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观测站设计规范_第1页
鸟类观测站设计规范_第2页
鸟类观测站设计规范_第3页
鸟类观测站设计规范_第4页
鸟类观测站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鸟类观测站设计规范篇一:鸟类观赏识别实验报告浙江农林大学 实验室开放项目(XXXX2) 鸟类分类与校园鸟类识别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一、实验目的 鸟类种类众多,形态多样,是动物中数量较多的一类,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室外调查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园不同区域、不同植被环境分布的不同鸟类类群,结合标本室内鸟类标本进行分类鉴定,识别不同类群的鸟类种类,了解植物园鸟类多样性的分布;同时通过室外鸟类调查来学习基本的观鸟方法和鸟类识别技巧,达到锻炼实验操作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设备 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相机、投影仪、笔记本电脑,不同型号规格解剖器材、标本瓶、硼酸、明矾、铁丝、脱脂棉、标签纸、野外记录本等。 2、材料 标本室各种类群鸟类拨制标本;各种类群鸟类分类、生态、识别、图片资料和观鸟手册等;各种校园野生鸟类。三、实验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鸟类的形态特征 1、鸟类外形: 鸟类身体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从而减少了飞行中的阻力。头端具角质的喙,是啄食器官。喙的形状与食性有密切关系。颈长而灵活,尾骨退化、躯干紧密坚实、后肢强大,这些都是与飞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躯干坚实和尾骨退化有利于飞行的稳定;颈部发达可弥补前时变成翅膀后的不便;眼大,具眼睑及瞬膜可保护眼球。 瞬膜是一种近于透明的膜,能在飞翔时遮覆眼球,以避免干燥气流和灰尘对眼球的伤害。鸟类瞬膜内缘具有一种羽状上皮,在地栖性的鸟类(如鸽与雉鸡)尤为发达,能借以刷洗灰尘;水禽及猛禽则很少。耳孔略凹陷,周围着生耳羽,有助于收集声波。夜行性鸟类(如猫头鹰)的耳孔极为发达。(来自: 小龙文 档网:鸟类观测站设计规范) 前肢变成翼,后肢具 4 趾,这是鸟类外形上与其它脊椎动物不同的显著标志。拇指通常向后,适于树栖握枝。鸟类足型的形态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尾段着生有扇状的正羽,称为尾羽,在飞翔中起着舵的作用。尾羽的形状与飞翔特点有关。 2、皮肤:鸟类皮肤的特点是薄、松、干、软,缺乏腺体。鸟类唯一的皮肤腺是一对或单个的尾脂腺,由导管开口于尾背方的乳头状突起上,能分泌油脂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并可防水。 鸟类的皮肤外面具有由表皮所衍生的角质物,如羽毛、角质喙、爪和鳞片等。鸟羽就是在爬行类角质鳞的基础上,由于适应飞翔而产生的变异。羽毛只是着生在体表的一定区域。有羽毛的地方,称羽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裸区,羽毛的这种着生方式,有利于飞翔时肌肉的收缩。 3、骨骼:薄、轻、坚固,具有气质骨。 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部分。中轴骨又分为头骨、脊柱、肋骨和胸骨;附肢骨包括前肢骨和后肢骨。 a、脊柱及胸骨 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及尾椎五部分组成。颈椎数量较多,颈椎的特点是活动性很大,其椎体呈马鞍型。鸟类的第一枚颈椎呈环状,称为寰椎,第二枚颈椎称为枢椎。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枢椎上转动,而且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大大提高了头部的活动范围。鸟头能转动 180度,某些鸮形目的鸟头甚至能转动 270 度。 胸椎 56 枚,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肋骨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这与飞翔生活有密切联系。多数鸟类胸骨中线处有可增大胸肌固着面的龙骨突。胸椎、肋骨、胸骨与周围有关的肌肉共同组成胸廓。坚强的胸廓对于保证胸肌的剧烈运动和完成呼吸是十分必要的。 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的愈合荐骨(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愈合荐骨与宽大的骨盘(髂骨、坐骨与耻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现代鸟的尾椎数目减少,最后几枚尾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以支撑扇形的尾羽。鸟类脊椎骨骼的愈合以及尾骨退化,就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b、头骨 鸟类的头骨基本上与爬行类相似,具有单一的枕骨髁,高颅型。脑颅的骨片薄,而且彼此愈合成一个整体,骨内为蜂窝状的充气结构,颅骨轻而坚固。上下颌无齿,并延长成喙。鸟喙外具角质鞘,构成锐利的切缘或钩,是鸟类的取食器官。现代鸟类均无牙齿,这也是对减轻体重的适应。鸟类的眼窝很大,眶间隔明显而发达,它是一个以中筛骨为主构成的垂直薄骨片,隔离开左右两眼窝。 c、带骨及肢骨 鸟类带骨和肢骨也有愈合及变形现象,这也是对飞行生活的适应。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三骨连接处构成肩臼,与翼的肱骨相关节。锁骨细长,两侧锁骨在胸前呈“V”字形连合,具有弹性,称叉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能在鼓翼时阻碍左右乌喙骨的靠拢,起着横木的作用,也能增强肩带的弹性。失去飞翔能力的平胸鸟类,锁骨退化,而成为乌喙骨的一部分。前肢特化为翼,主要表现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愈合和消失现象,使翼的骨骼构成一个整体,振翅才能有力。 腕骨、掌骨及指骨所着生的一列飞羽称初级飞羽,下臂部(尺骨)所着生的一列飞羽称次级飞羽。飞羽是飞翔的主要羽毛,它们的形状和数目(特别是初级飞羽)是鸟类分类学的重要依据。 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 3 对骨愈合成薄而完整的骨片,并分别由髂骨部与愈合荐骨相愈合,共同形成对后肢的强有力的支持。鸟类的后肢强健,股骨与腰带的髋臼相关节。下腿骨骼有较大变化:腓骨退化成刺状,胫骨与一部分跗骨愈合成一块胫跗骨,跗骨与一部分蹠骨愈合成一块跗蹠骨。这种简化成单一的骨块关节以及这两块骨骼的延长,能增加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大多数鸟类均具 4 趾,拇趾向后,以适应于树栖握枝。鸟趾的数目及形态变异是鸟类分类学的依据。 4、肌肉:鸟类的肌肉系统和特殊飞翔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鸟类的肌肉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a、与飞翔振翼有关的胸肌特别发达,胸小肌使翼扬起,胸大肌使翼下扇。 b、躯干背部的肌肉不发达。 c、腿部的肌肉比较发达,具有适于树栖握枝的肌肉装置。 d、具有特殊的鸣管肌肉,可支配鸣管改变形状而发出多变的声音。 e、皮肌发达。 5、消化:新陈代谢旺盛,消化力强,消化过程十分迅速,粪便随时排出体外,从而减轻身体的重量。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区分为以下各部:喙、口腔、咽、食道、嗉囊、胃(腺胃、肌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廻肠)、盲肠、直肠和泄殖腔。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 现代鸟类无牙齿,具有角质喙。大多数鸟类的舌均覆有角质外鞘,舌的形态和结构与食性和生活方式有关,取食花蜜鸟类的舌有时呈吸管状或刷状:啄木鸟的舌具倒钩,能把树皮下的害虫钩出。某些啄木鸟和蜂鸟的舌,借特殊的构造而能伸出口外甚远。 鸟类的食道具有较大的扩张能力,利于吞食。食道的基部膨大形成临时贮藏食物和能软化食物的嗉囊。 鸟类的胃分为腺胃和肌胃两部分。腺胃壁内富有腺体,可分泌粘液和消化液。肌胃又叫砂囊(鸡、鸽的肌胃都很发达),有很厚的肌肉壁,肌胃粘膜上皮有大量管状腺,它的分泌物和上皮细胞碎屑在粘膜表面形成了一层黄色的类角质膜被覆在粘膜表面,并进行周期性更换。肉食性鸟类的肌胃不发达。 鸟类的直肠极短,不贮存粪便,且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失水以及减轻体重的作用。在小肠与大肠交界处着生有一对盲肠。盲肠具有吸水作用。直肠末端为肛门,肛门开口于泄殖腔。 肝脏和胰脏,它们分别分泌胆汁和胰液注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6、呼吸:具有气囊,双重呼吸。 鸟类肺与气囊的构造十分复杂,肺的体积相对较小,是一种海绵状缺乏弹性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由大量的细支气管组成。气囊是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主要由单层鳞状上皮细胞构成,有少量结缔组织和血管,它缺乏气体交换的功能。鸟类一般有 9 个气囊,分别是颈气囊(2 个) 、锁间气囊(1 个) 、前胸气囊(2 个) 、后胸气囊(2 个)和腹气囊(2 个) 。 双重呼吸:当鸟类吸气时,有一部分新鲜气体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另一部分新鲜气体进入后气囊贮存下来。当鸟类呼气时,肺内含二氧化碳多的气体通过前气囊排出,同时后气囊中所贮存的新鲜空气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呼吸作用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 气囊除了辅助呼吸以外,还具有减轻身体的比重,减少肌肉间以及内脏间的磨擦,作为快速热代谢的冷却系统等功能。 鸣管是鸟类的发声器官。由气管末端和两个初级支气管起始部位的内、外鸣膜形成。鸣管外侧附有特殊的鸣肌,鸣肌的收缩可以调节鸣膜的紧张程度,从而使鸣声发生变化。 7、循环系统: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率快,血压高。 a、心脏 鸟类的心脏约为体重的,相对大小是脊椎动物中最大的。心脏分二心房二心室。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心脏容量大,心率快,血压高。 因而气体、营养物质及废物的代谢旺盛。这为鸟类的飞翔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基础。 b、动脉 鸟类的动脉系统基本上继承了较高等的爬行动物的特点,但左侧体动脉弓消失,由右侧体动脉弓将左心室发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 c、静脉 鸟类的静脉系统与爬行类基本上相似,但肾门静脉趋于退化。具尾肠系膜静脉,可收集内脏血液进入肝门静脉。尾肠系膜静脉为鸟类所特有。 8、感官:视觉器官发达。 鸟类具有较发达的神经系统。鸟类有 12 对脑神经。其主要的特点是: 1、纹状体高度发达。 2、小脑很发达。3、视叶发达。 4、嗅叶很退化。鸟类感觉器官中,视觉器官发达,在空中飞翔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为所有其他脊椎动物所不及,听觉和平衡觉器官也较发达,而嗅觉器官最不发达。 鸟类具有完善的视觉调节即双重调节,可以迅速调整视力。这种双重调节不仅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以及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使鸟类能在一瞬间把扁平的“远视眼”调整为“近视眼” ,这是飞翔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适于高速飞行。 9、生殖:鸟类生殖腺的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非繁殖季节,大多鸟类生殖腺变小或退化而在繁殖期生殖腺的体积可增大几百倍到近千倍。一般认为这也与适应于飞翔生活有关。雄性生殖系统基本上与爬行类相似,具有成对的睾丸和输精管,输精管开口于泄腔。绝大多数雌鸟仅具有左侧有功能的卵巢,右侧卵巢退化。左侧输卵管发达。输卵管根据结构和机能的不同,可分为 5 部分,即输卵管伞、蛋白分泌部、峡、子宫和阴道。 (二)鸟类的分类 1、动物分类原理 1)物种:在分类学上,鸟类都属于鸟纲,属于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之下。现存鸟类都属于鸟纲下的今鸟亚纲,共 3 个总目,9000 余种。 2)物种的鉴别 3)亚种: 4)动物的命名 2、鸟类分类系统1)传统分类系统:综合形态学、生物地理学、生态学、行为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鸟类进行分类。 分为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两个亚纲,现存的鸟纲都可以划入今鸟亚纲的三个总目:古颚总目、楔翼总目和今颚总目,我国现存的鸟类都属于今颚总目。古鸟亚纲包括始祖鸟,今鸟亚纲除了现存的三个总目外,还包括已经灭绝的齿颚总目。 现存的鸟类可以分成 2730 个目,160 个左右的科。 古鸟亚纲:包括始祖鸟等中生代的原始鸟类,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今鸟亚纲:包括现存的所有鸟类和一些已经灭绝的早期鸟类。 古颚总目:即走禽,不会飞或不善飞,善于奔跑。 楔翼总目:即企鹅,不会飞而善于游泳。 今颚总目:包括绝大多数鸟类,多数可以飞行,我国只有这一总目的鸟类。2)现代分类系统:利用用 DNA 交杂之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鸟类的系统演化和亲缘关系进行研究 (三)野外观鸟工具 1、参考查询工具:鸟类识别图鉴、鸟类野外手册、鸟类折页、鸟类分类、生态、地理工具书; 2、交通联络工具:车辆、定位仪、电话; 3、记录工具:笔记本、铅笔、相机、摄象机、录音机、话筒; 4、观察工具:望远镜、摄象机; A 望远镜的使用 双筒望远镜的使用:在使用望远镜的时候,要先调节望远镜两个镜筒距离,直到两眼看到的图象合成一个圆为止,然后慢慢旋动调焦轮,直到左眼清晰,再慢慢旋动右目镜,直到右眼也清楚为止。 这个动作的目的是让望远镜适应两眼视力差。记住右目镜位置,保持不变。再观察不同距离目标时直接旋调焦轮就可以! 一般望远镜可以矫正 500 度老化到 500 度近视,在这个视力范围内,可以不戴眼镜直接通过望远镜观测,如果需要戴眼镜,请将目镜上的橡胶罩翻折下来,或者将目镜罩旋到最低位置,这样才能看清整个视场 ,千万不要使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会对眼睛造成极大的伤害。 单筒望远镜的使用:1、用主眼看望远镜,同时张开另外一只眼,这样可以及时修正望远镜的指向,而且减弱眼睛肌肉的疲劳。 2、千万不要单手使用望远镜,使用单筒望远镜时,不妨采用持枪的方法,双手一前一后,从下方握住镜筒,慢慢旋动调焦轮,直到视野清晰。 B 鸟类野外识别图鉴 (四)观鸟方法与识别技巧 1、观鸟的形式 野外观鸟 庭院观鸟 动物园、鸟语林 笼鸟观赏 篇二:鸟类观察报告鸟类观察实习报告 题 目 鸟类观察实习报告 学 院 班 级 负 责 人 联系电话 指导老师 日期:年月 日 鸟类观察实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沿途鸟类的多样性、形态和行为,同时了解常见鸟类的特点和行为习性。 2.了解常见鸟类的科属。 二、调查方法 路线途经法,沿路观察遇见的鸟类,掌握其科属及形态特点。 (只记录从前往后飞的鸟,忽略从后方飞来的鸟。) 出发时间:8:00am,开始地点:金华市安地镇。 结束时间:9:20am。结束地点:香溪桥。 三、鸟类组成 1.麻雀 鸟纲雀形目文鸟科 别名:麻雀又名树麻雀、霍雀、嘉宾、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贼、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厝鸟、家巧儿。 生活习性: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觅食,活动范围在3 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掠食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 特征:一般麻雀体长为 14 厘米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圆锥状;跗跖为浅褐色;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浅,饰以黑色条纹。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这是麻雀最易辨认的特征之一,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尾呈小叉状,浅褐色。幼鸟喉部为灰色,随着鸟龄的增大此处颜色会越来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鸟雌雄极不易辨认,成鸟则可通过肩羽来加以辨别,雄鸟此处为褐红,雌鸟则为橄榄褐色。 地域分布: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也广布于欧亚大陆,是一种最常见的雀类。 单位为时间内遇见的情况:。总计 19 只。 2.金腰燕 鸟纲雀形目燕科 别名:赤腰燕 特征:金腰燕体形全长 16-18cm,体重 18-21g,寿命15 年。上体黑色,具有辉蓝色光泽,腰部栗色,頬部棕色,下体棕白色,而多具有黑色的细纵纹,尾甚长,为深凹形。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浅栗色的腰与深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而叉深。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活习性: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栖息于低山及平原的居民点附近,以昆虫为食。生活于山脚坡地、草坪、也围绕树林附近有轮廓的平房、高大建筑物、工厂飞翔、栖在空旷地区的树上以及喜栖在无叶的枝条或枯枝。通常出现于平地至低海拔之空中或电线上。结小群活动,飞行时振翼较缓慢且比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飞行,飞行迅速敏捷,主要以昆虫为食,食物种类常见有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 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分布范围:中国除台湾和西北部外,分布于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多为夏侯鸟。种群数量较多。 生长繁殖:巢多在山地村落间,巢多呈长颈瓶状,筑巢精巧,我国民间自古称之为巧燕。栖息于低山及平原的居民点附近,以昆虫为食。 单位时间内遇见的情况:,总计 11 只。 3.白头鹎 雀形目鹎科 外形特征:小型鸟类,体长 17-22cm。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两广亚种无此白环,头顶至枕全黑色) 。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 生活习性: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 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 35 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 分布范围:白头鹎是我国常见鸟类,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 繁殖方式:繁殖于 3 月至 8 月间。产卵至少二次,巢于桑树茂密的绿叶丛中,或油茶树上及各种灌木丛中,距地大多 23米。但亦有筑在高大乔木上的,距地高度约在 6 米至米之间。卵每产 34 个,呈椭圆形,色淡红,其上更有深红、淡紫等色的斑点。 单位时间内遇见的情况:,总计 11 只。 4.翠鸟 佛法僧目翠鸟科 外形特征:喙大,多以鱼为食,体强,长约公分,羽衣鲜艳;许多种类有羽冠。腿短,大多数尾短或适中。头大与身体不相称,喙长似矛,翼短圆,3 个前趾中有 2 个基部愈合。翠鸟的整体色彩配置,十分鲜丽。头至后颈部为带有光泽的深绿色,其中布满蓝色斑点,从背部至尾部为光鲜的宝蓝色,翼面亦为绿色,带有蓝色斑点,翼下及腹面则为明显的橘红色。喉部有一大白斑,脚为红色。一般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像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 分布范围:广布世界各地。我国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为留鸟。 生活习性:翠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和芦苇也常常停息在岩石上,伺机捕食鱼虾等,因而又有鱼虎、鱼狗之称。而且,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翠鸟的捕鱼本领几乎是百发百中,毫无虚发。 生长繁殖:中国南方的翠鸟繁殖期为每年 47 月。翠鸟能用它的粗壮大嘴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也营巢于田野堤坝的隧道中,这些洞穴鸟类与啄木鸟一样洞底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单位时间内遇见的情况:1,总计 1 只。 5.白鹡鸰 雀形目鹡鸰科 外形特征:白鹡鸰,额头顶前部和脸白色,头顶后部、枕和后颈黑色。背、肩黑色或灰色,飞羽黑色。翅上小覆羽灰色或黑色,中覆羽、大覆羽白色或尖端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尾长而窄,尾羽黑色,最外两对尾羽主要为白色。颏、喉白色或黑色,胸黑色,其余下体白色。 虹膜黑褐色,嘴和跗蹠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等水域岸边,也栖息于农田、湿草原、沼泽等湿地,有时还栖于水域附近的居民点和公园。常单独成对或呈 3-5 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也见成10 多只至 20 余只的大群。多栖于地上或岩石上,有时也栖于小灌木或树上,多在水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农田、荒坡或路边活动,或是在地上慢步行走,或是跑动捕食。 分布范围:中国为中北部广大地区的夏候鸟,华南地区为留鸟,在海南越冬。 繁殖方式:繁殖期 4-7 月。通常营巢中边等水域附近岩洞、岩壁缝隙、河边土坎、田边石隙以及河岸、灌丛与草丛中,也在房屋屋脊、房顶和墙壁缝隙中营巢,甚至有在枯木树洞和人工巢箱中营巢的。 单位时间内遇见的情况:,总计 5 只。 6.红尾水鸲 雀形目鸫科 外形特征:全长约 13cm。雄性通体暗蓝色,翼黑褐色,尾及其上、下覆羽均栗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翼褐色并有两 道 白色点斑,臀、腰及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尾余部黑色,下体灰色,布以由灰色羽缘形成的鳞状斑。雌鸟上体暗蓝灰褐色,头顶较多褐色,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或褐色,内侧次级飞羽和覆羽具淡棕色羽缘、尖端具白色或黄白色斑点,在翅上形成两排白色或黄白色斑点。大覆羽、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具褐色或淡色羽缘。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尾羽暗褐色,基部白色,并由内向外基部白色范围逐渐扩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几全为白色。下体白色具淡蓝灰色V形斑,向后逐渐转为波状横斑,颏沾黄褐色并延伸至颊、眼先和额基等处。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雄鸟黑色、雌鸟暗褐色。 分布范围:中国为华北及黄河以南地区的留鸟。 生活习性:红尾水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站立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公路旁岩壁上或电线上,有时也落在村边房顶上,停立时尾常不断地上下摆动,间或还将尾散成扇状,并左右来回摆动。当发现水面或地上有虫子时,则急速飞去捕猎,取食后又飞回原处。有时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 3-7 月。通常营巢于河谷与溪流岸边,巢多置于岸边悬岩洞隙、岩石或土坎下凹陷处,也在岸边岩石终逢隙和树洞中营巢。巢呈杯状或碗状,通常隐蔽很好,不易被发现。 单位时间内遇见的情况:,总计 3 只。 7.鹊鸲 雀形目鸫科外形特征: 雄性成鸟:头顶至尾上覆羽黑色,略带蓝色金属光泽;飞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内侧次级飞羽外翈大部和次级覆羽均为白色,构成明显的白色翼斑,其他覆羽与背部同色;中央两对尾羽全黑,外侧第 4 对尾羽仅内翈边缘黑色,余部均白,其余尾羽都为白色;从颏到上胸部分及脸侧均与头顶同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纯白。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雄鸟黑色部分被灰或褐色替代;飞羽和尾羽的黑色较雄鸟浅淡;下体及尾下覆羽的白色略沾棕色。 生活习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