的高程值即为该观测标的初始值。 6 本次沉降 浮点型数据,本次观测的测点的沉降值,单位为 留小数点后 2 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沉降值以向下沉为正,向上隆起为负。 7 累计沉降 浮点型数据,各期次沉降值的累计,单位为 留小数点后 2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沉降值以向下沉为正,向上隆起为负。 8 沉降速率 33 浮点型数据,由“本次沉降”除以“两次观测间隔”得 到,单位为 mm/d,保留小数点后 3 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沉降速率以向下沉为正,向上隆起为负。 9 施工阶段 输入各期次观测时的施工阶段(施工状态或者工况),各种工程类型的施工阶段可按下表填写。施工阶段和沉降评估密切相关,必须严格按照下表格式填写。要求每次数据处理完成后必须立即填写该项,以免时间久后发生错误。 施工阶段录入要求表 工程类型 施工阶段 桥梁 桥墩台: ( 1)预制梁桥:承台施工、墩台身施工、等待架梁、运梁车前期通过、等待铺轨、铺轨完成。 ( 2)现浇梁桥:承台施工、墩台身施工、等 待制梁、制梁完成、运梁车前期通过、等待铺轨、铺轨完成。 梁体:终张拉前、终张拉后 60 天、等待架梁、运梁车前期通过、等待铺轨、铺轨完成。 隧道 等待铺轨、铺轨完成。 10 备注 根据需要输入备注信息。 第七章 处 罚 第二十二条 每月按沉降变形观测检查评分标准 (见附表 )组织沉降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