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与身体机能恢复_第1页
运动性疲劳与身体机能恢复_第2页
运动性疲劳与身体机能恢复_第3页
运动性疲劳与身体机能恢复_第4页
运动性疲劳与身体机能恢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运动性疲劳与身体机能恢复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 雷桂成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与分类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疲劳: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力竭 : 肌肉或器官完全不可能维持运动。疲劳定义特点:( 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程度。( 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等)二、疲劳的分类(一)按运动方式及持续时间 快速疲劳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产生快,消除亦快。 耐力疲劳中小强度、长时间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疲劳发生较慢,恢复时间较长。(二)按疲劳发生部位划分 脑力疲劳由于运动刺激使大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下降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单调运动容易产生。 体力疲劳由于从事身体训练使身体工作能力下降而产生的疲劳。(三)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 整体(全身性)疲劳从事全身运动使身体各器官机能下降而导致的疲劳。全身各器官和肌群参与运动。 局部疲劳身体某一部分进行运动使该局部器官机能下降而导致疲劳。局部肌群参与运动。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一、能量耗竭二、代谢产物堆积三、水盐代谢紊乱四、保护性抑制一、能量耗竭(一)高能磷酸化合物大量消耗ATP、 CP大量消耗导致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后续能量不足。(二)血糖含量下降血糖过低引起脑皮层细胞能量供给不足。长时间运动可导致血糖下降。症状:头晕、多汗、眼发黑等。(三)糖原含量下降肌糖原、肝糖原是维持一定运动强度的主要能源。随着运动时间延长,糖原储量下降。二、代谢产物堆积主要是乳酸堆积。血乳酸升高,导致脑细胞工作能力下降,引起疲劳感。三、水盐代谢紊乱运动脱水,引起细胞内外水平衡、电解质平衡出现紊乱,导致细胞兴奋性改变,代谢能力下降。四、保护性抑制运动过程中,组织器官能量物质大量消耗,传导神经兴奋性的神经递质消耗,为保护机体进一步衰竭而带来不利影响,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引起疲劳。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一、生理指标测定法二、主观感觉法三、一般观察法一、生理指标测定法(一)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1。肌肉力量肌肉疲劳最明显特征是肌力下降。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肌肉疲劳。2。肌肉硬度运动后即刻或次日,自我感觉肌肉酸胀、僵硬和疼痛,表示肌肉硬度增加。3。肌围(二)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1。心率( 1)晨脉运动后次日晨脉较平时增 5-10次 /分,可认为有疲劳累积。( 2)运动心率完成相同强度运动,运动心率增加,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3)恢复心率运动后恢复到安静心率时间延长,表示运动所致疲劳程度增加。2。血压体位反射3。心电图(三)感觉与神经系统疲劳诊断1. 两点辨别阈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辨别皮肤二点最小距离能力下降。测定时阈值较安静时大 1.5倍为轻度疲劳 , 2.0倍以上为重度疲劳。2. 闪光融合频率疲劳时人眼对光源闪烁频率识别能力下降。(四)血液指标诊断运动性疲劳1. 血红蛋白人体运动能力下降或运动性疲劳发生时,血红蛋白含量下降。适合于个体前后比较。2. 血尿素尿素是蛋白质代谢产物,运动负荷过大可致机体蛋白质分解过程加强,血尿素增加。血尿素超过 8毫摩尔 /升时,疲劳发生。二、主观感觉法(一)主观感觉通过自我感觉评定疲劳程度。评定指标:心情、食欲、睡眠、兴趣等。(二)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运动时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依据。自我感觉 等级非常轻松 6 7很轻松 8 9尚轻松 10 11稍累 12 13累 14 15很累 16 17精疲力竭 18 19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Borg,1973)三、一般观察法疲劳自觉症状测定表A 全身症状 B 精神症状 C 神 经 感 觉 的症状1. 头 沉 1.脑 子不清醒 ,头 昏眼花 1.眼睛疲 劳 ,眼冒金星 ,眼无神2. 头 痛 2. 思想不集中 ,厌 于思考 问题 2.眼 发涩 ,眼 发 干3. 全身 懒 倦 3. 不 爱动 ,不 爱说话 3.运 动 不灵活 ,动 作出 错误4. 身体某 处 无力 4. 针 扎似的痛 4. 脚跟 发软 ,脚步不 稳5. 肩 发 酸 5. 困倦 5. 味 觉 改 变 ,嗅 觉厌腻6. 呼吸困 难 , 气短 6. 精神 涣 散 6. 眩 晕7. 腿无力 7. 对 事情不 积 极 7. 眼皮和肌肉跳 动8. 没有唾液 ,口干 8. 记忆 力退减 8. 听 觉迟钝 ,耳 鸣9. 打哈欠 9. 做事没有信心 ,多出 错误 . 9. 手脚 发颤10. 出冷汗 10. 对 事情放心不下 ,事事操心 10. 不能安静下来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一、休息二、合理膳食三、物理手段四、中医手段一、运动后休息(一)静止性休息最佳方式:睡眠(二)积极性休息指锻炼者运动后采用一些轻微的活动以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适合于局部疲劳及快速疲劳。二、合理膳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