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l概念: 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pre-competition state)。 (一)赛前状态的特征及其产生机理l 生理表现: 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 物质代谢加强 体温升高 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比赛规模、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比赛经验l 赛前状态的产生机理是一种自然条件反射。场地、器材观众、音响运动员比赛或运动时肌肉活动生理变化(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赛前状态准备状态型起赛热症型起赛冷症型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服 利于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提提高运动成绩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张,四肢无力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赛前兴奋性过低,引起超限抑制,表现为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 不能在比赛时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l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整 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 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二、准备活动l 概念: 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产生机理l 生理作用 调整赛前状态 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 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l 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 克服内脏器官惰性,加快新陈代谢,发挥机体最佳机能水平准备活动 神经中枢兴奋性提高后作用比赛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生理效应(二)准备活动的生理负荷准备活动要素强度: 45%VO2max左右时间: 10-30分钟内容:项目特点间隔:准备活动结束距比赛一般不超过 15分钟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l 概念: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机理工作状态的机理主要是生理特惰性和植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和机能特征。具体体现: 反射时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进入工作状态主要原因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要经过多突触的传递 植物性神经传递冲动的速度比运动性神经慢内分泌激素调节内脏器官的惰性较植物神经更大(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l 影响因素: 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工作强度及当时机体的 机能状态。 肌肉活动越复杂 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越长; 训练程度低 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长; 训练水平提高 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短; 工作强度越高 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 此外,年龄和外界因素也能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儿童少年进入 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短。场地条件好、气候温暖适宜以及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均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三)生理 “极点 ”与 “第二次呼吸 ”1 生理 “ 极点 ” 及产生机理l 概念: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这种机能状态称为 “ 极点 ” l 表现: 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l 原因: 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 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 ; 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 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 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2 “ 第二次呼吸 ” 及产生的机理l 概念: “ 极点 ” 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 “ 第二次呼吸 ” 。 l原因: 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3 影响 “ 极点 ” 与 “ 第二次呼吸 ” 的因素l影响因素: 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 中长跑项目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 “ 极点 ” 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 “ 第二次呼吸” 出现得也愈迟。l减轻 “ 极点 ” 反应的主要措施: 继续坚持运动; 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l原因: 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二、稳定工作状态l概念: 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 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一)真稳定工作状态l概念: 在进行强度较小、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工作状态。l表现:肺通气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他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乳酸堆积较少,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二)假稳定工作状态l概念: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l表现: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使血乳酸增加, pH值下降,心率、血压、肺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等生理功能基本达到极限 (三) “第一拐点 ”与 “第二拐点 ”“ 第一拐点 ” : 标志进入工作状态 (动员阶段 )结束、稳定工 作状态开始。“ 第二拐点 ” : 标志稳定工作状态结束、人体整体工作效率明显下降、疲劳开始。 指标 运动起始 第二拐点BLA (mmol/L)cAMP (pmol/L)cGMP (pmol/l)VO2 ( L/min)氧脉搏 (ml/beat)通气量( L/min)CO2呼出量( L/min)1.6834.362.2230.43625.9718.30.405.3357.2924.7563.45516.3397.633.54第二拐点时机体机能指标变化第三节 恢复过程l概念: 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l恢复过程的三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运动中恢复 :消耗占优势,消耗 恢复 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 第二阶段运动后恢复: 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 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超量恢复: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 “ 超量恢复”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的时间与所从事的运动负荷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长。 l超量恢复的特点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l磷酸原的恢复:磷酸原的恢复很快,在剧烈运动后被消耗的磷酸原在 20-30秒内合成一半, 2-3分钟可完全恢复。 l肌糖原贮备的恢复长时间运动致使肌糖原耗尽后,高糖膳食 4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而用高脂肪与蛋白质膳食 5天,肌糖原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会知识培训
- 腹腔镜子宫切除护理配合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 鲁教版
- 餐巾折花培训方案
- 2024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招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六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5插上创造的翅膀|辽大版
- 船舶预防火灾培训
- 动火作业安全培训课件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教学设计1
- 双重预防体系练习试卷附答案(一)
-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代数推理题》知识点梳理及典例讲解课件
- 抖音电商直播运营团队组织架构与职责说明
- 直流伺服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提水试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 河道护坡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 《口腔基础医学概要》课件-口腔的功能
- SNT 2360.9-2009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规程第9部分:着色剂
- 资产分配方案
- 【中考物理】2023届北京市第二轮复习-科普阅读题(提升题)含解析
- dr钻戒的营销策划书
- 新人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全册奥数(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