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大学生就业项目设计方案_第1页
归因理论大学生就业项目设计方案_第2页
归因理论大学生就业项目设计方案_第3页
归因理论大学生就业项目设计方案_第4页
归因理论大学生就业项目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归因理论大学生就业项目设计方案 1全面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指导教师可借助问卷调查、课堂讨论、讲座、个别谈话等不同方式 ,开展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知状况、就业的成败进行归因的活动 ,从而了解他们的归因倾向。借助于职业测评和性格测验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性格 ?兴趣 ?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全面客观地思考职业发展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选择饭店方向 ,就应多选修相关课程、注重外语学习、留意饭店行业发 展动向等等。 2构建全程式、差异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培养正确的饭店职业观。目前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 ,仅局限于对毕业班顶岗实习前夕开设职业指导课 ,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 ,提供一些面试技巧 ?择业心理 ?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这已经不能解决学生职业发展错位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 ,个性特征是影响人们归因过程的重要因素。个性特征与归因倾向密切相关。人们在进行归因时 , 时常会对那些自认为有重要影响的原因表现出某种偏爱和重视。因而 ,职业指导必须在高职三年全程指导的基础上 , 完善突出个性化、差异化。旅游专业高 职生从刚入校时就需要针对职业方向进行多方面的了解 ?调整 ?这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 ?学校应该通过入学教育 ,职业发展讲座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有关旅游、饭店行业的发展前景 ?饭店职业的性质及发展空间 ?饭店就业环境等信息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培养学生对饭店行业的兴趣 ? 3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强化饭店职业素质和能力教育 ?高职院校应根据旅游专业面向的职业市场需求 , 合理调整与开设专业课程 ,增加职业教育及实践培训课程的比例 ,开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技能 ?创业能力 ?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 ,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 ?在专业教学安排上,应多增设以实习实践活动替代单纯课堂讲授的职业指导课程 ,这可以改变长期困扰旅游教育的理论脱离实际问题 ,切实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对人的要求。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高星级饭店实习基地 ,将一年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二年级的专业实习和最后一年的毕业顶岗实习有机地衔接起来 ,并利用假日、黄金周进行短期社会实践 ,旅游旺季安排集中实习 ,让实习和实践活动贯穿专业学习的始终。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科学定位 ,正确认识社会行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形成成熟 的饭店择业观 ,树立职业信心 ? 1972 年,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 韦纳 (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很有影响的 “三维度、四因素理论 ”,即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分析确定了归因的三个维度,即原因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和可控性维度。进而通过大量分析认为,人们可以为自己或他人的成就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只有少数原因显得特别突出,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韦纳认为归因理论的基本原则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一旦先前行为的结果 是正确的,人们就可能会力图恢复原有的因果关系,而如果先前的结果是人们不希望的,人们就可能会改变这个结果的原因,以期结果向好的方向转化。所以韦纳认为,对成败的归因在先行条件和成就行为之间起着关键的作用。归因作为前一行为的结果和后一行为的启动之间的结合点,成为两个行为周期之间的桥梁。由动机到行为再到行为结果是一个受众多因素影响的过程。在众多的因素中,有一个或数个被知觉为产生结果的原因,这种归因引起期望水平和情绪体验的变化,进而影响后继行为;后继行为的结果又会再一次被归因,由此而形成循环。如果归因是良性的,即有利 于维持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那么这一循环就趋于良性循环;如果归因是不良的,不利于自尊 2 和自信,产生消极情感,形成恶性循环。因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归因,归因的正确与否,在人的 发展 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而言,在当代大学生中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归因方式不仅有利于其学业成绩的发展,而且对指导大学生做好自我评价、形成合理科学的择业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能在大学生活中运用归因理论建立科学合理、适合自身发展的择业观,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 不良的择业心理和观念,有助于大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1 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归因分析 前就业的新形势、新问题 (1)由于高校连续扩招,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长。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并没有大的变化,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 (2)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过去的统一分配制度一去不复返。而逐步实行 “供需见面 ”、 “双向选择 ”的市场化就业运作模式。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的学生,由于特定的独生子女年代背景,本身 比较叛逆和不独立,同时从小到大均生活在学校这个 “温室 ”里面,导致生理和心理相对不成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相对滞后,面对国家新的就业政策,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3)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着地域不平衡以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4)由于就业市场上供过于求,导致许多用人单位过分关注文凭,动不动就强调要博士、硕士、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学识与应聘职位不相称,并造成局部的人才积压,最终导致人才难尽其才,加剧了人才的浪费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过分强调性别,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 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等,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过分重视地域,一些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导致外地户口学生机会减少;过分看重经验。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喜欢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要求 “来了就能用 ”。一般大学生无法满足要求。以上这些用人要求对许多毕业生心理上也带来了一些不平衡。 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1)就业茫然心理。就业茫然几乎是每个大四毕业生都必须经历的一段心理困惑。许多大学生在学校这个象牙塔中安心、努力的学习,并怀着最美好的梦想期望能在社会中找到一个做适 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但是,许多学生对于自己能够做什么或者说想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却不太清楚。部分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时评和专业技能,对一般的用人单位不屑一顾;部分毕业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严重缺乏自信,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能恰当评价自己,但是却没有一个职业的定位,仍然不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由于茫然的心理,许多毕业生不能准确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就不能以积极心态去寻找就业机会,甚至于部分毕业生选择放弃就业,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工作。 (2)就业求稳守旧心理。受 中国 传统观念和家庭的影响,现代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期望依据表现为报酬、工作的地域、工作是否相对稳定、发展机会、专业是否对口、福利、合同期限等方面。因此,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仍然首选公务员、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国有 企业等一些过去的 “铁饭碗 ”单位,因此,也才会出现近 1000 人争抢 20 个岗位的公务员报考现象。在一些招聘会上,一些人满为患的大型国企面前 门庭若市,而一些求贤若渴的私企面前却门可罗雀。 (3)就业盲目攀高的心理。 20 世纪 8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安定,生活条件优越,且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受到百般呵护,在生活中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求名、求富动机的驱使下,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评价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而 3 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好福利的用人单位。所以在求职中不肯 “屈就 ”,坚决要留在一些大城市,而不愿意到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甚至西部等一些特别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同时,有部分毕业生喜欢跟同学、朋友进行比较,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几 个单位的优胜劣汰,从而百般挑剔自己的岗位,羡慕别人的工作,有时候会轻易进行放弃,更有甚者,对朋友、同学进行诽谤、造谣中伤等,从而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往状态。 (4)消极依赖心理。当代一些大学生均是 80 年代的独生子女,很多事情由父母进行代劳,从高中开始,学校、专业的选择基本由家长完成。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在生活上自立、自理能力较差,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很难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示自己,而是想着依靠父母或亲戚的努力为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就业单位。而近年来,也确实有很多家长利用职权 为孩子谋取私利,这个现象在冲击廉政的同时,也给广大没有就业关系的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 2 运用归因理论培养大学生科学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就业时存在着诸多不良就业心态与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归因判断有很大关系。科学择业观的养成能使学生摒弃不良择业心态,有利于大学生合理定位、科学分析,形成一种真正具有竞争力的 “就业力 ”。要培养科学择业观,首先要运用归因理论构建有别于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个性化大就业指导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高等 教育 沿袭的是传统的应试育的模式,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就业工作也进入由 “卖方市场 ”向 “买方市场 ”艰难转型的时期。同时,只有对学生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科学的归因和设计,制订出一个长远的、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规划,构建一种新型的就业指导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才能使大学生具有就业竞争力。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运用归因理论是基础。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 假定成就动机或成就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序列的、 历史 的 发展 过程,即成败结果、评价、归因、情感、期望、行为或动机, 归因起着关键作用。人们对结果的不同归因, 通过自信心、自尊心、情绪态度的变化影响了人的后继行为。按照归因理论构建这样一种广义的就业指导模式,除了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众多要素的不可 或缺外,还需要结合影响人们归因的个人特征、他人反映、社会常模等因素来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按照全程化、分层化等原则进行设计安排,而重要的是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根据归因理论设计的就业指导模式应完全是以个性化为基础的。这样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才最有针对性。社会心理研究者认为,个性特征是影响人们归因过程的重要因素。个性特征与归因倾向密切相关。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时常会对那些自认为有重要影响的原因表现出某种偏爱和重视。有的倾向于内部原因,有的倾向于外部原因;有的倾向于稳定的、不可控因素,有的则倾向于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因而 ,职业生涯指导模式必须是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完善突出个体化、差异化。实施个体化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个性特征及行为风格,根据每个人所处的组织环境等来制定不同的设计方案,从而使职业定位准确、设计方案 科学 。构建出这样一种个性化的大就业指导模式,按照全程渗透指导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将极具针对性,对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养成将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依据归因理论引导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逐步养成科学合理就业观念。归因理论认 为 “寻求理解 ”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及随后的行为。这样,一个前因、归因、后果的相互作用体系就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即通过控制外界信息,改变个体的自我归因,进而改变其后继行为。这就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增强行为效能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分析问题、认知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4 归因理论者设想,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不正确的消极归因,会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如果采用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随之就能改变情绪和行为。如果 学生在就业观的养成方面形成了不良心态,则对其未来的就业可能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形成一种类似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影响到大学生科学就业的成功率。反之,如果我们在大学生就业之初,就采取一系列的干预,对其不良的就业观念及时进行纠错,及时进行因势利导,不仅能有利于科学就业观念的养成,也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在个性化大就业指导模式的环境下,学校的教师及辅导员,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择业观方面,要开设有关归因理论方面的课程,结合社会发展情势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归因方式,逐步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念。另外,还可举行模拟招 聘等活动,通过具体的就业演练,让学生运用归因理论合理分析具体就业中涉及的具体问题,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社会的实际现状,科学判断哪些因素是客观不可控因素,哪些是主观可控性因素,最终理性地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只有坚持这种长期化的归因培养和指导,才能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时时、事事运用科学归因进行分析。从而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青春焕发的精神面貌,用积极、主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挫折,向社会跨出自信、成功的一步。 参考 文献 1杰弗里 H格林豪斯,等 M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添洲 M南图书出版社, 1993. 3韩仁生 育 中的应用 J2004, (2). 4楼仁功 J教研究, 2001, (10). 5殷雷 J2004, (4). 归因理论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启示探讨 分类: 社科学术 作者: 汪小明 字数: 3290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第 6 期 构建个性化大就业指导体系,运用归因理论是基础。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 假定成就动机或成就 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序列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即成败结果、评价、归因、情感、期望、行为或动机, 归因起着关键作用。人们对结果的不同归因, 通过自信心、自尊心、情绪态度的变化影响了人的后继行为。按照归因理论构建这样一种广义的就业指导模式,除了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众多要素的不可或缺外,还需要结合影响人们归因的个人特征、他人反映、社会常模等因素来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按照全程化、分层化等原则进行设计安排,而重要的是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根据归因理论设计的就业指导模式应完全是以个性化为基础的。这样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才最有针对性 。社会心理研究者认为,个性特征是影响人们归因过程的重要因素。个性特征与归因倾向密切相关。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时常会对那些自认为有重要影响的原因表现出某种偏爱和重视。有的倾向于内部原因,有的倾向于外部原因;有的倾向于稳定的、不可控因素,有的则倾向于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因而,职业生涯指导模式必须是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完善突出个体化、差异化。实施个体化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个性特征及行为风格,根据每个人所处的组织环境等来制定不同的设计方案,从而使职业定位准确、设计方案科学 5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善于利用 归因理论 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 ) 2007 年 12 期 大学扩招后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大学就业指导中适当地运用归因理论 ,可以针对性地分析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原因 ,从而有效地对大学生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外语系 ;桂林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归因理论 【分类号】: 正文快照】: 据统计 ,2001 年至 2007 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从 2001 年的 115 万增加到2007 年的 495 万 ,大学生毕业人数已增长了四倍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已成为高等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笔者认为 ,利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 ,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意向特点及原因目前 ,我国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呈倍数增长 ,高等院校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特点和成因 ,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对大学生们实施有效的指 大学生就业成败之归因分析 作者:王诗坤 发布时间: 2007:34:32 点击数: 1362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是他们人生航程的重要转折。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甚至失败。如果大学生不能对就业成败正确归因,将不利于他们的就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导致心理疾病。因此,了解大学生对就业成败的不同归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使学生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是非常必要的。 一、归因理论机理 大学生就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当他们就业失败时,学生、老师和家长都要寻找这一结果 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的行为。 韦纳认为当个人处理过一桩刺激事件之后,将根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成败经验,并参照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提出六方面的归因解释: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认为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 素(如别人帮助等)。 以上六项归因,各有不同的变化程度:能力有高低,努力有大小,工作有难易,运气有顺背,心情有起伏,健康有好坏,别人反应有褒贬。 6 二、大学生就业成败的不同归因 社会舆论是在心态上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舆论中所反映的倾向是:只要在大城市,就算先委屈一下,也比较容易成功,而到了中小城市、基层农村就要更多地强调奉献、牺牲,这使得大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这种社会舆论导致大学生将就业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因而宁愿选择 “ 漂 ” 族,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 “ 漂 ” ,以寻找机 会,也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关系就业风干扰了就业市场,干扰了 “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 的原则。一些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 “ 关系户 ” 占据着职业岗位,排斥着有专长的毕业生上岗,人为地造成就业困难。应该说,利用正当的社会关系,积极地参与竞争,是有利于用人单位,更有利于毕业生的事情,比如美国学生的就业经常得到教授的帮助,他们的推荐能帮助约 30% 的毕业生找到去向,关键是有健全的用人机制。 大学生经验不足,包括市场经验、社会经 验、工作经验,而这些正是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的。现在某些用人单位不再像过去那样去用心培训新人,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希望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具有实践锻炼,一旦被单位录用就能得心应手。从这方面看没有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归因于缺乏工作经验,实质上用人单位过于苛刻的要求,导致了这种归因。 不少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扩招。事实上,我国拥有的大学生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 足,并非大学生过剩。但由于媒体过度地宣传就业难,传递了一种错误信息。 伴随着就业市场的火暴,用人单位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不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都列入基本条件,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动辄就要求过四、六级英语。部分用人单位愿意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应届大学生又被拒之门外。这反映了用人单位不正确的用人观,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学历,造 7 成人才结构和人才使用的混乱秩序。 调查显示: 67% 的 企业认为毕业生存在工作不踏实、缺乏实干精神,而 71% 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能吃苦耐劳的; 52% 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较严重,而 76% 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与团队共进退的精神。不同的角色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的归因。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希望到能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待遇高的地方去。这些地方竞争激烈,压力大,岗位有限,导致部分大学生无业可就;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单位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认为那里太苦,没有成就感,收入低,没有前途,又导致 有业不就。 三、归因的辅导 长和公众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根据失业经济学理论,就业只要进入市场调节阶段就必然产生自然失业,自由择业的代价就是自然失业率的产生;人们愿意不断地转换工作,最主要是追求更高的薪酬,这是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这两种失业现象无法消除,也没必要消除,因为这正是就业市场调节的优点。 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之后波及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步相对较晚,职 业生涯辅导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自我、开发自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一年级学生要注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二年级学生要注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三年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四年级学生则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开展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涯辅导体系,促进大学生与职业的和谐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认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 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个基本技能是: 学知( to ,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学做( to 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学会共同生活 8 ( to 培养在人类互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学会发展( to 以适应 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日显突出。能否做好就业工作,关系着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所以要积极为学生开拓就业渠道。而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创建活动的开展正是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就业基 地的建立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提供了条件。 适应社会需要 我国加入 ,为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敲响了警钟,学院专业的设置及需求量是否脱离社会及市场需求,专业的合理 设置及各专业招生人数的控制,有待从宏观角度及时调整。办学走向市场化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大专业内涵改革和建设的力度,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调整、合并就业面过窄的专业,增设市场急需,拓宽专业面;更新传统专业教学内容,调整专业结构、压缩和控制重复设置的专业,提高生源质量打造 “ 名牌专业 ” ,使其达到 “ 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 的标准。( 教书育人 ) 归因理论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启示探讨 摘 要: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力资源师二级论文一个重要成果, 针对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人力资源师二级论文不良心态以及就业困惑,我们可以用归因理论进行全景式探析,并在其指导下,构建现代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从而培养适合大学生自身个性特点的科学择业观,以形成当代大学生具有竞争力的 “ 就业力 ” ,促进国家就业工作。 关键词:归因理论;择业困惑;科学择业观 中图分类号: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9)06972 年,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 韦纳 (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很有影响的 “ 三维度、四因素理论 ” ,即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分析确定了归因的三个维度,即原因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和可控性维度。进而通过大量分析认为,人们可以为自己或他人的成就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只有少数原因显得特别突出,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韦纳认为归因理论的基本原则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一旦先前行为的结果是正确的,人们就可能会力图恢复原有的因果关系,而如果先前的结果是人们不希望的,人们就可能会改变这个结果的原因,以期结果向好的 方向转化。所以韦纳认为,对成败的归因在先行条件和成就行为之间起 试论运用归因理论塑造旅游专业高职生的饭店就业 9 观 作者:董鸿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发布时间: 2008摘要】文章以归因理论为指导,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分析,以期对旅游专业学 生在校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毕业后在饭店业长远工作有所指导与帮助。 【关键词】归因理论;饭店就业观;高职生;旅游专业 2006 年上半年 ,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 (北京发布一份报告 ,预测中国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行和旅游经济强国 ?众所周知 ,旅游经济强国的核心资源是人才 ,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关联性 ?然而种种数据表明 ,中国旅游饭店行业人才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高等旅游教育所面临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类型之间的矛盾 ?当然缓解我国现代饭店人才需 求与供给的两难问题涉及很多方面,本文就运用归因理论来塑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饭店就业观进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1旅游专业高职生到饭店就业意向不多。世界旅游组织早在 1994 年就提出了 “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 ”的口号,这表明,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的旅游业在呼唤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有熟练的劳动技能,又有一定的管理素养和发展后劲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然而现实却是,我国现代饭店人才需求与供给面临两难问题 : 饭店急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经营管理人才 , 而我国旅游 管理专业本(专)科毕业生真正在饭店就业者却寥寥无几 (见表 1)。 表 1:饭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 (%) 本科 专科 高中、中专 初中 高层 27 54 16 3 中层 14 45 37 4 督导 4 39 10 58 9 员工 1 13 65 21 资料来源 :根据陈志学于 2005 年 9 月在长三角饭店职业经理人峰会上所作报告 :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 2旅游专业高职生到饭店工作后流失率偏高。一般情况下,员工的正常流动率在 8%但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 训中心 2004 年 9 月至 12 月对国内 23 个城市 33 家 2级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调查资料统计: 1994 ,饭店业员工流失率分别为 平均达到 ,而大学生员工流失率高达 70%以上。上海某高校旅游系毕业生 ,毕业分配到饭店中第一年的流失率竟高达 50%;在其后的两年中 ,流失率为80%;五年后 ,只有少数几个人仍留在饭店工作。此外 ,通过对杭州市 10 家饭店的调查表明 :近 3年来 ,这 10 家饭店招聘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 168 名 ,到目前已流 失 111 名 ,流失率为 其中进饭店不到 1 年流失的大学生有 81 名 ,占流失人数的 73%。有个别饭店连续 3 年新招聘的大学生无一例外的在 1 年内流失。 3旅游专业高职生对自己毕业去向缺乏自我职业设计与积极追求。教育部早在 2004 年初,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高技能方面要适应第一线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也要适应第一线需要。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德育的着力点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 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融入社会的准备。然而笔者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调查显示,当今近 20%旅游专业高职生表示 “对前途比较迷茫 ”,近 30%的学生表示 “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近半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积极性水平自我评价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并且,对饭店企业招聘过程缺乏了解和饭店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理解存在误区,迫切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面的指导。 从上面一系列数据可看出 ,我国旅游人才市场存在着需求与供给严重的错位。一方面 ,旅 游饭店企业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 ,而另一方面 ,旅游专业毕业生难以在人才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如今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饭店工作 ?这种人才的流失现象对我国的饭店业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 ?而各饭店企业和高职院校又该如何认识和应对这种流失问题?对此 ,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索影响旅游专业高职生到饭店就业的心理因素 , 端正旅游专业高职生的择业动机及思想 , 更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旅游专业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归因与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 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早在 1958 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立了归因理论 ,主要代表有琼斯 (凯利 (韦纳 (。人们经常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提出 “为什么成功 ”和 “为什么失败 ”的问题,人们探索行为和行为结果产生的原因,目的在于了解自己、他人的行为,以达到能够控制外部环境、确定行为目标并实现目标的目的。所谓归因,又称归属,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因而归因理论又叫归属理论,归因理论正是研究人们如何从主观上把 某种行 11 为表现与其相应的内在或外在属性倾向逻辑地联系起来并进行分析指导的原理。 1972 年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 海德(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 “三维度、四因素理论 ”,即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析确定了归因的三个维度 :即原因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和可控性维度。进而通过大量分析认为,人们可以为自己或他人的成就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只有少数原因显得特别突出,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所以韦纳认 为 ,成败的归因在先行条件和成就行为之间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旦先前行为的结果是正确的 ,人们就可能会力图恢复原有的因果关系 , 而如果先前的结果是人们不希望的 ,人们就可能会改变这个结果的原因 ,以期结果向好的方向转化 ,归因作为前一行为的结果和后一行为的启动之间的结合点 ,成为两个行为周期之间的桥梁。归因作为行为结束后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未来的行为。归因于何种因素 , 其后继效应是大不相同的。韦纳等人的研究表明 ,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归因 , 不仅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 ,而且会影响事后的积极性。如果归因是科学合理的 , 即有利于维 持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 , 那么这一循环就趋于良性循环;如果归因是非理性非科学的 ,不利于维持自尊、自信 ,就会产生消极情感 , 形成恶性循环 , 因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归因 ,归因的正确与否 , 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论含义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如果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归因方式,不仅有利于其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对指导学生客观自我评价,杜绝不良的择业心理和观念,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观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益于学生毕业后在旅游饭店行业的发展。 三、旅游专业高职生到饭店就 业人数少的归因分析 1学生就业的心理偏差。刚刚走出校园的旅游专业高职生往往有较高的期望值,在饭店就业及择业时较为注重的是职业发展空间 ,期待在短期内有充分的晋升机会 , 有施展自身才华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而现代饭店业的通则就是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服务员做起 , 要做管理者需要知识 , 更需要基层经历。现实与学生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所学的管理知识用不上,干的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服务工作,这必然导致高职生 “有业不就 ”的现象。 2传统社会观念的固化影响。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里 ,一直认为饭店服务 是侍候人的工作 ,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低人一等 ,这种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到饭店就业 ,即使学生自身对在饭店就业的性质和前景有充分的认识和信心 ,还要过亲戚朋友的面子关、心理关。而且 ,饭店服务对象在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上一般比员工要优越 ,这对于长期以来作为父母宠儿、社会骄子的自尊心强烈的学生来说容易使产生自卑感和反叛心理。另外, “饭店是碗青春饭 ,过了三十就完蛋。 ”社会上的这种观点也影响了旅游专业高职生选择在饭店就业 ,有些人即使进入该行业也只是权宜之计 ,将之作为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 3饭店企业员工使用的急功 近利。饭店企业往往吝啬用人成本,大多不愿意提供系统专业培训,他们只是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就随便安排学生顶岗接待客人,遇到客人投诉,自然是学生自己的事。由于酒店把学生与劳动力市场上招聘的一般普通员工同等看待,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缺少优胜劣汰的人才选拔机制 ,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到在饭店企业工作学不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难以让学生真融入饭店企业,最终导致专业人才的流失。 四、运用归因理论塑造旅游专业高职生饭店就业观的对策 面对旅游专业高职生在饭店就业时出现的种种问题 , 本文结合归因理 论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酒店职业生涯规划 ,合理定位、科学分析,形成一种真正具有竞争力的 “就业力 ”,推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全面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指导教师可借助问卷调查、课堂讨论、讲座、个别谈话等不同方式 ,开展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知状况、就业的 12 成败进行归因的活动 ,从而了解他们的归因倾向。借助于职业测评和性格测验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性格 ?兴趣 ?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全面客观地思考职业发展问题,帮助学生 了解所学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选择饭店方向 ,就应多选修相关课程、注重外语学习、留意饭店行业发展动向等等。 2构建全程式、差异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培养正确的饭店职业观。目前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 ,仅局限于对毕业班顶岗实习前夕开设职业指导课 ,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 ,提供一些面试技巧 ?择业心理 ?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这已经不能解决学生职业发展错位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 ,个性特征是影响人们归因过程的重要因素。个性特征与归因倾向密切相关。人们在进行归因时 , 时常会对那些自认为 有重要影响的原因表现出某种偏爱和重视。因而 ,职业指导必须在高职三年全程指导的基础上 , 完善突出个性化、差异化。旅游专业高职生从刚入校时就需要针对职业方向进行多方面的了解 ?调整 ?这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 ?学校应该通过入学教育 ,职业发展讲座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有关旅游、饭店行业的发展前景 ?饭店职业的性质及发展空间 ?饭店就业环境等信息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培养学生对饭店行业的兴趣 ? 3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强化饭店职业素质和能力教育 ?高职院校应根据旅游专业面向的职业市场需求 , 合理调整与开设专业课程 ,增加职业教育及实践培训课程的比例 ,开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技能 ?创业能力 ?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 ,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 ?在专业教学安排上,应多增设以实习实践活动替代单纯课堂讲授的职业指导课程 ,这可以改变长期困扰旅游教育的理论脱离实际问题 ,切实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对人的要求。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高星级饭店实习基地 ,将一年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二年级的专业实习和最后一年的毕业顶岗实习有机地衔接起来 ,并利用假日、黄金周进行短期社会实践 ,旅游旺季安排集中实习 ,让实习 和实践活动贯穿专业学习的始终。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科学定位 ,正确认识社会行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形成成熟的饭店择业观 ,树立职业信心 ? 4饭店重视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实施高职生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培训管理。不同的调查研究显示 : 个人职业发展是学生择业最重视的因素之一。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途也是目前供需双方契合失灵的重要原因。为此,饭店企业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员工的特殊需求,对招进来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要充分了解其自我发展规划,做好其职业生涯管理。当学生加入到饭店后,饭店要力求能与其达成并维 持一份动态平衡的 “心理契约 ”,即饭店企业清楚每个高职生员工的发展期望,并努力满足之;每一个高职生员工为饭店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价值,从而形成饭店与大学生员工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当然,大学生员工要谋求职业发展,只能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而培训则是饭店开发人力资源潜力的有效手段。为了使大学生员工能够适应多种工作和应付未来竞争的需要,饭店必须要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员工进行培训,把入职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作为饭店管理层的储备力量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这样做才能够真正让旅游专业高职 生们充分感受到饭店确实需要他们,也能给他们选择饭店、留在饭店工作一个充足的理由。 【参考文献】 1吴慧,黄勋敬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M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4 2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3叶红对酒店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思考 J企业经济, 2003,( 8) 4邹益民,陈业玮,缪江平饭店企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现象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 (1) 5郭蔚如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及对策 J泉州师范 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11) 【基金项目】宁波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2007 年度调研课题(项目编号 :23)阶段性成果; 13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 :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董鸿安( 1971- ),男,浙江绍兴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旅游系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经济的教学与研究。 归因理论在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中的应用 袁贵勇 教育与职业 理论版 2008 年第 5 期 代写论文 论文新天地 14 摘要归因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可以对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不良心态作一全景式探析,在归因理论指导下,培养 适合大学生自身个性特点的科学择业观,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 “就业力 ”,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成败,客观理智地对待在择业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归因理论科学择业观心理调适大学生 作者简介袁贵勇( 1970- ),男,新乡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河南新乡 45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与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项目编号: 2007新乡医学院科研项目 “大学生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 200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2008) 08 一、归因理论概述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1958 年创建了归因理论。人们探索行为和行为结果产生的原因 ,目的在于了解自己、他人的行为,控制外部环境,确定行为目标并实现目标。维纳( 研究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时认为,人们往往会从内在和外在的方面进行归因,同时还要考虑原因的稳定性与否。他把个体的成败归因分为四种类型:能力、努力、任 务难度和运气。个体把自己的成败归于何种类型,对其将来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能力、努力),会使人产生满足和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会使人感到羞耻和沮丧;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容易或能力强),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难或能力差),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因风格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倾向于作出怎样的解释。归因风格包括内在 外在、稳定 不稳定、整体 局部、可控制 不可控制四个维度。归因风格一旦形成,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判断和对 他人及自己的评价。归因风格不同,造成个体对外界环境和自身的认识不同,而这种认识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因理论所描述的基本上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它假定人们是用合理性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料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常常会出现归因偏差。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和性别偏差三种。 认知性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处于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角色,使得着眼点和信息来源不同。另外,信息的显著性和获得性也会引起认知性归因 偏差。动机性偏差最主要的表现是自我服务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将消极结果归因于环境或他人。有时人们也会采用自我设阻和不恰当社会比较的方式进行一种错误的归因,以达到降低心理上的不平衡感的目的。美国学者道克思( 976)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归因时存在着性别偏差。 15 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隋光远( 1991)的研究证明,学生的归因方式通过训练是可以改善的。 归因作为前一行为的 结果和后一行为的启动之间的结合点,成为两个行为周期之间的桥梁。由动机到行为再到行为结果是一个受众多因素影响的过程。在众多的因素中,有一个或数个被知觉为产生结果的原因,这种归因引起期望水平和情绪体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