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方案_第1页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方案_第2页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方案_第3页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方案_第4页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方案 1、基本概念 道路系统依据地理位置和主要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公路与城市道路两种。 公路:是指位于城区之外,用以连接城市、乡镇,主要供机动车行驶的道路,功能相对单一。 城市道路(简称道路):是指供城市区域内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使用的道路,同时也是市政基础设施的载体。并承担与市外公路系统相连接的功能。 城市道路承载着交通、市政管廊、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城市景观、防灾减灾等多种功能,因此城市道路路网系统成为整个城市的命脉。 道路设计就是根据规划条件的要求,结合现状建设条件,按照相应规则要求,加工成可供施工使用的图纸文件的创作过程。其中的规则是指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基建程序等。审批流程是基建程序的关键部分,设计流程源于审批流程,同时服务于审批流程,二者是一体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讲解审批流程的原因。 道路设计过程基本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研究阶段和工程设计阶段。 前期研究阶段包括规划方案、设计方案、立项与可研。 工程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1、建设单位即业主单位,全面负责项目运作(包括规划、设计、立项、招标、实施、移交其他部门或自行运营管理)。 2、规划单位负责道路规划方案或规划条件、排水规划方案、河道规划条件的编制。 3、设计单位有市政公用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负责编制道路、桥梁、排水等各专业的各阶段设计文件,不同等级道路要求资质级别不同;有管线综合资质单位,负责编制管线的项目 综合、设计综合。 4、施工相关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检单位等。 2 5、勘察测量单位勘察单位提供各阶段地勘报告和水文报告,参与施工验槽、不良地基处理等。测量单位提供实测地形图,参与钉桩、放线交桩等工作。 6、技术审批单位规划委或规划局,负责方案初设审批、两证一书许可。交通工程一般由交管部门负责方案审批。 7、投资审批单位发改委,负责立项、可研、初设批复。 8、施工许可单位住建委,审批发放施工许可证。 9、技术审查单位有审查资质单位,负责地勘(详勘)施工图审查、设计施工图 审查。 10、招标单位市招标办(或招标代理单位),负责设计、施工招标。 11、竣工验收单位业主(或接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质检单位。 12、文件归档单位城建档案馆,负责设计资料、竣工资料归档,备查备用。 13、另外还有用地预审(国土资源部门)、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部门)、文物园林保护(园林绿化部门、文物保护部门)等。 2、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 设单位委托规划部门编制道路、雨污水等规划方案,并报规划部门审批,取得规划方案及其批复。 申请材料:规划 单位编制的规划方案。时间:约需 2个月。 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编制道路、雨污水等设计方案,并报规划部门审批,得到设计方案及其批复;然后,委托有管线综合资质的单位编制管线项目综合文件。 申请材料:设计单位编制的设计方案。时间:约需 2个月。 制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立项部门审批,得到项目建议书(代可研)批复。 北京市规定: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使用政府投资 2亿元以上的,其他项目使用政府投资 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议书须报市政府批准,其他由市、区发改委审批。 申请材 料: 建设项目属地区县发改部门、市属各部门或计划单列单位的报批函或请示; 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方案批复); 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意见; 对交通产生较大影响的项目,提供交通委出具的交通影响评价意见; 政府投资以外的资金筹措平衡方案说明材料; 按国家规定内容和要求编制的可研报告;需区县政府配套资金的市政府投资的农林、水利、小城镇建设项目,承诺资金已落实的证明; 3 时间:立项审批时限 20工作日,整个过程约需 2个月。 我 们参照北京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来讲解这一部分,全国各地对程序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大同小异 ,请大家参考使用。 托招标代理单位,进行设计招投标。 发布招标公告,编制招标文件,评标,发布中标通知书。时间:约需 1个月。 单笔合同额 50万元的项目可以不招标,业主可直接委托设计。 制初步设计文件,主干路以上报规划部门和立项部门联合审批,其他项目仅报立项部门单独审批,得到初步设计批复;编制管线设计综合方案,并报规划部门审批,得到管线设计综合方案批复。 时间:约需 2个月。 政府投资或工程总投资在 1000万元以上的市政工程项目及轨道交通、主干路以上的道路、重要管线项目,须按基建程序进行初步设计审查。 办“两证一书”(意见书、用地证、规划证) 涉及新征(占)用地的工程项目规划许可程序为:规划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已代征或在现况道路用地内(不涉及拆迁的)的工程项目不再申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1、申请”规划意见书“规划意见书申办阶段,分道路工程和管线工程两部分进行。 道路工程: ( 1)建设单位出具的申报委托书和填写 完整并加盖单位印章的 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及其它事项申报表(市政工程) ; ( 2)市计划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文件原件 1份(中央和部队在京项目为市建设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批准文件; ( 3)建设单位新征(占)的用地申请文件(包含发文号、签发人、单位印章等基本公文要素)、用地要求及拟建项目情况说明; ( 4)道路工程征地图(含道路方案) 1份图纸底图为经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的 1: 500或(远郊地区可使用 1: 1000 或 1: 10000)地形图,并用铅笔划出新征(占)用地范围 ( 5)建设单位对拟建项目的情况说明; ( 6)函复或规划方案批准文件中涉及的相关部门审查意见。 管线综合工程: ( 1)建设单位出具的申报委托书和填写完整并加盖单位印章的 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及其它事项申报表(市政工程); ( 2)主管部门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 4 ( 3)相关道路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批准文件; ( 4)项目综合会议纪要中涉及的相关部门审查意见; ( 5)配套市政管线设计综合图 2份及电子文件,含说明,会签表及审查意见,图纸底图为经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的含管线实测内容的 1: 500 道路设计图(条件图); 2、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审批时限 20个工作日) 申请人需提交如下申办材料: 建设单位出具的申报委托书; 建设单位填写完整并加盖单位印章的 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及其他事项申报表 (市政工程) 规划意见书(市政工程)及附图复印件; 主管部门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 建设用地钉桩成果通知单;提供规划申报用图的测绘部门,按建设用地钉桩成果及绘图要求绘制的 1: 500或 1:2000地形图 5份(机要项目 4份,用地单位为多个的,需按增加单位个数增加相应份数的地形 图) 需要使用项目名称的须提交地名命名行政许可文件复印件。 3、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时限 20个工作日) 持有规划意见书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可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报送有资质的施工图审查部门审查,得到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申请施工许可证。 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1)已经办理该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 ( 2)已经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 3)需要拆迁的,其拆迁进度符合施工要求; ( 4)已经确 定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招标); ( 5)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 ( 6)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 ( 7)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时间:约需 2个月。 参照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制定的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流程图(试行)来讲解规划设计阶段的流程,全国各地对流程的控制基本相同。 5 道路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审批、行政许可如图所示。(两证一书为行政许可事项) 6 7 此证是征地拆迁的根本 参照北京市住建委的施工许可办理流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来讲解施工许可阶段的流程,全国各地对流程的控制基本相同。 8 “两证一书”中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施工图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施工图 +审查后的地质勘查报告 施工图审查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施工许可办理流程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初步设计中需编制交通工程初设文件(一般可操作为设计方案)。 在初步设计批复后或施工图完成后编制详细的交通工程方案设计,报交管部门审查,审查通过后设计单位按审查意见修改设计报出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 9 计方案编制阶段: 1、应该有道路、雨污水的规划方案及规划方案批复。 2、应有正式的“中线红线钉桩成果表”。 3、现况古树、文物的调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4、关注沿线已拨地、重要建筑与道路用地的矛盾及相应处理方案。 5、下穿式立交对地下水结构抗浮、排水泵站的考虑。 6、正常情况下,不得更改或突破 规划红线,如需调整必须征得规划部门的同意,办理相关的调整手续。 方案设计阶段是基础也是关键,初步确定工程标准、规模和投资! 10 研编制阶段: 1、应有规划部门的设计方案批复。 2、应有土地预审意见、环评意见、交评意见等。 3、河道要有河道规划条件,跨河桥要考虑上下游一定范围的河道整 治工程。 4、雨水排除应按系统考虑,注意下游的畅通问题,必要的工程应纳入本工程中。 可研阶段:控制工程标准、规模和投资! 设编制阶段: 1、应有设计方案批复及可研批复。 11 2、铁路交叉应有铁路部门出具的意见。 3、地基处理、安全防护设施、附属设施、线外工程、环卫设施、施工便线 便桥等内容应进一步深化设计。 初设阶段:复核工程标准、规模和投资! 工图编制阶段: 1、应有初步设计批复。 2、必须要有地勘报告(详勘),且需进行施工图审查。 3、跨河桥要有河道管理部门的复函,要有通过审查的洪评报告。 4、管线设计综合图必须经过会签。 施工图阶段是控制 工程安全的关键! 12 掌握道路工程设计审批流程、把握各设计及审查阶段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是设计咨询工作者做好设计咨询工作的基本技能。 几何设计 (路线设计) 录 道路路线几何设计主要执行的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93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7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 29 13 城市道路根据道路在路网中 的地位、交通功能和服务功能等,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应符合下表中的规定。 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 道路等级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60 50 40 50 40 30 40 30 20 快速路 采用中间分隔,具有大容量、过境交通、中长距离行驶、全立交、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人口间距及形式等特性,实现连续交通流,为机动车快速交通服务。 主干路 以区域过境、区域集散为主要交通功能,在城市路网中起骨架作用。 14 次干路 在城市道路网中起区域集散交通功能,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的区域性干路。 支 路 连接次干路与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的内部道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区域服务为主要交通功能。 15 道路是由平面线形、竖向线形(纵断面)、横断面共同围成的三维曲面,再加上路面结构、道路建筑限界(最小净高)共同形成的“空间曲体”。(因此平纵横成为道路路线的三几何要素) 2、横断面设计 应根据道路等级、控制要素、总体设计要点等合理布设。 断面形式应根据设计速度、交通量、交通组成、交通 组织方式等条件选择,并应满足设计年限内的交通需求。 断面设计应与轨道交通线路、环保设施、地上杆线及 地下管线布设等协调。 2. 1. 4 横断面设计应结合沿线地形、两侧建筑物及用地性质进 16 行布置,应满足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等 宽度的规定。 参照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标) 道路横断面空间可划分为:机动车空间、公共交通空间、慢行及公共设施空间(路侧带)以及地下空间。 17 横断面由机动车道(含公交车道)、非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分车带(分隔带两侧路缘带)、路侧带(人行道、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还可包括应急车道、路肩和排水边沟等。 度 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以 60km/h 分界) 车型及车道类型 设计速度( km/h) 60 60 大型车或混行车道( m) 客车专用车道( m) 条非机动车道宽度 车辆种类 自行车 三轮车 18 非机动车道宽度( m) 行道最小宽度 项目 人行道最小宽度( m) 一般值 最小值 各级道路 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 车站、码头附近路段 途汽车站 车带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可分为中间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两侧分车带(简称两侧带) ;分车带应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 19 分车带最小宽度以 60km/表 车带最小宽度 类别 中间带 两侧带 设计速度( km/h) 60 60 60 60 路缘带宽度 m) 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 - - 全带宽度 m) 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 - - 向净宽度 m) 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 - - 隔带最小宽度( m) 车带最小宽度( m) 1、地面道路横断面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四种基本型式 。 1、单幅路适用于交通量不大的次干路、支路。 2、双幅路适用于专供机动车行驶的快速路、非机动车较少的主干路或次干路。 3、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流量较大、车速较高、非机动车较多的主干路或次干路。 4、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流量大、车速高、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或主干路。 5、当然还可以有五、六、七、八幅路。,但用的比较少些。 20 2、横断面设计 整体式 21 分离式 2、高架道路横断面可分为整体式、分离式、双层式等型式 22 3、地下道路一般有路堑式、地下式(隧道式)等型式。 路堑式道路 地下式道路(隧道式道路) 2、横断面设计 快速路常用红线宽度为 60、 70、 80 米。 例如: 60 米红线的快速路可布置成四幅路路基形式、六幅路整体式高架形式、六幅路分离式高架形式等。 其它红线宽度可类似布设。 23 四幅路形式 六幅路形式 24 六幅路形式 主干道常用红线宽度为 40、 50、 60 米, 道路横断面一般布置为三幅路或四幅路形式。 25 次干道常用红线宽度为 30 40米。 30米红线的道路,横断面常布设为一幅路或两幅路形式。 40米红线的道路,横断面常布设为三幅路或四幅路形式。 26 27 一幅路形式 28 3、平面设计 路红线及道路功能,并应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文物保护、环境景观、征地拆迁等因素。 文地质、地域气候、地下管线、排水等要求很好地结合,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注重线形的连续与均衡,确保 行驶的安全与舒适。 干路应做好路线的线形组合设计。 29 中交叉口是平面设计的重点。 线宽度、用地性质及沿线重要建筑物的约束,还受征地拆迁、社会环境、景观绿化、文物保护、公众参与等影响,同时还要满足航道、水务、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技术标准和行业管理要求,应考虑各方面的综合平衡。 级、交通特点,以交通组织设计为指导,合理布置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交叉口、出入口、公交停靠站、 出租车停靠站等。 曲线组成,平曲线由圆曲线、缓和曲线(回旋线)组成。 应设置圆曲线。 计速度小于或等于 40km/h 的路线转角位于交叉口范围内时,可不设置平曲线,但应保证交叉口范围直行车道的连续、顺直。 40km/圆曲线半径小于下表中“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时,需在圆曲线两端设置缓和曲线。 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不设缓和曲线的 最小圆曲线半径( m) 3000 2000 1000 700 500 C 型(卵形)等型式。 基本型即为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型式。 30 两平曲线间以直线径相连接时,直线的长度不宜过 短。相邻两平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应不小于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 60km/h 时,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 m 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以 km/h 计)数值的 6倍 ;反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 m 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以 km/h 计)数值的 2 倍。 当设计速度小于 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下表限制,但应满足设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 m) 600 480 360 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 m) 200 160 120 31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 ;当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 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m) 1600 1000 600 400 300 150 70 设超高最小半径( m) 一般值 650 400 300 200 150 85 40 极限值 400 250 150 100 70 40 20 圆曲线半径计算和设计速度、路拱横坡或超高横坡、横向力系数有关,其中横向力系数值选用是关键,从行车安全角度考虑,横向力系数一般不宜超过 设计咨询过程中,对于超高值设置的合理性,可通过计算相应的横向力系数值是否合适来复核。 (式 4) 式中: m); km/h); 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横向摩阻系数; 小数表示,反超高时用负值。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当圆曲线按规定需设置超高时,缓和曲线长度还应大于超高缓和段长度。 缓和曲线最长度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85 70 50 45 35 25 20 平曲线与圆曲线最 小长度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平曲线最小长度( m) 一般值 260 210 150 130 110 80 60 极限值 170 140 100 85 70 50 40 圆曲线最小长度( m) 85 70 50 40 35 25 20 32 当圆曲线半径 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m) 1600 1000 600 400 300 150 70 设超高最小半径( m) 一般值 650 400 300 200 150 85 40 极限值 400 250 150 100 70 40 20 最大超高横坡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设计速度( km/h) 100,80 60, 50 40, 30, 20 最大超高横坡度( %) 6 4 2 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 250m 时,应在圆曲线范围内设置加宽,每条车道加宽值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1、视距是道路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停车视距由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及安全距离组成。 2、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级道路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下表的规定值(这是路线设计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积雪或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 2)当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其值应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3)货车比例较高的道路,应验算货车的停车视距。 3、对于 凸形竖曲线和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等可能影响行车视距、危及行车安全的地方,需验算停车视距。验算时,物高为 高在凸形竖曲线时为 桥下凹形竖曲线时为 4、平曲线内侧的边坡、挡墙、树木、声屏障、防眩设施等构筑物均不应妨碍视线,可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包络线与路面边缘之间的障碍物应清除。 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33 停车视距( m) 160 110 70 60 40 30 20 曲线分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 路净空、沿街建筑物散水高程、地下管线覆土要求、沿线地面排水要求、防洪排涝等因素的控制,需综合考虑各控制条件进行纵断面设计。 3. 山地城市道路还需考虑土石方平衡,以合理确定路面设计高程。 小半径与竖曲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凸形竖曲线 ( m) 一般值 10000 4500 1800 1350 600 400 150 极限值 6500 3000 1200 900 400 250 100 凹形竖曲线 ( m) 一般值 4500 2700 1500 1050 700 400 150 极限值 3000 1800 1000 700 450 250 100 竖曲线长度( m) 一般值 210 170 120 100 90 60 50 极限值 85 70 50 40 35 25 20 非机动车道变坡点处也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宜大于或等于 100m。 机动车道最大纵坡度直接影响行车速度、行车安全、行驶质量、运输成本以及道路建设投资等问题,它与车辆的行驶性能有密切关系。因此应对最大纵坡度进行限制。 非机动车道最大纵坡度主要是考虑自行车爬坡能力,一般不大于 困难时不应大于 道路设置最小纵坡度是保证排水顺畅和防止管道淤塞,从而防止路面积水带来安全隐患。因此规定道路最小纵坡一般不应小于 当遇特殊困难纵坡小于 ,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设施。 机动车最大纵坡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最大纵坡 一般值 3 4 5 7 8 34 ( %) 极限值 4 5 6 7 8 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最大合成坡度应按规定限制,以保障行车安全。 设计速度( km/h) 0 最大合成坡度( %) :积雪或冰冻地区道路的合成 坡度应小于或等于 机动车道纵坡的最小坡长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且应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当机动车道纵坡大于最大坡度的一般值时,其最大坡长应进行限制。两限制坡长之间应设置不大于 3%的纵坡缓和段。 机动车道最小坡长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最小坡长( m) 250 200 150 130 110 85 60 机动车道最大坡长(限制长大纵坡)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纵坡 ( %) 4 5 6 6 8 最大坡长( m) 700 600 400 350 300 350 300 250 300 250 200 非机动车道纵坡宜小于 当非机动车道纵坡大于 ,其最大坡长应进行限制。 纵坡( %) 大坡长( m) 自行车 150 200 300 三轮车 - 100 150 3、平纵线形组合原则上应考虑“平纵相互对应、且平包纵”。 1) “相互对应、且平包纵”即要求平曲线稍长 于且能包含住竖曲线。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当平曲线半径小于 2000m、竖曲线半径小于 15000、竖曲线的相互对应对线形组合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平、竖曲线半径的增大,其影响逐渐减小;当平曲线半径大于 6000m、竖曲线半径大于 25000线形的影响显得就不很敏感了。因此,是否必须考虑使用“平包纵”,可根据平曲线、竖曲线半径的大小灵活确定。 4、城市道路由于限制条件多,对于低等级道路或纵坡度特别小的道路不必强求平纵线形的相互对应。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位置组合图 35 道路线形设计应协调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三者之间的组合,合理运用技术指标 ;与地形地物和周边环境相适应,满足行车安全、排水通畅等要求。并同时处理好与桥隧、沿线设施的配合。这也是我们进行工程咨询需审查的重点内容。 交叉口设计 录 道路交叉口设计主要执行的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 5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7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93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 0647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 29 36 道路与道路交叉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种形式。 用交通信号灯组织指挥相冲突的交通流按先后次序交替运行的平面交叉口。 是指主、次道路相交,用交通标志来组织分配相冲突交通流的通行时间,规定次要道路车辆必须让主要道路车辆先行的一类交叉口。让行标志交叉口有两种:用停车让行标志管制的交叉口叫停车让行交叉口;用减速让行标志管制的交叉口叫减速让行交叉口。 是指没有任何管制措施、各类各向交通流按交通法规定的先后次序通行的平面交叉口。 是指位于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快速路与快速路、高速公路、重要 主干道相交的重要交通立交节点,能适应相交主线直行车流快速连续行驶、转向车流略减速的交通需求。无平面交叉。 是指城市主干道或次干道与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公路相交,主、次干道车辆从快、高速路集散的互通式立交。存在平面交叉。 是指能保证主要干道直行车流快速或按设计速度连续行驶,其次要主线直行车流准许在平面交叉口行驶的立交。 2、设计原则 根据路网规划、相交路等级以及有关对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2. 道路交叉口设计应保障交通 安全,使交叉口车流有序、行驶畅通,同时应兼顾景观。 3. 道路交叉口设计应兼顾所有交通使用者(包括人、非机动车、公共交通等)的需求,处理好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4. 道路交叉口设计应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分期建设时,应考虑近远期相结合。 5. 道路交叉口设计除考虑本交叉口流量、流向以外,还应分析相邻或相关交叉口的影响,保证上下游通行能力的匹配。 6. 道路交叉口改建设计应同时考虑原有交叉口情况,合理确定改建规模。 (交叉口设计规程四强条之一) 车行道种类 机动车 非机动车 行驶车辆种类 各种汽车 无轨电车 有轨电车 自行车、行人 其他非机动车 37 最小净高( m) :穿越铁路、公路的最小净高还应满足先关规范的规定。 1、平面交叉口按交通组织方式分 1 )平 A 类: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 (进口道渠化展宽)、平 口道不展宽) 2 )平 B 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 进右出交叉口)、平 行交叉口)、平 无管制交叉口) 3 )平 C 类 :(环形交叉口) 2、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 1)应尽可能灯控。 2)应尽可能渠化。 3)应尽可能少用平 平面交叉口类型 选 型 推荐形式 可选形式 主干路 平 主干路 平 主干路 平 平 次干路 平 次干路 平 平 1 类 支路 平 3类 平 2类 平 38 平 环形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的设计范围应包括整个交叉口功能区,由所有相交道路的交叉部分和进口道、出口道的延伸部分组成,各方向一般延伸 10m20m。(图中黑粗线范围)。 平面交叉口应包含公交、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过街设施等相关内容。 39 要点 1、新建平面路口不得出现超过 4 叉的多路交叉口、错位交叉口、畸形交叉口,不得出现交角小于 70o(特殊困难时为 45o)的斜交交叉口。 2、平面交叉口间距应根据城市规模、路网规划、道路等级、区域位置等综合确定;干道交叉口间距宜大致相等;交叉口最小间距应能满足转向车辆变换车道所需最短长度、满足车辆排队长度、满足进出口道总长度的要求,且不宜小于 150m。 3、为保证整条道路的通行能力,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和渠化方式应根据相交道路等级、功能定位、交通量、交通管理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渠化设计一般不应压 缩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4、交叉口进口道渠化车道数应大于上游路段的车道数,每条车道的宽度不宜小于 小 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进口道直行车道数相匹配,车道宽度 限时不宜小于 5、考虑视距问题以及交通组织等问题,桥梁、隧道两端不宜设置平面交叉口。 6、平面交叉口范围内道路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当需采用曲线时,其曲线半径不宜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 40 半径。 7、平面交叉口范围内道路竖向设计应保证行车舒适和排水通畅,路口纵坡不宜大于 困难情况下不应 大于 3%,山区城市道路等特殊情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 8、地块及建筑物机动车出入口不得设在交叉口范围内,且不宜设在主干路上,一般设置在支路或次干路上。开口位置对路口交通组织影响很大,因此应进行限制。主干路上开口距交叉口停止线不应小于 100m,且应右进右出;次干路上开口距交叉口停止线不应小于 80m,且应右进右出;支路上开口距交叉口停止线不应小于 30 50m(视相交路等级)。 9、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存在高出路面 交叉口设计规程四强条之二) 直行 车速 Km/h 60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安全视距 m 75 60 50 40 35 30 25 20 15 10 1、立体交叉口根据相交道路等级、车流行驶特征、机非干扰程度等划分为 1 )立 A 类:枢纽立交 立 要形式为全定向、喇叭形、组合式等全互通立交;宜在城市外围区域采用。 立 要形式为苜蓿叶型、半定向、组合式等全互通立交。宜在近城区域采用。 2 )立 B 类:一般立交 主要形式为苜蓿叶型、环形、菱形、迂回式、组合式等全互通或半互通立交。宜在城市中心区域采用。 3)立 C 类: 分离式立交 不分区域,通用。 立交类型的选择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41 立体交叉口类型 选 型 推荐形式 可选形式 快速路 快速路 立 快速路 主干路 立 立 快速路 次干路 立 立 快速路 支路 立 主干路 主干路 立 立体交叉口的设计范围应包括道路中线交点至各方向道路的进出口变速车道渐变段及其向外延伸( 10m20m)的路段共同围成的空间。 (图中黑粗线范围) 立体交叉口应包含辅路系统、公交、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过街设施等内容。 1、主线横断面 42 立交区主线横断面由同路段的相同的功能区(车行道、路缘带、分车带、路侧带、停车带)外加辅助车道、集散车道、变速车道、防撞设施等部分组成。 2、主线平面线形 立交区主线平面线形技术要求应与路段一致,可优于路段线形标准,但不应低于路段线形标准。 3、主线纵断面线形 1)立交区主线机动车道最大纵坡应符合下表要求,一般情况下最大纵坡应小于或等于推荐值,条件受限时方可采用限制值。当机动车道纵坡大于最大纵坡推荐值时,其最大 坡长应进行限制。机动车道纵坡的最小坡长应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的切线长度之和。 设计速度( km/h) 100 80 60 50 40 备注 机动车道最大纵坡 ( %) 推荐值 3 4 5 同路线 限制值 5 6 7 8 2)冰冻积雪地区:快速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不得超过 4%,其它道路不得超过 6%。 3)山区城市速度为 40km/过技术论证,机动车道最大纵坡度可增加 1%。 1、匝道概念:立体交叉相交道路之间相互连通的连接道,供转弯车辆运行使用。按转向功能 可分为左转弯匝道和右转弯匝道。 2、右转弯匝道:一般都采用直接转向的方式。 右转匝道 3、左转弯匝道:可分为定向匝道、半定向匝道、环形匝道以及各种变形的迂迴式匝道。 1)定向匝道从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上游右侧驶出,以和缓、短捷的路线,跨越或穿越主线,直接从另一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下游右侧驶入。匝道 标准很高。 2)半定向匝道)从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上游右侧驶出,以大弯道绕越主线,从另一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下游右侧驶入。匝道标准较高。 3)环形匝道又称苜蓿叶匝道。匝道标准较低。 43 定向匝道 半定向匝道 环形匝道 4、匝道按车道数量及其行使方向可分为单向单车道匝道、单向双车道匝道、双向分离式双车道匝道(中间以分隔带分离,用地困难时可采用护栏分离)。 5、匝道横断面功能区组成:以单 向单车道匝道为例,从左到右依次为:左侧路肩(含防撞护栏)、左侧安全带、左侧路缘带、车行道、停车带、右侧路缘带、右侧安全带、右侧路肩(含防撞护栏)。 44 6、匝道车行道宽度根据设计速度和行使车辆类型综合确定。 车型及形势状态 设计速度( km/h) 车道宽度( m) 大型汽车或大小型汽车混行 60 60 小型汽车专用道 60 60 45 注:括号内数值为设计速度不超过 40km/在困难情况下可采用的最小宽度值。 7、匝道其它各功能区最小宽度根据匝道所采用的设计速度来确定。 分车带类别 中间带 两侧带 设计速度 V( km/h) 80040 80040 分隔带最小宽度 m) 缘带最小宽度 m) 全带最小宽度 m) 小侧向净宽 m) 1 车带最小宽度 m) - - - 8、匝道在曲线弯道处圆曲线半径 R 250根据通行的车型对每条车道进行加宽。 车型 圆曲线半径( m) 200 R 250 150 R 200 100 R 150 60 R 100 50 R 60 40 R 50 30R 40 20 R 30 15 R 20 小型汽车 通汽车 接车 、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 区类型综合确定。圆曲线半径 匝道设计速度( km/h) 80 70 60 50 40 35 30 25 20 46 积雪冰冻地区 240 150 90 70 50 35 25 一般地 区 不设超高 420 300 200 130 80 60 45 30 20 15 230 160 105 65 50 35 25 20 80 205 145 95 60 45 35 25 15 55 185 130 90 55 40 30 25 15 10、缓和曲线采用回旋曲线,计算公式为 R*L 中, R 为圆曲线半径, 不同设计速度的匝道, 值应满足下表中相应的要求。 匝道设计速度( km/h) 80 70 60 50 40 35 30 25 2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75 70 60 50 45 40 35 25 20 匝道设计速度( km/h) 80 70 60 50 40 35 30 25 20 回旋曲线参数 A( m) 135 110 90 70 50 40 35 25 20 11、不同设计速度的匝道,对圆曲线长度和平曲线长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应不小于下表中规定的值。 匝道设计速度( km/h) 80 70 60 50 40 35 30 25 20 平曲线最小长度( m) 150 140 120 100 90 80 70 50 40 圆曲线最小长度( m) 70 60 50 45 35 30 25 20 20 12、匝道纵断面设计中,应根据匝道设计速度和区域环境进行最大纵坡的限制。 竖曲线最小半径和竖曲线最小长度也有相应的要求。 匝道设计速度( km/h) 80 70 60 50 40 一般地区 5 7 8 积雪冰冻地区 4 4 4 4 匝道设计速度( km/h) 80 70 60 50 40 35 30 25 20 竖曲线最小半径( m) 凸形 一般值 4500 3000 1800 1200 600 450 400 250 150 极限值 3000 2000 1200 800 400 300 250 150 100 凹形 一般值 2700 2025 1500 1050 675 525 375 255 165 47 极限值 1800 1350 1000 700 450 350 250 170 110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一般值 105 90 75 60 55 45 40 30 30 极限值 70 60 50 40 35 30 25 20 20 13、匝道路拱横坡与超高: 1)路拱横坡应满足最低路面排水要求,一般 2%,最大不应大于 2%。 2)最大超高横坡应根据当地气候、地形、地区性质、和交通特点综合确定,一般地区最大超高横坡不应大于6%,积雪冰冻地区不应超过 3)平纵合成坡度一般地区最大不应大于 8%,积雪冰冻地区不应超过 6%。 相邻匝道出入口之间的最小净距应能保证主路交通不受分合流交通的干扰,并能为车辆加减速以及转换车道提供安全可靠的条件。 1)根据不同分合流 形式选用不同的最小净距 。 2)连续驶入和驶出匝道口最小净距还应考虑变速车道长度要求及交通标志之间的距离要求。 3)先入后出的相邻匝道口最小净距 ,交织距离不足或通行能力不够时,应设置集散车道,避免对主路产生很大的影响。 120 100 80 60 50 40 极限值 165 140 110 80 70 55 一般值 330 280 220 160 140 110 单车道匝道出入口 1)单车道出入口按交通流线分直接式出入口和平行式出入口两类。 2)直接式出入口基本符合车辆行使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