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间排烟设计规范_第1页
配电间排烟设计规范_第2页
配电间排烟设计规范_第3页
配电间排烟设计规范_第4页
配电间排烟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配电间排烟设计规范篇一:配电房设计规范要求83 建筑电气 831 民用建筑物内配变电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配变电所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接近用电负荷中心; 2)应方便进出线; 3)应方便设备吊装运输; 4)不应设在厕所、浴室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相贴邻;装有可燃油电气设备的变配电室,不应设在人员密集场所的正上方、正下方、贴邻和疏散出口的两旁; 5)当配变电所的正上方、正下方为住宅、客房、办公室等场所时,配变电所应作屏蔽处理。 2 安装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总容量不超过1260kVA、单台容量不超过 630kVA 的变配电室可布置在建筑主体内首层或地下一层靠外墙部位,并应设直接对外的安全出口,变压器室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外墙开口部位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 1m 不燃烧体的防火挑檐; 3 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高压配电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低压配电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屋顶承重构件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4 不带可燃油的高、低压配电装置和非油浸的电力变压器,可设置在同一房间内; 5 高压配电室宜设不能开启的距室外地坪不低于 180m 的自然采光窗,低压配电室可设能开启的不临街的自然采光窗; 6 长度大于 7m 的配电室应在配电室的两端各设一个出口,长度大于 60m 时,应增加一个出口; 7 变压器室、配电室的进出口门应向外开启; 8 变压器室、配电室等应设置防雨雪和小动物从采光窗、通风窗、门、电缆沟等进入室内的设施; 9 变配电室的电缆夹层、电缆沟和电缆室应采取防水、排水措施; 10 变配电室不应有与其无关的管道和线路通过; 11 变配电室、控制室、楼层配电室宜做等电位联结;12 变配电室重地应设与外界联络的通信接口、宜设出入口控制。 832 配变电所防火门的级别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设在高层建筑内的配变电所,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h 的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 150h 的楼板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2 可燃油油浸变压器室通向配电室或变压器室之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3 配变电所内部相通的门,宜为丙 (来自: 小龙文 档网:配电间排烟设计规范)级的防火门; 4 配变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 833 柴油发电机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的位置选择及其他要求应符合本通则第 831 条的要求; 2 宜设有发电机间、控制及配电室、储油间、备件贮藏间等;设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上述房间进行合并或增减; 3 发电机间应有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出口的大小应满足运输机组的需要,否则应预留吊装孔; 4 发电机间与控制室或配电室之间的门和观察窗应采取防火措施,门开向发电机间; 5 柴油发电机组宜靠近一级负荷或变配电至设置; 6 可布置在高层建筑裙房的首层或地下一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柴油发电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h 或 3h 的隔墙和 150h 的楼板、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2)内应设置储油间,其总储存量不应超过 8h 的需要量,储油间应采用防火墙与发电机间隔开;当必须在防火墙上开门时,应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 3)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 4)设置在地下一层时,至少应有一侧靠外墙,热风和排烟管道应伸出室外。排烟管道的设置应达到环境保护要求: 7 进风口宜设在正对发电机端或发电机端两侧; 8 应采取机组消声及机房隔声综合治理措施。 83. 4 智能化系统机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智能化系统的机房主要有:消防控制室、安防监控中心、电信机房、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机房、计算机机房、建筑设备监控机房、有线广播及(厅堂)扩声机房等; 2 智能化系统的机房可单独设置,也可合用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消防防控制室、安防监控中心的设置应符合有关消防、安防规范; 2)消防控制室、安防监控中心宜设在建筑物的首层或地下一层,且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h 或 3h 的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 150h 或 2h 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并应设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3)消防控制室与其他控制室合用时,消防设备在室内应占有独立的工作区域,且相互间不会产生干扰; 4)安防监控中心与其他控制室合用时,风险等级应得到主管安防部门的确认; 5)智能化系统的机房宜铺设架空地板、网络地板或地面线槽;宜采用防静电、防尘材料;机房净高不宜小于250m; 6)机房室内温度冬天不宜低于 18,夏天不宜高于27;室内湿度冬天宜大于 30,夏天宜小于 65; 7)智能化系统的机房不应设在厕所、浴室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相贴邻; 3 智能化系统的重要机房应远离强磁场所; 4 智能化系统的设备用房应在初步设计中预留位置及线路敷设通道; 5 智能化系统的重要机房应做好自身的物防、技防; 6 智能化系统应根据系统的风险评估采取防雷措施,应做等电位联结。 835 电气竖井、智能化系统竖井应符合下列要求:1 高层建筑电气竖井在利用通道作为检修面积时,竖井的净宽度不宜小于 080m; 2 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竖井在利用通道作为检修面积时,竖井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60m;多层建筑智能化系统竖井在利用通道作为检修面积时,竖井的净宽度不宜小于 035m; 3 电气竖井、智能化系统竖井内宜预留电源插座,应设应急照明灯,控制开关宜安装在竖井外; 4 智能化系统竖井宜与电气竖井分别设置,其地坪或门槛宜高出本层地坪 015030m; 5 电气竖井、智能化系统竖井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 1h 的不燃烧体,检修门应采用不低于丙级的防火门; 6 电气竖井、智能化系统竖井内的环境指标应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836 线路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线路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 的规定; 2 智能化系统的缆线宜穿金属管或在金属线槽内敷设; 3 暗敷在楼板、墙体、柱内的缆线(有防火要求的缆线除外),其保护管的覆盖层不应小于 15mm; 4 楼板的厚度、建筑物的层高应满足强电缆线及智能化系统缆线水平敷设所需的空间,并应与其他专业管线综合。 2 贮油间应设置向外开启的防火门,其地面应低于与其相连接的房间(或走道)地面 150200mm 或设门槛; 篇二:防排烟系统安装设计规范防排烟系统设计的规定与要求 一、防排烟系统在防灾救灾中起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很多重特大火灾事故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主要是火灾现场中的浓烟与烈焰。两者之间更为危害的还是浓烟。浓烟给火灾现场受困人员向外逃生增添了很多艰难险阻,乌黑的浓烟使人视线不清,找不到逃生之路,呼吸困难,吸入浓烟还会中毒,甚至窒息死亡,逃不出火场。另外,浓烟还给进入火场进行救援的人员增加障碍,使人看不见前进道路,行动延缓,搜救目标看不见,错过了很多救人的时间和机会。有时甚至救人未成,反而被烟火所困,危及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造成火灾现场人员逃生难,救援人员救灾难的两难现象。例如:XX 年 2 月 18 日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火灾发生后,车站电力照明设备立即自动断电,没有事故照明灯光,更有毒气浓烟弥漫,浓烟排不出去,地铁站内漆黑一片,车上被困人员无法逃生,救援人员因有毒气浓烟威胁,一时难以接近现场救人,造成 140 人死亡,99 人失踪,130 人受伤。又如,XX 年 8 月 1 日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的“Ycuo Bolanos”多层超市火灾,火灾发生后熊熊大火和滚滚浓烟几分钟内席卷了整个超市,因为没有机械排烟系统排烟,救援人员难以开展有效的救人和救火工作,被烟火围困人员无法逃生,造成 464 人死亡,520 人受伤。这两起特大伤亡的火灾事故足以说明火灾浓烟的危害性,更说明了机械排烟系统的重要性。如果这两起火灾的建筑和车上装设了机械排烟系统,且系统启动运作正常的话,及时启动自动排烟风机,把有毒气体和浓烟排走,就不会造成如此重大的伤亡事故。很多高层建筑、地下工程、交通隧道、公共娱乐场所火灾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惨重教训,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设计安装好防排烟系统和确保系统的性能长期良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火灾事实告诉我们防排烟系统在火灾发生时 能有效地控制烟气的蔓延;且排烟迅速及时,对救人、救灾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关系到救灾救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消防设施,必须要设计安装好,维护保养好,保证使用期内长期的性能良好状态。今天,我给大家讲防排烟系统,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防排烟系统。 按建规要求在建筑中必须设置的所有防烟设施组成的系统叫防烟系统。 (如图) 按建规要求在建筑中必须设置的所有排烟设施组成的系统叫排烟系统。 (如图) 防烟系统的作用是 建筑内一旦发生烟火灾情能有效地把烟气控制在划定的防烟区域范 围内,不让它扩大蔓延到其它区域,减少建筑内大面积的受害,能减 少救人救灾的难度。 排烟系统的作用是 建筑内一旦发生烟火灾情,能迅速启动,及时地把烟气排出建筑外, 使疏散人员、救灾人员不被烟火所困,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救人救火创造有利的条件。 防烟设施分为二种形式: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 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排烟设施分为二种形式:机械排烟设施; 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二、防排烟系统的规范要求和标准 1、国家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明确一、二类高层建筑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 (1) 长度超过 20 米的内走道; (2) 面积超过 1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易燃物较多的房间” ; (3) 高层建筑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2、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 不具备自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2) 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3) 封闭避难层(间) 。 3、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少于; 合用前室不应少于; (2)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少于 ; (3) 长度不超过 60m 的内走道可开启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 2%; (4) 净空高度小于 12m 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 中庭地面积的 5%。 4、下列部位可不设防烟设施: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可不设防烟设施。 5、排烟窗设置在什么位置? 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6、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 20m/s; (2) 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管时不应大于 15 m/s; (3) 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 7 m/s;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 10 m/s。 7、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或按下列表规定确定: 防烟楼梯间及其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量防烟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前室或合用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送风量 上述按开启 2m的双扇门确定,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可乘以系数计算,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入口时,其风量应乘以系数计算。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宜小于 m/s。 8、不同的建筑设置形式,按下列要求来计算设置: (1) 层数超过 32 层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应分段设计。 (2) 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风道,其风量应按二个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 口应分别设置。 (3) 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净面积每平方 米不少于 30m3/h 计算。 (4) 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宜分别独立设置送风系统, 当必须共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之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 9、机械加压送风机的全压,除计算最不利环管道压头损失外,尚应有余压,其余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防烟楼梯间为 50Pa; (2) 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为 25 Pa。 10、送风口的设置要求: (1) 楼梯间宜每隔二至三层设一个加压送风口;(2) 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每层设一个。 11、风机的选择要求: 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风机应根据供电条件、风量分配均衡、新风入口不受火、烟威胁等因素确定设置位置。 12、一、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1) 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 20 米的内走道或虽有直接通风,但长 度超过 60m 的内走道。 (2) 面积超过 1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无窗房间或固 定窗的房间。 (3)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 12m 的中庭。 (4) 除利用窗井等开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房间外,各房间总面积超过 200 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 5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3、排烟风机的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担负一个防烟分区排烟或净空高度大于的不划防烟分区的房间 时,应按每平方米面积不少于 60 m3/h 计算(单台风机最小排烟量应不少于 7200m3/h。 (2) 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 米不少于 120 m3/h 计算。 (3) 中庭体积少于 17000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 6 次/h 换气计算;中 庭体积大于 17000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 4 次/h换气计算;但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 10XX m3/h。 (4) 带裙房的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 室,当裙房以上部位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裙房部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局部机械排烟设施,其排烟量按前室每平方米不少于 60 m3/h 计算。 篇三:防排烟设计规程1 总 则 为了控制建筑火灾的烟气流动,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行动的展开,防止和减少民用建筑火灾的危害,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设计与施工,应针对火灾时烟气流动的特点,采取可靠的防烟、排烟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采用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时,应提出合理的技术依据 a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施工;调试及验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 术语 防排烟系统 smoke control system 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 防烟系统 smoke protection system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 排烟系统 smoke extraction system 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维持烟区内一定能见度的系统。 机械加压送风 mechanical pressurization 对楼梯间、前室等部位采用机械送风,使该区域形成正压区,防止烟气侵入的方式。 机械排烟 mechanical smoke exhausting 采用排烟风机,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维持烟区内一定的能见度。 自然通风 natural ventilation 采用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等自然的通风方式。 中庭 atrium 三层或三层以上、且短边不小于 6m 的大容积空间。 烟缕 smoke plume 火灾烟气卷吸四周空气所产生的混合烟气流。 储烟仓库 smoke reservoir, 在建筑物顶部由垂壁、梁等形成的用于积聚烟气的空间。 挡烟垂壁 smoke curtain 用不燃烧材料或难燃材料制成的固定或活动的挡烟设施。 清晰高度 clear height 烟层底部至室内地平面的高度。 轴对称型烟缕 axisymmetric plume 远离四周墙壁的火灾所产生的烟缕。 阳台型烟缕 balcony spill plume 烟气上升到达建筑空间顶部、阳台或其它大的水平突出物后,水平向突出物边沿溢出的烟缕。 窗口型烟缕 window plume 烟气从门和窗等墙壁开口处溢出的烟缕。 2 术语和符号 符号 A-每层电梯门及疏散门的总有效漏风面积(m2) 2 A0-所有进气口总面积(m) Al-门的面积(m2) AF-送风口总面积(m2) 2 Av-排烟口截面积(m) Aw -窗口开口面积(m2) 2 As-电梯井前室的侧面积之和(m) A4-电梯井围护墙的面积(m2) -火灾增长系数 w-窗口烟缕型的修正系数 b-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m) Co-进气口流量系数 Cv-排烟口流量系数 Cp-空气的定压比热(kJkgK) d-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 d4-开向电梯井的门的总数 db-排烟窗下烟气的厚度(m) F-每层开启门洞的总面积(m2) F-门的总推力(N) Fdc-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 L1-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 3 (ms) L2-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m3s) 3 L3-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ms) M-烟缕质量流量流量(kg/s) n-指数 Nl-漏风门的数量 N2-开启门的数量 N3-漏风阀门的数量 3 0 -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kgm) P-压力差(Pa) Q-火灾的热释放率(kw) Qc-火灾释放热量中的对流部分(kw) t-排烟系统启动时间(s) T-烟气的绝对温度(K) To-环境的绝对温度(K) T-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v-门洞断面风速(ms) V-排烟量(m3h) F4-电梯井机械加压送风量系数g-重力加速度(ms2) H-排烟空间的建筑高度(m) H1-燃烧物至阳台的高度(m) Hw-窗口开口的高度(m) Hq-最小清晰高度(m) K-系数 L-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m3s) w-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m) W-烟缕扩散宽度(m) Wl-门的宽度(m) 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 Zl-火焰极限高度(m) ZB-阳台之上的高度(m) Zw-开口的顶部到烟层之间的高度(m) 3 防烟设计 一般规定 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系统: 1 疏散楼梯间; 2 消防电梯前室;3 避难层(间) 。 公共建筑中高度超过 100m 的电梯井宜设置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下列楼梯间或前室可以不设置防烟系统: 1 防烟楼梯间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独立前室; 2 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作为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合用前室,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可开启外窗的楼梯间; 3 建筑高度低于 100m 的居住建筑,前室设有符合要求可开启外窗的楼梯间: 十八层或十八层以下的居住建筑,楼梯间设有符合要求可开启外窗的前室或前室设有符合要求可开启外窗时的楼梯间; 4 消防电梯井设有机械加压送风的消防电梯前室; 5 走道和前室设有机械加压送风的楼梯间。 防烟方式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地下建筑或高度超过 50m 的公共建筑中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二者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建筑高度低于 100m 的居住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二者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宜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方式,当建筑高度超过 100m 时,宜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高层建筑的封闭楼梯间应靠外墙,并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当不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加压送风机的送风量应由保持加压部位规定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门开启时保持门洞处规定风速所需的送风量以及采用常闭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三部分组成。风机的全压不宜小于 300Pa。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部位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3 防烟设计 自然通风方式的要求 靠外墙的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并应保证该楼梯间顶层设有不小于.80m2 的自然通风面积。 2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合用前室不应小 2 于。 避难层(间)应设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且每个朝向的自然通风 2 面积不应小于。 3 防烟设计 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要求 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送风机的进风口宜直接与室外空气相联通; 2、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宜与排烟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层面。如必须设在同一层面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不受烟气影响; 3、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的风机房内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隔墙和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隔墙上的门应为甲极防火门; 4、设常开加压送风口的系统,其送风机的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应加装单向风阀;当风机不设于该系统的最高处时,应设与风机联动的电动风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